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官渡之战前汉献帝并不是曹操的傀儡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了汉献帝在袁绍和曹操的官职任命上,施展的诸多帝王心术,为曹操和袁绍的联盟制造了一道道裂痕,已经展示出乱世君臣的相处方式,并不像我们熟悉的理解和想象,那么,真实的汉献帝与曹操关系到底什么样呢?

或者,曹操是如何“挟天子”的呢?

答案还是在史料的细节里。

上期节目,我们提到了曹操在建安元年十一月的官职任命,除了官位外,还强调了“百官总己以听”,这个说法,乍看上去,很像是董卓、王莽式的把持朝政,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句话,典出《尚书·伊训》,全句是:

百官总己以听冢宰。

意思就是以三公充任宰相,总摄朝政,不过,这个待遇在东汉历史上并非什么跋扈权臣的专利,华峤《后汉书》中就记载:

邓彪,字智伯,为太傅,赐爵关内侯。百官总已以听於彪,恩宠之异,莫与为比焉。

在《后汉书·和帝纪》中还记录了窦太后的诏书,不过是下给两个人的,其中说道:

宪固执谦让,节不可夺。今供养两宫,宿衞左右,厥事已重,亦不可复劳以政事。

其以彪为太傅,赐爵关内侯,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

这里的宪,是东汉著名的权臣窦宪,燕然勒石就是他的手笔,这块石刻前两年还发现了,后来担任了大将军,而彪,就是邓彪,以录尚书事的权柄,总摄朝政。

在窦宪率军进攻北匈奴之前,他一直是在宫中作为窦太后的传声筒,与邓彪相互配合,见《后汉书·窦融传》:

窦宪以彪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其所施为,辄外令彪奏,内白太后,事无不从。

也就是说,窦宪尊重邓彪的德行又温厚,就把他捧上高位,想要做什么,就让邓彪上奏,自己在内公对太后说明,没有一件事不批准的。

可见,“百官总己以听”,实际上是对外朝事务的集权,也就是将三公九卿职责内的事务先经过自己,然后再向皇帝请示汇报,皇帝这一关,终究还是要过的。

具体来说,就是陈琳《讨曹操檄》中说的:

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三台,是东汉官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其中尚书台权力最重,各级官府奏章皆呈送尚书台,由其拆阅、裁定、记录、转呈、代奏,并向皇帝提供建议,参议政事。皇帝有成命,由其拟诏出令,下达三公府,有时不经三公,径下九卿。

本台官员对诏令有异议,有权驳议。官吏选举、任免、考课、弹劾、诛赏、刑狱,无所不总。上自中央九卿,下至州郡,一切行政事务,由其分曹监督管理。虽置三公,形同虚设,权归台阁,唯有加“录尚书事”衔,始可总理政务,成为真宰相。

《汉书注》中说“录尚书事”中的“录”就是总领的意思,曹操有此权限,统领尚书台是没什么问题的,“坐召”,顶多就是说他在办公地点上比较“无礼”,不讲规矩,算不上大逆不道,实际上,东汉本就有耆老重臣在公府中“录尚书事”的先例。

所以,哪怕是讨伐曹操的檄文,也只是说他“专制朝政”,类似于《后汉书·董卓传》的这段话:

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

翻译过来就是,自从迁都许昌之后,朝中大权归于曹操,天子总摄己职,朝廷百官只是有职无权,摆设罢了。而汉献帝忌惮曹操的专权与逼迫,就下密诏董承,联合天下义士诛杀曹操。

如果我们以后世的皇权理解,听到这里,一定会觉得汉献帝这被欺负惨了,快要被篡位了吧?

实际上呢,东汉自建立开始,就不断剥夺三公九卿的权力,收归尚书台,皇帝再以亲近的大臣控制尚书台,自己好掌握全部大权,比如之前说到的邓彪就是如此,那哪是他老人家专政,那是窦宪、窦太后独裁好吗?

