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益阳名称来历新说

益阳为什么叫“益阳”?历史上益水是否存在?至今没有确信的答案。作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解答“益阳名称来历”问题的新说法。



“益阳”是古地名,2000多年来没有更改。“益阳”名称的来历,古今志书都援引东汉应劭之说:“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谓资水,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2013年,铁铺岭考古发掘证实,从秦到宋益阳县治位于资江南岸的铁铺岭,长达数百年时间,宋或宋以后才迁到资江北岸。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根据“山南水北谓之阳”的原则,益阳县自秦置县,县治最初在益水之南,不应该称“益阳县”而应称“益阴县”。益阳名称来历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历史上益水是否存在?是否就是资水之殊目?益阳县何时设立?当时县治在哪里?为何称之为益阳县?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人们关注的这些焦点问题至今没有确信的答案。本人经过多年研究,综合地质、地理、历史、政治、人文、传说、地名等已有的资讯,特别是通过卫星地图寻找蛛丝马迹,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答“益阳名称来历”问题的新说法。 

01

洞庭变迁



洞庭湖,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演变过程。距今约1亿年至0.7亿年起始于白垩纪的晚期燕山运动,开始构成洞庭湖地貌背景,随着雪峰山隆起,其北侧的常桃盆地加速沉降,拗陷范围迅速向东扩大,与东部的汨罗盆地相连接,形成了西起石门、灌县,东至岳阳、湘阴,北抵安乡、南县,南达益阳、宁乡的洞庭内陆湖盆。 进入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又活动起来,继承了第三纪时期的早期喜马拉雅运动特征,以差异升降和块断沉陷为主,使湖盆成为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北注长江的淡水大湖,形成一个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向心辐合水系及宽广低平的滨湖平原。

02

赤山凸起


早更新世初,洞庭湖盆因断裂再次活动,分化出一系列凸起和凹陷,尤其是纵贯湖区中央的赤山凸起与华容隆起南北相连,将湖盆分隔为东、西两部分,即分别以沉江一湘阴凹陷与目平湖凹陷为主体的两大片湖面。中更新世初,湖区发生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湖盆外围强烈上升,湖盆继续沉降,地形反差增大。由于早更新世晚期东部的湘阴陷凹进一步沉陷扩大,与北部今岳阳广兴洲一带的早更新世湖面贯通汇合,故中更新世早、中期的水域范围扩大,为第四纪以来湖盆发展的极盛时期。



晚更新世初,随着世界性低海面的出现,长江干流河床发生强烈下切,长江老河底已被抬升为沿江分布的雨花台砾石台地。由于洞庭湖出口水位的下降,导致湖水迅速排干和湖面急剧萎缩,湖盆底部大多露出成陆,形成一片由滨湖阶地环绕的河网平原。晚更新世后期,因湖盆边缘的阶地、丘陵进一步抬高,特别是湖盆中央赤山凸起与北部华容隆起的进一步抬升,在赤山两侧围成目平湖和南洞庭湖两片凹陷盆地,而成为各入湖河流的汇合地带,并在一些沉降中心,如湘阴西侧、沉江黄茅洲、茶盘洲、北大市及安乡、南县西北等地形成若干浅水小湖。东、西洞庭湖区的水系各自南向北流,东支经君山。城陵矾汇入长江,西支经安乡东北至石首团山,由今藕池口一带北流进入长江。

03

资水改道



资江,又称资水。左源赧水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青山,右源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两水于邵阳县双江口汇合,流经邵阳、新化、安化、桃江、益阳等市县,全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干流西侧山脉迫近,流域成狭带状;上、中游河道弯曲多险滩,穿越雪峰山一段,陡险异常,有'滩河'、'山河'之称。

沅江,又称沅水,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流经中国贵州省、湖南省。干流全长1033公里。流域面积8.9163万平方公里,属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

远古时期,两水朝北流入洞庭湖,两水下游是相联通的,之间有支流互相到达。随地质条件的变化,特别是特别是湖盆中央赤山凸起与北部华容隆起的进一步抬升,两水开始分道扬镳。沅水往东北偏转,主要流向目平湖,资水往东南偏转主要流向南洞庭湖。


