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们为何称医生为“杏林中人”?原因来自于这个典故!

今日我们在一些医院中,往往能够看到写着“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内容的锦旗,一些医术高明的医生对外也会自称为“杏林中人”。

由此可见杏林和医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切都要从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说起。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三位医术超群的医生,分别是写下《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医术高超却被曹操所害的神医华佗,还有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董奉了。

虽然在名气上董奉稍逊于其他两位,但是他的艺术却一点也不逊色,与此同时董奉甚至还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这让其得到了仙人的称谓,其事迹也大多记载在《神仙传》一书中。

董奉塑像

董奉的出生地在学界还有一些争论,不过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应该是福建长乐人,因为当地最高的山就被命名为“董奉山”。

宋代的长乐县令还曾经做过“院宇萧萧洋暮烟,昔人曾见此升仙,静着今日流渠水,应是当年炼药泉”这样歌颂董奉的诗句。

董奉山上的董奉亭

据传董奉年幼时便立志学习医术,后来在学习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仙人指点,自此医术大成,还掌握了呼风唤雨等本事,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仙人。

董奉本来一直在家乡治病救人,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当时一位离家多年的中年人回到了那里,他发现董奉的样子和自己小时候见到的基本一模一样,于是他就问董奉这是什么原因,董奉一时语塞,只得说这只是偶然罢了。

董奉画像

董奉此时意识到自己长期待在一个地方或许会引发问题,于是其便开始周游各地行医,他的名号也逐渐传遍了全国,就连最南边的交州都有人听说过他的大名。

当时在交州担任刺史的士燮有一次得了重病后不治去世,在他死亡三天后董奉赶到了士燮府上,说能够把士燮救活,士燮的家人知道董奉医术高明,便让他试试看。

士燮画像

只见董奉拿出一颗药丸,将其放入士燮口中,然后双手轻轻摇动士燮的头颅,不一会儿士燮的脸上就有了生气,在卧床多天后又渐渐恢复了说话和行动的能力,士燮醒来后对董奉的仙术佩服不已,并挽留其留在交州。

随后士燮为董奉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高楼,并每日为其送上三餐,董奉每天吃的东西非常固定。

北京莲花池庙会小吃:新疆杏肉

美味的杏肉

只有肉干和杏肉,偶尔还会饮用一点酒,虽然士燮在服侍董奉一事上尽心尽力,但董奉依然不愿久留,便提出了辞行的要求。

士燮觉得从交州回中原路途不便,便主动提出为董奉准备一艘大船,但董奉却只和他要了一口棺材,之后其躺在其中安然离世,士燮则将其隆重下葬。

董奉画像

几个月后有交州人在中原见到了董奉,董奉拜托他替自己感谢士燮,还叮嘱士燮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这个人把这件事告诉士燮后士燮打开了董奉的棺木,才发现里面只剩下了一块锦帛,其正面是董奉的画像,背面则是用丹砂画成的神符,董奉的仙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离开交州之后,董奉便云游各地行医,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杂症,在走到有旱情的地方时,他也会为当地百姓求雨,这让董奉的名声越来越响亮。

后来董奉来到了庐山附近,他发现当地百姓生活贫苦,往往没有钱找医生看病,便主动留下在当地行医。

庐山美景

董奉还发现当地非常适合种杏树,便鼓励当地百姓种树致富,可庐山的百姓此前没有听过董奉的大名,也没有人真的行动起来。

见状如此董奉只好更换策略,他发出告示表明自己看病救人不收取费用,但病人需要在痊愈后去山上的杏林中种下一株杏树,如果是患了重病的患者则要种上五棵。

杏Apricot

杏树

一开始附近的百姓来的不多,但很快董奉的医术就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大家为了表示对董奉的尊敬也按照他的要求去山上种树,没多长时间庐山上就出现了一大片茂密的杏林。

之后不但庐山当地的百姓来找董奉看病,周边其他地区的病人也都慕名而来,庐山上的杏林也越来越大,没几年功夫就已经有几万株杏树了。

庐山上开放的杏花

在杏林成型之后,董奉便拜托当地的百姓在林子中修建了一个小的草屋,然后告知众人如果想要买杏子,不需要找任何人,只要拿出相应价值的谷物放在草屋中就行了,而杏林中产出的杏子味道甜美,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董奉也借此收集了大量的粮食。

