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国崛起过程中的几场决定性战役,败一场秦国都可能无法统一天下

韩国和魏国作为秦国邻国,和秦国的军事来往远多于其他国家。

秦国与两国关系和实力的变化,反映了秦国扩张的历程。魏国虽然一度成为霸主,但是很快 衰落;韩国虽曾改革图强,但是一直实力弱小。在秦昭王继位前,两国已经受制于秦。

春秋时期,晋国公室衰弱,卿族势力逐渐加强,互相兼并,到后期出现了韩、赵、魏、范、知、中行“六卿”专政的局面。

魏、韩、赵铲除了范氏、中行氏,又联合灭掉智氏,共同瓜分晋国土地,晋国已经名存实亡。

三卿实际上已经是独立的诸侯国。魏国占据了晋国最核心、富饶的地区,为魏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魏文侯(前446年-前3961)在位时,举贤任能,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以“平籴”法平衡粮价;用吴起治军、守卫河西;用西门豹治邺,乐羊灭中山。

魏国实力快速上升,四面开疆扩土。与之相比,秦国内乱频起,改革开始较晚,在战国前期处于极大的劣势。

在秦国灵公(前424-前415)在位时期,秦、魏在河西展开争夺。

魏在黄河西岸的水陆要塞少梁筑城,两国多次在少梁大战;秦国还在黄河边构建防御工程,修补、筑建城池,加强黄河西岸的 事力量,但一直没有攻下少梁。

在秦简公(前414-前400)时期,魏败秦于洛,攻克秦的繁庞城。到了秦简公七年(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完全占领了河西之地,秦退守洛水,沿洛水构筑防御工程。

秦国虽然有过胜仗,但是总体上处于败势。与此同时,随着中原地区争霸的加剧,魏和齐、楚的战争也增加了。

魏国采取了与韩、赵联盟的战略对抗齐、楚。

魏文侯四十一年,齐国公孙会为乱、叛入赵国 时,三晋出兵救之,大败齐军。齐康公被胁迫同三晋之君一起朝见周威烈王,请求周王册封三晋之君为诸侯。

魏文侯四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封魏文侯、 赵烈侯、韩景侯为诸侯。

魏武侯(前395-前370)在位时,承袭文侯的基业,魏国实力进一步上升,如《史记·索隐》所言“文始建侯,武实彊盛”。

但是魏武侯任人唯亲,损失了吴起这一守卫西河的重要将领,军事外交上又与赵国矛盾增加,四面树敌,为魏国埋下隐患。

在秦、魏两国关系上,秦惠公(前399-前394)时期,秦被魏败于汪,又与魏在武城、阴晋等要地交战,仍是处于劣势。

秦献公(前384-前362在 位)继位后,魏国注意力在东方,秦国趁机开始在内部进行改革发展。

此时的魏国则在中原积极参与争霸,与韩国争先伐郑,又数次伐楚取榆关、鲁阳等地,与齐国多次交战。

魏武侯十三年,赵侵卫国,卫求救于魏,魏败赵师,第二年齐、魏助卫攻赵,“残刚平,堕 中牟之郭”,赵国大乱。

赵又求救于楚,楚救赵伐魏,一直攻到黄河,赵则反攻取得魏的棘蒲、黄城等地。因为卫国四通八达、经济繁荣,所以各国觊觎,激烈争夺。

在这样的形势下,三晋很难保持长久的合作。

魏武侯死后,国内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赵、韩支持公仲缓,围困公子魏莹,因为赵、韩意见冲突,魏莹才脱困,继位为君,即魏惠王(前369-前319)。

魏惠王依靠文王、武王积累的强盛国力继续大肆扩张,“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但是魏国国势也在这一时期盛极而衰。

魏惠王即位时,正是秦献公后期,秦国实力开始上升,数次胜魏:秦献公十九年(魏惠王四年),魏在武都筑城,为秦所败;秦又败韩、魏于洛阴。

二十一年秦在石门大败魏国,斩首六万,天子贺秦献 公;第二年攻魏少梁,赵国两次救魏。

到了秦孝公(前361-前338)即位,秦国任用商鞅开始变法改革。前期秦国很少对外作战,为改革提供了较为平稳的环境。

到了秦孝公八年,改革初现成效,秦攻取了少梁,之后取安邑、固阳,数次打败魏军,收复部分河西之地,从此秦国一直保持对魏优势。

虽然秦国积极攻取河西之地,但是此时魏惠王仍集中于中原的争霸,并且将都城东迁于大梁,以便与各国争锋。

在军事外交上,首先,魏与赵、韩虽然时常联合,比如对秦时,赵、韩都曾与魏联军,但是彼此冲突也增加了。

魏不仅攻取了赵、韩数邑,还再次干涉赵国伐卫:魏惠王十六年,赵伐卫取漆、富丘,魏救卫败赵,进围赵都邯郸。

齐围魏救赵,于桂陵打败回师的魏军,又联合宋、卫进攻襄陵;魏攻入赵都邯郸,并调用韩军打败齐、宋、卫联军于襄陵,齐向魏请和。

此战持续到十九年,魏归赵邯郸,两国结盟才结束。这场战役使魏国国力受到极大的消耗,“士民疲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

