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的儿子们及其命运

熙宁十年(1077)三月,苏轼为儿子苏迈求婚于蜀地同乡殿中侍御使吕陶:“里门之游,笃于早岁;交朋之分,重于世姻。某长子迈,天资朴鲁,近凭一艺于师传。贤小娘子姆训夙成,远有万石之家法。聊申不腆之币,愿结无穷之欢。”老吕啊,我想与你结成亲家。我大儿子苏迈朴实鲁钝,熟读经典。听说你家女儿知书达礼,家教良好,这实在是天造地设计的一对璧人儿。

苏迈娶了吕氏小娘子,第二年八月生一子苏箪。只可惜吕小娘子命薄,五年之后病死。

苏迈,字伯达,乃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所出,是其长子,苏迈生于京城开封,七岁丧母,八岁时随父亲和叔叔一起回故乡眉山,并在此读书。之后返京,又随父亲一路迁转,从杭州到密州,从密州到徐州……到黄州,到惠州。

苏轼的人生有多坎坷,苏迈的生活就有多动荡。

苏迈本身资质不错,幼年时便可作诗,曾有“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之句为父亲称赞,苏迈作酸枣尉时,其所写“叶随流水归何处,牛载寒鸦过别村”亦为老父欣赏,只可惜父亲文名太盛,致儿子被世人忽略,这也是给文豪做子女的悲哀处。苏轼的朋友赵令畤评价苏迈,“豪迈虽不及其父,而学问语言,亦胜他人子也”,康熙朝《德兴县志》载,“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如此看,苏迈也非一般普通人物。

苏迈二十岁时,父亲陷乌台诗案,关于狱中,苏迈每日里送菜送饭,劳苦备至。苏轼出狱,贬谪黄州,苏轼又随父前往黄州,相伴五年,直到朝廷诏令苏轼量移汝州,苏迈才有机会出任德兴县尉,为了父亲,苏迈牺牲了许多仕进的机会。元符三年(1100),徽宗大赦天下,苏轼自琼北归,苏迈自广州陪父北行,至常州,父亲病逝,遵从父愿,苏迈乘舟护柩经淮汴赴汝州,并迁继母王润之灵柩来汝,将继母与父亲合葬于汝州郏县钓台乡上瑞里。

对父亲,苏迈从无半句怨言。

元丰七年(1084),苏迈授德兴县尉,苏轼送儿子赴任,六月初九至湖口,父子二人乘便游石钟山。儿子初出仕,老父亲甚为挂心,他取来一方砚台,撰写铭文相赠:

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

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为官出仕,要以圣贤之道为准绳,努力向之靠近;要每天进步一点点,苟日新,日日新;要心存善念,体恤民苦,想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要记得人命关天,刑书狱讼,审判案件,须慎之又慎。

老父亲用心良苦,苏迈也未敢怠慢,时刻记取他的教诲,在地方上任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前面德兴县志里的评价便是对他为官的认可。

在惠州时,苏轼写给老友陈季常的回信里,特别提及苏迈及苏迨: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二子作诗骚殊胜,咄咄皆有跨灶之兴。大儿子官做得好,二儿子诗写得佳。我这个做父亲的,实在是幸福之至。

苏迈对大家庭的付出,苏轼全都看在眼里,他亦因有这个管事的长子而感欣慰,晚年接连被贬,给老友参寥的信里,他并不以为意,皆因为苏迈是他这个老父亲的定心丸,“迈将家大半食宜兴,既不失所外,何复挂心,实翛然此行也。已达江上,耳目清快,幸不深念。知识中有忧我者,以是语之”,有苏迈安排一大家子人的衣食,我就没有什么牵挂了。

从海南归来,将至广州,写诗给苏迈和苏迨兄弟,诗中有“大儿牧众稚,四岁守孤峤”,也是夸儿子持家不易,劳苦功高。若不是大儿子把全家照顾得那么好,他在海南就不如此省心了。

二子苏迨,字仲豫,苏迨生来体弱多病,三四岁还不会走路,“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负”,父母怕他长不大,请求辩才法师在观音菩萨像前为他落发,做了沙弥,取名“竺僧”,据说经辩才法师摩顶后不几日,苏迨便能像正常儿童一样行走,“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后来,苏轼又请道士李若之为苏迨布气,身子骨依然弱,但比从前究竟是好了些。

