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时期,魏国的武卒与秦国的锐士相比,哪个更胜一筹?

在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周朝境内剩余的诸侯列国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为了图强壮大或是谋求生存,为此展开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和改革,其中关于军事方面更是尤为看重,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大强国基本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比如秦国商鞅变法中的制定确立的军功爵位制度;赵国赵武灵王时期进行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魏国魏文侯时期启用吴起创立的武卒制度;韩国重视兵器制造,以及申不害变法时严格加强军事训练;燕国燕昭王时期以名将乐毅整顿军队;楚国在楚悼王时期重用从魏入楚的吴起改革军制;齐国在战国时期虽然没有具体的军事改革,但齐威王时期对军事理论的建设很重视等。

这个时期的诸侯以战闻名,故而各大军事强国也都被称之为“战国”。并且各国在经历变法改革后,基本都建立起一支战力强大的军队,当时比较出名的有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赵国的边骑、韩国的弩兵、齐国的持戟之士等,各国军队中尤以魏国武卒和秦国锐士的战力最为强大。

那么魏武卒和秦锐士两者相比,哪个更胜一筹呢?

此时有条友开口说:“那自然是秦军锐士的战力最强”。给出的理由是:魏国的武卒部队虽强,但最终还不是被秦军锐士打败了吗!而且最后连国家都被秦国给灭了。

照最终结果来看,答案确实如此,毕竟魏国被秦国灭了已经是既定事实。不过这并不代表秦军锐士的战力就比魏国武卒更加强大。

接着又有条友开口道: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诸子百家中集大成者荀子所著的唯一军事专论《议兵篇》中,不是已经对魏国的武卒和秦国的锐士做出评比了吗。荀子曰:“齐国的技击之士无法抵挡魏国的武卒部队,而魏国的武卒又不能抵挡秦国的精兵锐士”。

那么魏国武卒的战力真的不如秦国锐士吗?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荀子所著的《议兵篇》中确实有这么一段记载,而且荀子又是秦朝丞相李斯的老师,其学识见解自然是不差的,且荀子所写的文章组织结构严密,分析透彻而精辟,并且经常使用排比方式来增强说服力。但这只是《议兵篇》三千余字中的一小段而已,还有前文和后文。

事实上在荀子所著《议兵篇》中的精要和结论,并非完全是夸赞秦军锐士战力强大。实际是以排比的方式来进行批判崇尚权势而雇佣招募组建的军队,并指出这样的军队能否打胜仗是没有定准的,只不过是时强时弱罢了!

《议兵篇》中也写到:“秦国的锐士不能抵挡齐桓公和晋文公麾下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也不能抵挡商汤王和周武王的仁义之师”。

“齐隆人技击是亡国之兵,魏氏之武卒是危国之兵,秦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䲡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荀子·议兵篇》

而且还表示:齐国的技击之士是亡国军队,魏国的武卒是危国军队。秦国虽然兵源最多,战力强大,这是因为秦国本就土地狭窄贫瘠,而秦君却用穷困逼迫百姓不得不去打仗,并用奖赏和刑罚督促,长此以往养成习惯,百姓不打仗就没有其它生机,秦国完全是用权势在逼迫百姓从事战争。

荀子最后给出结论是:齐国技击、魏国武卒、秦国锐士,这三个国家招募军队的方式都是雇用百姓出卖力气而组建,因此这三国的军队都是追求贪图利益的军队。而且他们在打仗时会利用敌人的弱点使用诈骗手段,玩弄权术来颠覆敌人,属于强盗军队。

和衷共济、团结一致的军队能够称霸一方,只有抓住礼义根本的军队才能称王天下。

当然这只是荀子的评判和结论,那我们站在旁人角度来看一下荀子对齐、魏、秦三国军队的评判。就拿排比这一点来说,荀子说秦国锐士能打败齐国技击和魏国武卒,不过却打不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军队,以及商朝开国君主商王成汤和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军队。

这么一看,好像是过了数百上千年后,诸侯军队的战力不仅得到没有提升,反而还给降低了,从逻辑上来讲,这并不符合常理。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时代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装备更加精良,且训练有素的齐国技击、魏国武卒和秦国锐士的战力怎么还能不如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前的军队呢?

