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人与海》: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为它奋斗

昨天,我们已经阅读完《老人与海》全书。但其实,藏在这本小说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

今天,我们就来探秘小说背后真实的故事、刚硬的作者,还有那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时间倒转,回到2002年1月15号。这一天,全球许多重要媒体争先报道一则来自古巴的消息:一位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渔民病逝,享年104岁。

为什么一个渔民的离世,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关注呢?

这是因为,海明威这部斩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老人与海》,正是由这位名叫富恩特斯的渔民的亲身经历改编的。是的,富恩特斯正是圣地亚哥的原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曾移居古巴,并在那里认识了老渔民福恩斯特。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是富恩特斯搭救了他,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富恩特斯成为海明威游艇的船长,俩人常常一起出海捕鱼或探险,直到1960年海明威离开古巴时才结束。

海明威自然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捕鱼的技能,并在日后用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写作。

而对于这一整个故事的原型,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鱼,在远离陆地的海域,捕到了一条重达1000磅重的大鱼,但因为鱼太大,离海岸又太远,结果归程途中被鲨鱼袭击,最后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富恩特斯曾向海明威讲述自己21岁时,曾经捕获一条重达1000磅重的大鱼的经历。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仿佛一颗种子,植入了海明威的内心,成为他日后写下这本书的起点。

且不论这两个说法哪一个更为符合现实,至少富恩特斯是圣地亚哥的原型,这一点是无可指摘的。艺术果然来源于生活,却比生活更精致,有时候也更残酷。

富恩斯特造就了圣地亚哥,圣地亚哥也让富恩特斯成名。因为文学,这两个人一起名垂不朽,广受关注。

而创造这个不朽神话的海明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海明威,他自己的经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是一个传奇。

叛逆、漂泊、出走、冒险;

打猎、捕鱼、拳击、斗牛、酗酒;

英俊潇洒、孔武有力、频繁追求女人并得手;

探秘了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

曾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一战时,他亲赴意大利前线,并驾驶救护车冲过火线,被一颗开花炮弹炸成了重伤,后来医生在他身上取出了237块弹片,难以想象,他居然带着这么多的弹片,背着一个伤势更加严重的意大利士兵,在自己晕倒之前挣扎着到了救护站;

后来又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亲历了西班牙内战,在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创作剧本,并写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他甚至曾于1941年,和夫人玛莎一起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

还在非洲经历过两次飞机失事;

头上缝过57针;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问世的这部《老人与海》,第二年就获得普利策奖,更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声名远扬的作品,也有着海明威自己生活的影子。

他是一位有着丰富海上经验的捕鱼好手,1935年他生日前的一周,就曾用时32分钟,钓了360磅的马林鱼……他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融入了小说创作里,他自己也说过,自己是根据多年的海上生活经验以及对渔民生活的了解创作《老人与海》的。

卡斯特罗掌权后,海明威离开古巴定居美国。此时,他身上的多处旧伤,使他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或许是因为不堪忍受多重病痛的折磨、或许是因为创作灵感缺失的绝望、或许是因为传说中性无能的焦虑,他用猎枪和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经历过世人眼中艺术家所应该经历的一切,就连最后的死亡,都是充满了自我色彩。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写作就是轻易的,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词里说道,作家劳动时,是孤独的;写作,是艰苦的劳动。

和所有最后终于成名的作家一样,海明威也有过数段艰难的日子。比如在一战后,海明威曾和第一任妻子一同前往欧洲,在那里的五年间,海明威总是清晨天不亮就带着笔记本出门,在一家咖啡馆里认真写作。他其实并没有钱买东西果腹,因此常常是饿着肚子回家的。但他却总是向妻子撒谎说自己已经吃饱了,吃得还很不错呢。

从表面看,海明威的一生是“硬汉”最为典型的代表,但他的一生,最重要的价值却并不是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经历。

海明威作品所塑造的硬汉子形象,他独特的行文风格,对整个现代欧美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深藏在表象背后的海明威,不是模板化的英雄、硬汉,更是一个复杂的人,敬业的文字手艺人,他内心细腻、触觉敏锐,看清现实之外,又有着独特的温柔。

这从《老人与海》里,圣地亚哥和小男孩马诺林的关系,就能够看出来。

有不少人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书里会有小男孩这个角色呢?难道马诺林的存在不是一种多余吗?

