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的前身并不完美,其中有什么样的创新与改变

导语:在中国文化艺术中,有着一种"短小精悍"的魅力。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至今还在传承。书本上、教育中、朗诵中,短短几十字,就抒发了难以言表的复杂感情。

为何唐诗的魅力经久不衰,反而与美酒一样,越久越香。这个问题,便要追根溯源,才能找到答案。

唐朝诗人

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以及一些历史规律的积累,良好文化的传承源自于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唐诗发展之前,是在汉代诗歌的体制下传承的。武则天对汉代典雅诗风的喜爱,使诗词风靡于宫廷。随着其格律的传播,在官员与文人之中,亦获得了高度认可。

没想到武则天的喜爱,竟然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但是真正的"变革"与发展却是杜甫等人对原有诗歌的"叛逆"与创新。在明朝时期,不少诗家还对此争论不休。那么唐诗的"变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唐诗的兴起源于"套路"?

在唐朝建立之前,是一段纷争的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南北朝争,在中原地区,战乱与政权的改变使天下百姓饱受辛酸。与当时的百姓一样,中国文化也因此停滞不前,没有太大的建树。

直到唐朝建立后,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文化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科举制的创立,使文人获得了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在统治者积极的治理下,对文化的追求也进一步深入。

武则天像

如武则天晚年,面对自己的统治与政治斗争,她也在不断反思。或许是人生时光的短暂,使武则天对人生产生了无限遐想。当听闻汉朝的诗歌后,被其典雅的风格所吸引。而许多官员为了获得武则天的青睐,也纷纷选择效仿汉朝诗歌,来博君一笑。

1、死板的应制"套路"

应该是政治方面的影响,许多官员在讨好武则天的同时,运用了许多"政治手段"。如官员在作诗时,都是武则天在游乐的过程中,借诗文描绘美景以表达其中的喜乐之情。

这种喜乐之情只来自于风景,而很少添加自己的感情与见解。这种政治规律,还被大部分官员视为"潜规则"。由此,当时的诗都称为"应制体",而且具有特定的格式与"套路"。

首联点题,说明游乐的地点与目的;中间两联描写景物、场面与人物场景;尾联则普遍的称赞统治者的圣明。如此诗文,读来无味,宛如一滩无法流动的死水,尽是寂寥。所以死板的应制体,成为了唐初诗文难以兴起的原因。

2、典雅庄重的风格

当然,诗文并非只有内容可以展示其中的魅力。除了记述相关景物以外,诗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朗读。提到朗读,便要说到声律。

唐朝官员

一首好听的歌曲,离不开优美的旋律;令人捧腹大笑的相声,并不一定是内容多么有趣,而是其恰到好处的停断。而唐诗的传承,除了内容以外,还有其阴阳顿挫的声律。因为在朗读中,优美合适的声律,更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所以,武则天对于死板的诗文,并没有过多的反感,很有可能是被其中的声律所吸引。每当大臣朗读相关诗文,一种浓厚的典雅风韵,在身边余音缭绕。如"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就暖风光便著柳,辞寒雪影半藏梅"等等。

3、为唐诗的发展铺垫了道路

一种事物想要获得大的成功,离不开多方面的积累与发展。特别是唐诗,只有声律美没有内容优,是很难称得上佳作的。虽然在唐初,唐诗没有获得较大的成功,但是却进一步推动了唐诗之后的发展。

因为唐诗的创作,在武则天的喜爱与推动下,很快成为了流行文学。不少文人墨客,都会将应制体的诗文形式用在日常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风潮,有些像小时候吃辣条。一包就会上瘾,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会偷吃几包。

唐诗书法

由此,应制体诗文虽然像一滩死水,却因为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使死水变活,成为了一湖清水。至今,这湖清水还在向世人提供文化的清香与甘甜,成为了中华文明一笔不朽的文化财富。

二、唐诗如牡丹花绽放的盛景

其实诗歌在汉朝末年以及东晋时期,就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人。唐朝对诗歌的重新回顾,就如返璞归真,在寒风中重拾文化的结晶与魅力。虽然唐初的应制体是失败的案例,但它却是唐诗兴起的前奏。

唐代文人

这就像听歌曲,有的歌曲的前奏并不好听,但是唱到高潮处,却会令听者沉迷。而唐诗正是唐朝时期待开的牡丹花花蕾,在气候合适的情况下,它才会像世人展示它的雍容。那么绽放之前,这朵文化中的牡丹花,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1、题材的多样与绚丽

许多事物,都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这是许多事物发展中,所总结出来的规律。而唐诗的兴起也不例外,在其成功之前,离不开唐朝文人对其的发掘。最直接与最有效的,便是题材的进一步发展。

在应制体诗文的影响下,唐初的诗文主要用于介绍景物。而在唐朝文人的运用中,诗文获得了更多题材方面的展示。从写景,发展到送别、访客、抒怀、杂感、隐逸、登临等各方面的题材。

唐代文人

"河海不则细流,故能就其深",在文化的发展中,也离不开各种各样文化形式的展现。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唐诗,自然也有它的的"度量"。正是因为不同领域,不同文人,对不同情景的抒写,才使得唐诗所融入的感情,足以令世人品读长久。

2、人间私情的温度

当然,好的文化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现在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可以背出几首唐诗,这便是唐诗文化魅力的所在。在对诗文进行深一步的了解,便可以感知作者的心境与悲凉。

将情感融入文字,使文字肩负起记载的任务与感情的抒发。应制体的典雅之风,随着不同人的认可,也有不同的改变与发挥。在俗世之间,高雅并不一定是主流,也并不一定会受到世人的认可。但是真诚的感情与诗文,却是诗文升华的原由。

