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认为一生不败的六大名将,其实也败过!除了李勣徐达还有岳飞!

中华历史五千年,出现过许多一生未败的名将,比如杀神白起,兵仙韩信,战神李靖,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未见其败绩的记录,还有一些常胜将军一生基本未败,所以被误以为乃不败之名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一、李勣

与李靖齐名的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庙十哲之一,十七史百将传之一,一生战功无数。

如果说高祖时期第一名将是秦王李世民,贞观时期第一名将是卫国公李靖,那么高宗时期第一名将就是英国公李勣。

李勣

卫公自不必说,内战外战皆精,骑兵步兵皆擅,理论素养和实战水平都没的说,军功之大,纵观唐帝国三百年,唯“定天下之功”的太宗文皇帝本尊,可堪与一比。

而李勣能与李靖并称,实力战绩自然也不遑多让,他曾与李靖上演千古名局——阴山之战,平东突厥之副帅。守并州十六年,威震北疆,太宗誉之为长城。以二百骑兵灭薛延陀平定漠北。高宗时代,出将入相,以75岁高龄灭高句丽,使唐帝国疆域达到最大。李勣死后李治命百官抬棺送至长安西,依卫霍先例,筑坟呈三山形状,“以旌殊绩”。

李勣墓

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却有两场难以启齿的大败仗。

一是卫州之战,李勣“以数百骑走”。

武德二年,淮安王李神通在魏县大败宇文化及,窦建德闻讯率十万大军前来,李神通先是退守相州,在窦军攻陷洺州后,又到黎阳投奔李勣。

李神通

二李合军有五万余人,又有城池之利,然而却未能挡住窦建德的全力一击,十一月,窦建德攻陷黎阳,俘虏李神通、李勣父盖、魏征及高祖妹同安公主,唯有李勣率数百骑渡河而走。数日后,因为父亲的缘故,李勣向窦建德请降。

二是洺州之战,李勣“仅以身免”。

武德四年,李渊将窦建德腰斩于市,窦的老部下刘黑闼在漳南举兵反唐。刘黑闼骁勇多谋,先是在饶阳大败李神通,又陷瀛州,获刺史卢士睿;攻定州,杀总管李玄通;下冀州,斩总管麹棱……总之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刘黑闼

于是,李渊命李勣任黎州总管,率军2万驻守宗城以阻刘黑闼。

本来李渊担心李勣顶不住刘黑闼的十万之众,又派出了右屯卫大将军、义安王李孝常率十万官军从关中出发,星夜赶往黎州。

但是刘黑闼趁援军未到,抢先一步,兵围宗城。李勣认为自己这点兵力根本守不住,于是弃城逃往洺州。

然而这一逃正中刘黑闼下怀,史载,刘军多骑兵,唐军多步兵,很快李勣就在荒郊野外,被追上了。

两军相遇,步兵对骑兵,根本没有什么悬念,5000唐军全部被杀,只有李勣腿快,捡回了一条小命,“黎州总管李世勣先屯宗城,弃城走保洺州。甲子,黑闼追击世勣等,破之,杀步卒五千人,世勣仅以身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

李勣应该也在后悔不该弃城,在城中固守待援,胜负未知。

不过,这两战都是李勣早年的军事劣迹,当时的他还不到三十岁,在这个世界上,像霍去病这样的天才总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算是情有可原,无损李勣英名。

二、陈庆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在历史上陈庆之也是赫赫威名。

陈庆之

据《梁书·陈庆之传》记载,公元528年,梁武帝萧衍命陈庆之领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称帝。陈庆之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将元颢扶上皇位,史称:“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梁书》中陈庆之自述:“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

如此神迹,让人感觉匪夷所思,如果不是史书作假,就是陈庆之真能以一敌万,难怪梁武帝称他为“奇将”,主席也对他推崇备至。1969年,76岁的毛主席在读《南史》中这段记载时,“热血沸腾,掷书而起”,在“陈庆之”三字旁,划了两条着重线,并在开篇天头上,连划四个大圈,最后还满含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然而如此神将,却有三败,而且败的极惨。

陈庆之占据洛阳后,扶立元颢为帝,是为北魏建武帝。然而元颢不但没有励精图治,乘胜追击逃亡河北的孝庄帝,反而一头扎进后宫,日日淫乐,不恤军国大事。陈庆之提出向南梁借兵,也被他拒绝,结果导致新王朝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六十五天后,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挥师洛阳。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主动,带领不满万人的梁军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史载,陈庆之在中郎城阻截了尔朱荣三天,“杀伤甚重”,但架不住对方人多,最终被高琳所破。

