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只是牙膏:「纯天然」神秘配方里的「猛药」

近日,某款牙膏里添加处方药氨甲环酸的新闻引起轰动,一直以来,其「国家保密配方」总能给消费者某种「神秘感」和「安全感」。


不知道从何时起,日化用品已经开始在众人心中默默承担起「保健」的作用,作为日化用品的牙膏选择用「健康用品」的形象示人,直击痛点。


这或许是从一管牙膏开启的,对国人根深蒂固「保健」思想的一场拷问。



・・・


对「纯天然」配方的迷信


有的人选择迷信传统养生,有的人选择迷信保健品,保健中绕不开的迷信则是「纯天然」。


这也许与人类传统膳食模式有关,许多人都倾向于认为「纯天然」就等于「安全、无害」,会产生自然的信任感。


实际上,「纯天然」本身并没有逻辑严谨、要求标准、或可测量的数据对其定义。许多人觉得安全的天然草药,其中含有的毒性成分如果应用不当,甚至有可能导致肝衰竭——失去了严格质量控制的前提,没有什么是安全的。


但或许正是这一种对于「纯天然」的迷信,让保健品商家抓住了痛点。


保健品市场在全世界范围都堪称一块肥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服用保健品(即膳食补充剂),这一产业的年均销售额高达 350 亿美元。


在美国,膳食补充剂由 FDA 监管。由于美国膳食补充剂的安全监管与中国及加拿大相比较为宽松,为了凸显产品效果,美国的膳食补充剂中往往含有更多的有效成分,许多中国人也因此更倾向于购买美国的产品。


根据 1994 年美国颁布的《美国膳食补充剂保健与教育法》,膳食补充剂被列入食品保健品类别,上市前不需要通过 FDA 的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检测。


FDA 主要依靠产品上市后的监督工作(不良事件报告及消费者投诉),实现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并对已明确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产品发出召回要求。


或许也是出于这一监管方式的「漏洞」,据统计,美国每年有 23,000 人因为服用膳食补充剂入院,表现为急性肝功能损伤、肾衰竭、肺栓塞等。


根据 JAMA Open Network 发布的最新研究,大量膳食补充剂存在「违规添加」行为,即添加了 FDA 明令禁止的处方药物活性成分,和(或)添加了活性药物成分但未在成分表说明。


△ 图源:JAMA Network Open 网站截图


2007~2016 年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数据显示,共有 776 种膳食补充剂存在违规,20.2% 的违规产品含有一种以上的违规药品活性成分。


其中,以性功能增强、减重和增肌为主要宣传效果的,属于违规重灾区。



△ 增肌、减重、性能力增强类产品违规最多

(图源:JAMA Network Open


对于主打性功能增强类的膳食补充剂,最常用的违规活性药品成分是西地那非及(或)西地那非类似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 2007~2016 年性功能增强类违规添加成分

(图源:JAMA Network Open


在 2007~2010 年间,这类产品以添加西地那非类似物为主,自 2011 年起则转向使用西地那非。这可能和 2012 年辉瑞公司的伟哥专利(主要有效成分为西地那非)在美国以外的地区过期有关——在国际市场上获取西地那非变得容易了很多。


△ 部分性增强剂类违规产品列表

(丁香园根据 FDA 数据整理)



△ 部分性增强剂类违规产品(图源:FDA)


违规的减重类膳食补充剂中,84.7% 检出西布曲明。西布曲明主要用于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不能减轻和控制体重」的肥胖症,推荐用于 BMI≥30 人群。



△ 2007~2016 年减重类产品违规添加成分

(图源:JAMA Network Open


此外,23.7% 的减重类产品被检出酚酞,25.2% 被检出含有 1 种以上违规添加药品活性成分。违规的增肌产品中 89.1% 被检出类固醇成分。



△ 部分减重类违规产品列表

(丁香园根据 FDA 数据整理)


△ 部分减重类违规产品(图源:FDA)


除了上述三类膳食补充剂,其他声称能够「协助调理各类疾病」的产品,如关节疼痛、肌肉疼痛、骨质疏松症、痛风、睡眠问题等,一半被检出含有双氯芬酸(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35.7% 含有地塞米松。


也就是说,众多打着「纯天然」旗号的保健「食品」,之所以表现出「奇效」,实际上是违规添加处方药的功劳。


更可怕的是,消费者对违规添加的处方药毫不知情,而「纯天然」的迷信不仅不等价于「安全」,还成了商家兜售的羊皮。



・・・


保健品,还是保健药品?