不过当时也有一些人不按规矩办事,有人想用很少的粮换一大筐杏子,但没等他们走下山,山中的老虎就会出现对着他们怒吼。

动物园里的老虎

老虎

这些人被吓得拔腿就跑,筐中的杏子也洒了一地,回到家中后,他们会发现这些杏子的重量恰好等于他们放到仓里的粮食。

还有一些人更加无耻,他们一点粮食都不想付出,这些人在装好杏子后,老虎会一直追到他们的家门口,然后将其咬死。

董奉与老虎

他们的家人知道这些人去杏林偷过杏子后,就会带着这些杏找董奉道歉,之后董奉就会将被咬死之人救活。

在老虎和其他野兽的帮助下,杏林的交易秩序得以保持稳定,董奉也依靠卖杏子得到的粮食资助了许多食不果腹的穷人,这让庐山百姓在兵荒马乱的三国年间得以幸存。

庐山风光

后来董奉便一直在庐山行医,还娶了当地县令的女儿为妻,但在十几年之后董奉却飘然升仙,只留下了妻女生活在当地。

虽然二人不能为周边百姓看病,但她们依然凭借着杏林中的粮仓接济众人,而在董奉离去后,山中老虎还会为其惩治不法之人,只是现在它们不会将这些人咬死,因为能够救活他们的董奉已经不在了。

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道教文化取得了极大发展,董奉也被视为道教仙人之一,这让董奉受到了道家的供奉,在庐山等地今天依然可以看到祭祀他的庙宇。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文化取得重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其逐渐脱离远古巫术自成体系的关键节点。

在东汉时期中医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化门类,但是其中巫术的影子还没有完全褪去,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神医故事往往具有神话色彩的原因。

东汉时期百姓画像

董奉医治士燮帮助其起死回生,以及呼风唤雨的故事真实性已不可考,但其在庐山行医以及接济周边百姓的事迹倒是非常真实,直到今天在庐山上依然有杏林遗址,还有纪念董奉的杏坛庵等建筑。

董奉和杏林的故事彰显了当时医者高尚的医德,他们不但治病救人作为己任,还将百姓的生死祸福看在眼里,并竭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这样的做法提升了医德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

庐山香泉寺(曾经的杏坛庵)

董奉也因为自己的行为成为了后世医者的榜样,杏林也就成了医生们最看重的精神图腾,比如山东地区的名医郭东,就在自己家旁种植了几千株杏树,来效仿董奉的生活方式。

而苏州名医郑钦谕不但在家中种植了大量的杏树,在行为上也效仿起了董奉,他经常把自己行医时得到的财物分给周边百姓,这和当年赈济穷人的董奉如出一辙。

古代医者形象

浙江名医范应春不像之前两位同僚那样亲手种植杏树,但他也传承和发扬了杏林精神,他当时给别人看病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这令当地百姓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而范应春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杏庄,这也是在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了董奉的故事,要一直保持医者无私的本色。

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曾经为救治自己母亲的名医严子成奉上一幅杏林图,自此之后人们便开始以含有杏林意象的物品作为礼物馈赠给医生了,如今那些锦旗便是这一传统在当今的延续。

民国时期写有“杏林春暖”的牌匾

董奉作为东汉三大名医之一,其故事虽然不如华佗和张仲景那般家喻户晓,但是他开创的杏林精神却为中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后世的医者们也继承了他的精神品质,令医生成为了人们最敬仰的职业之一。

如今的医生已经不需要再承担像董奉那样的社会责任,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忘记杏林精神,医护工作者们仍然将患者的安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便是杏林精神在如今的传承。

相信未来董奉的故事依然会流传下去,而医护工作者们在工作中也会更好地发扬杏林精神,让患者体会到真正的杏林春暖。


注: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三国志》,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神仙传》,葛洪著,中华书局2017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中国医学界叫做杏林
董奉:杏林春满济苍生,羽化登仙终圆满
古医家为何以“杏林中人”为荣|高尚|杏树|华佗|董奉|庐山
为何称中医为“岐黄之术”“悬壶济世”,医者自称为“杏林中人”
星期文库门外岐黄之三   杏林的由来
我看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