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主二相”下的大起大落:论刘备、法正、诸葛亮之间的权力交接

曹操创业,得意多于失意。盖因麾下五大谋士,能分属不同“业务”。荀彧统筹内外、郭嘉奇谋善断、程昱刚戾勇武、贾诩滴水不漏、荀攸谋定而动,由此一来,曹操打起仗来才能如臂指使。

刘备创业一生,艰难困苦时居多,然亦有例外。在诸葛亮与法正并立之际,刘备享受到了曹操的“待遇”。前有法正奇谋诡策,后有诸葛亮联通内外,一文一武,可谓相得益彰。

故陈寿评曰:“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在两人同时为刘备效忠之时,蜀汉的中枢机构便如同一个稳定“三角形”,高效且有条不紊地发展。只可惜,法正去世之后,蜀国的政治体系便逐渐倾斜,最终成了“一言堂”,从而间接导致了蜀国的落寞。

一、 刘备对诸葛亮的逐渐“倚重”

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比较微妙的,其态度的转变,也是在夷陵之战前后。这同样是小说与演义的区别。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在投奔刘备之后,并没有让刘备眼前一亮。

当曹操轻取荆州之时,诸葛亮出了一个馊主意,让刘备去攻占襄阳。好在刘备没有被眼前的利益诱惑,以一句“吾不忍也”拒绝了这个并不高明的献策。

在这之后,诸葛亮便鲜少参与刘备的军事行动。当然,也仅限于此,刘备对于诸葛亮还是很器重的,他曾对关张说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里的“鱼”,显然是刘备本人,但这里的“水”,却并非诸葛亮一个人,而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整个荆州士族集团。刘备来到荆州后,得到了当地豪族的支持,他对此异常感激,才会承认诸葛亮是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以上,是刘备对诸葛亮看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两点不容忽视。

首先,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虽然没有多大表现,但他的政务、后勤与外交能力,都让刘备十分放心。

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诸葛亮自比管仲,这并非夸大之词,他在内政、后勤上的才干,的确过人一等。刘备有了诸葛亮以后,便是如鱼得水,能随心所欲地发动战争。这一点,是法正都比不了的。

其次,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拥有同一种理想的战友。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复兴汉室河山,不仅是刘备的理想,也是诸葛亮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法正去世后,刘备把朝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此举有七分真诚,亦有三分无奈。因为法正去世后,刘备暂时无法从东州士族集团中找到他的接替者。

而蜀汉政权的构建,又是以东州士族集团和荆州士族集团为主要核心的。既然东州士族集团之中已经没人能与诸葛亮相抗,刘备干脆放权于他,以成全诸葛亮的一腔忠诚。

夷陵兵败之后,刘备自知无力回天,只好将希望寄托于诸葛亮。因为两人都有复兴汉室的理想,所以刘备只能赌一把,希望诸葛亮能坚持初心,并忠诚地为刘氏子孙服务。

事实上,诸葛亮的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当政期间,刘禅却无从掌管朝政大事,逐渐沦为了“傀儡”皇帝。这其中恩怨利害,实在叫人难以评说。

二、高山流水:刘备与法正

相较于刘备与诸葛亮的“相敬如宾”,刘备与法正之间可谓是“高山流水”。

法正的性格较为偏激,但恩怨分明,对待重用自己的刘备,他报以十二分热情与忠诚。可以说,诸葛亮心里最看重的,谁都说不准;但法正心里最重要的,一定是刘备的利益。

换言之,在众多臣子的那中,对于刘备的利益诉求,法正其实是最上心的。因此他的献策,总是能说到刘备的心坎里。

裴松之注《三国志·法正传》时,便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乍一看,是刘备之所以向前,是“恼羞成怒”而为之。而蜀汉众臣子又爱惜羽毛,担心贸然劝谏会让刘备迁怒自己。但实际上,刘备此举另有深意。在汉中之战期间,刘备坚持到底的就一个字,那就是“争”。

刘备知道,争这一口气,把曹操逼退,他就能赢了。但此时的蜀军,由于连月战斗,已经坚持不了太长时间了。即便蜀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他们的斗志也难免低落下去。

身为一个枭雄式的人物,刘备自然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励士气,没有比他本人亲自到前线督战更有效、便捷的方式了。当然,这种情况也很危险。刘备只是想要做做样子,以此激发三军斗志;而不是真的想要冲到前方,给曹军当靶子。

这个时候,懂刘备的只有法正。他不惜与刘备共同进退,也要劝说他返回后方。此举不仅保住了刘备冒险的后果,使得军心大振,也进一步加强了刘备爱才的形象。

试问,这样的下属,又有哪个领导不会喜欢?

所以在刘备看来,法正是最懂得自己的人,可谓“知心之交”。当法正去世后,刘备痛苦几日,并立即追封了他。《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这是关羽张飞都未曾拥有的殊荣。

三、法正之死与诸葛亮上位记

法正在世之际,其受宠程度尤胜诸葛亮。即便他以权谋私,诸葛亮都“装聋作哑”。

刘备未入蜀之时,法正颇有才学,得益州牧刘璋重视。后者想要重用他,却遭人反对,遂冷落了这位奇士。

注1: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待法正获得刘备重用之后,他立即用严酷的手段报复了这些人,并在当时引起较大轰动。有人甚至向诸葛亮告状,但后者的回答则是:管不了。

注2:(备)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诸葛亮有此表现,的确颇为奇怪。诸葛亮本人,就是蜀国律法的主要编撰人之一,他又哪里不明白:法正已经犯下很大过错了。更何况,诸葛亮是出了名的重视刑法,陈寿说他“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裴松之也称其为“刑法峻急,刻剥百姓”。

试问,这样的诸葛亮,能忍受法正的违法行为吗?

