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走在沅江边(36)——在安乡长大的范仲淹

文/林长福

图片来自网络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出生不久父亲病故,其母改嫁长山人朱䡇。朱任安乡县令,他被带到安乡,以后又随其舅父生活。南宋时,在他读书的安乡北鹳港建读书台,历代重修,以示纪念。他的诗《和僧长吉湖上五首》寄托了对安乡、武陵的怀念之情。

——常德诗墙《题咏名贤图·范仲淹》

范仲淹,“仲”在弟兄排行中为二,由此可以知道范仲淹应该还有哥哥;“淹”有“广”的意思,范仲淹的父亲大概希望儿子能广通经史。

我依据诗墙《题咏名贤图》上的说明文字上网查找,只找到了《和僧长吉湖居五题》,这可能就是说明文字中的《和僧长吉湖上五首》,现抄录如下:

湖山(其一)

湖山满清气,赏心甲吴越。晴岚起片云,晚水连初月。渔父得意归,歌诗等闲发。

水月(其二)

千寻月脚寒,湖影净于天。 忽如常娥宫,俯仰见婵娟。 更约中秋夕,长津无寸烟。

筠亭(其三)

为爱碧鲜亭,入夏叩叩至。台榭竞生烟,独有清凉意。高冈凤不来,幽人此沉醉。

风笛(其四)

风引湖边笛,焉知非隐沦。一声裂云去,明月生精神。无为落梅调,留寄陇头人。

渚莲(其五)

武陵谁家子,波面双双渡。空积心中丝,未成机上素。似共织女期,秋宵苦霜露。

诗中的确提到了武陵。

这个长吉,是个僧人,与宋代诗人林逋的关系也很好,林逋有《送长吉上人》《怀长吉上人北游》诗,上人是古代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和尚的尊称。他与梅尧臣也有交往,梅尧臣有《次韵和长吉上人淮甸相遇》。

范仲淹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怎么会到安乡的呢?

关于范仲淹到安乡一事,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就去世了,为了生计,母亲改嫁给长山朱䡇(yuè),后来朱䡇出任安乡县令,他便跟着来了。他当时名叫朱说(同悦)。

《安乡县志》记载:“范仲淹,苏州人,幼孤,从其母归朱軏,令安乡,仲淹随之。”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在讲究避讳的古代,父子两人的名字怎么会同音呢。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种说法是,范仲淹父亲范墉上三代就已迁至苏州,范仲淹母亲谢氏出生于楚丘县大户人家,但是父母去世早,只有一位姐姐和她相依为命。谢氏十七岁时嫁给范墉做继室,989年八月二十九日,谢氏生下了范仲淹。

991年初,范仲淹一岁半时,范墉突然病故。谢氏扶柩到了苏州,范家人因为谢氏嫁入范家不到三年,丈夫就去世了,认为谢氏是克夫命、丧门星,不肯接纳谢氏母子。而楚丘谢家已无亲人可依,想回娘家也回不去。谢氏母子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幸亏一位好心官吏把谢氏介绍给山东长山县(今邹平县东)在平江府(驻苏州)做推官的朱文翰为继室,母子二人这才有了归宿。继父为他改名朱说(yuè)。后来朱文翰到安乡做知县,范仲淹便到了安乡。这种说法似乎说得过去。

范仲淹到安乡后,继父让他拜太平兴国观司马道士为师,他在那里发蒙读书。

范仲小时候生活简朴,有时候用姜、蒜做咸菜,把一大碗粥划开,分两次吃。这件事在宋代和尚文莹所著的《湘山野录》有记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稍后,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也有类似的记载。

《宋史·范仲淹传》有关于他出身和身世的记载,说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yuè)。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投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就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这里也有点问题,范仲淹生于989年10月,卒于1052年6月;戚同文生卒年为903年—976年,一说912年—985年,范仲淹出生时,戚同文已经过世了,范仲淹怎么可能投靠他学习呢?要么是戚同文的生卒时间有误,要么此戚同文非彼戚同文。

尽管范仲淹从小生活很苦,但有远大志向,南宋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范仲淹有没有来过安乡,这个问题有争议,但我觉得他到过安乡应该是可信的。

宋末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在其著作《舆地纪胜》卷70中记载:“范文正公读书祠堂,在安乡县。仲淹幼孤,从其母归朱氏,朱宰安乡,与俱来读书此地。”王象之生于1163年,卒于1230年,与范仲淹生活的年代仅相差百余年,写作该书时,应该是有史料依据的。王象之是浙江人,不可能为安乡贴金。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1196年,澧州学教授王仁奉郡守之命撰写了《重建范文正公读书台记》。文中记述一件事:

1195年农历9月,殿中侍御史范处义奉诏持节荆湖北道巡视,到达安乡后,大概是听了县令的介绍,就去实地考察,他拨开杂草,发现范文正读书台已经毁坏了,但遗迹还在,文中讲到长山人朱氏来安乡当县令,范仲淹和母亲随他而来。这与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的一致。根据文中所说的时间,可以推断范仲淹来安乡的年份是公元996年,当时范仲淹7岁。范仲淹死后,安乡人为纪念他而在他读书之地修建了读书台。到范处义巡视时,读书台已经毁坏60年了。由此推断,修建读书台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136年以前。读书台修建好后,应该存在了几十年。范仲淹卒于1052年,如果读书台存在了30年才毁坏,那么建读书台距离范仲淹去世不过五十年,如果读书台存在的时间长于30年,那么,修建的时间就更早,所以范仲淹到过安乡应该是可信的。

范处义视察之后,还拿出了自己的薪俸,交给县令刘愚,责成他重修读书台,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读书台过冬就修成了。刘愚根据一位老人收藏的范仲淹遗像画了范仲淹的像供人们朝拜,还拨了十多亩田供祭祀开销。

刘愚因为受命重修读书台有功而得以记入宋史,《宋史·刘愚传》有“邑有范仲淹读书地,为绘像立祠”语,此事是作为刘愚的政绩称颂的,应该是可信的。

范仲淹没有留下多少题咏常德的文字,我估计是他认为母亲改嫁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德老乡范仲淹(行走在沅江边)
一个人和一座千年书院(应天书院)
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但是据说他没有到过洞庭湖,是好友滕子京介绍的,是真的吗?
6, 《范仲淹词选》
范仲淹与他的忧乐精神----溯源澧水之四
大宋王朝之谜:四十年前的印象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