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筑讯中国:建筑设计院的痛症(上)

传统建筑设计院在近来似乎一直处于寒冬期,许多资质较新规模较小的设计院都难以为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总结一下我们就知道,其实建筑设计院里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对现在的建筑设计行业发展都是很难跨过的绊脚石。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痛症。

案例1.“结局内定”的招标

这是一个在招投标阶段就被某管委会好心劝退的项目。当时所在单位的领导层打算投标这个项目,于是就安排了三个人:建筑主管,我,还有另外一名同事一起来做这个项目。

人手腾出来后,紧接着就是组织现场踏勘。现场踏勘当天,我们来到其管委会办公室,跟管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聊了起来。

当我们表明了来意后,其中一位主管领导就说了一些关于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以及他的一些个人看法。总结起来,大概的意思就是:你们最好不要参与这次投标。

因为他们内部已经有一家意向单位了,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后来了解到,好像是一家上海的设计单位。

听罢,在管委会办公室,我和主管四眼相望……接着,就匆匆结束了这次现场勘探,回到单位跟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然后领导表态,这个项目就此打住。

从这个被劝退的项目,直接反应出政府在公共项目里的话语权,侧面反应出设计院在实际项目中的局限性。很多项目的“内定”“内标”也体现出了政府项目里,普通建筑设计院连参与竞标的资历都没有,更多时候,这种“内定”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不了解其中缘由的建筑设计院辛辛苦苦的准备好了竞标资料,收获的却是注定不会被采纳的结局。上面的这个事例,管委会还算“比较有良心”的机构,告知了其中的内幕,而无数个没有知晓这种内幕的建筑设计院还在兴致冲冲的参与着看上去很有设计前景的“招标”。

展开来讲,这种局限性充斥在各种政府主导的项目中,尤其在县一级的地方公共项目中,建筑方案的落地大都不是由设计院说了算,而是某些局长说的算,局长点头,大家就纷纷说好;局长摇头,大家就各种发难。

这种由非专业的部门领导操控着建筑的设计源头,真的合理?更有甚者,少数主管领导为了让项目迅速上马,做出政绩,他们缺失最基本的时间概念,不论项目规模大小,都要求设计院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图纸。

案例2.“一切为了利益”

这是个私人开发商的商业建筑项目,更是个非常不靠谱的项目。说是私人开发商,其实据说就是光杆司令一个,没钱没人,空手套白狼。

这个项目从前期到建筑方案不知道折腾了多久,直到我从单位离职,正式建筑方案仍然没有敲定。

依稀记得,前期接洽的时候,这位开发商就要求我们单位用最有能力的设计团队,用水平最高的建筑师,甚至要求把参与该项目的建筑师简历发给他确认,不确认不放心。建筑方案一路做下来,也不知改了多少稿,单位所有的建筑师基本都参与过。

偷面积,偷面积,一切为了偷面积!

听说普通商业层高有限制,开发商就要求我们把建筑功能改成电影院,甚至让我们改成羽毛球馆。

又听说江苏的商业项目,如果建筑有一部分做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那这一部分就不用算容积率,于是开发商就让我们做一个这样的空间,报批时写城市公共客厅,待项目落成验收通过后再改造成商铺出租。

期间,有个小插曲,由于这位开发商实在是太难缠了,单位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由于不堪其扰,差点离职了。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论是白天还是深夜12点,这位开发商只要有什么想法就会立即联系建筑师,各种指示狂轰乱炸,要求建筑师马上改好,最好当晚就把调整后的成果发给他。

而最关键的一点,这位开发商,到现在,仍然,分文未出。

第二个私人开发商的项目,直接反应出社会上的一些投机分子的投机行为。

在这些人眼里,项目从来不是拿来深耕细作的,甚至连真实的项目都没有。他们的世界全凭套路,对上忽悠政府,对下忽悠设计院,尤其是后者,深受其害——要图必须给,要钱肯定没。

这类项目就像是阻碍设计院这台机器良好运转的腐锈,必须予以清理。很多无良商人为了获取更大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想尽办法在设计中“向政策看齐”“向补助看齐”,仅仅在建筑设计环节就想尽办法能省则省,能赚就赚,那么在后续的施工中,又有多少投机取巧可想而知。

案例3.“不胜其烦”的投标流程

这是个废标的医疗建筑招投标项目,也是我以主创身份来把控整个项目方案设计。然而,却也是我离开这个行业的导火索——它让我失去了耐性。

从接触到这个项目的第一天起,我就以争取中标的心态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理性的分析建筑场地的各种制约条件,以更合理的方式优化功能布局。

结果,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建筑方案在开标当天,直接废标了。问题不在技术标,问题出在商务标——一个要求提供原件的文件,我们却提供了复印件。这一切,我们只能从自身找原因。

更让人意外的是,开标的第二天上午,甲方打来电话,说他们认真地看了我们的方案,还是想用我们的方案,虽然它已经废标了。考虑到它已经失去资格了,于是就提出有偿购买我们的设计方案,哪怕是为那家已中标的单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也好。

尽管,价格不高,但我相信大家都是为了项目的未来着想,而且这也算是对我以及为此项目共同付出过的同事的一种慰藉吧。

第三个废标项目,反应的是现阶段设计行业的竞标机制。

列举这个项目,不是想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多好,更不是想为自己打抱不平。商务标出现差错导致直接废标,问题出在设计单位自身,这是不争的事实,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但,仔细思考这种竞标机制,真的是最合理的选优方式?就不能更简捷,更高效吗?

到底是选择最优质的技术标,还是选择最符合招标书要求的商务标?有时候连招标文件本身的描述就模棱两可。

封面到底要不要写正副本?要不要写设计单位名称?字体到底是黑体还是宋体……

《建筑设计痛症(上)》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建筑设计院的痛症案例,在接下来的《建筑设计院痛症(下)》小编还将带来部分案例和针对这些痛症的分析,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设计院外流 | 资深设计师项目手绘,大师的手绘真的不一样!
土木吧丨结构优化那点事儿(三)-(工程设计的有序复杂性)
建筑业的前世、今生、将来---与所有同龄的国产建筑师共勉!
大师讲坛丨肖从真:结构顾问在项目中的作用与模式(附视频)
一位建筑学学生工作一年的体会 | 建筑空间
中国建筑师的执业环境和地位追求——一个青年建筑师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