苏迨因头骨高额头大,被苏轼昵称为“长头儿”,曾有诗曰:“我有长头儿,角頬峙犀玉”。

苏迨体弱多病,但脑瓜子灵光,是读书的一块好材料,但凡苏迨有进步,老父亲就不吝赞美,“诸子惟迨,好学而刚”,“迨好学,知为楚辞,有世外奇志”。苏轼曾送苏迨一砚,并赠言,“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为了表彰儿子刻苦学习的劲头,他将这块难得的砚台送给苏迨。

苏迨十六岁时,随父亲去登州,途经淮口遇三天大风,船不能行,作《淮口遇风》诗,苏轼读过这首诗,大加赞赏,跟着写了《迨作<淮口遇风>诗,戏用其韵》:

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

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

养气勿吟哦,声名忌太早。

风涛借笔力,势逐孤云扫。

何如陶家儿,绕舍觅梨枣。

君看押强韵,已胜郊与岛。

吾儿出手不凡,诗写得比为父还好,气势不凡。在写诗技巧方面,已经胜过孟郊和贾岛。这位父亲虽然欣喜,但也未忘乎所以,他特别告诫儿子要增进涵养功夫,不必追求过早成名。

自己欣赏苏迨的诗不算,苏轼还忍不住给友人写信杨康功表扬儿子的诗:“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他把儿子的诗抄了,并信一起寄给杨康功,并要杨转给弟弟苏辙。可惜的是,苏迨这首诗作未能流传下来。

元祐初,苏轼为苏迨娶欧阳棐第六女为妻,欧阳棐系前辈欧阳修第三子,时欧阳修早已过世,是欧阳修的妻子太夫人应了这门亲事,能与尊敬的师长和前辈结为姻亲,苏轼的心情想必是非常愉快的。先前是师生的缘分,之后是血缘的联接。

只是欧阳修这位孙女在元祐八年病逝,之后苏迨又续娶欧阳棐的七女为继室。

绍圣元年六月,正赶赴英州的苏轼,途中接到贬谪惠州的诏令。苏轼遂安排原本打算跟他同去英州的苏迨,带他和苏过的两房家眷去宜兴生活。苏迨舍不得父亲,坚持随父亲前往,苏轼不忍心让一大家人跟着受罪,一再劝说,苏迨方才同意留下来照顾家眷,让弟弟苏过随侍左右。

苏轼过世后,苏迨闭门读书,长达十年,学识与文章皆有长足进步。陈师道曾有《送苏迨》诗,“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元代陆友《研北杂志》称,“苏翰林二子迨仲豫、过叔党,文采皆有家法。”苏轼的朋友诗僧参寥也曾称赞苏迨,“文章造深淳,词力宽不纵”。

政和元年(1111年),可能是因为谋生的需要,从不曾热心于仕途的苏迨,却去武昌当了一个小小的管库官。靖康初年,迨于离乱中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苏过,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第三子,生母王闰之。苏过与两个哥哥一样,他们的人生轨迹,基本是由父亲的仕途命运设定的。

乌台诗案发生时,苏过仅七岁,大哥苏迈入京照顾父亲,苏过则与苏迨一起陪母亲到南都叔叔苏辙家。

苏轼被释后贬黄州。全家人一起劳动种地,做了回农民,日子虽是清苦,却能阖家团聚,度过一段安然恬淡的岁月,苏过自小就养成了荣辱不惊安于贫贱的的性格。

神宗驾崩后,哲宗新立,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轼苏辙兄弟重又奉调京城,获得任用,苏过与全家又过四年的安稳生活,他有首诗《冬夜怀诸兄弟》,写的正是在京城读书的美好时光:“忆昔居大梁,共结慈明吕。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幸福时光很短暂,这生活仅持续了四年时间,苏轼又出知杭州了。

从此之后,依然动荡局促,依然难于安宁。

苏轼一再迁转,从颖州扬州,从扬州到定州,从定州到惠州,从惠州到儋州,苏过则陪侍父亲左右,一起长途跋涉,一起万里投荒,一起迎接路途中的风雨,照顾父亲的生活,聆听父亲的教诲,安慰父亲那颗滴血的心。

绍圣元年九月,苏过随父初至广东惠州,有诗曰《和大人游罗浮山》:

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

人生露电非虚话,大椿固已悲老彭。

蓬莱方丈今咫尺,富贵敝屣孰重轻。

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

苏过时年不过二十二岁,却能像一个得道之人安慰父亲,人生不过一场虚幻,富贵也好,贫穷也罢,并无分别,只要心内平静,哪里不是人生?他又不只是安慰父亲,似乎也借机表明心志:对富贵和闻达,自己并无非分之想,只甘愿过一种宁静淡泊自由自在的生活。

