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3年,43岁厨师和女儿一起高考,上同一所大学,后来当上辅导员

2013年6月,湖北武汉的一间阁楼里,父亲正在为女儿收拾第二天高考要带的东西。

橡皮擦,铅笔,碳素笔,反反复复检查好几遍都带齐后,他才放心地走到女儿身边坐下。

看着昏黄灯光下正在挑灯看书的女儿,他犹豫的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关切的说道:“明天考试好好发挥,别紧张,我相信你。”

谁知女儿不领情,极其不耐烦地回复他:“知道了,倒是你,你也好好考,别给我丢脸。”

父亲苦涩一笑,第二天将女儿送进考场后,他转身就坐上了回老家的大巴车。

他也知道高考在即,十月份就是对他这两年多学习的一个考验,而目前他学到的所有知识点,却都来自女儿的课本。

暂且不说阔别学校已经几十年,加上这些年的精神全都放在培养女儿身上,他也没有把握,能否在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下顺利通关?

26分引发的矛盾

但高考本就不求尽如人意,只求无愧我心,所以到时候拼尽全力就行了,至于结果再说吧。

就这样,父女二人隔着千里,前后参加了同一年的高考,女儿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苏晓梅”,父亲也一笔一划写下“苏以彬”。

考完试从考场出来,苏晓梅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她刚想和同学去放松一下,就接到父亲的电话。

因为高考分为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普通高考是高三学子在六月参加考试,而成人高考则是社会考生在十月参加考试,所以此时苏以彬还未参加考试。

父亲不停唠唠叨叨,一会询问题目难不难,一会猜测苏晓梅的成绩,扰得苏晓梅心烦意乱,直接挂断电话。

其实两人都心知肚明,这次考试算是扑街了,不是试卷有多难,而是原本成绩就不好。

结果不出所料,苏晓梅只考了两百多分,连最低录取分数线都没过,看到成绩那一刻,她把自己关在房间。

苏以彬没有斥责她,他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于是便鼓励女儿,一起在上网寻找适合的职业学校。

最终选来选去,苏晓梅被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录取,专业是会计电算化。

而她踏进大学校园没多久,苏以彬的成绩也下来了,他也没好到哪里去,成绩仅仅高出女儿26分。

当时苏以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报女儿所在的学校,却没想到遭到女儿的极力反对,甚至好几天父女俩未说过一句话。

苏晓梅的父母早已因为感情破裂离了婚,所以父女俩的矛盾一直没人调解。

特别是外界有时候调侃,当爹的没去教室上课,仅靠那几本书,成绩就比女儿高时,苏晓梅心里更是难过。

这不是普通的26分,这是努力的结果被否认,如果分数上了录取线,这26分还是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就在矛盾一触即发时,父亲打来电话服软,父女俩相处那么多年,他明白女儿的心思,女儿在意的不是那点分数。

而是那个调皮的小女孩长大了,想要开始学着独立,去过不一样的生活。

男版孟母三迁

从年幼的苏晓梅在高雄那边上小学一年级开始,苏晓斌就一直守在孩子身边。

当时他的想法是,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每天孤孤单单地上学。

我们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心灵脆弱,看见别人都有父母接送,心里也会难过,所以苏以彬就辞职回家,在小学的学校边开了一个餐馆。

女儿放学就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还能为学习节省不少时间,父亲闲暇之余也可以帮忙辅导功课。

不过遗憾的是,这个餐馆仅仅维持了一年,后来苏晓梅到了二年级就转校了,转到了武汉市青少年宫小学。

放心不下的苏以彬只能忍痛将店转手,跟随女儿到那边的学校外重新开餐馆。

新店新气象,当时做大厨的是苏以彬未离婚的妻子,而苏以彬负责做服务员,店里生意很好,一度忙得晕头转向。

但即便如此,苏以彬还是每天抽空监督女儿学习,辅导作业,以及陪伴孩子一起玩耍。

有时候看着父女俩,妻子都感叹:“再也没有父亲比他做得更称职的。”

苏晓梅就这样无忧无虑地成长着,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并不喜欢学习的她看到别的小孩踢足球,目光瞬间被吸引。

见她被迷得走不动道,苏以彬又给女儿买来足球,每天陪她练习踢球。

其实在以前,苏以彬对足球是一窍不通的,他连怎么颠球都不知道,都是慢慢跟着电视里的视频学再慢慢教女儿。

后来他觉得孩子喜欢,自己能力又不够,就给她专门报了兴趣班。

很快,苏晓梅的球技突飞猛涨,没过多久,她就参与了少年宫举办的一场比赛。

至于最终成绩如何,大家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她在赛场表现得十分优秀,还被东西吴家山第三中学女子足球队的教练相中。