因此并不能完全用荀子所著《议兵篇》中的评比,来衡量魏国武卒和秦国锐士的战力。至于魏武卒和秦锐士两者谁更胜一筹,还是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寻找答案。

虽然魏国最终是被秦国所灭,但战力强大的秦军锐士实际上并没有和真正意义上的魏国武卒精锐交过手。

魏文侯启用卫国人吴起,创立武卒制度,打造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重装精锐步兵

魏国武卒最早创立于约公元前408年之后,也就是魏国彻底攻取秦国河西之地,初置西河郡,魏文侯任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的同年。

“吴起者,好用兵。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史记》

在此之前,开国君主魏文侯基本已经在魏国完成了变法改革,启用吴起的目的是因为吴起喜欢研究用兵之兵,且擅长用兵打仗,故而魏文侯在魏相李悝的建议下任命吴起担任大将,并攻打秦国。

吴起担任魏国大将后,不仅没有辜负魏文侯的信任和重用,还给魏国和魏文侯带来了两大“惊喜”:

一是吴起上任后,很快便打破了魏、秦两国在秦河西之地的僵持局面,并连战连捷,冲破秦军在河西地区建立的防线,最终彻底地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被魏国设置为西河郡;二是吴起担任西河郡守后,除了抵御秦国和韩国的进攻之外,就是改革魏国原有兵制,创立了“武卒制度”。

武卒制有两大特点:实现兵农分离、训练职业精兵。而在此之前,包括魏国在内的各诸侯国,基本还是沿用着春秋时期的“动员兵制”,也就是在战时主要靠临时征兵,强行从各国郡县征召兵员,再说的直白点就是各国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民既是兵,兵既是农,到了战时发放给百姓兵器和盔甲作战。

而且发放的兵器盔甲也没多少,基本都是即将淘汰的货色,制式兵器一般只授予正式军队使用,因此百姓还需要自己准备兵器和盔甲作战,甚至连粮食都要自带。这也是为什么在阴晋之战中,秦国五十万大军会败给五万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魏武卒,其关键原因就是秦国五十万大军中并没有多少是正规军,基本都是百姓农民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

吴起创立的武卒制就是将这种老旧的临时征召兵制改为“募兵制”,率先在各诸侯国中实行“兵农分离”政策,其次用严格的军事考核挑选士兵,然后再进行严苛艰苦的训练,包括各种兵器的使用、灵活驾驭战车、以及各种战阵和战术协同作战等方面。

就入选武卒时的考核标准就相当严格:武卒需要身穿全身盔甲,肩负装有五十支箭的箭筒,并手持长戈,腰挂利剑,带上三天所需的干粮,然后半天内做到急速行军百余里,而且气力需要能拉开需要十二石力量的弓弩才行,即便按现今计量单位换算,至少也有数百斤,这才算初步考核通过。

这时的入选士兵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武卒,只是拥有了成为武卒的资格而已。之后还需要加以严格的训练,熟练使用各种兵器,驾驭战车,能相互默契配合战阵、战术使用后才算初步合格,并且需要严格服从上级的军令。

同时也会根据不同武卒最为擅长项目,将他们细化编入不同作用的战术兵种,比如:擅长近身作战的武卒编入近战队列;臂力惊人,擅长拉弓射箭的就编入弩兵兵种,擅长急行军作战的就作为突袭部队等等。然后用训练有素的职业武卒作为魏军的基础,教习三军,逐渐取代老旧的临时动员兵制。

可以说经过严格选拔,顺利完成训练的武卒能让将领在作战时如臂使指,指挥武卒作战就如同胳膊随意挥动手指那么灵活。即便战败后,剩余的武卒互相之间不认识,也能重新迅速组建出新的战阵来继续作战。而且武卒从一开始组建几乎就是从参与过实战的士兵中选拔而出。

因此武卒自训练完成后,都是强悍的精兵,其战力可以说是能压倒当时各国的一切军队。实战也确实如此,阴晋之战便是最好的例子,此战也震惊了天下诸侯,故而诸侯列国在谈及魏国特有的武卒军队时无不吓得变了脸色。