唐代文人

所以当唐诗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流畅平和的诗风,渐渐取代了典雅的庄重。使世人都可以阅读易懂的诗文,以诗文来表达自己对世间的感慨。许多著名的唐诗,绝不是文字有多么繁杂,而是感情有多么诚恳。

3、唐诗与艺术美的融合

唐诗除了文字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有声律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这两者美的结合,以及诗人对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使唐诗登上中国文坛的宝座。

所以,在唐初,只有典雅诗风的诗文,是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的。可是除了诗风以外,文字与声律的碰撞也使唐诗成为了一件艺术品。这中艺术的大众化,也激发了唐代文人对诗文的热爱。

牡丹花

不少文人在诗文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诗文的创作。他们凭借自己对诗文的理解,使汉朝创下的诗文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唐初的应制体到唐诗的"牡丹花开",这文化中的一大步,离不开唐朝诗人的一小步。其中杰出的代表,便有杜甫。

三、杜甫诗作的"叛逆"行为

在唐朝时期,杜甫作为创作诗歌最多的人之一,一千五百余首诗文留传于世。作为高产作者,杜甫对于诗文的研究,以及诗文的兴趣,是同时代的诗人无法比拟的。由此,后人专门为杜甫加上了一个称号——"诗圣"。

杜甫像

杜甫作为唐朝时期的高产诗人,不仅仅只是诗歌的创作者,其还肩负着诗歌改造者的任务。因为汉朝对诗文的固定格式,和唐初应制体的影响,使唐朝的诗人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一心想写出好诗文的杜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由此杜甫决心改掉这些弊端,摇身一变,成为了"叛逆青年"。

1、对传统诗歌的反对

在之前历史背景的影响下,诗文也获得了一定的规范形式。随着纸张的发展,文笔上的局限获得了进一步的解放。从诗经的四字一句,发展到了七字一句。至于为何是七字,这个原因还有待诗人去了解观察。但是七言律诗在唐朝却获得了难以逾越的成就,而杜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七律格式的影响下,诗文的创作比较规范,"套路"式的填词使诗文失去了生命力。对仗格式工整,表达情感单一,读来便觉无味,又怎能体现诗文的魅力。当杜甫遇见这个问题,便决心对其进行改变,使七律获得应有的生命力。

2、"一句多意"的主张

杜甫最重要的主张,便是让诗文获得获得更多情感的表达。如何获得更多情感的表达,这便需要对单句诗文进行更丰富的文化灌输。

在杜甫改造诗文之前,七律中的内容,都是用多句文字来介绍一个事物,缺少了句子的独立性。也使七律短小精悍的初衷,渐渐消逝。仅有五十六字的七律诗文,只表达一件事物,不免过于单一,保持每个句子的独立性,反而会使诗文充满生机。

唐代诗人

就好比做菜,倘若只用单一的菜品,来进行烹饪,味道虽有,却不如多种菜品混合的美味。让每句诗文都表达自己特有的魅力,就使诗文重新充满了无限的活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短短十四字,每句诗文都有无尽的悲凉,每句诗文,都使作者的内心更加无奈与彷徨。

3、对内心情感的进一步展示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好、悲二字相互对立,进一步加强了诗人对人生悲苦的感叹。虽然其中并没有对自己的悲伤进行直观的描写,但是通过对其他诗文的观察与认知,使诗人的悲情,流露于诗文之外。

杜甫画像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看似没有直接关联,但是菊花与孤舟,都承载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看似断裂的事物,实则相吸。可见诗人见物即忆故乡,对故乡又是何等的思念。

由此,杜甫的诗文之所以著称于世,是因为其中感情的流露以及声律、诗文的优美。在文化艺术中,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古今不衰的主题。即使观看短视频,许多人人也更喜欢更加真实的表演。

四、明朝诗家对唐诗改变的"争吵"

杜甫对诗文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在明朝时期,还有人质疑杜甫个人的功绩,认为唐诗七律的"变格",并非杜甫所为。以胡震亨、李攀龙为首的诗家,认为唐诗七律的"变格",是以王维、李颀为首的唐代诗人。

因为李攀龙认为"子美(指杜甫)篇什虽众,隤焉自放矣"。其中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文虽多,但是并不全是精品。

明代文人

而以高棅、胡应麟为首的诗家,却对杜甫的功绩深信不疑。"少陵(指杜甫)七言律法独异诸家而篇什亦盛",这是支持杜甫的诗家的认为。正是因为杜甫对于七律诗文的独特看法,使唐诗在形式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文人

无论明朝诗家如何争吵,唐诗独特的魅力不会变。因为唐诗的发展,并非一个人而崛起的,而是唐代诗人共同的努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唐诗无法逾越的文化高峰。

结语:从汉朝诗文到唐初应制体,再到七律诗文的独特色彩,离不开唐代文人对于诗文文化艺术的追求。其中固然有佼佼者,有"先锋队",但是在唐朝文人的共同努力下,才使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杜甫凭借自己的认知与敢于开拓的精神,不仅让他自己创作出了多部绝世之作,也使唐诗的魅力进一步展现。无论文化的形式怎样发展,其之前的历史原型,却无法抹掉。应制体的出现与转变,也一定有其中的历史价值。再谈到唐诗时,或许应该对之前的应制体诗文道一句谢,感谢它使唐诗获得了生命力与令人瞩目的辉煌。

参考文献:

仇兆鳌《杜诗详注》

胡震亨《唐音癸签》

《新唐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声叹息宋之问
王维:盛唐律诗第一高手
唐诗评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概说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
李白杜甫: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接力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