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树森:院士伉俪的平凡传奇

  【1月29日科技名家推荐:郑树森】

  郑树森院士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多器官联合移植开拓者

  20世纪90年代初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与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列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移植以来,主刀施行肝移植860余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5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5.2%,达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为1例9月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施行母亲供肝的活体肝移植,创当时国内儿童亲体肝移植年龄最小记录,该小儿健康成长。2001年施行国内首例成人扩大右半肝活体肝脏移植。2007年为1例出生仅106天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实施亲体肝移植,再次刷新中国大陆年龄最小儿童亲体肝移植记录。

  郑树森院士领衔开展的多器官联合移植项目被卫生部列为推广项目。自1994年和1999年分别开展胰肾联合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以来,实施例数最多、移植疗效最佳,胰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亚洲最长存活纪录(16年),肝肾联合移植受者创造并保持国内最长存活纪录(11年)。郑树森院士先后帮助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肝移植工作,技术辐射全国 二十余个省市,大力推动了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

  20年来致力于创新外科理念与技术,引领我国器官移植学科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非静脉-静脉转流、胆道与血管显微外科吻合以及活体肝移植技术创新等多项革新,率先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移植联合应用于救治晚期重型肝炎,率先建立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技术新规范,在世界上首创肝移植后乙肝复发防治新策略并获国际学术界认可。

  2009年,郑树森院士作为中国唯一专家参与世界胃肠病组织全球“肝癌诊治指南”的制定。

  郑树森院士经过近20年潜心钻研,2006年,郑树森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适合中国肝癌肝移植受体选择的“杭州标准”:(1)无门静脉癌栓;(2)肿瘤累计直径小于等于8 cm或肿瘤累计直径大于8 cm、术前AFP小于等于400 ng/mL且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杭州标准”的提出,肝癌患者增加了37%的移植机会,让更多原本无法进行手术的肝癌病人有了生存的机会,国际移植学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美国移植外科医师协会主席Bustill教授撰文写到:“杭州标准”优于其他标准,是对移植领域的重大贡献。移植界的顶级期刊Transplantation首次刊登肝癌肝移植的中国标准。

  院士伉俪的平凡与传奇

  一位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位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李兰娟和丈夫郑树森,是我国科学界少数的几对院士夫妻中的一对。

  说起院士伉俪,李兰娟曾经的学生王保红用四个字评价:“医学狂人”。有多狂,用李兰娟自己的话为证:“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回家,这就是这对院士夫妇的常态。虽然在同一家医院工作,但两人一天中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这一点点时间。“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李兰娟说,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围绕类似“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的内容展开。

  因为研究主业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医院,夫妻俩有时也通过电话联系。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她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而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肝移植毕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夫妻间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奇迹般地康复。

  对医学临床和科研的全身心投入,造就了这个院士家庭不同于其他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家里的琐事全部由李兰娟高龄的母亲一手操持;两个儿子从小学会独立,大儿子更是扮演起家长的角色。“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弟弟,每天接送上学,风雨无阻。这在当时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李兰娟既为孩子骄傲,又为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而惭愧。

  除了狂热的工作,这对院士伉俪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温情和浪漫。今年5月1日,是他俩结婚40周年的纪念日,夫妻俩约了三五亲友简单地吃了一顿饭。“你们可能想不到,我们的新婚第一夜是怎么过的。”李兰娟笑着向大家抖包袱。

  1975年5月1日,李兰娟和郑树森正式结为夫妻。他们在家中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就在此时,突然接到电话,说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往回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他们就在金华火车站中转过夜。“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甜蜜。”

  虽然工作忙,他们却从未忘记孝顺对方的父母。郑树森在香港读博的时候,恰巧碰上公公重病,李兰娟怕丈夫分心没敢告诉,自己悄悄跑回去,整整一周时间陪侍身边,亲自为公公打针挂水、诊治病情,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自己精心熬制的稀饭,直到全部康复才放心离开。而李兰娟的母亲在90高龄时两次骨折,则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的手术。

  工作之余,李兰娟的最大爱好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年,她却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先生喜欢婺剧,于是,婺剧就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只要有时间,我都尽可能陪他去看,虽然几乎每次都会迟到。”李兰娟笑着说。

  对于丈夫郑树森,李兰娟不吝赞美之词。“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当然,在李兰娟看来,先生也有缺点:常常找不到家中的东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也不等水开……虽然有时也拿这些开玩笑,但她从不真的介意。

  对于妻子李兰娟,郑树森也满是赞誉: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他却从来没有怪罪过。“我们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晚上工作到再晚,他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或许只有这样无数次的风雨同舟,才会有今天的相濡以沫。”

  当被问到夫妻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时,李兰娟不假思索地回答:“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在人生道路上互相扶持,彼此温暖。他们,还将继续这样走下去。

  人物百科

  郑树森,1950年1月出生,浙江龙游人,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领导着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提供全方位医疗诊治服务的肝胆胰外科中心,引领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学科发展。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肝移植学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器官移植学组组长、浙江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FACS),国际肝移植协会(ILTS)组织委员会中国大陆唯一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普中国出品,1月29日编辑报道)

[责任编辑:单清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扩散】严重肝病患者有救星了!医疗创新技术可起死回生!
李兰娟院士婚姻真相曝光:如果你有女儿,一定告诉她这样选择爱情
男有钟南山,女有李兰娟。73岁的她,再度出征,驰援武汉!
钟南山的笑,李兰娟的伞:这些老爱情,你根本不懂
郑树森院士谈DCD器官捐献移植手术
73岁李兰娟院士再战前线!童年家贫差点辍学,曾是绍兴赤脚医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