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3)

  当时,《周易》有三个特点,我们要注意:

  第一,《左》、《国》筮例,总是卜、筮并用,这在当时是最显赫的占卜。

  第二,当时的占卜,总是先卜后筮,筮不如卜。古人相信,烧龟壳比摆小棍更灵验,也更便捷。

  第三,当时的筮占,虽兼用三易,但《连山》、《归藏》,地位不如《周易》。《周易》已取上升趋势,但还没有达到“唯我独尊”的地步。

  《连山》、《归藏》什么样?二书失传已久,只有少数佚文保存,难免引起各种怀疑和猜测。1993年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真是石破天惊。它可以证实,古书佚文还是很有来头,相当可靠。虽然,它只是填补了一个空白,但举一反三,却完善了我们从古书中得到的印象。

  三易的关系是:

  (1)它们有相似的揲蓍方法:《周易》用九、六之数,以变为占,《连山》、《归藏》用七、八之数,以不变为占,七、八、九、六都在“大衍之数”的范围内。

  (2)它们的卦数也相同,“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春官·大卜》)。

  (3)它们都用阴阳爻,《周易》的三个出土古本(上博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双古堆汉简本)是以一、八表示,王家台秦简《归藏》是以一、六表示。

  (4)《周易》首乾,《连山》首艮,《归藏》首坤,卦序不同,但王家台秦简《归藏》可以证明,它们的卦名有对应关系,相同相近的卦名有相似的爻象。

  (5)三易的卦象,其指代和引申的含义也彼此相似。

  当然,三易也有差别。差别比较大,主要是卦爻辞。《连山》、《归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传说人物。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于周,但《归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见《连山》为夏易、《归藏》为商易的说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前后关系。三易并占,就像我们用花色不同的四组牌或几副牌同时打扑克,只是增加了更多的变数而已。

  我们要注意,《周易》后来居上,压倒卜,压倒其他筮,成为声名显赫、唯我独尊的经典,这与孔子的选择有关。六经是选择的结果,当时也有选学。

  春秋时代,贵族教育有大变化。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全是训练武士的课程,它看重的是军礼、武德和军事技能的训练。学书与剑,主要是剑,而不是书。申叔时九艺,倒是强调书,但九门课程,里面没有易,孔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才有易。这种新六艺,不光是六门课,也是六类书。《周易》是孔门六经之一。

  孔门的经典,有些是古典,有些是新典。

  古典是三大经典:《诗》、《书》、《易》。《诗》是当时的文学经典,《书》是当时的历史经典,《易》是当时的哲学经典。文、史、哲,各一部经典。

  新典主要是孔子时代的书。比如《春秋》,和《尚书》不同。《尚书》是古代史,《春秋》是当代史。这样的书,当时很多(申叔时九艺,多数都可归入史书类),孔子选定的是《鲁春秋》。《鲁春秋》是当时的“国史大纲”。还有些书,则和礼、乐有关。礼、乐,也多半是当时的礼、乐。礼、乐之用,在于操演。演礼奏乐,不一定靠书,即便有书,也早不了。《仪礼》的年代不会太早。

  鲁为周公之后,周封伯禽于曲阜,“备物典册”存焉(《左传》定公四年)。《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观书于鲁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惊呼“周礼尽在鲁矣”。孔子对这两部书一定很熟悉。

  孔子学《易》,有明确记载。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50岁,现在叫中年,当时可是老大不小,完全可以叫“老”。这是他出仕的前一年。马王堆帛书《要》和《昭力》都有“孔子老而好易”之说,两者都是放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讲。子贡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才收的徒弟,他们的谈话,如果可信,时间更晚。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纬)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他也许听说过类似的故事。

  孔子宗周,对《周易》情有独钟。卜筮之书,他只选筮,不选卜;筮有三易,他只选《周易》,不选《连山》、《归藏》。这个选择,意义非常大。从此,才有《周易》独大的局面。

  五、《易传》的出现

   《周易》经传,经出西周,传出后人,二者有时间差,没问题。问题是,经和传,在思想上是什么关系,有人说一致,有人说不一致。

  五经,经传结合最紧密,无过《周易》、《春秋》,如果弃传读经,经必索然无味,让人昏昏欲睡。但《易传》的解释是不是符合《周易》本义,这是另一个问题。

  《易经》,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上博楚简《周易》,和今本相当接近,但没有发现《易传》。

  《易传》,古本出土,年代最早,目前是马王堆帛书《易传》,只有《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

  《易传》有“孔子曰”。信者说《易传》是孔子作,根据这三个字;疑者说《易传》不是孔子作,也根据这三个字。其实,这三个字只能说明,《易传》是孔门后学转述孔子的思想,准不准,不敢说,有没有依托,不敢说。我们只能说,孔门后学说,他们是在传达孔子的思想。

  《易传》的年代,一定在西汉前,下面有讨论,没问题。但早到多早,不好说。我们的估计是,早,早不过孔子死;晚,晚不过荀子卒。孔子死,在春秋末年,下面马上就是战国。荀子活到战国末年,卒年已入秦。大致范围总在战国时期。

  汉代,五经之立,《易》为先,《易》居群经之首。后世的九经、十三经皆遵而不改。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易经》,今文三家,施、孟、梁丘所传皆十二篇。这十二篇都是由《易经》上下篇和《易传》十篇构成。当时所谓的《易经》,都是兼包经传。马王堆帛书《衷》篇,最后一段三引“《易》曰”,皆出《系辞下》,班志引《易》16次,也全部出自《易传》。汉魏的古书都这么引。