惠州三年谪居,这对父子的生活过得清苦,却也充实,一边耕种,一边读书,“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苏轼说小儿子怀有奇志,其《凌云赋》笔势如《离骚》。

绍圣四年,苏轼再贬儋州,又是苏过挺身而出,他将妻儿留在惠州与兄嫂住在一起,随父亲跨越海峡,到达儋州这个瘴疠之地,与语言不通习俗相异的黎族人杂居。

海南这几年,苏过悉心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让父亲吃得可口一点,睡得踏实一点。苏轼晚年所以能在海南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实与苏过的悉心照顾有极大的关系。

《宋史苏轼传》称,“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苏过照顾父亲,无微不至,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苏过总不以为难,尽力去办。

父亲寂寞时,苏过陪他聊天;父亲写诗时,苏过与他唱和;父亲读书时,他陪在边上伴读,生活清苦,大多数时间内都是食芋饮水,但精神上,因父子间的互相陪伴,却收获良多。

父亲过世后,苏过守父丧。本想父丧期满后求官,逢蔡京当权,不准元祐旧臣子弟在京城任职。直到四十一岁时,苏过才做了太原府监税;四十五岁时做颍昌府郾城知县,后又因党禁被罢。

对这个小儿子,苏轼从不吝赞美。

看苏过画的《枯木竹石图》,他“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老可指文与可,就是他的表兄文同,当时著名画家,他说文同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而苏过画的石头形神兼备。

读苏过的诗,他认为苏过的诗神韵颇似自己,“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我儿厉害,我刚作出诗来,他就能写出和诗。

在惠州时,苏轼在白鹤峰建造房屋,苏过怕劳累父亲,一切杂事均由自己包办,苏轼写给友人的信里说,“小儿数日前暂往河源,独干筑室,极为劳冗”,这是夸儿子能干。

在海南,喝过儿子为他做的玉糁羹,苏轼写诗称,“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一碗普通的汤到他这儿俨然成为天底下的至味。

他夸儿子孝顺,“家在惠州白鹤峰下,过子不眷妇子,从余来此,其妇亦笃孝”[1]。

苏过练习养生,他亦夸个不停,“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座存黄庭”,中宵指半夜,黄庭指黄庭经,是道家养生经典。

中国家庭传统中,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崇尚“父严母慈”,苏轼在教育儿子上面,却是一个例外,他愿意与儿子交心,喜欢与儿子嬉笑,且从不吝于自己的夸奖。他有一诗,透露了夸奖儿子的缘由:

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

汝如黄犊走却来,海阔山高百程送。

庶几门户有八慈,不恨居邻无二仲[2]。

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

会当洗眼看腾跃,莫指痴腹笑空洞。

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

岂惟万一许生还,尚恐九十烦珍従。

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

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

但令文字还照世,粪土腐余安足梦。

——《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应也,因用其韵赋篇并寄诸子侄》

这诗有点像苏轼与苏过的父子对谈,爷俩坐于桌前畅饮,老父亲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侃侃而谈:过儿,我是老了,像失去行动力的老牛,但你尚如黄犊,体力精力甚健。我欣慰的是,咱苏家一门共有八个孩子,可谓后继有人,假以时日,你们兄弟必有出息,我说的这个话一定会实现,你可别笑老子瞎说。我和你叔叔喜欢夸奖孩子,我们老苏家已经三代有为。如果万一可以从海南回到中原,估计天子还会带着珍贵食物去看望我。让我展望一下以后的生活,你们兄弟六人早上耕读,家里的女人们晚上纺纱织布。儿子啊,治春秋古史乃我苏氏家传,你们兄弟亦有治世之才,希望我们眉山苏氏的文字可以传之后世。

杜甫说“诗乃吾家事”,东坡称“春秋古史乃家法”,说的都是一回事,追求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定天下,教化人间。东坡夸儿的要义,在于使他们深入“春秋古史”和“诗笔离骚”,将苏家理想发扬光大——这也是古之士太夫的终极追求。

[1] 《追和戊寅岁上元》诗序。

[2] 二仲,指汉代羊仲、裘仲,廉洁隐居之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子双双中举,老父亲苏洵写了一首诗自嘲,仅20个字,却字字扎心
苏轼的几个儿子中谁第一个出仕?能力如何?
苏轼有几个儿子?他的儿子们的结局如何?
世间再无苏东坡
苏过:我愿做父亲最后的港湾
苏轼的《朝云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