陈庆之虽然兵败,但梁军仍有数千人尚在。这时元颢的十万大军又在何桥被尔朱兆、贺拔胜击败,洛阳失陷,陈庆之只得向南梁撤退,尔朱荣亲率大军追击,结果陈庆之又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发,全军覆没,陈庆之化妆为一个僧人才躲过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当地人的帮助下,才辗转逃回南梁。

这次战败还可以说,陈庆之寡不敌众,非战之罪,但他后来与东魏豫州刺史尧雄的两次交战就完全是技不如人了。

陈庆之南归后被拜为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督缘淮诸军事。不久领兵讨伐自称天子的徐州豪强蔡伯龙,史载,陈庆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斩蔡伯龙、僧强,传首建康。

一年后,陈庆之又迁为南、北司二州刺史,督四州诸军事,到任后,他减免兵役,兴修水利,开垦良田,“粟谷积十年之用”。

梁武帝

五年后,陈庆之攻东魏,袭破平乡城,豫州刺史尧雄设伏截击,生擒梁将李洪芝、王当伯,梁军小败。不久,陈庆之重整旗鼓逼近豫州州城谯县,尧雄亲自出战,身受两处创伤,但士气更盛。最终,陈庆之兵败,“弃辎重而走”。

后来,陈庆之又围南荆州。尧雄“围魏救赵”,急攻南梁北面重镇白苟堆,陈庆之果然放弃荆州回救白苟堆,结果还没赶到,尧雄就已经攻陷了白苟堆,擒获南梁镇将苟元广以及兵士二千。陈庆之再次失利而还。

陈庆之

陈庆之虽然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有“白袍常胜将军”之名,但他的名气多是仰仗送元颢北归而得,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虏众三十余万”的战绩,有其外在原因。

当时的北魏已经进入最后几年,官员腐败,流民四起,军队战斗力极低,六镇之乱,北魏中央军根本无力抵抗,所以这时的北魏军貌似很强大,实际上很脆弱。

而且,当时北魏最精锐的部队基本都掌握在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和骠骑大将军元天穆手里。而当时的尔朱荣正竭尽全力消灭河北的葛荣,屯兵于上党至邺城一线,距洛阳十万八千里。而元天穆也未全力与陈庆之正面接战,其主要精力基本都耗在进攻济南刑杲方面。

尔朱荣

所以,当时的中原地区可谓是一片混乱,洛阳方圆数百里内兵力空虚、士气低落,故陈庆之获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当他遇到尔朱荣的主力部队时,就不再具有这种魔力了。

三、薛仁贵

薛仁贵,大唐名将,于贞观末年投军,随征高丽,受太宗拔擢。自此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威名赫赫。尤其是“三箭定天山”更让他成为一代神将。

薛仁贵

《新唐书》记载,薛仁贵领兵赴天山击铁勒前,高宗曾在内殿赐宴,席间相问:“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置甲取箭而射,弓弦响处,箭已穿五甲而过。李治大惊后大喜,赐坚甲宝马与薛仁贵。

薛仁贵到达天山后,九姓铁勒聚兵十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余骑慑其神威,下马请降,“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从此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另外,薛仁贵在民间的声望极高,不仅有各种版本的《薛家将》评书演义,还有“良策息干戈”、“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传说。

可以说,薛仁贵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就是不败的名将,无敌的象征。

然而,薛仁贵也有败仗,他曾在大非川之战中惨败于有“大唐名将收割机”之称的吐蕃大相论钦陵之手。

论钦陵

咸亨元年,吐蕃突袭吐谷浑,陷安西数镇及白州等18州,并将大唐册封的河源郡王诺曷钵及其夫人弘化公主逐出吐谷浑。

于是高宗大怒之下,以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左卫将军郭待封、右卫员外将阿史那道真,领兵10万攻击吐蕃。

薛仁贵

是年八月,薛仁贵进抵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他认为乌海险远,辎重不便前行,命郭待封屯兵两万于大非岭,自己则率主力,倍道去乌海,给吐蕃以奇袭。

但是,论钦陵亲早有准备,他亲自从安西移部青海,统所部四十万驻扎于大非川西南,以逸待劳。

薛仁贵率军进至乌海后,惊闻郭待封不听将令,提前率所部向乌海而进,被论钦陵所败,两万唐军全灭,粮草辎重尽失,于是率部急退大非川,吐蕃军旋即杀来。

唐军无险可守,又无粮草供应,薛仁贵只能组织突围,结果都被论钦陵打了回来,狼狈不堪。

薛仁贵

最后,薛仁贵只好派人去跟吐蕃请和,送给对方许多金银。起初,论钦陵不原意,但此时吐蕃内部不稳,便勉强答应了他。史载,薛仁贵“与钦陵约和而还”,实际上是惨败而归,十万唐军回到长安的十不存一。

