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欢离合总关情——他的前世今生
文/简书作者:晖宗


  这是一座见证了历史沧桑的文物库房

  似乎一夜之间,《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红遍了大江南北,文物不再以它的神秘性示人,曾经的那个“锁在深宫人未知”的物件,渐渐的揭去了它的面纱,以一种亲切、可人的方式重新回到了人世间。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将逛博物馆作为了一种日常消遣的方式,父母带着孩子周末去那里看着一件件宝贵的文物,进行着亲子教育,加深彼此的沟通;走文艺范的男女朋友相约博物馆,牵手走过每一个展厅,尽情的虐这那些单身狗们;而单身狗的我们,只有独自一人逛着展厅,假装看着文物,实则打量着身边的美女。

  我们觉得在故宫修文物是一件多么有“逼格”的事情啊!故宫里是那么的美,每当傍晚降临的时候,夕阳西垂,人约黄昏,残阳中的建筑配合着那温柔的光线,我们掏出手机来一张自拍,结束一天的工作。每件文物都是那么的漂亮,当我们亲手将它修复好之后,成就感立马会感到爆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九一八”的战火却从东三省渐渐烧向了山海关,步步紧逼到北京,兵锋直指紫禁城,不,准确的说应该是故宫博物院中的那数百万件文物。那时那刻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轻松与愉悦,蔡元培、马衡、傅斯年……你能想到的当时那个年代里有名的文化人物,正在无数个个风雨交加和时局紧张的夜晚思考着一项十分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准备将存放于故宫的文物南迁至安全的地方。


  文物装箱完毕,逐渐开始搬迁

  时间定格在公元1933年,地点在上海。一万三千余箱文物,分五个批次转运至上海,暂时存放在法租界内天主堂街和四川路上的货栈。同年4月,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顾颉刚,他写了一封信给故宫理事会,在信里说现在存放文物的地点,条件简陋湿度过大,不利于文物的保存,恳请有关方面考虑,另择条件优越的地方存放文物。


  顾颉刚先生

  经过多次的开会讨论,终于,这些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文物,迎来了它们的新家——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库房。

  南京这个让人又爱又怜的城市,如同它的“梅雨季”一样,一切都在那烟雨迷蒙的空气中。它有过兴盛也有过颓败,有过往日的荣耀,也有过后日的哀怨。


  雨中的南京城

  这座库房坐落在朝天宫的冶山之上,朝天宫在宋元两代主要作为道观,明代朱元璋将其名字改为朝天宫,明代末年,战乱焚毁严重,清代重新修缮,有着“金陵第一圣迹”之称。


  今天的朝天宫外景

  这就是今天要讲的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是一座库房,用途是存放当时的南迁文物。“他”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

  他在当时那段特殊、短暂而又刺激的文物南迁的历史里,扮演着桥梁的作用,连接着所有的人与物。他既是文物聚散的起点,也是文物离别的起点。他裹挟了当时很多很多的人和事,但不知怎的,在今天他是那样的黯淡无光,每每谈及那段南迁历史的时候,两岸故宫成为了永远的话题,甚至连本地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他被抛弃在那个幽暗而僻静的角落里。

  今天在那个角落里,也有一群简单、平凡,甚至有的时候会有点卑微的人们,在那里默默的陪伴着他,一代又一代,人来了人走了,再过几个月,这里最后一位老同志,就要退休回家了,看护“他”的责任居然已经开始落在我们这群80、90后的身上了。

  提笔写到这的时候,感觉有点心酸,眼眶里的泪水开始打转,我不想让“他”再这样的平凡下去,我想重塑他的前世与今生,让他从迷雾里逐渐清晰起来,让他从幕后逐渐走向前台!

  前世

  1934年开始,朝天宫库房的筹建工作有序平稳的展开,在选址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择由谁来设计这座库房。至1935年9月,几经波折,最后终于确定了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图纸。

  这里要提一下上海华盖事务所,在这间建筑所里,有一位建筑家,他也是朝天宫库房的主要设计者,他和梁思成是同学,于1921年考入清华学校,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1925年赴美国工费留学,同年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建筑学,1932年到了上海华盖建筑所工作。

  他的建筑风格充分提炼而又简化了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简练、沉稳、大方,他在当时的首都南京设计建造了很多的建筑,可是都因为战火而无存。他也是最早开始中国园林建筑设计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童寯。可能今天除了建筑系的同学听过以外,很少有人知道他,这难道就是命运吗?和库房有关的人或事,都会渐渐的被人们遗忘。


  青年时期的童寯先生

  当设计图纸敲定之后,1936年1月开始进行工程招标,4月15日举行工程奠基仪式,9月26日落成完工,整个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北面地下一层,呈南北向布局,北高南低,整体风格平稳坚固,堪称近代民族建筑的典范。


  1936年竣工后的朝天宫库房


  1936年库房建成后的合影

  朝天宫库房建造完毕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考虑将存放在上海的文物搬迁至新库房。从1936年12月份开始,存沪文物陆续搬出,先由汽车运输至上海北站,再走沪宁线运抵南京的下关码头。

  至此,这些浓缩了中华文明的文物,全部安全的存放于条件在当时来说一流的库房内。但是,命运经常会在人们高兴的时候,开一个不让人开心的玩笑,甚至是沮丧的。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这个铭记至今的国耻日,那一天留给我们的永远是悲痛的、伤心的回忆。到了同年的8月份,“淞沪会战”也在上海打响,这个时候的南京城,局势变得岌岌可危,于是这些刚刚才得到休息的文物,又开始了风雨漂泊、颠沛流离的搬迁工作,从此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漫漫西迁之路。


  淞沪会战的战场

  永远无法和命运来抗争,不论是人抑或是物。朝天宫这座库房,从筹备到修好三年间的时间,可是文物存放在那里的时间还不足一年。他就像一个婴儿一样,还在嗷嗷待哺的时候,就被母亲抛弃,人们还来不及认识他,他的职能和功用还没有得到发挥。

  当整个国家在战火中摇摆的时候,当南京这座首都朝不保夕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急着收拾行李跑路的时候,当宣布开始迁都重庆,将南京所有的高校、科研机构全部迁走的时候。

  他——这座库房,一个“人”安静的伫立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等待着一个未知的结局……

  后来,后来,我都不敢提笔去写。三十余万人的惨痛代价,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鲜血再一次染红了这个古都——南京。

  南京,它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伤痛,鲜血曾今不止一次的染红了它,以至于让这座城市变得有些许的阴郁。

  那座孤零零的库房,每当夕阳西斜的时候,他的身影显的是那样的单薄和瘦弱。后来,他先作为日军存放武器的仓库,后来又变成一座伤病医院。

  公元1945年,当胜利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的时候,文物再一次回到了这个曾经被抛弃的库房。在文物离开他的日子里,他在异族人的手里,被蹂躏的精疲力尽,库房原有的调节空气的先进设备,在日军投降撤离之后,也一并被他们带走。他就像一个被掏空了内脏的人一样,虚弱而无力的站在那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期待,故宫南迁文物在南京重见天日
故宫博物院
开讲啦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博物馆专家梁金生演讲稿:我在故宫守文物
为躲避日军战火南迁西移的故宫文物 还是没能躲过南京浩劫
摄影(北京<5>)
什么是“北溝故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