04

水漫修山


在桃江县境内,有一个奇特的盆地。周边是是山地,周内是平地,现状象一个标准椭圆。浮丘山、修山是周边的两座大山。修山在椭圆顶,浮丘山在椭圆腰。这两座山有不少关于女娲与黄帝的神话传说。



由于赤山凸起与华容隆起的不断作用,资水下游(自马迹塘开始)河道不断向东偏转。资江的主流不断自东北向东南改道。在资水主流东南挺进的过程中,遇到了桃花江盆地周边山地的阻挡。但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经过不知多少年,终于有一天,水漫修山,浩浩荡荡闯进了桃花江盆地。这时盆地成为了一个大水盆。浮丘山好像漂浮在其中。洪水在盆地肆虐,直到盆地底端今牛田镇附近溢出。流向今桃江灰山港、赫山区、宁乡等广大地区,从这些地方的大小河流(包括今志溪河)最终汇入洞庭湖。

05

益山溢水


资水在桃花江盆地肆虐了多久,现在难以得知。随着冲击泥沙的堆积,在桃花江盆地向南流向日益受阻,于是资水不得不积蓄力量冲破盆地西边的山体向东北流去。又不知过了多久资水终于有了突破。在今桃江益山村附近漫溢并向北冲开了水道。在新桥河附近东北向直出龙夹港、黄家湖,在沅江附近入洞庭。后又改道东移在黄溪桥附近偏北径南门桥湖入洞庭。随着资江主流的不断向东偏转,逐步形成了今天资江的格局。



06

滋者益也


资水由于地质原因导致改道东进,到下游益阳县境内后,每逢汛期,洪水四溢,水漫修山,导致桃花江盆地成为泽国。后又在益山村撕开一条水道,主流向东北入洞庭湖。回过头来再看东汉应之说“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谓资水,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看来应劭之说是有很有道理的。但我们现称的资水在古代为什么东迳到益阳县北才叫资水?资水为何是益水殊目?一日偶然看到的甲骨文=(渊,指水潭、大池)+(丝,丝品),表示将丝品浸泡在池中。突然想到,成为泽国的桃花江盆地不就像甲骨文“滋”的形象吗?也许古人考虑茱萸江东迳益阳县北后奔流四溢、水道如丝的复杂情况就改名为“滋水”,《説文解字》:滋,益也。滋、资同音。后来滋水又变益水、资水了。后益水被人们淡忘了。


滋的甲骨文


07

益水之阳


通过上面的分析,滋水、益水、资水的关系总算有了点眉目,但益阳名称是怎样来的?

其实我们只要考察一下“县”的来历,就好理解了。“县”正式作为行政单位是从秦朝开始的,楚国时期县只是一个军事单位。在益水北有个地方叫爱屋湾。这里考古发掘出了一个战国古遗址。爱屋湾对面黄泥湖电厂考古发掘出800多座战国古墓。可见当时这个地方不同一般。目前考古初步认定爱屋湾是楚国的军事战略重地。大胆猜测当时楚国在爱屋湾有一个军事单位县,这个县在益水之阳,因此就有了“益阳县”这个名称。

《益阳县志》记载,秦置县时县治在“白马山”,多认为在铁铺岭对面的白马山,其实在爱屋湾旁边也有一个地方叫“白马山”。不难想象,秦置县当时就在爱屋湾旁边的“白马山”而不是铁铺岭对面的白马山。至于后来益阳县的据地怎样迁到了铁铺岭,无非是地理原因和经济原因。



本文虽说是新说,实际为旧说,援引现代资讯证明古人的一个观点。其实古人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每一个事物名称的来历都有一定根据的。我们不应该轻易去否定古人。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关于“益阳名称来历”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资江得名之谜
世界名人屈原桃江行踪考
益阳城市地名由来考:兔子山益阳古城遗址,揭开千秋迷雾
《水经注》里的资江----《水经.资水注》略考
陆贾的“贾”如何读
赫山走笔:谁解益阳千古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