教练的热情邀请证明这个孩子在足球方面十分有天赋,苏以彬沉思良久,最终关掉餐馆,搬到了吴家山中学附近。

而他也同意女儿跳级,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吴家山中学读初中。

这可把苏晓梅高兴坏了,每天抱着足球不撒手,但当兴趣成为任务时,一切似乎都变了味。

每天不停地锻炼,学习技巧,颠球,让苏晓梅痛苦不堪。

加上父亲认为孩子既然有天赋,就好好往这方面发展,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就每天严格要求女儿练习。

慢慢的,苏晓梅不再喜欢足球,甚至对足球产生了抗拒心理,以致后来直接放弃这项运动,转身认真学习文化课。

提不上去的成绩愁坏家长

可似乎一切都晚了,孩子从小就不喜欢学习,加上跳过六年级上初中,基础没打好,她的文化成绩一落千丈。

而当时上初中大部分时间也花在足球上,导致她根本没心思学习,所以几乎每次都是倒数,渐渐地她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苏以彬看到女儿这样十分着急,同时他也为女儿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

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他不想女儿重蹈覆辙,便找到孩子的班主任,寻求解决办法。

其实看得出来,苏晓梅很聪明,只要严加看管,盯着孩子学习,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为了孩子,苏以彬就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女儿的成绩上。

除了每天看着她学习,还要为她额外布置作业,让她多刷题分析解题思路。

不过似乎一切的辛苦都是白费,即使再怎么努力,苏晓梅的成绩还是提不上去,反而有倒退的趋势。

苏以彬攥着成绩单,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女儿马上要升高二了,眼下就是最重要的时刻,这样的成绩实在让人担心。

可是他目前也没有好的办法,因为老家那边有事,他不得不回去解决。

迫于无奈,他只能暂时放下这边的事情,叮嘱女儿好好学习,随时报备自己的学习进度后,赶紧回了家。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刚回老家没多久,苏晓梅就出事了。

老师打来电话,告诉苏以彬,他的女儿逃课了,而且不止一次。

处理完老家的事情,苏以彬赶紧在老家的高中学校借来课本,匆匆赶回家中。

他想好了,他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女儿一起学习。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因为凭借他那点三脚猫的文化,别说解题了,连看懂一篇文章都成问题。

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不管谁来劝阻都被他随便搪塞过去。

而当时苏晓梅是学文科的,苏以彬虽然喜欢理科,可为了女儿,还是硬着头皮每天埋头苦读。

好在他身上有些基础,加上开餐馆,接触的都是学生,才不至于什么也看不懂。

女儿去上课了,他就一边炒菜一边捧着书本死背英语单词,遇到不会的,就问那些过来就餐的学生。

好几个高中生熟客看他这样坚持,受他的感染也开始慢慢认真学习。

只是可惜的是,高二下学期,女儿的成绩依旧没有起色,苏以彬决定关掉正红火的餐馆,全身心带着女儿学习,那些学生也就很少再见到他了。

儿时的遗憾

而陪读时间久了,苏晓梅却愈发不明白,父亲在她学习这块为何会这样执着?

如果仅仅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也不至于要将餐馆关掉,直接断了收入,依靠那点积蓄而活。

有时候她真想问问原因,可看着父亲认真学习的样子,话到嘴边最终还是咽了下去。

苏以彬看女儿这样,又好气又好笑,在一个晚上,父女谈心,他才把心里话告诉了女儿。

其实他不光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为了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天看着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只能在地里干活,心里便羡慕到不行。

后来父母也看出他的渴望,咬咬牙,东拼西凑,将他送到学堂念书,那也成为他最快乐的时光。

而对于这个难得的读书机会,他异常珍惜,日日埋头苦读,天不亮就开始看书,晚上还要背完一篇课文才可以睡觉。

他暗暗发誓,将来学有所成一定要报答父母,但很不幸,一个意外突然降临在这家人身上。

苏以彬的父亲突然去世,家里顶梁柱倒下,母亲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这个家,苏以彬只能退学回家,扛起这个重担。

没过多久,他就跟随老乡来到武汉打工,天天顶着烈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

那时他才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就算没文化,也得掌握一门技艺傍身,这样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他孤注一掷,辞掉工地上的工作,来到一家餐馆应聘,老板见他能吃苦,便把他送到后厨学习。

最开始他干的都是一些杂活,哪里需要帮忙就去哪里,慢慢地就有师傅带他炒菜烹饪。

其中一个老师傅很严厉,但也喜欢他,经常私下将他留下,教他一些在别人那里学不到的东西。

后来,生活慢慢变好,他也娶妻生子,渐渐忘了自己想要读书的愿望,直到在学校边开餐馆。

每当校园响起郎朗的读书声,苏以彬脑子里的记忆就会涌现出来,当时他们摇头晃脑背书的样子,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不过他也没想过要重拾课本,毕竟眼下家庭重担都在身上扛着,他还得为生活而奔波。

