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其实,人不可长久做朋友

影视剧中的韩信

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结识了韩信,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才使得刘邦有了彻底认识韩信的机会。表面上看,刘邦与韩信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实际上他们的合作、在创业路上并肩而行,完全是一种朋友关系。因为君臣关系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刘邦还是韩信,他们在创业路上变数都很大,刘邦可以撂挑子不干,韩信也可以来去自由,随时走人,寻求其他主子。而换做一种朋友关系看,他们之间则有一种相互欣赏和信任的情感纽带,刘邦欣赏韩信的将兵之才,韩信拜服刘邦的帅军之能,这是维系他们之间朋友关系的铁的保障,在特定的时间段是任何力量也攻不破的。他们刚认识的时候,经常彻夜长谈,有一段谈话内容,可以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韩信问刘邦,大王你与项王比较,谁更强大?无论是兵力、装备,还是拥有的地盘?刘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诚恳地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接着详细分析了项羽的为人,认为他依仗自己武功高强,从不信任手下将士,不论功行赏,不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蛰伏家乡小地,逞能称威,实际上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小人之威,一句话,成不了大事。和项王相比,汉王你正好相反,项王做不到的,你汉王都能做到,只要你起兵向东进攻,三秦大地便可轻松收服,何必屈居于汉中这种小地方呢。

这种推心置腹,奠定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一个善于将兵,一个善于将将,刘邦和韩信并肩而行,打败了强敌,争夺了天下,成就了两人各自的一世功名。

忽必烈总领漠南的时候,结识了一批汉人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元好问等等,这些汉人儒士平日里称忽必烈为大王,行君臣之礼,忽必烈也以帝王自居,拜他们各自官职,分工明确,职责森严,实际上维系他们之间牢靠关系的,仍然是一种朋友关系。忽必烈有强烈的汉化意识,从内心信服和推崇儒家思想,他对那些汉人里的饱学之士,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信任,每每遇到稍有名气的文化人,他都会备上礼物,登门邀请,他的行宫内,汉人学士云集,他们经常聚集起来学习知识,探讨治理封地和行军打仗的大事情,为日后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一统中原大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韩信画像

朱元璋的红巾军由南到北,一路攻城略地,他结识了不少有识之士,给他们封了官,许了愿,还给予了丰厚的物质利益,使他们个个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君臣携手合作,最终夺得天下,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胜利。这里头最典型、最有名的就是刘伯温和李善长。朱元璋领兵攻占滁州时,结识了李善长,从此,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谋划策,成为朱元璋部队不可缺少的辅佐之才。李善长主要掌管部队的物资供应,部队何时出发,行军路途多远,李善长往往了如指掌,保障做得及时到位令朱元璋十分满意。长此以往,朱元璋对李善长形成一种信任和赏识,产生了依赖之情。手下有情绪或不满,朱元璋不便直接出面的时候,李善长从底下主动做工作,及时疏通关系,理顺情绪,确保步调一致。这时候,朱、李像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工作关系之外,产生了浓浓的朋友情谊,以至于红巾军元帅、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要调李善长到自己帐下,李善长也断然拒绝。

朱元璋雄视天下

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关系更是如胶似漆,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见识与才华,彼此能够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一度时期,朱元璋深感自己一刻也离不得刘伯温,大小事情总爱找刘伯温商议,几乎引起其他谋臣的妒忌。刘伯温回家给母亲守孝期间,朱元璋整日坐卧不宁,隔一天便派遣手下就某些问题专门上门讨要刘伯温的意见和看法。朱元璋见识了刘伯温的博学和洞察世事的才华,刘伯温也领略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名义上,他们是君臣,实际上,更像一对相见恨晚的老朋友。

上面几则故事,实际上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故事的结果,无一例外,臣子被他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服侍的主子残忍地杀害了。千百年来,后人、抑或后人的后人,唏嘘长叹,这些人不该这样死去,他们每一个人都为其依附的主子掏心掏肺,耗尽了所有的心力,不得回报,反遭枉杀,于理不通啊!于是,善于思考的文化人不得不在逻辑与事理中绞尽脑汁地总结,得出了他们自以为能够自圆其说的不少结论。如,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狐悲,飞鸟尽、良弓藏,奋斗的路上可以共苦、不得同甘,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等等。不能说这些结论不对,反而总结的恰如其分,概括性很强。但是,这些结论未必能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仍然停留在现象的概括层面,给出的是结果,并没有回答之所以然背后的原因。

