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为良相,但为良医”——明代一位军医的自白

我叫吴又可,出生于杏林世家,是大明朝的一名军医。我家祖祖辈辈都在军中治病救人,而和我一起长大的玩伴,有的继承父亲的职业成了军户,有的成了铁匠,而我则传承了家族的手艺,为大明王师的生命周全负责。

你别看军医的地位不高,但是在军队中的作用可不容小觑,在前线之上,士兵们只能上阵搏杀,而伤兵则需要我们来紧急救治才能保住性命。在战场之上,当兵的为了自己的功名以及大明朝的安全流血杀敌,战场之下,我们就是士兵们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保证他们免受痛苦的折磨。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一个个士兵,还得看军医的能力大小。

军医可不是我们大明朝才有的,据说早在秦国以前,军队中就出现了军医,“方士二人,立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秦汉之际,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锋利的武器在军中广泛运用,战争规模变大使得军队中伤员的处理变得日渐棘手,汉代中央军中便设有“宫医卫士”,关老爷受伤以后还有华佗为他刮骨疗毒。

到了唐宋时期,成立了太医署,各州都设置了医学,宋朝之时各地方还出现了医药院,军中的医生都由太医局派遣。到了我大明朝,太医院是最高医学机构,成为众多医者梦寐以求的殿堂,重要性就好像殿试之于读书人一样。

太医院对于医生的选拔可是相当严苛,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也不为过。太医院医生主要从各地的医户之中选拔,“凡医家弟子,择师而教之”。那些被选入太医院的幸运儿,便成为医丁。别看太医院的地位不高,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医丁在太医院需要学习十三科,包括大小方脉、针灸、疮疡、接骨、金镞、伤寒等日常能用到的所有医术。每一科都会有几个前辈示范教学,学生可以选择专科学习。

你可别以为进了太医院就万事大吉了,太医院的医生三个月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所有人都要参加统一考试。考试的成绩给医丁划定等级,不及格一次可以补考,三次不及格可就得收拾收拾回老家了。对于派往军队的医生,太医院的训练会更加严格,但是相比较士兵人数,医生还是太少,所以各地卫所也会培养军医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如果军队作战紧张,太医院派遣的军医不能够应付战争需求,地方医生也会补充进军医队伍。此外,我大明实行世兵制,军户的来源复杂,而军队在征选士兵的时候也会侧重于通晓医理的士兵,《武备志》中便说:“有攻医药戎具、木匠铁匠杂手艺者为一等,可使军前缓急杂用。”所以说军医在军队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即便如此,我朝愿意当军医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医生虽然重要但是一直地位不高。京师三大营二十多万人,仅仅配有医官3人,医士9人,地方卫所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我所在的卫所五千多人才有我和父亲二人为军医。边关地区的军医确实紧张,附近的兄弟卫所甚至没有医生,有的时候甚至大半夜请我父亲去帮忙瞧病。

军医大多来自于太医院和地方医药局,不可能长期在军中为士兵看病,服役期满以后便会升迁而不愿意继续留在军中。他们走后,换岗升迁导致军医紧缺,后来的军医自然需要重新学习军中救治,因此会缺乏悬壶济世的经验。

战场之上,军队的纪律性尤为重要,如果因为军医救治伤病员而导致阵型大乱,军队往往会一败涂地,因此有军规“各冲军士有被重伤难行者,听随地卧息,各兵乘滕直前,虽父子不许顾恋”。但是,战场之上,昔日的同伴受伤倒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为了保住性命,士兵之间的自救与互相求助十分重要,因此明军中会普及医学教育,增加士兵在战场上的生还几率。

在我大明朝,士兵平时患病之后往往不能直接找军医看病,只能逐级申报,“凡军士有疾病,同房即报队总,队总报旗总”,到了百总之后便要报给主将,为的是节省救治的时间。士兵报病之后,上级不能够拖延,不然要受到军法处置。如果在行军过程中士兵患病,便会送到附近医署治病,治愈后要立即归队,如有人“敢诈病推避者,治以军法”。