所以,“权归曹氏,天子总己”并不是剥夺了天子的权力,汉献帝仍然可以自行干预尚书台,只不过曹操任命的尚书令荀彧不会让他随心所欲罢了,这个状态,也恰恰是“党人”们前仆后继所追求的理想政治格局,即由士人以正道、规则、法令治国,皇帝不要瞎掺和。

当然,从当时人的评价和后世人的赞誉来看,荀彧也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根本也不需要汉献帝掺和。

而“百官备员”并不是乱世的特例,东汉制度的常态就这样,有些特殊性则在于乱世造成了大批名士和耆老的死亡,以至于本可发挥一定作用的朝会、集议也丧失了功能,见《后汉书·孔融传》:

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

翻译过来就是,大小会议,孔融总能引经据典引导会议结论,公卿大夫们也就是陪着在会议记录上列个名字。

孔融当然不是权臣,只是名声、学问都很大,也让高官们列名、备员了。

故此,曹操在朝廷上,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劣迹,哪怕是《讨曹操檄》也写不出几条他专擅的罪名,因为他只需要按照东汉的政治传统,以代理人掌握好权力部门,就能合法、合规地控制朝廷。

而这种惯例,其实也延伸到了他和袁绍的相处方式上,他以司空录尚书事,袁绍以大将军假节钺,也符合东汉的政治传统,即哪怕外戚大将军,也往往不录尚书事,而是由外朝重臣如太傅、太尉等执政,作为《献帝纪》中明确记录的两个“自为”,应该也是袁曹二人沟通后的权力分配,还是袁主曹次。

有人或许会问了,曹操派兵威胁汉献帝的生命安全,总不是假的吧?

确实是真的,因为《讨曹操檄》里连人数都点出来了,原话是:

操以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称陪卫,内以拘质,惧篡逆之祸,因斯而作。

曹操用七百精兵围守宫阙,注意这个词,“围守”,也就是说,他们是驻扎在宫殿外的,那么宫殿内呢?

在《后汉书·皇后传》有这么一段:

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翻译下,按照汉朝的旧制,三公带兵朝见天子,要由虎贲郎以武器夹着出入,曹操经历了这么一出,看看左右已经汗流浃背,自此不敢再上殿见皇帝。

简单解释下,虎贲执刃,在《世说新语》中有解释,就是两个虎贲郎用戟交叉在大臣的脖子上,而汉制,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并不是咱们熟悉的“上早朝”,这时候还没这个制度。

想象一下,如果曹操彻底掌握了宫禁,怎么可能有虎贲郎敢叉他的脖子?又何至于不敢进宫?

哪怕是董卓,真被行刺过,也没到不敢进宫的地步。

说到底,曹操的七百精兵就是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以一校兵来模拟北军五校士,也就是之前节目曾经解释过的,宫内为虎贲、羽林、卫士守卫,宫外为北军五校守卫,曹操行车骑将军,五校士职权上也该归他管,再安插一些可信的曹氏党旧姻戚,也就差不多了,根本达不到董卓的掌握程度,既然无法保障绝对的人身安全,曹操何必轻身犯险呢?

了解了这些,应该可以理解,汉献帝在建安初年,绝不能算是曹操的傀儡,而曹操的“专政”也完全在东汉王朝政治传统的界限之内,正是遵循这些传统,让他与袁绍之间,由主从关系平滑地走向了主次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袁曹的主次关系又是如何走向敌对的呢?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官渡之战前汉献帝并不是曹操的傀儡 | 刘三解
他8岁登基为帝,在位长达31年却要依附大臣,但却得善终!
曹操登基之后,为什么不杀掉汉献帝?不是不敢杀,而是不能杀
傀儡汉献帝窝囊如斯 却能凭句话让曹操跪下发抖 几天不敢上朝
曹操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汉献帝真的很优秀吗
三国机密:手握一副烂牌,也要认真打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