除了战力强大之外,武卒的待遇也很好,可以用优厚来形容。武卒是魏国的职业士兵,那么除了战时之外,平时也需要不断进行训练。磨合互相之间的配合,以随时应对战事,为此武卒也就没有空余时间帮助家里务农,魏国便直接解除了武卒士兵的后顾之忧。

首先可以保证分得百亩土地,也就是考核入选成为武卒,就可以拥有秦国锐士获得一级爵位后才能得到的待遇;其次可以解除之前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直接提升社会地位;并且免除全家的徭役任务和赋税;表现出色的武卒士兵还可以立即被提拔担任军官,如果获得军功,武卒士兵还能获得更高的爵位和待遇,对其家属和子女也同时予以重赏。

即便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卒退役或战死,给予的待遇也不会变动,再加上平时的训练和维护。因此打造及维护一支武卒军队的成本非常昂贵,即便是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强盛时期的魏国也无法负担起太多数量的武卒军队,鼎盛时期也不过只有约五万余人。

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改革,确立军功爵制制度,挑选精锐士兵称为锐士

秦国锐士最早创立于约公元前356年,也就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在秦国实行第一次变法改革的同年,秦国便是在这一年颁布了按军功赏赐的爵位制度,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而此时吴起早已离开了魏国,最终死在了楚国。不过在被楚国守旧贵族杀害之前,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也为楚国打造了一支类似魏国武卒的军队,楚国因此由弱逐渐转向强盛,之后发展战国中前期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

而且在秦国开始改革军事时,魏国的武卒精锐主力马上就要面临伤亡近一半的损失,因为在两年后的公元前354年,魏、齐两国发生了桂陵之战,魏军因中齐国军师孙膑之计遭遇大败,主将庞涓也被俘虏。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魏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0年),与秦会彤。”《史记》

秦孝公见魏国败于齐军,便乘机命商鞅率军攻打魏国旧都安邑,迫使安邑守军投降,不过魏国武卒主力并不在此处,因此秦军也没有和魏武卒交手。此时魏惠王正在调用魏、韩两国军队,在襄陵之战中击败了以齐国为首的宋、卫三国联军,维持了魏国的霸主地位。

秦国则又乘机攻取了魏国固阳,然而秦国却忽略魏国仍然是当时天下第一军事强国的事实,在襄陵之战结束后,腾出手来的魏惠王便马上反击秦军,结果秦国战败,秦孝公被迫前往彤地向魏惠王求和,将侵占的土地又还给了魏国。

此后直到魏、齐马陵之战发生前,秦国再未出兵攻打过魏国,以此便能看出秦国锐士和魏国武卒到底谁更胜一筹。当然秦国刚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战力可能还没有得到显著提升,打不过魏国武卒也情有可原,不过经过变法改革后的秦国被魏国打败也是既定事实。

之后在公元前341年,魏军在马陵被齐军打败,武卒主力伤亡惨重,魏国曾经那支让诸侯谈之色变的无敌雄狮几乎不复存在。而魏国经此一战又元气大伤,不仅无法再打造装备一支同样的武卒部队,自此也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毕竟真正意义上的武卒精锐是那些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而这是无法通过财力、物力等硬性条件去弥补的,损失了也就没有了,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训练培养出来,而且周边的诸侯也不会给魏国打造的时间和机会,实力大幅下滑的魏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随着魏国武卒主力的消亡,故而秦军锐士也再没有机会与其较量,而唯一一次较量也大败于魏国武卒,导致的结果就是秦孝公被迫向魏国讲和。

之后失去精锐武卒坐镇的魏国也沦为周边诸侯的打压对象,毕竟魏国鼎盛时打得周边诸侯一一臣服,无国敢惹,三晋同盟也是以魏国为首,那么实力衰落后的魏国也难免会遭到之前打压过的诸侯争相前来报复,真可谓是“鼎盛时期无人惹,落魄之后挨个踩”

“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史记》

马陵之战结束后,秦、齐、赵便开始联合夹攻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再次率军攻魏。此战结果虽是秦国胜利,但正如荀子所著的《议兵篇》中那样,秦国使用诈术,将魏军主将公子卬骗来会盟,乘机俘获,之后通过偷袭,才击破魏军。

那么秦军锐士和魏国武卒的战力都处于巅峰时期,两者谁又胜一筹呢?

