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书法观:笔力,笔意,笔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养过程

一个人对书法的系统化理解,就是书法观。书法观是个性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此篇,亦是基于这个逻辑起点,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吧。

抱庸认为,笔力、笔意和笔趣,是书法学养由低到高、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的三个进阶。笔力靠摹写,笔意靠学悟,笔趣靠创造。

01

(一)笔力的形成,关键在于书写技能的锤练。启功先生说书法是小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法本身并非遥不可及,不必把它人为地理解成既玄乎又神秘。启功先生此语并不是贬抑了书法艺术,最核心的一层内涵,就是书写是可学可范的。

笔力主要通过技能习练的累积,方法就是师法与临摹,规规矩矩、一笔一画地去摹学临写。白纸黑字,字里行间,突出表现于笔画线条的形态,长短、大小、粗细、肥瘦、疾徐,简言之即是用笔与用力的技巧。在这方面,硬笔和毛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笔力如何,看笔画线条的状态即可。或者矫健雄劲,或者含蓄沉稳,都能够从线条的形态质感中一眼望穿。从书法积养的过程来说,笔力是书法进阶的第一道门槛,必须深学苦练,技能的锤练是最漫长且枯燥的。学得越深越久越好,技能的积淀越厚,越便于在后来笔意笔趣的打磨上驾轻就熟。

02

(二)笔意的塑造,关键在于领会通达诸家作品书学之妙。简言之,需要大量看书观帖。书法是件奇妙的东西,天赋有时表现的比努力更重要。比如,黄庭坚写杨维桢的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有人面壁数十年颓笔成冢而苦于终不得法,但有人信手拈来毫不费功夫,确实是这样的。

笔意要出彩,首先要学人家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通悟其妙。从学到悟,由悟到破,再由破到创,这才是融塑笔意的科学进程。

现代书法爱好者们,之所以看起来”离经叛道”,不受大众喜爱,根本原因就是“学”的功夫不到家。一方面,学力不足,学养不够,甚至连基础技法都还没过关,就要破旧立新,古与今之间没有桥梁,新与旧之间没有顺承,当然不会被大众认可与接受。也有的朋友喜欢拿毕加索的画来举证,以此来证明现代书法的曲高和寡,这根本不是一回事情。书法是传统文化,东西方审美本就存在差异,至于“小众”“精英”的书法观点,更属巅倒黑白混淆视听。

笔意的通达靠博学广识,也需要灵感一发,偶成于妙手。

03

(三)笔趣是书法技能学养的宏观诠释与创新实践。笔趣对应就是书法的品相,技法底蕴、文化涵养、艺术风格统统见诸笔趣之中。古代大家就不说了,看清代以来的几位大家,郑板桥、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其作品辩识度很高,一个比一个有个性色彩,这就不仅仅是字法笔法的问题,而是一种笔墨的趣味跃然纸上、扑面而来。

因此,观书法大象,当首取于笔趣,其艺术境界内涵,也应以笔趣为至上。它是一种久经磨砺、心灵顿悟之后的驾轻就熟,是书法家对书法领悟最直率的性情表达,于是成就了无可模仿复制的优秀作品。

04

故此,如果把书法学养看作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抱庸以为,必须遵遁从笔力、到笔意再到笔趣的递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想要得笔意雄浑,笔力遒劲,这是独一无二的正道
过年走亲戚,一位长辈写的书法,“书法”和“年龄”有关系吗?
远观仙鹤气/近瞧碑石功——金熙长书法赏析
书协理事杨明臣:小楷用笔管见
刘贞麟:笔法是中国画技法的灵魂
书法到底要怎么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