大非川之战惨败的原因似乎很简单:郭待封违抗将令,擅自前行,导致辎重、粮草尽失,进而使整个战役失败。但是,更多人认为,即便郭待封屯兵大非岭,薛仁贵进驻乌海城,在高原上以10万唐军对抗40万蕃军,胜算也不会太大。

但是大非川决战时,薛仁贵手中尚有兵马八万,却不能全身而退,只能说明他的军略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李治仅将罪魁郭待封免官除名了事,而要杀薛仁贵的原因。

四、岳飞

虽然很不想毁岳武穆的形象,但岳飞确实吃过败仗:

第一次是在河北的时候,他在王彦手下任裨将。当时王彦率七千人强渡黄河,收复新乡,金人以为宋军主力来到,便出动数万大军将宋军围住。王彦见众寡不敌,又无外援,遂突围而走。而岳飞以为王彦畏敌,于是率数千人攻击金军,结果被杀至仅剩几百人,岳飞自己也身中数枪,最后还是走为上。

岳飞

第二次是在杜充手下任统制时。当时杜充的部将张用在河南降而复叛,岳飞正随闾勍外调回开封,所以杜充就命岳飞去消灭张用等部,张用是岳飞的同乡,曾当过汤阴的“弓手”,并和曹成、李宏、马友绍等人是拜把兄弟,有几万兵力,王善部也从一旁保护。

所以,岳飞以“兵寡不敌”为由,婉言推辞,但杜充以军法从事相威胁,勒令岳飞出兵。岳飞无法,只能以不到千人的部队去攻击张用。结果勉强击败张部后,被赶来助战的王善所败,“乙未,杜充遣岳飞、桑仲讨其叛将张用于城南,其徒王善救之,官军败绩。”(出自《宋史·高宗本纪》)

岳飞

第三次是在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时。当时完颜昌领军攻打泰州,岳飞不敌,以泰州无险可守,自泰州一路战败退往泰州南边的柴墟,然后退向马驮沙,后来渡江过江阴直到建康,而岳飞丢弃的泰州却在十几天后被梁山泊赶来的张荣义军重新占领,并在泰州北边的缩头湖大败金兵,张荣接替了岳飞泰州知州的官位。

第四次是在败在“下青州,功第一”的金将王伯龙之手。

据《金史·王伯龙传》记载,金史六年,金军攻宋,王伯龙为先锋,他一路过关斩将,无人能挡,先破李固军十余万于濮州,又败高托山之众十五万余于清河。进击韩世忠于邳州,大败之。后破黄戬于单州,王善之于巢县,取庐州、和州,进至采石。

王伯龙

这时岳飞与刘立、路尚等各路人马集结于采石,阻止金军渡江。此战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只是说了一句:“(王伯龙)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刘立、路尚等兵,获刍粮数百万计。还过真、扬,道遇郦琼、韩世忠军,复战败之。”

虽然写的简略,但岳飞是真败了,之所以不显,只是因为岳飞既非统兵主帅,惨败的也不是他一路,韩世忠都两次大败,而且还是一路主将。

韩世忠

如此说岳飞的败仗,确实有点吹毛求疵,历史上被称为常胜将军之人,可能成名之后未输过大型战役,但在未成名之前,谁能保证未输过,这也算是为以后的百战百胜交了学费,不算耻辱。

五、徐达

作为古代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名将,徐达的军事能力和战绩足以排进历史前十,甚至仅在韩白卫霍李岳之后。

徐达几乎参与了明朝建国的所有战争,称得上是百战九十九胜,只有一战打输了,而且不同于前面几位,此战的失败完全是他的责任。

徐达

洪武五年,徐达提议再次北征,以剿灭北元力量,扑灭蒙古再起的势头。之前的连战连捷,使朱元璋也想趁热打铁,于是批准了徐达的请求。

朱元璋下令征发15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击。中路以徐达为主帅,兵出雁门,是用来决胜的主力军;西路和东路分别以李文忠和冯胜为帅,是两支用来策应与疑兵的偏师。

老朱打仗喜欢有板有眼,事无巨细都会交代清楚,他向徐达叮嘱,中路军的战术是:“扬言趋和林而实迟重,致其来击之。”意思就是,要大张旗鼓的声称直捣和林,但脚底下却不要太利索,路上故意磨磨蹭蹭,以吸引元军主力主动来攻击明军。

