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第一人范仲淹的传奇人生(一):年少家贫,苦读及第

导语: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

《岳阳楼记》文采飞扬,范公仲淹,一代风流,作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军事统帅,被朱熹称为"天地间其第一流人物"

河南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坐落着一代文豪范仲淹的陵墓。园内古柏森森,绿树成荫,这里不仅安眠着一代大儒范仲淹,还安放着他的母亲和子嗣的陵墓。

穿过一个青砖青瓦铺成的山门,来到一座宏伟的殿房前,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高挂其上,殿中悬挂着光绪皇帝御笔题字的匾额,上书"以道自任"四字,正中是范仲淹的金身坐像,右手持卷,目光炯炯,雄视远方,豪情万丈。

在范仲淹塑像两边刻有对联一幅:

出将入相鞠躬尽瘁留青史,先忧后乐功德业绩启后人。

站在一代圣贤的墓前,不禁让人思绪万千,回想起他忧国忧民的艰辛一生。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领文武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去朝拜太清宫。豪华的车马队浩浩荡荡的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摩肩接踵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

此时,一个后生端坐房中,不闻不问,埋头苦读。要好的同学跑来拉他说:"快去看皇帝爷吧,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啊,错过了恐怕再也没有了。"

这个后生头也不抬随口说道:"皇帝有什么稀罕的,将来再见也不迟。"便继续读他的书了。果不其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顺理成章见到了真宗皇帝。

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勤政为民,锐意改革,历尽磨难却不改初衷,敌国入侵,他戍守边关,屡建奇功。

不仅文治有方武功出众,文学方面他词文豪放,文采飞扬,他就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出生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出生地是苏州吴县。

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悲痛欲绝。

面对家徒四壁的状况,无依无靠的谢氏万不得已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为朱姓取名朱说。

七岁时,母亲谢氏教他识字,买不起笔墨纸张,他就在沙土地上用树枝练习写字。

十岁时,范仲淹入私塾读书,他学习非常刻苦,十五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本县告老还乡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青睐,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后来,范仲淹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到邹平醴泉寺读书。

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攻读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

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个偏僻山洞读书。

据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盅,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范仲淹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从外边拔一些野韭菜,拿过来切碎切,放点盐就着粥吃。这就是断齑画粥的故事。

虽然生活清苦,但范仲淹却不为富贵所动。

相传范仲淹在山洞中读书时,有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

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满满一窖黄金,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范仲淹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范仲淹高开醴泉寺三十年后,醴泉寺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在延州(今陕西延安)戍边的范仲淹求援。

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来人大为不解。

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

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金银,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遂用所掘金银修缮醴泉寺,周济穷僧人。这便是范仲淹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

《礼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范仲淹在寺内独学,只见一家之谈,不闻六方之音,于是外出游学。

《范文正公文集》有一首诗叫《赠广宣大师》,写的是他十八岁时与广宣大师交游的经历:忆昔同游紫阁云,别来三十二回春。 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

两年后的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范仲淹远赴长安(今陕西西安)游学半年。

此时正值陕西大旱,范仲淹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感同身受,痛心不已,着实忧国忧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范仲淹在醴泉寺三年苦读和两度游学的经历,不仅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增长了见识,磨练出了他那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是苏州范家的子嗣。

百感交集,范仲淹决定离开朱家出门求学,期望有朝一日自立门户,重树范家声名,范仲淹流着眼泪拜别了母亲,只身前往应天书院求学。

应天书院位于如今的河南商丘睢阳区,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四面环水,绿树成荫,风景宜人。

书院内有校舍百余间,藏书逾千卷,这里聚集了才智俱佳的师生,可谓群贤毕至百家争鸣。更令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是,应天书院让他这个知识渊博的壮志少年免费就学。

避闹市喧嚣,闻鸟语花香,凌晨一通剑,半夜合衣眠。勤奋的范仲淹如饥似渴汲取着营养。

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可范仲淹却从不叫苦,反而乐此不疲。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以"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书院的师生纷纷称赞范仲淹是颜回转世,都以他为榜样,苦学深思,立志成才。

范仲淹在《睢阳学舍书怀》中写道: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睢阳学舍书怀》

"涧松何必怨山苗",我是山里石头缝中的一棵松树,我又何必埋怨我出生的不是地方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五年寒窗,艰苦磨砺,果然皇天不负,通过科举考试,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时年27岁,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侍奉。

公元1017年,范仲淹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他少有志操,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此,范仲淹以忠臣良相律己,为黎民百姓心忧,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

踏上复杂纷争的官宦之路,刚正不阿的范仲淹会是一帆风顺吗,他经世济民的伟大理想能够实现吗,关于他的反复被贬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参考资料:《宋史》、《范文正公年谱》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仲淹趣闻轶事
范仲淹应天书院苦读成才的启示
成语故事:划粥断齑
范仲淹的少年志气:划粥割齑,自立门户,学成迎母
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前半生
老长不大‖范仲淹:留得清名传千古(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