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次世界大战,德军都渴望速战速决,只因为要实现此人的天才战略

前言:“施里芬计划”,是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担任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元帅制定的德军两线作战的方案,其核心思想是“速战速决”;即利用德军处于内线、并且军队质量占有优势的有利条件,先发制人打垮法国,再转向东线对付俄国。

能够设计出如此完美的作战计划,可以说施里芬对法俄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做了细致分析。法国鉴于普法战争的经验教训,在德法边境修建了大量的筑垒地带,因此从边境直接攻打法国对于德军来说就变得异常困难。

法军壁垒

加上法国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制造先进武器的能力,也非常容易使德军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而东线的俄国要相对落后一些。其广袤的领土,过时的基础设施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意味着完成战争动员能力的时间比法国要长得多,也意味着德军必将在东线陷入持久战。

因此,施里芬将目光投向了法国的邻居——比利时。

比利时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拥有发达的道路、桥梁系统,有利于德军快速行军。并且比利时是个小国,没由战略纵深,这意味着德军一旦通过比利时领土就能够进入法国。

一战德军

在施里芬设计的作战方案中,德军主力将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线是德军第一阶段重点进攻的目标。而西线的德军又分为佯攻或者防御的左翼和主攻的右翼。按照他的设想,西线德军的左翼应以19个师牵制住边境上的法军。

而主攻的53个师则应以尽快的速度打开经比利时的通往法国的通道,趁边境的法军重兵集团被左翼牵制住的时候,集中力量攻陷巴黎,进而从法军背后发起进攻,再与左翼形成包围将其全歼。

施里芬判断,俄国至少要花费六到八个周才能完成战争动员,因此德军要在俄国完成之前的时间差将击败法国。鉴于德军主力已尽数调往西线,此时东线就务必采取守势,即仅以10个师配合奥匈帝国军队在东线防止俄军进攻东普鲁士。

东线战事

“施里芬计划”是1905年提出的,他本人则于次年退役。由小毛奇元帅接任总参谋长一职。他认为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堑壕、堡垒、铁丝网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加上其配置的重机枪、野战炮使得防御的难度被大大降低。

而这一时期,法俄两国的实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法军装备的重机枪和轻重野战炮的数量大大增加,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作战飞机。

而俄国的动员能力和机制也有显著提高。因此,施里芬的方案虽然战略上总体是正确的,但在战术上必须做出调整;西线德军的左翼和右翼分别为55个师和23个师。同时,东线也不能忽视。

战争爆发后,德军于1914年8月初在比利时的列日要塞遭遇意料外的顽强抵抗,使得法军获得了宝贵时间用于整顿巴黎周边的防务。这年9月,英法联军取得了马恩河战役的胜利,德军也被迫在西线转入持久战。

马恩河战役

同一时期,德军虽然在东线取得了坦能堡大捷,但由于其盟友奥匈帝国实在是过于“烂泥扶不上墙”。至1915年春季的喀尔巴阡山战役后,东线也转入了阵地战。至此,德国还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潭,“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

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施里芬作战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实施得十分到位。德国的隆隆装甲战车,仅仅六周就打败了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强国的法国,也算完成了施里芬的夙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施利芬计划
一战开始前各国作战计划大盘点,少数人的决定,影响最终胜负命运
德国天才战略家冯·施利芬
闲话德意志第二帝国(28)史里芬计划:未能突破的右翼
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及其与二战德国战略的比较
伟大的“史里芬计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