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药王
天津药王庙庙会 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药王
道学苑腾讯道学行云2016-05-09 17:42
[导读]今逢药王庙庙会之盛,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曾经保护一方百姓安康,在中医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留下无数佳话的著名神医们。
清光绪二十三年《大城县志》记载,津门药王庙每到四月,“香火极盛,由辛张至抬头,水路十二里非船不渡,于是每至庙期,必雇船五六只,送往迎来,以为义渡。”
津门药王庙(俗称圈里庙),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虽几经兴衰,却依然香火不断,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千年道观,素有津西第一庙之称。庙内主供药王孙思邈、刘守真君和十大名医。
天津津门药王庙 供奉药王孙思邈、刘守真
今又逢药王庙庙会之盛,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曾经保护一方百姓安康,在中医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留下无数佳话的著名神医们。
【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后世称为“ 寒凉派” ,与张从正的“攻邪派”、李东垣的“补土派”、朱震享的“养阴派”并称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在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通过对《内经》长期的钻研,他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大都是火热为病,阐述了如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瘘喘呕,皆属于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条,都间接地属于火热的范围。
刘完素(字守真)
于是,他从临床出发,以火热病机大为倡说,并从表里两个方面提出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根据人的体质及热性病流行特点,总结冶疗经验,反对套用古方,力排用药燥热之偏,善用寒凉药,收效甚佳,对后世治疗温热病有很大启发。同时,他也突破了魏晋以来墨守成规的医界风气,被后世称为“寒凉派”代表人物。
南宋初年,金国攻宋,金兀术占领河间府,河间名医刘守真(金元四大名医之首)不愿为金人效力,连夜出逃至圈里,暂避乡野。在此间,见当地百姓由于连年战争,多有疾病缠身,苦不堪言,遂采集草药开方制剂,为百姓治病,数月下来治愈乡民百千之众。百姓感其恩德,皆颂其在世神医。
金承安4年刘守真于保定府仙世,消息传至圈里,百姓无不悲痛万分,为念其恩,颂其医德,当地百姓便在药王庙内增塑了刘守真神像,日夜供奉。明正德二年刘守真被敕封为“刘守真君”,以扬其圣名。圈里百姓为纪念药王孙思邈和名医刘守珍,便将药王庙改建称为酄里药王庙,官府亦出资扩建,重修山门,庙内增设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大殿内又增塑十大名医陪奉,并请道士常住,早晚诵经,日日朝香。新修的药王庙殿宇恢宏,气势雄伟,成为方圆百里香火鼎盛的一大道观。
【孙思邈】京兆人,生于隋代开皇元年,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出身贫家,深知百姓疾苦,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
药王孙思邈
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
药王孙思邈与天津圈里村
相传大唐贞观年间药王孙思邈东行,途径圈里村,正值瘟疫流行,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老幼病亡者数众,药王见状,心念百姓,不忍前行,遂住在村里,把脉就诊,开方制剂,行针除疾,同时让年轻人到周围的水井沟河中撒药除毒,朔望之余,周围瘟疫竟然全消。百姓欢颜,无不跪拜,沾巾致谢,家家诵念神医!
大唐开元年间,圈里一农户,老父恶疾,其子甚孝,半年之内,倾其家资,抓方数百,不能克疾。一日黄昏,再次抓方回返,想到病难中的慈父,不禁坐地而泣,抹泪时忽觉有人拍他,抬头观看,见一須髯老者,手持荆杖,上面悬一葫芦,正对自己微笑,不觉诧异,忙起身施礼,询问缘故,老者说:“我知你老父疾难,你是孝子,特有一丹丸相送,保令尊痊愈。”年轻人接过药丸,还未细看却已觉清香扑鼻,顿感神清气爽,知道不是俗物,连忙躬身致谢,询问老者是谁?老者颔首笑答:”我是个故人,京兆华原孙氏。“说完转身便走,年轻人更是诧异,想跟上去再次询问,疾走时不慎被绊,险些跌倒,直身再看时,发现老者竟不知所踪。回到家中年轻人向老父诉说了奇遇,老人听后,大惊,“京兆华原,那不是神医孙思邈的家乡吗?故人?孙氏?难道真是孙神医,可都说他已亡故多年了啊!”老父寻思间忙把药丸吞服了下去,说来也奇,不到半个时辰,老父竟然起床行走,病愈过半,开口要饭,转日出门行走,已不觉有病。此等奇事不出一日,全村便已传遍,人们纷纷传论,这是药王爷显灵了,不出几日,三乡五里更是传遍。百年内圈里及周围村落两次受药王恩惠,为念其恩德,当地百姓决定建一座大庙,供奉药王,让世代子孙感恩药王,也让药王永远护佑村民。
张仲景(津门药王庙)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王叔和(津门药王庙)
【王叔和】名熙,汉族,魏晋间医学家。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人。西晋著名的医学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著述《脉经》。
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他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王叔和
王叔和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叔和利用当太医令这个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皇甫谧
【针灸圣手皇甫谧】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他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该书共收录穴名349个,比《黄帝内经》多出了189个。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统一了穴位名称,区分了正名与别名。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宫科等上百种病症及针灸治疗经验,并对五脏与五官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津液运行、病有标本、虚实补泻、天人相应、脏腑阴阳配合、望色察病,精神状态、音乐对内脏器官的影响等问题都作了探讨和理论上的阐述,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对针灸学以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仙翁葛洪】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陷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但这只说出了他炼丹采药,隐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却被忽略了。其实,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
