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栩栩如生的“亡者世界”:“纸人纸马”背后的丧葬观念

从秦始皇死后将“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开始。

事死如事生,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丧葬观念,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各种极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栩栩如生的“纸人纸马”。

“纸人纸马”

纸扎,也被称为糊纸、扎纸、彩糊等。

广义上的纸扎是只一种集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的特殊民间形式。

诸如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

而狭义上的纸扎指的则是专门用于祭祀及喜丧习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制品。

纸扎历史

有据可考的纸扎最早产生于唐朝。

197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出了纸棺。

一个长2.3米,前高0.87米,宽0.68米,后高0.5米,宽0.46米的深红色纸棺。

在此之前的墓中陪葬品,绝大部分都是用硬质材料制成,如石器、玉器、漆器、青铜、陶器、瓷器等等。

宋代开始,随着佛、道文化对民众的影响,焚香、烧纸、焚烧纸人纸马这样的风俗随着灵魂升天的“生命二元论”意识而逐渐兴起。

与此同时,随着宋代手工业的发达以及造纸技术的完善,丧俗纸扎形成一个专门行业,京城有专门经营纸扎的“纸马店”。

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写到一家位于杭州城闹市区的“纸马店”——“狮子巷口徐家纸扎铺”。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街上便开始售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的等纸扎用品,

到了中元节当天,还有人“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搭台演戏,乐队鸣奏以取悦于鬼魂,以庇佑死者家族这样的风俗,被称为“喜丧”。

自此以后,丧俗仪式便正式成型。

丧俗仪式

丧礼的正式开始,大都是由迎接纸扎为标志的。

纸扎的形象除去电视机、洗衣机、 手机、电脑、汽车等日常用物之外,还会有各种人物。

乐队引导穿着孝服的众孝子前往纸扎制作人家中迎纸扎,期间避免孝子进入制作人家中,也禁止其他人接触纸扎,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吉

带回纸扎的孝子将一对手持招魂幡的纸人小鬼置于棺木前方,又将陪侍纸人摆于棺木后两侧,仙鹤放在遗像两侧,金山、银山、米山、面山放在供桌两侧。

招魂幡小鬼负责引导魂魄在此处停留,奴仆位于棺木两侧,服侍“主人”饮食,金山、银山寓意金银满贯,米山、面山寓意食物丰盛。

最后,在棺木买入土中“入土为安”之后,众孝子将棺木及各种纸扎全都运往墓地。

待棺木埋好后,在其碑前,将所有的纸扎一应烧掉,意在借助火的力量,把所有用品“捎”到冥界,带给死者。

栩栩如生的背后

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

归根结底,丧俗的实质是“颂鬼”,为讨好逝去之人。

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强烈的人情味,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色彩。

人们为表达对死者的哀思,也利用悼念形式减轻对死亡的退避、恐怖。

从奴隶社会时最开始的活人活物殉葬,到秦汉时期的陶俑,再到现如今的纸人。

活着的“孝子”们模仿活人世界,为死者打造虚幻的生活空间。

这不仅仅是对于死者之敬重与思念,更像是对于活着人的安慰,以及活人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人为自己送终的期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丧葬习俗
丧事祭拜大全
中华民间丧葬风俗程序
民间丧葬习俗禁忌,不能不知的丧葬禁
丧葬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