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对于「特效药」或「安慰剂」侥幸心理的屡试不爽,保健品的暴利属性,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推动了这轮轰轰烈烈的商业潮。



△ 各国保健品人均消费量(单位:美元)

(图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的保健品消费趋势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保健品消费人群或将仍增不减。


在这样的消费利益驱动下,膳食补充剂通过违规添加处方药的行为也自然不难理解了——添加处方药一定比普通的食品「效果好」。效果好,销路自然就好。


但这也恰恰是最危险的地方。


以前文提到的几类违规产品为例:性增强类药物违规添加的西地那非,具有增强硝酸酯的降压作用,禁用于服用任何剂型硝酸酯(部分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的患者。减重类药物添加的西布曲明,禁用于存在冠心病、心率失常、中风等危险因素患者,因为它存在增快心率、增高血压的作用,盲目服用甚至可能致死。


然而,处方药物会在说明书上明确指出药品禁忌症与不良反应,违规的膳食补充剂却不会说明这一点。消费者甚至根本不知道他服用的产品含有处方药成分。


在消费者看来,自己吃的是「保健品」而非「保健药品」,所以比服用药品要安全得多。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消费者往往倾向于自行增加服用量,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药物过量的危险。


当服用者出现不良反应送医时,由于这类违规产品没有在说明书上标明药物成分,极易延误医生明确病因进行诊治的时机。


根据我国 2015 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但「添加二甲双胍的糖尿病保健品、添加处方药的保健药酒、添加生长激素的增高保健品」在我国依然屡见不鲜。


目前,中国保健食品广告主要由工商部门管理,发布前不经食品卫生部门审查,广告发布后,抽验的权力在卫生部有关部门,但执法权在工商部门,处理投诉则归消费者协会。这样的「多头管理」增加了保健品质量监管的难度。


商家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自然更倾向于用「天然成分」来包装「处方药的效果」,让消费者卸下「是药三分毒」的防备。


而这背后的度,更多的是在「添加是否违规」和「宣传是否合理」之间徘徊试探,相当模糊脆弱。



・・・


为什么日化用品

纷纷开始承担「保健」功效?


近日,某款牙膏里添加处方药氨甲环酸的新闻引起轰动,一直以来,其「国家保密配方」总能给消费者某种「神秘感」和「安全感」。


不知道从何时起,日化用品已经开始在众人心中默默承担起「保健」的作用,作为日化用品的牙膏选择用「健康用品」的形象示人,直击痛点。


这或许是从一管牙膏开启的,对国人根深蒂固「保健」思想的一场拷问。


偶尔治愈在《美国人也沉迷过「养生」,他们用的是维生素》一文中指出:「科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不断证实和伪证自己的过程。尤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有限性,加上各方利益的不断掺杂,以科学的外衣制造迷惑大众的障眼法。」


一个讽刺的现实是:你所面对的无论是「天然」成分,或是「科学」成果,都已经是经过包装处理的「二次信息」。


怎么办?根据 FDA 提供的建议:


1. 在网上搜索膳食补充剂相关信息时,尽量使用非商业网站,而不是依赖产品卖家提供的信息


2. 警惕声称「效果比处方药更好」「非常安全」「绝无副作用」的产品


3. 「纯天然」并不等于「安全」


4. 咨询医生


最后,让我们再用前文提到的重灾区违规产品举个例子:要减肥,还是应该合理地饮食运动,存在性功能障碍,就去正规医院就诊处理。牙龈出现问题,是提醒你尽快就医,而不是用牙膏保健。


用「天然」与「神秘配方」混淆你视线的,绝不会只是穿着「保健品」的外衣。


不论是食物、药酒、还是牙膏,都不能以「疗效」为宣传手段,无论是「天然配方」还是「处方药活性成分」。遇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不要用号称有「保健疗效」的日常用品谋求心理安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不坑爹的保健品
保健食品的常识及其选择你知道哪些?
保健食品能降糖?糖尿病患者别抱希望
血脂高的人,吃营养品有用吗?医生:别被这些“降血脂”的伪概念骗了!
大健康加快步伐,保健食品前景广阔
你长这么大,吃过的药还少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