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安石科举第一,宋仁宗亲自阅卷后大怒: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

戊戌变法失败后,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已有生命之忧,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当时手握重权的湖广总督,靠着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将儿子向梁启超、康有为那般送到国外避难。

可谭嗣同根本不愿意跑路,在被捕之后,他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为变法付出了生命,高唱着图强的大义,书写了绝美的篇章。

只是从古至今,变法者多不得善终,秦国之商鞅,楚国之吴起,韩国之申不害,清朝之戊戌六君子……

变法从来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它是要为病重的国家来一次重大的手术,只有如此方能挽救大厦于将倾。

可在这条路上,往往会站出来相当多的人来反对,毕竟变法会触及这些人的既得利益。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会不择手段来进行阻挠,当然,最直接干脆的办法就是杀了变法者,这样才有釜底抽薪的效果。

当然,变法者也不乏有聪明人,他们深谙急流勇退的道理,而王安石便是其中之一。

想要在朝廷中推行变法,必须得得到当朝皇帝的支持,王安石想要变法,必须也得有足够强大的后盾,只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王安石没有遇到支持他的皇帝,就一度后世被称赞为好皇帝的宋仁宗也对王安石的变法大计嗤之以鼻。

说来宋仁宗在很早之时就认识了王安石,也正是宋仁宗一手摘掉了王安石的状元之名。

当时王安石凭借出色的科考成绩,以文采第一的身份将其文章呈送到宋仁宗面前,宋仁宗亲自阅卷后却大怒: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

过目不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他的父亲王益当时担任临江军判官。

所以王安石得以拥有一个非常幸运的童年,不用饱受温饱的忧愁,无需担心生活的折磨,在最美好的年纪里,得以泛舟知识的海洋。

王安石自幼聪明,酷爱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是街坊邻里竖起大拇指称赞的神童,等到年纪稍长一些,他便跟着父亲走访各地,早早便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和民间的疾苦。

要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信念,此时也在他心中发了芽,为此,王安石更加发奋读书,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站得足够高,才能离自己的信念更加近。

公元1037年,年仅16岁的王安石便跟随父亲入京,凭借写得一手好文章而结识了18岁的曾巩,两人结为挚友。

当曾巩登欧阳修之门后,他便将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朝中有人好做官,凭借欧阳修的赏识,王安石离功成名就只差一步,而这一步他必须自己完成。

要想做官,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如果这一步他走不出来,即便欧阳修再有能力,也没法提拔,这就好比一个人已经被高级猎头注意,但前提是得有足够的文凭,不然一切都是白搭。

王安石自然明白,所以他在读书上更加刻苦,毕竟此时的他还很年轻,有足够的时间读书,而这一读又是五年。

失之交臂

公元1042年,信心满满的王安石赶赴汴京参加会试,此时,王安石才21岁,可谓前途无量。

王安石满腹经纶,他自然也没有把会试当成人生中的一道坎,在他看来,美好的未来已经向他打开了大门,他幼年立下的豪言壮语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

王安石倒也没有辜负他的才华,在会试时,一举高中进士,只是王安石却没有得到他想象中的第一名。

会试是由名次之分的,越靠前的考生,将来朝廷所分配的官越大,而主考官们对王安石的才华非常认可,一致觉得王安石博采众长,应该列名第一。

不过在宋朝时期,前几名的名次最终得皇帝来钦定,主考官们只负责提意见,至于皇帝采纳不采纳,那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了。

当主考官将王安石的文章呈上去之后,谁知道却惹得宋仁宗大发脾气,差点没有将王安石,连带着主考官一起撸到底。

至于说原因,倒不是因为王安石名不副实,而是在他的文章中出现了“孺子其朋”四个字。

这四个字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这年纪轻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

乍一看,王安石用这四个字来引经据典倒没什么问题,可实际上问题很大,因为这是年长的周公对周成王的告诫和教导。

宋仁宗便认为王安石这是在明嘲暗讽,将他自己当成了周公,这自然是大逆不道之语。

所以,当着这些主考官的面,宋仁宗大怒:这样的人怎么能状元?

好在宋仁宗没有因此发动文字狱,只是将王安石与第四名的杨寘互换。

屡辞不受

王安石虽然与状元失之交臂,但毕竟也得到了第四名的成绩,朝廷将其任命为淮南节度判官,任期满之后,他又放弃了京试,而是去当了一个知县,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兴修水利,政绩显著,被当地的民众誉为父母好官。

宰相文彦博十分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想要越级提拔他,便多次向宋仁宗推荐他,结果好不容易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王安石却以越级提拔之风不可取为由直接拒绝了。

后来欧阳修实在不忍埋没这一人才,便又举荐他去当谏官,结果他又以祖母年岁已高需要有人照顾为由拒绝了。

王安石此举难道真的是他不想当官吗?

当然不是,因为他深知宋仁宗不是一个肯支持他变法的皇帝,连“孺子其朋”四个字都接受不了,又何谈为国家动手术?

在民间底层混迹多年,王安石愈发感觉到民众的疾苦,他必须要改变现状,为此他只能硬着头皮趁着进京述职的机会,向宋仁宗递交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正式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结果没有意外,他的主张被宋仁宗毫不客气给驳回了,理由是没有理由,单纯是宋仁宗不想变法,或者说他不能接受没有规矩的王安石来变法。

这次上书自然让王安石明白了宋仁宗只要在位,他就无法实现变法大计,为此,他只能等,等一位肯支持他变法的皇帝。

这一等,又是十年。

王安石“送”走了宋仁宗、宋英宗后,终于等来了赏识和支持他的宋神宗,一场席卷北宋的变法就此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宋史》、《尚书》、《默记》等。

(图网,侵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因四个字弄丢状元
北宋名相王安石如何用4个字,成功把到手的状元给弄丢了?
煮熟的鸭子飞了,王安石因为“孺子其朋”把到手的状元弄丢了
王安石考中进士,晏殊告诫他两句话,日后果然应验
王安石本来考上了状元,却因为写了四个字,被皇帝撤掉了
王安石的资料之一不小心丢了状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