但眼下女儿厌学情绪高涨,他看着往届学子高考盛况,心里不免感到担心,索性陪女儿一起学习。

后来得知国家有个好政策,允许社会人才参加高考,他便萌生了和女儿一起参加高考的想法。

43岁父亲上大学

虽然最终成绩不理想,但好歹他努力过了,只是现在女儿并不同意上一所大学,他也左右为难。

他也知道女儿的想法,女儿曾向他坦白过,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用的人,这些年来父亲陪在身边,生活起居全由父亲照顾。

就连洗衣服,都是父亲动手,她看着43岁的父亲忙里忙外,为自己操持,她就觉得愧疚。

她想独立自主,自己多闯荡一下,学习更多的技巧,将来才能报答家人的付出。

而如果父亲继续呆在身边,和她一起上大学,那她就永远学不到东西,所以她才极力反对。

可苏以彬的想法是,父女俩在一个大学,也能互相有个照应。

就这样,瞒着孩子,他报了女儿的学校,还选了女儿的专业,结果还真被录取了,最巧的是,还分在了一个班。

这个结果让人哭笑不得,不过俨然已成定局,女儿只能接受。

但苏以彬那边却犯了难,上大学意味着需要在教室上课,他作为一个成年人,还要赚钱养家,根本无法做到脱产在校。

加上年迈的老母亲,还有疾病在身,他也无法自私到不管不顾。

后来在家想了好久,他才想到解决的办法,如果大学这边可以像高考一样,在家自己学习,到时候定时再参加考试不就行了吗?

他告诉女儿:“如果不能这样,那我只能退学了。”

苏晓梅替父亲在学校打听了一下,这样的确违反相关规定,全日制大学生如果不能上课,必须办理休学手续,等到休学结束,再到学校上课。

而且还有学校的课程大多是社会实践课,老师打分是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来定的,学生不上课,老师怎么打分?

当上辅导员

苏以彬听完,一阵失落涌上心头,正当他为此苦恼的时候,学校打来电话。

学校那边被他的精神感动,决定愿意免费为他提供宿舍,让他能够进校学习。

并且还为他安排了一个辅导员助理的职位,每个月给他1800的工资,让他保证基础生活。

而女儿那边,前妻也承诺会尽量帮扶,每个月的生活费这些,前妻会打给孩子。

问题得到解决,苏以彬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他终于可以上学了。

只是父女同在一班的确不妥,他最终选择转班,去学习自己较为擅长的营销策划专业。

开学第一天,女儿去接的他,当时办理入学的时候,负责老师看到他还愣了一下,以为他是陪女儿入学,没想到却是自己入学。

包括他背着一个包,拿着书本走在校园里,那些学生还会把他认成老师,经常向他问好。

最搞笑的是,他坐在教室里,老师和学生满脸疑惑,老师以为他是某个学生家长,学生以为他是过来听课的老师,直到大家得知他其实一个学生,才震惊的发出感叹。

自此他也多了一群孩子,同学们都亲切的称他为“爸爸”。

而作为几乎没怎么好好学过英语的苏以彬,英语也成为他的弱项,每节课上他都听不懂英语老师说什么。

为了跟上同学们的步伐,他又开始挑灯夜读,恶补英语,老师也会在课外对他进行辅导,有空就去蹭英语老师的课。

一个学年下来,他的英语突飞猛进,从上学期的67分,到下个学期就变成了89 分。

还有微积分,在第一个学期他就拿到了全年级第一,线性代数与概率论拿到满分,英语和会计也是全专业第一。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学霸,就连他的女儿也被他的精神感染,渐渐爱上学习。

三年专科结束,他又读了两年的专升本,甚至还把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接到身边,一起带着上大学。

而为了继续完成学业,他每个假期都会去工地打工,赚取下个学期的学费。

很快,苏以彬便结束他的大学生活,在学校的引荐下,他破格来到云南城市职业学院,担任一名辅导员。

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他没有放弃学习,同样,他也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而努力。

为了让这些年轻的孩子热爱学习,他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故事,他说:“我是一个农民,一个厨子。我43岁考大学,46岁专升本。我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你们更是有无限可能。”

现在苏以彬还是一个老师,我们希望他越来越好,也希望他自带正能量的故事,能够影响更多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3岁农民和女儿一起高考,当上大学辅导员
教育孩子要顺势而为
43岁高考的农民大叔,现在是高校辅导员了
父女间的“教育战争”
“男版孟母” 父女考进大学同一专业读书?父亲成绩远甩女儿
44岁大叔与女儿一起上大学 被尊为学霸(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