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循马丁·路德的足迹游德国小城 | 冰川假日


今年是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500周年,我和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在6月下旬花了一周时间探访了与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密切相关的几处胜地。





今年是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500周年,目前德国各地正在举办许多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文化活动。


在德国旅游局的安排和帮助下,我和几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在6月下旬花了一周时间探访了与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密切相关的几处胜地。


维滕堡(Wittenberg)

 

坐火车抵达小城维滕堡(Wittenberg)时,已是下午4点半。

 

这天从柏林酒店出发时就诸事不顺。一开始是坐反了去柏林中央火车站的公交车,浪费了不少时间;那天火车站附近还特别堵车,等我赶到时已经过了11点。


也许是心情焦急的关系,在自动售票机上买车票时,竟然买错了车票,原本应该是去柏林南边的Wittenberg,我却向北去了位于勃兰登堡州的Wittenberge。两个地方只差一个字母,真是南辕北辙!


我还在冷冷清清的Wittenberge火车站遇到两个从汉堡过来的德国小伙子,他们说,他们也想去Wittenberg,也搞错了地方!于是不得不再原路折返回到柏林,重新买票时终于搞清楚,维滕堡的正式名字应该叫做Lutherstadt Wittenberg(意为“路德之城维滕堡”)。如此几经往返折腾,一段原本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路途花掉了我们4个多小时。


按照原来安排好的计划,我应该在上午11点半前就到达这座位于柏林和莱比锡之间的小城,在当地一家富有特色的餐馆品尝一顿萨克森风味的午餐后,再在地陪的导览和解说之下游览全程。现在,计划全都泡汤了。


好在维滕堡是一个小地方,徒步走完整座小城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因此我还是得以在6点关门之前粗略浏览了一遍当地主要景点。


宁静安详的维滕堡现在属于萨克森-安哈特州,但在16世纪上半叶,这座当时萨克森选侯国的首府却是全欧洲的风暴中心。


1517年10月31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的维滕堡大学青年神学教授在维滕堡的城堡教堂大门上(该校通常发布布告的地方)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其核心内容是反对罗马教会发售“赎罪券”,同时也质疑了教皇在宗教上的绝对权威。



▲维腾堡城堡教堂大门,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这扇门上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所摄)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一举动拉开了举世闻名的宗教改革的帷幕,并彻底改变了欧洲和世界历史进程。在以后的几十年里,Wittenberg一直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


Wittenberg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自然是这次“路德之路”的第一站。


除了如今已经享誉世界的城堡教堂(亦称王宫教堂),Wittenberg的著名旅游景点还有路德故居(Luthershaus,那里现在正在举办一个纪念宗教改革的大型展览)、梅兰希通楼(菲利普·梅兰希通是路德的好友,也是一位杰出的宗教改革家,著名的《奥格斯堡信纲》的起草者)、市政教堂等……当然还有马丁·路德焚毁教会法以及教皇利奥十世开除自己教籍的通谕的鹊门前广场。

 

据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的城堡教堂大门在1760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的战争中被烧毁,但在1858年得以重建,重新建造的这扇“论纲门”是以铜铸成的。


爱森纳赫(Eisenach)

 

Eisenach(爱森纳赫)位于莱比锡以南,现在属于图林根州,以前也曾是萨克森选侯国的领地。

 

这个如今只有4万人口的小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是小城郊外的山上有一个城堡——瓦尔特堡(Wartburg)。

 

同维滕堡一样,Wartburg也是宗教改革运动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处地方。

 

1521月4月,神圣罗马帝国在沃尔姆斯(Worms)召开紧急帝国议会,在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和皇帝查理五世的干预下,宣布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教义的解释为异端,并责令他和他的信徒立即收回和放弃之前的一切错误观点。


但马丁·路德并没有屈服,他在议会上慷慨陈词,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解。而他的保护者、萨克森选帝侯“智者”腓特烈也不愿意轻易牺牲这位令自己十分自豪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腓特烈从一开始就坚决禁止罗马教会在自己的王国内发售赎罪券。

 

爱森纳赫的马丁·路德纪念馆


根据选帝侯的部署,在从沃尔姆斯回维滕堡的途中,路德被一群武装人员“绑架”,送往Eisenach 的Wartburg。在当时,这里已在新教势力控制地盘的最南端边境。在这里,路德便于同尚在南方的自己的妻子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取得联系。但再往南跨过边境,就是天主教控制的巴伐利亚了,在那里路德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隐姓埋名的路德在Wartburg隐居了几个月,在那里他将《新约》从希腊文翻译为德语。在此之前,罗马教会严禁翻译和私藏圣经,规定圣经只能用拉丁文记载,并且只能由教会所有。