历史人物只有故事,我们未必就能窥视他们的全部生活。联系到现实中类比,其实,平凡的普通人也是如此,每个人从走向社会开始,都会交朋友,无论年龄、性别,无论身份地位,大家都会向自己认可的他人示好,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到要好的朋友,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愉悦感,这是人性,是人的本能,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只是所有的朋友,最后都失散了、丢弃了、远离了,无一例外。只要你的生命够长,你眼前的朋友最终会离你而去,你们之间的相互嫌弃与厌烦与日俱增,从前期的相互吸引、无话不谈,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演变为互相躲闪、无话可说的境地。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到老,我们结交了无数朋友,始终如一、陪你到终老的能有几人?普通人不同于帝王,不可能夺取他人性命,结束朋友关系的方法就是相互躲避,不再相见。帝王不一样,只要你还存在,在他治下的土地上,他就日夜惦记,逼你消失,酝酿到一定时分,便用帝王的生杀大权夺了你的性命。

帝王行使生杀大权

只有萧何懂得韩信,一再举荐给刘邦,成就了大汉王朝。也只有萧何被韩信所信任,吕后才能骗得韩信入宫,惨遭埋伏,丢了性命,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那里是吕后杀得了韩信,真正是刘邦与韩信的朋友做到头了,刘邦不再把韩信当朋友信任,而是当贼提防,韩信也不再信服刘邦的将将之才,在他眼里,刘邦就是个不学无术的无赖。这种感觉他们谁也不知始于何时,只是它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来了,而且越来越强烈、越明了。于是,韩信躲在齐地不愿回朝,刘邦担心韩信倒戈反击的念头愈来愈浓。刘邦的逻辑很简单,也很直接,你韩信能助我取得天下,必然有能力助别人夺取天下,有我刘邦在,也许他不会反,我不在了,谁又能按住他的头?思前想后,还是除掉你才能心安。这便是帝王逻辑,换作老百姓,断绝往来,互不理睬就是了。

说了一大圈,就是为了说明,朋友做不了长久,自古至今,没有永远不变的朋友。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感知、体会认识外界的角度和方法,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正所谓不变是暂时的,变化才是永恒的。这样,我们每天才会有新的发现,感受到新的变化,才会对未来不断充满新的希望。就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世间不可能有所有变化都会同步的人。所以,朋友只是特定阶段兴趣爱好相投的人,这个阶段的长与短,取决于朋友之间共同信仰和遵守边界的宽与窄。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不了永远的朋友,就是人性的本来面目,不断地发现、筛选、结识新朋友,才是展示人生意义的唯一方向。正因为如此,数千年文明史一直把个人修行、品德培养列为重要文化准则,放在人类文明史的首位,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摩擦和过多的伤害,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

那么,并不是说刘邦杀韩信,忽必烈杀汉儒,朱元璋诛杀李善长、刘伯温以及大量功臣将士,就是合情合理的!我们站在伦理的角度,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屠杀,要旗帜鲜明地谴责和批判,因为这样的行为搅乱了是非,玷污了真相,伤害了感情。我们要反叛的是这种制度和模式,没有秦朝的暴政,也就没有刘邦之流血腥创业,更不需要蒙古铁蹄的肆意掳掠,也不需要朱元璋式的所谓万世基业。

解决问题的方案总会有的,既然没有永久的朋友,人类自然会 诞生出维系基本平衡的组织体系,最早如部落、城邦,慢慢有了国家、政府,再后来有了政党、社团,生产方面有了公司、股份集团,人们试图以信仰、理性逻辑、共同利益、集体利益为轴线,确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结构的永久性,一般会超越一个自然人的生命过程,就具体一个人而言,这样的组织便是永久依靠的体系。

就普通人而言,对朋友的远离不必过分伤感,对朋友的态度变化不必斤斤计较,因为他在你眼里的不爽,也是你在他眼里的不堪。过去了,就结束了,无论怎样,也回不到从前,即就回去了,你未必能感受到从前的愉悦。我们唯一能做到的便是尊重朋友,祝福朋友,期待自己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初有“三杰”,明初亦有“三杰”,他们的结局分别如何?
刘邦集团、李渊集团、朱元璋集团,哪个实力最强,哪个能力最强
[转载]刘伯温为何没当上开国宰相?
“汉初三杰”与历史上另一组最牛三人组,终极对决,到底谁会胜出
刘邦集团、李渊集团、朱元璋集团,这三个相比哪个的实力更强一些?
开国功臣启示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