在战争过程中,士兵受伤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军医往往人手不足,不可能对所有伤员同时救治,因此士兵受伤会有分级,为的是提高救治效率。《练兵实纪》中详细记载了士兵的伤级评定以及救治举措,但是往往会导致重伤员失去抢救时机而早亡。

与以往的战争相比,我大明朝时,火器开始运用于战场之上,冷热兵器的出现使得战场上的伤病员处理需要分开对待。对于冷兵器造成的外科创伤,最为重要的便是包扎止血,不及时处理,士兵便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本草拾遗》中记载:“斫合子无毒,主金疮,生肤止血,捣碎傅疮上”,便能够止血化瘀。

到了我大明朝,更为先进且方便的止血方法已经采用,《外科集验方》上便记载:“治金疮重者,筋脉断绝,血尽人亡。如要断血,需用绳及绢带缚住人手臂”,绑缚止血法也开始在战场止血上发挥作用。

在治疗因火器而受伤的士兵时,就显得比较麻烦。火器产生的伤害主要有烧伤和爆炸伤以及进入人体的弹片。对于火器带来的烧伤,轻度烧伤可以用《普济方》中的三黄膏以及草木灰来清热消肿,而重度烧伤只能听天由命。对于进入人体的弹片,铜片只能用利刃取出,敷药后疗养,铁片可以用铁石吸出,铅片除了运用水银化铅,还可以“以干苋菜与砂糖涂之,出箭头与铅炮子”。

军队中的医药一般都是由国家免费供给,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京军中是惠军药局管理,各地有惠民药局,“天下郡县设惠民药局,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瘟疫流行期间,朝廷会派专人到军中施药。嘉靖二十四年,京师周边疫疾流,朝廷便派锦衣卫千户到边关卫所施药救人。

在军队中,最令人害怕的便是流行病,尤其是疫疾。明万历二十年,日倭寇丰臣秀吉大举进攻朝鲜,朝廷派军支援,我父亲便作为随军医生前往战场之上。明军在连续作战中,“冷疫俱兴,食死马肉疗毒又发”,面对大批病人病倒,我父亲只知道这病会传染,却不能救治,最终还是李成梁将军下令部队后撤,分离伤员,才结束了这场噩梦。

在明军之中,伤残以及年老士兵大多是遣返回家,但是在壬辰战争之中,主帅宋应昌和万历皇帝对士兵们多加体恤,甚至在平壤大捷后拨付银两安抚。战争结束后,每一个主帅乃至普通士兵都不希望昔日的战友袍泽无法安息,在《经略复国要编》中,每一个战死士兵的名字都被详细的记录下来,希望他们能魂归故里。

在统治者的眼中,士兵不是一个个体,而是大明战争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是军队方阵上的一个作战工具。但是在我的眼中,每一个明军士兵,都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是我的战友,是我的兄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行医治病常说“医者仁心”,但是面对众多伤者,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死去。

自古以来,医者为人所轻,从医的人只把行医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而非一门学问。我朝中期之后,财政紧缺,纳银补医官更是败坏了行医的风气。医生本是悬壶济世的职业,到末了成了滥竽充数者充斥其中,简直令人自惭形秽。

医生这门技艺,讲的是有一颗仁义之心,军医也是一样。朝代更迭,政权覆灭犹如过眼烟云,大厦将倾自是无药可救。但是那些历经千载流传下来的医术,则可以发扬光大,救民于水火之中。我已经想好了,救兵救民皆为救人,但是救兵用于杀戮,让人良心不忍,我准备云游四海,当一个赤脚郎中,救民于水火,解苍生于倒悬。听说近日里关中饥荒,又多战乱,民众得不到医治,我便先从关中开始治病救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唯一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军、八路军,解放后授衔的军人
细说古代军医制度:注重士兵健康,才能获得更大胜利
二战日军为什么很少有重伤员,老兵回忆帮你揭开谜底!
抗战剧中女护士满天飞,严重违背事实,《亮剑》才是历史真相
古代老军医是如何从玄学走向科学的? | 循迹晓讲
图片:战地医疗进化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