但马丁·路德认为,只有“上帝的声音”能够让每一个普通的基督徒老百姓聆听到,才是更好地传播基督教。圣经的首度翻译因此也成为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另一个革命性事件。

 

除此之外,由于德国长期不统一,各地方言不同,没有统一的书面德语。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也对现代书面德语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他所创造的许多德语词汇和用法今天已经成为德语中的常用方式。


Wartburg地势险峻,扼守在德国东北部与中部之间,它虽不如新天鹅堡(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距慕尼黑不远)那么在中国旅客中那么名气大,但也绝对是一处值得一览的胜景。城堡内设施齐全,你可以走近一睹500年前马丁·路德住过的房间和他用过的家居。


如果你现在去Wartburg,还能幸运地赶上正在城堡内举办的纪念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展览。德国旅游局的人士告诉我,今年由德国联邦政府直接参与主办的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的大型展览共有三个。


除Wartburg的这一场,另外两场分别被安排在柏林的德意志历史博物馆以及我上面提到的维滕堡的路德故居。这三个展览我都去看了,总的感觉是,放在Wartburg的这一个是其中最好的。


这里展出的珍贵实物藏品也是最多的,其中包括马丁·路德的三部最重要的作品——《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的早期版本。

 

▲柏林德意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路德效应——新教500年”展览海报


Eisenach另一个出名的原因,是因为伟大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出生在这里。我听当地的德国导游说,这里每年都要接纳许多来自东亚的音乐爱好者。对大多数当代游客来说,巴赫或许比路德更有吸引力。这里以前还是歌德和瓦格纳等大人物经常光顾的地方。据说,瓦格纳就是在这里创作了不朽的歌剧《汤豪塞》,而歌剧中的维纳斯堡原型,就是瓦尔特堡。

 

除了大名鼎鼎的Wartburg,Eisenach还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市政厅广场。巴赫故居、路德博物馆、市政厅和市政教堂等主要景点都环绕着它并不远。花上半天时间便可徒步逛一圈整个老城。


施马尔卡尔登(Schmalkalden)


距离Eisenach仅有几十分钟车程的Schmalkalden现在是一个中世纪意味浓厚的静谧小城,但在16世纪30年代,它曾经扮演过重要的历史角色。


当马丁·路德结束了Wartburg的隐居生活离开那里后一个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发布沃尔姆斯敕令,在整个帝国境内通缉路德及其支持者。但由于很快爆发的与法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这一敕令未能真正执行。


9年后的1530年6月,在皇帝的亲自主持下,帝国议会于奥格斯堡(位于巴伐利亚境内,慕尼黑以西近100公里。它也是我此次“路德之路”中的一站,我在下文中会讲到)再次召开,并发布了著名的《奥格斯堡信纲》。


这原本应该是一次谋求和解、避免诉诸武力的妥协,但因为天主教神学家的反对而未能达成协议。帝国议会最终决定,限令新教徒(Protestant,原意“抗议派”)必须在第二年4月之前改邪归正。


奥格斯堡,全面阐述新教教义的《奥格斯堡信纲》签署和发布的宫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在此下榻


于是,信奉新教的诸侯们和12个自由城市的代表集结于Schmalkalden,组成了保卫新教信仰的“施马尔卡尔登”同盟,联手反对维护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之后的10多年里,由于同法国和土耳其的战端重启,荷兰又爆发了起义,查理五世疲于奔命,新兴的新教势力不但没能被镇压下去,反而迅速蔓延到了帝国境内更多城邦中。直到1546-1547的米尔堡一战,查理五世终于打退了施马尔卡登同盟,联盟随之解散。

 

但此时的新教势力早已比10多年壮大得多,致使1555年的帝国议会不得不缔结了奥格斯堡宗教合约。自此,基督教新教终于在圣神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地位,德意志和整个欧洲也分裂为信奉天主教和信奉新教的两部分。

 

“施马尔卡尔登同盟”由此成为宗教改革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施马尔卡登战役”则像是70年后爆发的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宗教战争”的一次前奏。Schmalkalden也在图林根州,如今只有1万多人口。与其说这是一个小城,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小镇。

 

与我这一路上随处可见的巴洛克景观不同,Schmalkalden更具有中世纪味道。由于规模更小,它比上文提到的维滕堡和爱森纳赫更加紧凑。不知为何,旧城的许多老房子有鲜明的瑞士风格外墙装饰。

 

小镇虽小,但它的中心教堂却异常高大雄伟。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而旧城边缘山坡上的威廉斯堡宫(Schloss Wilhelmsburg)的主体建筑则是文艺复兴式,它们都建于15至16世纪。在那座城堡里,你可以看到当年“施马尔卡尔登同盟”的诸侯代表们开会商议的旧址,以及他们使用过的许多物品和介绍。


