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称谓礼仪丨古人“名”和“字”有何讲究?

 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用来区别的称谓。如今的中国人,名字大都简单,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沿袭祖辈而来,代表着血缘关系,而“名”往往凝聚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然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古代的“名”,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姓名中的名。

古人为何要取字

古代,读书人或是有钱有地位之人,都会有字,普通老百姓则一般不注重这个。

西周时期,在《礼记·檀弓》中有:“幼名,冠字”。也就是说,西周礼制中,孩子出生3个月之后,父亲便要为他命名,而等到了男子20岁举行冠礼,或女子15岁举行笄礼之时,父母便要为他们取字。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成年后,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场合叫了,为了让他人尊重自己,必须要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冠“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

在近期很火的古装剧《陈情令》中,肖战和王一博饰演的两位男主,一个姓魏,名婴,字无羡,一个姓蓝,名湛,字忘机。

其中,大部分配角都称主角为魏无羡,只有少部分的角色比如蓝忘机,会叫主角为魏婴。

很多观众在看此类古装剧时,都容易一头雾水,为什么古代有的人直接叫名,有的人却叫字?什么情况叫对方的名,什么情况叫字呢?

“名”和“字”用法大不同

古代特别重视礼仪,对于人的名、字,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名”和“字”虽然都是对于一个人的称呼,但是用法却大为不同。

按照古代称谓礼仪,自称时称“名”,称别人时称“字”,是基本的礼貌。

“名”通常只能由长辈、上级或是非常亲密的同辈才能称呼,“字”则是平辈互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亲切。

晚辈对长辈只能称对方的字,名是不能提的,否则就是大不敬。所以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敬和冒犯的行为。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还有个“号”,号是一个人的别称、别字、别号。在中国古代,名大多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故也称自号。

后来,渐渐出现了别人赠予的号,称尊号、雅号等。比如诗仙李白,其名为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

“字”的消失,除了方便,和社会阶级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古人能够取“字”的人,都是“士”,也就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之后,科举制度被废止了,有些思想先进之人,开始倡导“一名主义”,名与字逐渐合一,人们只有“名”不再取“字”。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需要进行人口统计,为了方便普查人口,字便被取消了。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称谓上,非常讲究礼的规矩,衍生出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人际称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如何取字号?
古人称呼有讲究名、字、号不能乱喊
古代书家的名、字、号趣谈
苏轼为什么有70多种称谓?古人的称谓有什么说法?
从“名字”到“名号” 古人的称呼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古人名字的文化讲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