朱元璋

徐达一向“持重有纪律”,由他统帅主力是老朱最放心的,但谁能想到,偏偏是他的中路军出了大篓子,也许是想独占功劳,也许是之前在西北和王保保两次会战都赢了导致他轻敌,反正,他没有按照既定的战略,稳扎稳打,缓进慢战,而是轻敌冒进,结果在杭爱岭北被王保保打爆,狼狈南逃。撤退途中,负责断后的汤和又在断头山被击败,明军再折一阵,死伤数万人。

徐达

而李文忠统帅的东路军因失去主力策应,也在阿鲁河畔受到元军重创,开国名将宣宁侯曹良臣、常遇春从兄常荣、指挥使周显、张耀皆战死。

虽然冯胜的西路军顺利攻占甘肃,横扫河西走廊,“获金银印马驼牛羊二万而还”,但整体来看,这次北伐还是彻底失败了,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徐达的轻敌冒进,中路主力的惨败。

徐达

此战也为徐达辉煌的军事生涯抹上了一层阴影。

六、郭子仪

如果问谁是历史上最完美之人,郭子仪绝对是其中呼声最高的人之一。论长寿,他享85岁高龄;论富贵,封王拜相,四朝元老,李亨尊称其为“尚父”;论善终,没有兔死狗烹,寿终正寝;论家庭,有八子七女,儿孙满堂;论为人,他谦逊大度,有容人之量,无人视他为敌,就连皇帝也不例外。

郭子仪

论战功更是鲜有人可比。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首功之将,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等重大战役;安史之乱后,又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史书说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肃宗赞他:“国家再造,卿力也!”

郭子仪是名副其实的中唐第一人。

然而郭子仪也有败仗,虽然当时他不是话事之人,却也是名义上的主帅(战败后推卸罪责所用)。

至德元年,安庆绪弑父篡位,郭子仪借回纥精兵,收复两京,安庆绪逃往邺城,史思明也在范阳上表归降,唐廷形势一片大好。

安禄山

然而肃宗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长安大封功臣,没有及时组织有力的战略攻击,安庆绪得以重整旗鼓,他在河北各郡收集残兵,招募新卒,一时达六万之众,不久又攻占60余城,军威复振。

这时史思明又识破前来除掉自己的节度副使乌承恩,降而复叛,唐廷平叛之路再起波澜。

史思明

乾元元年九月,肃宗派出郭子仪、李嗣业、崔光远、李光弼、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约20万,号称60万进剿安庆绪。然而生性多疑的李亨,担心郭子仪权力太大,竟然不设主帅,只派了一个对领兵作战一无所知的宦官鱼朝恩作观军容使,节制诸军,为后来“神风肆虐”埋下了隐患。

次年十月,唐军进逼邺城,安庆绪以退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救。十一月,史思明率13万精兵南下,十二月攻下魏州,然后在魏州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李光弼提醒鱼朝恩,史思明按兵不动意在麻痹朝廷,建议主动发起攻击,迫使史思明出战,然而鱼监军不听。

李光弼

次年三月,史思明见围城的唐军粮草不足,士气低落,便亲率5万精兵,突然进逼邺城下。唐军误以为是游骑,漫不在意,等到史军发起猛攻时,才匆忙迎战。

唐军毕竟人多势众,虽仓促迎战,也与史军打了个旗鼓相当,“杀伤相半”,这时郭子仪又率朔方军赶来,却未及布阵,“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两军皆大惊,官军溃而南,史军溃而北。

邺城之战

这时唐军互不统属,没有主帅的弱点暴露无疑,唐军一退不可遏止,而叛军船小好调头,得以快速收拢部队,史思明反身杀回,安庆绪亦率军倾巢而出。两相夹击之下,唐军首尾不能相顾,全线崩溃,丢弃甲仗辎重无数。

史思明

史载,朔方军被四散溃逃的兵卒冲散了队形,郭子仪弹压不住,只能退保洛阳,其所部战马万匹,只剩3000,甲仗10万,几乎全部丢弃,其他节度使也只知一路狂奔回本镇,“损失太半”,只有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而还”。

邺城之战,唐军虽然有无主帅、粮秣不继、突刮大风等不利因素,但如果郭子仪能凭借自己的威望威服诸军,协调联络,此战不会败得如此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唐朝名将薛万彻
大唐名将录之八 李道宗(下)
安史之乱(七)肃宗起疑心,名将殒命,九路节度使兵败相州
三箭定天山:大唐名将薛仁贵
唐初战神薛仁贵为何能得善终?
唐朝名臣名将系列——被耻笑为妇人的薛讷和他的陇右武街驿大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