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废丞相限宦官,为何又死灰复燃?其中巧妙玄机你想不到

古代国朝天下,执掌权柄,无非就是决策层内部的决策权议政权执行权。在明朝之前,因为这三个权力大部分掌控在丞相手中,丞相一般都是国朝权力的执行者,而皇帝只是坐拥天下,丞相相当于皇帝家天下的总管。

所以相权和皇权常常起冲突,皇帝贤明时皇权压相权一头,皇帝昏庸时相权起到维护天下的职责。再加上经常有宦官势力横插一脚,所以几股势力在两千年里一直纷争不休。

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制度

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理顺国朝事物,更为了使得自己大明能够摒弃前朝弊政,先立下祖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并将其铸成铁牌用于警示后世子孙。断绝了内臣干预政事的路子后,朱元璋又借助胡惟庸一案废除了宰相制度,收回了原本宰相手中拥有的决策权和议政权,并且将执行权交给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朱元璋画像

就这样朱元璋将天下权势集中到自己一个人手里,皇权在朱元璋手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不过权力在手虽好,但并不是人人都像朱元璋一样是工作狂人。时间一久,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受得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于是慢慢的明朝的内外廷就形成了。

我们先说说内外廷的形成过程

1.雏形初现:

不过虽然朱元璋废除宰相和勒令宦官不得干政。但是朱元璋在位整整三十年,事情多也不是一个人能处理过来。于是朱元璋就设立了大学士一职,品阶只有正五品,在当时也只是用来问策的顾问,但是这埋下了外廷也就是后来内阁制成立的根基。另外又经常派宦官采购茶马等重要物资,还派宦官去宣旨甚至监视朝廷重臣,不过虽然没有退出舞台,但是宦官势力暂时没戏。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2.逐渐掌权:

后来朱棣因为削藩起兵拿了天下成了太祖。但是因为经常亲征蒙古,所以朱棣当时派解缙等几个大臣入值文渊阁,正式成立了内阁。将手中的议政权逐步下放给了外廷,因此文官集团此时坐拥议政权和执行权,但是最重要的决策权还是被朱棣拿捏在手里,形成了权力的制衡,皇帝也初步得以放松。

朱棣画像

而宦官势力方面。由于对文官集团并不是十分信任,朱棣开始重用宦官。先是先后派出李兴出使暹罗,郑和下西洋,侯显出使西域,马靖巡视甘肃等等,之后又是再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让宦官代替锦衣卫来刺探天下。宦官势力得以迈出后来控制国朝事物的第一步。

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

3.正式确权:

太祖和成祖两人带过兵打过仗,对政务处理得也颇为得心应手。所以在他们手里,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都只能仰其鼻息,听之任之。但是两位先祖一走,大明的皇子皇孙就开始搞事了。

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朱棣之子朱高炽以太子之位登基为仁宗。当时部分东宫旧臣以六部尚书的职身兼领大学士,从此内阁基本稳稳压制住了六部,成为了外廷龙首。内部整合了内阁和六部的文官集团,成功的把议政权和执行权柔和在一起,往后基本上的内阁阁臣都是走翰林院出身一条路,内阁首辅也成为了无名有实的残缺宰相。(丢了决策权)

而在仁宗之子朱瞻基继位为宣宗后,因为国策是休养生息,所以宣宗在位之时都较为懒散,于是成立“内书堂”让太监学习书籍,以便为日后辅佐自己执政铺路。

内书堂让宦官掌权正式确立

内外廷形成后彼此之间和内部又是如何牵制呢

宦官势力有了内书堂这条引子之后,正式登上明朝的历史舞台。之后皇帝更是把手里的决策权一分为二下分给太监,先是秉笔太监,负责“朱批批红”也就是内阁呈上来的折子他们负责决定是否实行,然后再是掌印太监,批红过后得由掌印太监盖章通过,又加上东厂提督有时候为秉笔太监或者掌印太监兼任,有时候又不是。从而既让太监掌权,又让太监内部制衡,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万历首辅张居正画像

因此再“仁宣之治”的背景下,明朝的内外廷正式确权。相权正式被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瓜分。不过虽然表面看起来如此,但是明朝皇帝也不傻,文官集团内部大部分时间内阁和部首都在内斗,宦官势力内部也常常出现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内斗。

不过只要时日一长,总还是会出现异数。有的首辅能总揽朝政,内外都可以压制,比如杨廷和、严嵩和张居正等强势文官。也有强势的太监以内制外,祸乱天下,比如王振、刘瑾和魏忠贤等人。

著名权阉魏忠贤

两个势力在仁宣两朝正式确权后便已经明争暗斗不断。在英宗一朝宦官王振力压朝廷内外,甚至还怂恿英宗亲征,落了个土木堡之变,之后虽然复辟,但是也发生了曹吉祥这个有明一朝唯一想谋反的太监。得以平复之后,就是文官集团抬头,内阁牵头,杨廷和为始和刘瑾开始乱斗。到了嘉靖吸取教训,太监集团安分蛰伏,严嵩和张居正等人先后把持朝政,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宦官一直都是安分守己,一直到万历后期,出现了魏忠贤。

又是什么保障着皇权能从中得利而没有威胁

虽然两个势力此消彼长,但是无论谁都威胁不到皇权。因为兵权,自古有枪便是草头王。兵权被皇帝一分为三,巧妙牵制。其中一部分分给了宦官势力中的御马监,又大部分交给了大明朝的第三个势力集团“勋贵集团”。由于勋贵集团都是随着开国皇帝立功得来的,还有大部分是皇帝的外戚,因此他们实际是跟皇权绑在一起的。而在这之外,文官集团手中的兵部又掌管着军队里的任命权和粮饷这两个命根子,又有都指挥使司来负责军政事物。

古时御马监太监令牌

所以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明朝皇帝的机智。太祖集权,成祖初步分权,仁宣两帝正式确立决策层多方牵制的关系。虽然手段都不同,但是目的地都是为了保障皇权。前两个皇帝以自己全权掌控来保障,后两个皇帝创立牵制制度,之后的皇帝就可以在制度之下高枕无忧。

兵部尚书赐匾

任由文官和宦官都得天翻地覆,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犹如严嵩、魏忠贤等人,只要皇帝下狠手将棋子抛出,还能赢得天下喝彩。而如果皇帝里出了昏君也可以受到多方牵制,不至于国朝灭亡。

云南沐王府一直是勋贵掌权的代表

此其中多方牵制手段之高明,构思之巧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的太监权力那么大,为什么始终威胁不了皇权
清代的太监为什么不如明代拽?
东汉、唐、明,宦官干政最严重的三个王朝,皇帝为何要重用宦官?
大明没有专权的太监,只有斗不过文臣的皇帝——大明往事太监篇
明朝的帝位传承
为何司礼监独断专行却还能存在?司礼监:去问内阁,我听皇帝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