众庶诽谤,诸侯不誉”。正是在这四年,秦趁机取得魏少梁、安邑、固阳等要地。其次,魏国的扩张受到了齐国的限制。

齐国此时在齐威王的改革下,国富兵强,不仅伐魏取观,还于桂陵大败魏军。

二十六年,魏惠王称王,召集逢泽之会,并率十二诸侯朝见天子,秦孝公也派公子少官率师参与逢泽之会。魏国的威势达到顶峰,但也因此遭到诸侯的忌惮:齐国救韩伐魏,于马陵大败魏国,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

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不仅齐国,赵、秦等都积极进攻魏国,并于魏惠王三十年三国联合攻魏。从此魏国失去独霸中原的地位。

在秦国惠文王(前337-前307)即位后,秦对魏优势更加明显。惠文王即位之年,楚、韩、赵、蜀四国之君皆入秦朝见,可见秦国在秦孝公的发展下地位大大提升。

魏在秦国军队的攻势和张仪的策略下,不断败退、献地:魏惠王后元三年(前332年),魏献阴晋于秦。

后元五年,秦大败魏于雕阴,魏献河西地于秦;后元六年,秦攻取魏河东的汾阴、皮氏及焦等地,第二年魏献上郡十五县于秦,秦则归还给魏焦、曲沃等地;后元十年,秦惠文君自称为王,又伐取魏的陕、曲 沃、平周等地。

总之,秦国不仅得到了河西全部地区,还在河东占据了重要城邑。不仅如此,魏国在中原的争霸中也节节败退,“南辱于楚”,“东次于齐”。

魏惠王采取惠施的“变服折节而朝齐”以激怒楚国的策略,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互尊为王。钱穆指出:“盖梁惠会诸侯于逢泽,朝天子,先自称王,乃齐魏有马陵之战。

齐胜于马陵,魏则自贬,而齐则继魏而称王。魏用惠施谋,与齐会徐州而相王焉,乃楚齐有徐州之战。”

徐州之战,齐国大败。魏国策略虽然成功了,但是地位已经无法扭转。之后,魏和秦又围绕着合纵连横展开交锋。

后元十二年,秦派张仪和齐、楚大臣在齧桑会盟,形成连横;魏国公孙衍则发起魏、赵、韩、 燕、中山“五国相王”,相互尊为王,从而广泛争取与国。

后元十三年,魏又以张仪为相,与秦连横;后元十五年,秦借道于韩、魏以攻齐,秦国大败。

第二年魏又以公孙衍为相,组织合纵。合纵连横策略的实施反映了魏国已经无法单独与 秦抗衡。

总之,在秦昭王以前,秦国扩张的步伐是紧紧和魏国联系在一起的。在战国前期,魏国因为占据着良好的地理条件和较早进行改革,成为了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秦国却因为君位斗争发生了数次内乱,故曰“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但是秦自献公以来变法图强,魏则一直致力于在中原扩张,霸业受到齐、楚、赵限制,所以秦趁机夺回了河西之地。

秦昭王继位前,秦国对韩国最重要的军事胜利就是攻取宜阳。

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北)是韩国设立的大县,甘茂奉秦武王命攻打宜阳时,曾说“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

张仪也说:“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即可以直逼两周,并孤立韩国北部地区。

可见宜阳对于韩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是东西和南北方向的交通枢纽。在东西方向上,宜阳位于崤山南北二途的南路。

秦国得到函谷地区后,先攻魏打通了崤山二途的北路,然后进攻宜阳,历时五月将其攻克,从此控制了崤山南路。

至此,秦国完全控制了豫西通道的西段。在南北方向上,宜阳北通武遂、上党。

秦武王拔宜阳后,又于武遂筑城,杨宽指出:“武遂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黄河以北,正当宜阳以北,为韩重要之关塞,并有重要之通道。

南下渡河可通大县宜阳,北上可直达韩之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秦城武遂,则“绝断 韩贯通南北之通道,以此作为威胁要挟韩国屈服之手段”。

宜阳向南,则可以威胁楚之南阳地区,《楚策一》就记载了楚王以新城为主郡防备秦宜阳之事。

而秦昭王时期攻打楚南阳地区,即首先攻打新城。

因此,在昭王继位时,秦国已经占据了韩国重要的西部关口,对韩威胁日深,昭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败之伊阙,不仅摧毁了西部防线,也消耗了韩、魏大量兵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细说秦国六代国君的奋斗历程
《史记》和古本《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魏文侯时期,战国首霸魏国与秦、楚、齐的大战
盘点深刻影响战国战局的几场战争
都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那么你知道这六代秦君的功绩吗?
​奋六世之余烈,秦统一天下进程中的六位雄主都做了哪些贡献?
秦国崛起之大秦帝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