秦军锐士的战力主要来自于军功爵位制度的激励,但此制度并不能直接提升秦军的战力,只是通过鼓励而有助于提升战力。其次是秦人为了得到爵位,闲时自觉训练技能,以及官府不定期组织训练,从而提升战力。毕竟变法后的秦国一时还追不上鼎盛时期的魏国,不能让百姓抛下农业做职业士兵,也无法做到向魏国那样给予武卒优厚的待遇。

故而秦国在给予士兵的待遇方面也只能一切从简了,能全部装备上制式兵器和盔甲就不错了。或许商鞅也是为了秦国实际情况而考虑,毕竟颁布的军功爵位制度规定:士兵只有立下军功获得爵位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待遇,而且低级爵位的待遇还不比不上魏国武卒的基本待遇,为此便能大大降低成本。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史记》

那么秦军士兵真的心甘情愿打仗吗?应该不是太过情愿。秦国还没有进行变法改革,颁布新法之前,百姓因私事而斗殴就时常发生,已然形成了风气,宁愿为私斗也不愿为公参战,为此想商鞅不得不专门颁布了禁止百姓私斗的法令。

秦国之所以能拥有充足的兵源,其实正是如《荀子·议兵篇》中记载那样,是靠权势逼迫百姓不得不参战,其次才是爵位制度的刺激。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后,秦人基本只有两条路可走:种地或打仗,而且不好好种地或作战失败,都会面临相应的处罚,严重则直接处以极刑。

打个比喻:一家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没多少,甚至都没有,上司却通过职权逼着职员去工作,而且工作性质又十分危险,但只有为公司创造下一定价值才能得到相应待遇。而且干不好的话,轻者收走老婆或扣工资打板子,重者则直接开除。

另一家公司是一旦面试通过,工资和待遇就先给到位,虽然工作同样危险,但公司解决了职员的后顾之忧,安心进行培训,提高工作安全。并且工作所需设备从头从头到脚全都配备,而且设备精良,每天的工作餐也是嘎嘎到位。而前者公司职员在没有创造价值时能吃饱就不错了,即便创造了一些价值也才能吃到粗米,只有创造一定价值后才能吃上精米,不过配菜也只有酱和一盘菜羹。

对比之后,你愿意选择在哪家公司工作呢?当然这种比喻存在局限性,但从职员的想法也能看出民意,是心甘情愿工作所创造的效益高,还是被迫工作创造的效益高呢?秦国锐士和魏国武卒也是如此。

或许秦惠文王时期名将司马错训练打造出来的铁鹰剑士的战力能胜魏武卒一筹,毕竟这支军队是借鉴了吴起训练武卒的方式所打造,挑选训练的也是秦军中的精锐士兵,堪称是精锐中的精锐,但是人数很少,全军只有百余人左右,最多时也不过千余人。不过史料中并未有相关记载。

虽然战力强大的秦军锐士没有和真正意义的魏国武卒交过手,但魏国消耗巨大国力,选拔训练打造出来的武卒军队,且武卒心甘情愿为国而战,难道其战力还比不上秦国仅靠军功爵位制度作为激励手段的秦军锐士吗!至于两者谁更胜一筹,条友们不妨看完文章后在下方留言讨论,说说各自的看法。

结语:

魏国武卒是选拔训练装备的精锐重装步兵,在战国前中期几乎是所向无敌的,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秦军锐士是在秦孝公时期进行商鞅变法后逐渐产生,由于军功爵位制度的激励,秦军战力开始不断加强,当魏武卒彻底消亡后,秦军锐士在战国中后期所向无敌,最终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秦国统一了天下。


文/历史紫陌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时期魏武卒能战善战,战力名扬天下,为何最终被大秦锐士击败
战国七雄中,各国都有什么精锐军队?他们战力如何,又有何特点?
秦军战力为何领先世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就是最大的秘密武器
华夏悍卒(一)——魏武卒
横扫六国军队的秦军,它的战斗力究竟从何而来?
韩非故事会:李悝“断讼以射”,百姓皆为神箭手,一举打败了秦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