其实在我看来,小男孩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首先,作为故事里绝对的主人公,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与鲨鱼搏斗的过程就占据了这本书的大部分篇章,但一个人不可能只有英勇的一面、战斗时的一面。身而为人,谁都会软弱,会需要陪伴,需要朋友。

加缪有一句话:“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他们一起谈论捕鱼的运气、聊棒球、互相假装家徒四壁的小棚屋里有饭吃、有渔网用、有最新的报纸可以读;小男孩为运气不佳、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加油鼓气,赊账为他提供咖啡,为他准备捕鱼的诱饵;在他筋疲力尽归来时,给予他最真切的关心,流下最动人的泪水。

小男孩不仅是老人的徒弟,更是同伴。

其次呢,小男孩也可以说是圣地亚哥人格中“童性”的体现他的出现,让老人的人格更为丰满。是啊,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僵硬的顽强,还有柔软的情感。

正如老人和小男孩都知道棚屋里没有食物了,但看破不戳破,这一段温馨、有趣的对话;

正如书中多次提到了这句话“要是小男孩在就好了”,甚至有一段话直接地点出,老人很希望能让小男孩看到他作为“最好的渔夫”,身上所拥有的勇气和毅力。

这些都让人联想到一句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老人和小男孩这一对组合,让人觉得整个故事有硬有软、有强烈的英雄气概,但又不乏温情的感情,哪怕只是淡淡的、轻轻的。

小男孩的存在,似乎也旨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究竟是为了谁在奋斗?

对圣地亚哥来说,马诺林可以说是一种动力;而对马诺林来说,圣地亚哥也是一个坚强的、不一般的老人。

海明威作品里,简洁、明快、有力的对话,干净的修辞,自然的韵调,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的笔调潇洒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也没有着意的渲染和概括,但却能尖锐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刚刚阅读完的这部《老人与海》,并没有微妙深奥,也不精雕细琢,它是简洁质朴的,但正是这样自然的白描,却开拓了小说的描写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文学意蕴。

因此,《老人与海》被称为“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海明威对待写作,就像对待一件艰苦卓绝的工作一样,他总是天一亮就起床,勤奋耕耘。除此之外,他对文字的要求也很高,总是在思考“怎样把字眼弄得准确一些”。单单是《老人与海》的这数万字,他就前后校阅了两百多次。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不解。总是说海明威行文简洁、用词精准,那为什么《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一个简单几行字就能说完的故事,却被写成了中篇小说呢?

其实,简洁并不意味着内容的单薄,简洁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绝不拖泥带水的坚决。恰似一颗子弹,只关注最需要重视的部分,只留下必须留下的东西,其余的累赘统统丢掉,才能又快又稳又精准。也正是这样像子弹一样的写作节奏,让海明威笔下的大海都紧张了起来。

而这,应该也是海明威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吧。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意旨。

读完这本书,有人感慨:“做一些不可能做的事,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人生来不是易于屈服的,直到屈服变成了习惯”;

有人认为,它极具英雄主义色彩,“对抗世界也是对抗自己”;

有人收获了在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的“勇敢、孤独、坚韧、与自己的对话,无论怎样,坚持到底”;

有人觉得,“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

有人从这个故事里读出了“美学价值在于西方悲剧的呈现:命运无奈,但我绝不放弃,仍要反抗。对于人来说唯一不灭的,是希望”;

也有人说:“明知自己的软弱和生活的艰险,仍毅然坚持奋斗,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和伟大”。

其实,“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人与海》给每一个人感触最深的,也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人应该怎样面对困难重重的生活?

一个人的经历应该如何评价?

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

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

但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感受海明威,去感受《老人与海》,并且表达出我们自己的看法。

并且记住这句话:

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人与海》作品简介
海明威 |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海明威
老人与海
思维导图:《老人与海》,杀不死我们的都会使人更坚强
名著梗概:《老人与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