  《易经》分上下篇,自汉已然,今本是上篇30卦,下篇34卦。

  《易传》有十篇,也是自汉已然,今本前五篇,插附经内,是分卦而叙;后五篇,则列附经外,形同附录。

  《易传》,汉代也叫《易大传》。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大传》,作“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出自司马谈《六家要指》),就是《系辞下》的话,这种传,不同一般的传,汉代是当经看待。

  《易纬·乾凿度》称《易传》为“十翼”,意思是十篇读《易》的辅助材料。汉有十翼是没有问题的。

  十翼,旧本以《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序(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第六论《夫子十翼》引一家说)。今本把《彖》、《象》、《文言》插附经文,据说是郑玄根据费氏本改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传》)。
这十篇,《彖上》、《彖下》以分析卦象结构为主,蒹释卦名、卦义。《象上》、《象下》则通释卦辞(孔颖达叫“大象”)和爻辞(孔颖达叫“小象”)。《系辞上》、《系辞下》具有通论性质,兼说易理、易史。这三种六篇,汉人最重。

  其他四篇,都是单篇,先讲乾/坤二卦,再讲八卦,再讲六十四卦,层层递进。《文言》是讲乾、坤二卦,《说卦》是讲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序卦》是讲六十四卦之序,《杂卦》是打乱这个次序,一对一对讲。

  研究《易传》,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不可不读。它包括七篇古书,这七篇古书是由三块帛组成:(一)第一块是《六十四卦》和《二三子问》。

  《六十四卦》,相当《易经》,但卦序不同。篇题是整理者拟补。

  《二三子问》,是孔子答弟子问,“二三子”有谁,原文没说。此篇有三组问答,所有回答,几乎都是由“孔子曰”加“《易》曰”(或“《卦》曰”)而构成。此篇不在今本《易传》内。篇题也是整理者拟。

  (二)第二块是《系辞》和《衷》。

  《系辞》,篇题在篇尾,残泐,不分上下篇,包括今本《系辞上》1-15、17-20章和今本《系辞下》1-8、11和18章,[]缺今本《系辞上》16章(“大衍之数”章)和今本《系辞下》9、10、12-17章。

  《衷》,篇题是原有(旧题《易之义》)。主要讲六十四卦的主旨和卦德,可以当作读《易》提要。包括今本《说卦》1、2章和《系辞下》15章、16章的一部分和17章

  第三块是《要》、《缪和》、《昭力》。

  《要》,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本《系辞下》9、10、12、13和16章的一部分,还有17章。第二部分讲“夫子老而好《易》”,第三部分论《损》、《益》之道。后两部分不在今本《易传》内。

  《缪和》,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答弟子问(答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羊问),第二部分是一组“子曰”,第三部分是和卦义有关的故事,也不在今本《易传》内。

  《昭力》,篇题是原有。内容分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孔子答昭力问,也不在今本《易传》内。

  上述七篇,除第一篇,学者都叫《易传》。但这六篇,只是学易者的丛抄。其中与十翼本有关,只有《系辞》和《衷》、《要》的一部分。这三篇,除两段见于《说卦》,全部见于今本《系辞》,除了没抄“大衍之数五十”章,几乎可以凑成《系辞》的全篇,可见帛书《易传》主要是《系辞》和《说卦》的头两章。其他三篇,不属十翼本。

  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出土地在长沙。抄写年代,至少在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前,相当早。著作年代,肯定还要早。

  孔子以来的易学传授,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是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弘)-矫疵(子庸)-周竖(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商瞿是鲁人,馯臂,矫疵是楚人,周竖是燕人,光羽、田何是齐人。传播路线,是以鲁为中心,先南传于楚,再北传于齐。馯臂-矫疵是南派的代表,周竖-光羽-田何是北派的代表。子弘,《汉书·儒林传》作子弓。子弓是荀子的老师。

  《易传》各篇和南北两派是什么关系,和荀子是什么关系,耐人寻味(注意:齐、楚是阴阳家和道家活跃的地方,荀子曾游学稷下)。

  李学勤说,秦不禁易,《易》得独存,但《易传》是儒家书,肯定是禁而复出。帛书是楚地出土,内有《缪和》、《昭力》篇,缪和、昭力是楚人。他推测,帛书《易传》很可能是是战国楚人的作品。

  张政烺,意见不太一样。他为《缪和》写注,于楚人、秦人二说,语存犹疑,但更倾向这是秦人所作,认为缪和问教的“先生”是汉初传易者,作者是秦人。这种估计,比较保守,似乎不如前说更合理。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时代,《诗》、《书》、《易》是三大经典,儒门传记引书,主要是这三种。引《诗》,有“子曰《诗》云”体,引一段孔子的话,引一段《诗经》,互相搭配着讲。引《书》,往往以“子曰”加《尚书》某篇的篇名。引《易》,往往以“子曰”加“《易》曰”。比如《礼记》的《表记》、《坊记》、《缁衣》就是如此。有人已指出,这三篇与《易传》最接近。[]的确,“子曰”加“《易》曰”是《易传》文体的一大特点。

  《易经》像万花筒,只有几个小石子,摇一摇,就能变出很多花样。它篇幅短,内容抽象,最适合做各种各样的发挥。《易传》就是年代最早的一种发挥。此书,从表面看,只是解释《易经》,但同时也是创造,它为《易经》注入了新的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零先生谈《周易》
《周易研究》之出土竹简文献研究综述 周易基础知识
孔子与《周易》关系考辩
马王堆帛书与易经关系
马王堆帛书易经。。。
《帛书周易论集》后记 廖名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