《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说的是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病等事,属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他在广东编著的一部简便切用的方书。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今天所说的袖珍本),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所以,受到历代群众的欢迎。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外科鼻祖华佗】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华佗精于医药的研究。《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望闻问切奠基人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淳于意】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诊断完全正确的医生。”他在“诊籍”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是南朝人。陶弘景十分喜爱医药学,他读了很多书,也不拘于书中的言论,亲自走到自然中去寻找药物,并以实际的观察来印证书中的内容。在医学方面,他最大的贡献就是编写了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一部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该书在描述的内容、所载药物的数量以及分类方法等方面,都比《本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草经集注》在《本经》365种药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365种药物,合计730种,大大扩展了可供使用的药物种类。首先,陶弘景开创了一种新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经集注》当中,药物的记载是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类进行划分的。这样,比起《本经》的“三品”分类法,既便于使用者的查询,又便于对药物的总结。并且,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这种方法被一直延用着。其次,书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等方面的论述水平,也较以前的论述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陶弘景还第一次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概念。这是将药物的功用主治和疾病特点两个方面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十分切合临床使用的归纳方法。比如:书中提到“治风”的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芎藭等;“治黄疸”的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白薇等。这种方法的创立为临床医学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草经集注》问世以后,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很大。甚至到了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后完成的。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我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
【神医雷公】说起雷公人们极容易联想到,与闪母、云婆一道行风布雨的传说中的雷神——雷公。可是药王庙中的雷公,与岐伯一样,也是上古黄帝时期的名医。史书关于雷公的记载也很少。
《抱朴子·极言》载:“黄帝著脉诊,则受雷、岐”。《太平御览)载:“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从上两则古籍所载,可以看到,医理造诣颇深、医技精湛的黄帝有病还要请雷公看病。还要和雷公探讨经脉,可知雷公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名医大家。古异传》中说雷公为民治病,还有专为他人山采药的采药使。啄木,就是雷公的采药使,死后化为啄木鸟,每日为树啄虫治病。这则神话传说,说明当时雷公的行医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
在医学史上记载较多些的是另一位雷公。这位雷公姓雷,是五六世纪时期人氏。有酌古书说他是隋朝人,有的古书则说他是宋朝人,具体生平不详,只知是当时的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这位雷公著有(雷公炮炙论》,这是中草药生药炮炙加工方面较早的专著医书。所谓“炮炙”,即是天然药物每每存在药性刚烈或不易发挥药效的缺点,而必须加以人工克服的过程。另外,同一种药物的不同部分,每每药效也有所不同,必须仔细识别。,在《雷公炮炙论》自序中讲:“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即辩君臣,宁分相制……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据”,“久渴心烦,宜投竹沥……心痛欲死,速觅元胡……某不量短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
关于炮炙药物的“火候”,《雷公炮炙论》也有详细的记载。像:“凡方为炼蜜,每一斤只炼得十二两半卒一分是数。若火少,若火过,并用不得也。”“凡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
药物的鉴别,以及炮炙的方法,因药而异不仅是我国古代诸朝行医用药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于后世药物炮炙技术进一步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名医李时珍对《雷公炮炙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雷公炮炙论》药凡三百种,为上、中、下三卷,共性味、炮炙、煮熬、修事之法多古奥,文亦古质,别是家。”
【中医始祖岐伯】传说黄帝身边的许多大臣也是济世神医,岐伯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中国医药界称精通医道的人为“精通歧黄之术”。岐,是指岐伯;黄,是指黄帝。岐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汉书·艺文志·方技》在列数古代著名医家时说:“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岐伯构建《内经》的基本理论体系,以《易》学思想统领全书,“《易》是畜牧转化到农业时代”的精神产物 ,其时处于变革时期,故《易》之思想多变。岐伯承《易》之哲学思想,吸收消化炎帝、神农以来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的医学实践,又与同时代医家如雷公等探讨切磋,整合创新,形成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框架。由于已成体系,故岐伯的学说能代代相传,其传承脉胳清晰可辨。《皇汉医学》、《难经疏注》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历经汤、太公、文王、医和,秦越人始成章句,以授华佗。”在传承过程中,又经历代医家丰富完善,遂在战国秦汉间正式成书。后人感念岐伯的首创之功,将其置于黄帝之前,称中医之术为“岐黄之术”,以彰其功,以示不忘。(编辑:行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古神医:雷公
中国历代药王
【新春特刊】之十四:中国医学史的十二之最
药王庙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医家座右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