答案是否定的。以诸葛亮的生平习惯,他必然要向刘备狠狠参上一本。而这,也非常符合诸葛亮在《三国志》中的表现。刘封、李严、彭羕等人,皆是受诸葛亮“密言”而遭贬损乃至身死。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在法正“擅杀人命”之后,深谙政治手段的诸葛亮肯定会立马向刘备打上个“小报告”。其中过程虽不得而知,但看在诸葛亮后来的表现,就知道刘备对法正太过宠信,完全略过了后者的这个缺点。

说不定,听了诸葛亮的汇报,刘备还以为法正是在效仿当初的萧何“自污”,故意将把柄送到自己手里的。

经过了这么一件事,诸葛亮“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而对其无比忌惮,鲜少当面与之发生争执。由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回护”,后人难以看到诸葛亮与法正的“争权”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和法正身为两大士族集团的话事人,总要为自己的门生、弟子、故友多加考虑。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诸葛亮的“争取欲”,是要大于法正的。

刘禅继位后曾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除了必须是由皇帝进行的祭天之外,朝政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让诸葛亮一人包揽了。可见他对政治的掌控欲,是非常强烈的。这一点,也能从诸葛亮的用人观中看出。

一方面,诸葛亮选拔人才,主要是看其品行如何。声名显赫者,就算他没有多少才干,也能得到诸葛亮的称赞。就如被他称为“良士”的董阙,即便身居高位,对于朝政的内斗也是毫无作为。

其二,诸葛亮非亲近者不用,这的确是他为人诟病的一点。就以他在北伐时任用的文武官员来看,除了赵云、邓芝这样的老将,诸葛亮带的人几乎都是他的心腹、骨干。

实际上,以上这些行为,并非是诸葛亮第一次做了。

在汉中之战期间,诸葛亮便假借名义,“薅掉”了法正头上的蜀郡太守一职,把它送给了亲近自己的杨洪。

按《三国志·杨洪传》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刘备在前线吃紧,连忙手书诸葛亮,令其发兵。诸葛亮见状,反而向刘备举荐杨洪来接替法正为蜀郡太守一职。其言外之意无非是:只有杨洪当了蜀郡太守,才能保证刘备在前线的兵线补给。

因为担心刘备不信,诸葛亮还在此前特意找到了杨洪,向他询问应对之策。杨洪秒懂,当即给出了解决方案: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不知此时身在汉中的刘备和法正,见到诸葛亮这个举动,会有何感想。只是,没等他们二人发作起来,法正便在汉中之战后的第二年去世了。

有意思的是,法正去世后不久,他身上的尚书令一职,也交给了蜀地名士刘巴来继任。这个人,也是与诸葛亮颇为亲近的。

当初刘备入蜀之后,刘巴并未打算效忠于他。即便张飞亲自在门外等候,他也拒绝与之进行任何交谈。可诸葛亮来信之后,刘巴便立刻回复道:

“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刘备听了这话,异常愤怒,想要对刘巴发难。可诸葛亮却劝谏道:

“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前面,而是在后面。刘巴的才学是否高于诸葛亮,刘备不是太关心,他最关心的是后半句,刘巴能“使百姓喜勇”,这非常有利于他的统治。

就这样,三拒刘备的刘巴,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获得了重用;在法正去世后,刘巴又顺势成为尚书令。要说这其中没有诸葛亮的手笔,怕是难以让人信服。

更何况,在缺少了法正之后,刘备希望东州士族集团与荆州士族集团之间和平相处,刘巴无疑是目前最好的人选。后者是荆州人士,却与东州士族关系密切,还和诸葛亮有故交,即便刘备心中再不愿,为了朝堂考虑,他也只能这样做。

只是,刘备身为枭雄,岂容他人置喙?

不久之后,刘备意欲称帝,刘巴提出反对,很快遭到了刘备的厌弃,以致“(刘巴)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反观诸葛亮,则对刘备称帝事件举双手赞成,这就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尽管在法正去世之后,刘备只能依靠诸葛亮和他背后的荆州士族集团,但诸葛亮却在这种关系下维护住了自己的“纽带”作用。

这时的诸葛亮,俨然成为了第二个“法正”。刘备想要称帝,诸葛亮立即赞成;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赵云等人反对,诸葛亮却保持沉默,用这种隐晦态度支持刘备。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刘备更加重视诸葛亮。因此,在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了诸葛亮身上。但李严的出现又说明,刘备的心里并非是无条件信任诸葛亮的。

怎奈滚滚长江东逝水,刘备纵有万千计较,也不得不撒手人间。果不其然,诸葛亮在掌权后不久,便罢黜了李严,让蜀国成为了自己的“一言堂”。

彼时的诸葛亮、刘禅,与当年的曹操、汉献帝,又有何异?

好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共同“理想”,还是将诸葛亮牢牢困在其中,替他维护住了诸葛家的一世忠名。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都不敢惹的人,他死后,刘备迅速败亡!
刘备唯一一次大哭,诸葛亮听后悲叹十字,道出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
刘备东征真是为兄弟报仇?
三国谋臣:诸葛亮、庞统和法正
三国故事中的三张西川地图
“雏凤”庞统是不是名副其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