▲施马尔卡尔登大教堂内部的马丁路德等身油画


马丁·路德曾多次来到Schmalkalden。旧城中还有一幢据说是当年马丁·路德曾居住过的老房子,位于时政广场中心的教堂密室里还珍藏着一幅马丁·路德的等身油画,据说是当年一位路德的画家朋友所作。不过,没有特别许可,教堂不会对普通游客开放这间密室。


我那天是在中午时分抵达Schmalkalden的。今年6月的德国天气反常地炎热,坐在时政广场上边上的露天餐馆遮阳伞下,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抚今追昔,一边品尝德国猪蹄或图林根香肠,再来一个冰激凌,是一件无比惬意的美事。

 

科堡(Coburg)

 

科堡(Coburg)如今位于巴伐利亚州北部的法兰克地区,这个城市差不多正好处于今日德国的地理中心。

 

1530年,在奥格斯堡帝国议会召开的同时,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通缉的马丁·路德在科堡度过了6月的流亡生活。

 

科堡最负盛名的景观无疑是它的大城堡(Veste Coburg),它是每一个来到科堡的游客不能错过的地方,保存得也相当完好。


这座挺立在图林根森林麦恩峡谷山顶的城堡始建于13世纪,在素以城堡众多闻名的德国,它被认为是最大、也最壮观的一座城堡,可见它的独特之处。城堡非常坚固,易守难攻,所以马丁·路德在科堡流亡时就躲在那里。

 

▲瓦尔特堡外景,马丁路德曾在这里避难,并将《圣经-新约》从希腊文翻译成德语。


今天的城堡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历史博物馆,那里收藏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如果你想要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以及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有一个概览式的了解,参观一下那个博物馆是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科堡这个城市之所以名闻全欧洲,不是因为马丁·路德和他的宗教改革,而是因为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德语为Sachsen-Coburg und Gotha)。科堡公国创建于1089年,保持独立直到1920年,被分成两部分分别并入图林根和巴伐利亚两个联邦州。

 

18世纪末以后,统治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诸侯小国的艾恩斯特家族几乎同欧洲所有显赫王室联姻过,它的许多后裔通过这种联姻的方式登上了这些国家的王座,其中不仅有瑞典、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保加利亚等大大小小的国家,还有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世界霸权——大不列颠王国。

 

到19世纪,一度几乎有半个世界都在科堡公爵子孙的统治之下。所以当时有句话,“别人通过战争征服世界,而幸福的科堡人通过联姻”,小小的科堡公国也以此为自己赢得了“欧洲种马场”的称号。

 

1840年2月10日,来自科堡的阿尔伯特亲王与后来成为鼎盛时期大英帝国女王的维多利亚公主成婚。这桩恩爱的婚姻成为了无数文艺作品的主题,自然也是科堡历史上最为荣耀的一页。在今天的科堡老城,大街小巷上到处矗立着那些赫赫有名的王子和公主们的塑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阿尔伯特和维多利亚。

 

城内的“荣誉宫”记载了一段这对王室夫妇的逸事。这座宫殿建于16世纪,属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9世纪大幅翻修时被赋予了大量新哥特式风格,而内部装修则模仿了富丽堂皇的法国王家巴洛克风格。1860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科堡时就下榻在荣誉宫,为了讨得这位掌握着“世界权柄”的“科堡媳妇”的欢心,科堡公爵在那里为她建造了欧洲第一个抽水马桶。

 

城外的玫瑰谷城堡(Schloss Rosenau)是科堡另一处名气很大的胜景,阿尔伯特就是在那里出生和受洗的,维多利亚女王也曾这里避暑居住。从城堡向下远眺那片玫瑰绽放的山谷(城堡故而得名),女王曾被那里如画的风光深深吸引。


▲马丁·路德雕塑


除了这些游人必到之处,科堡还有许多美丽的城堡和教堂也非常值得细细观赏。老城中心的集市广场至今仍保存着古老的传统——上午人们在那里推着板车贩卖新鲜蔬菜,全天都有人在广场上卖烤香肠。环绕广场的漂亮的文艺复兴式样建筑和小街里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小餐馆,我在一家啤酒餐厅里品尝到了据说是“经典法兰克风味”的猪肩甲肉。

 

据说,直到今天,每年仍有络绎不绝的欧洲王室成员络绎不绝地来到科堡,一方面是度假兼外交,另一方面也是探望祖先的家乡。不过,与科堡有关系的名人不仅仅是这些王孙贵胄。广受世人喜爱的奥地利作曲家翰·施特劳曾在科堡居住多年并在这里逝世,他曾专门为这座童话般的“王室之城”写了一首《科堡进行曲》。

 

与我此行先前到过的几个地方想比,科堡不仅显得更加漂亮整洁,而且看起来还相当繁荣和有活力,说明这里虽然人口不多,但经济状况不错。当我把这张感观告诉一位德国朋友后,他略带狡黠地回答:“别忘了这里过去是西德……”

 

统一前,科堡就在东西德的边境线边上。如果你爬上大城堡的塔楼,当地的德国人能够清晰地指给你看当时的边境。

 

奥格斯堡(Augsburg)


我是在6月23日那天抵达奥格斯堡的。说起来十分幸运,第二天正好是当地的一个重要节日:自由日。整个城市都在忙碌着准备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庆祝的主要方式是音乐表演。6月24日晚上,每一座教堂里的合唱团都会上演大型宗教音乐,市政厅内有管弦乐演出,市政厅外广场上则有通宵的流行音乐演唱会。

 

自由日的由来要赘述到我在前文已经提到过的《奥格斯堡信纲》和《奥格斯堡和约》的签署。

 

1555年9月25日,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缔结并发布《奥格斯堡和约》(Peace of Augsburg),结束了帝国境内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各邦诸侯之间的战争,制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要求帝国各邦均不得以宗教理由挑起战争;承认路德宗和旧教(天主教)的信仰自由,路德宗新教和旧教同权平等;根据“教随国定”原则,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决定本人及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力,如果各诸侯国家内的臣民不愿意接受诸侯统治者规定的信仰,则他们也有权离开该诸侯国,到信仰他的宗教的领地去生活。


▲奥格斯堡市政广场


奥格斯堡合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使得路德宗的新教第一次在德意志境内取得了官方正式认可的合法地位。


因此,除了我在本文一开始就写到的维滕堡,在宗教改革历史上,大概没有一座城市比奥格斯堡更加具有历史意义了。如果说维滕堡新教的摇篮的话,奥格斯堡便是它的成人礼。从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到新教终于被正式赋予合法地位,期间整整经过了38年!

 

但奥格斯堡在宗教改革历程的地位还不仅因为《奥格斯堡和约》,早在1530年6月,菲利普·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Augsburg Confession)也是在这座城市举行的帝国议会上正式发表的。那份信纲全面阐述的新教在教义上的立场以及他们在礼拜仪式和教规等各方面施行的改革和理由,一次它实际上也成为路德派新教以后的信仰纲领。信纲发布的那一天,便被当地人称为“自由日”。

 

今日拥有28万人口的奥格斯堡虽然在城市规模上在整个德国根本排不上号,即使在巴伐利亚,它也仅是第三大城市,但它有着比其他城市更加迷人的独特意味。


奥格斯堡的建城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15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时代(想来这也是它得名的来源),到了15、16世纪,由于富格尔(Fuggerei)家族等一批银行家和大商人云集与此,它成为当时享誉欧洲的金融、贸易和艺术中心。在16 世纪中叶,福格尔家族的第二代领军人物安东·富格尔 (Anton Fugger) 被称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如今漫步徜徉在这座城市,你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曾经拥有过的财富和地位。老城内随处可见罗马皇帝的雕像、华丽的喷泉、巍峨的商业公会大楼以及高大壮丽的教堂……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洛可可式和巴洛克式建筑交融在一起,与叮当穿越的旧式电车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城市景观。

 

▲奥格斯堡街景


奥格斯堡最有名的经典当然要数它的市政厅(Rathaus),这座建于1615年至1620年的建筑是阿尔卑斯山北侧最著名的文化复兴式建筑,而它的“黄金大厅”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著名的圣安娜教堂和圣母大教堂也是游客的必到之处,圣母教堂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的玻璃画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至今完好无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玻璃画。圣母教堂边上是一幢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宫殿,据说它是当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御驾就寝过的地方,奥格斯堡帝国议会也是在其中召开的。

 

奥格斯堡还是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与20世纪杰出戏剧大师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出生地,如今,莫扎特故居和布莱希特故居低调而不起眼地深藏在奥格斯堡多姿多彩的城市深处,吸引着音乐和喜剧爱好者前去朝圣。

 

我下榻的酒店就在莫扎特故居(Mozarthaus)斜对面,可惜因为这次时间实在匆忙,没有能够进去参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 埃斯莱本和维腾贝格的路德纪念馆建筑群
新教和天主教一样的邪
铁血德意志(四):普鲁士崛起
改革家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等新教改革者为什么没有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火刑架上?
茨维考的先知——再洗礼派的悲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