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汉时代书法及隶变
秦汉时代书法及隶变


导言 秦朝和汉代书法的重要性

秦汉两个朝代的书法史,其实是可以大讲特讲。细讲的话,可能5、6个课时差不多。但我们不可能有辣么多的课时安排,所以只能是粗线条地勾描一下。肯定会有很多本来应该讲,但肯定会有不少遗漏的地方。秦汉两朝,不但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期,同时也是汉字字体演变、书法艺术性得以迅猛发展的时期。多数学者认为,至少从东汉时期起,书法艺术本身已经出现了“自觉”。汉代的文治武功,也推动着书法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第一节 秦朝书法

一、秦代书同文

秦朝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对文字采取了一次比较大型的整理活动。这些整理,就是大致以秦国本身的文字用字情况,去掉了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出现的大量异体字或说变体字,从而结束了自战国以来汉文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现象。对于文字重新制定统一的标准,更有利于文化交流。随便说一句,据文化学者考证,China一词,最初就是来自秦王朝之“秦”的读音音译,其大致演变方式是,读音本来就是“chin”,在拉丁文字书写过程中演变为“chine”,由 "chine" 延伸出"Chinese"这个词。此外,在英文当中,原chine的结尾字母e通常会演变成“a”,属于词形的小变化,Bingo! “China”,也就是“秦”的音译而已。

秦代书同文的意义,其实在于:在后续的各个王朝中,只要中央政府的权力比较稳定,在注重经学(儒家经典)教育的同时,也会注意文字体系纯洁性的维护。如果王朝陷于混乱,则大体异体字就会应运而生。在南北朝时期,存在着大量碑别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导致南北方政权,都没有过多的精力来维护文字体系的标准性。尽管如此,在正规文书当,一直还是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文字书写标准。各种手写体的简化字,一直没有取得官方的地位,比如自唐朝到明清,手写异体字、简化字只存在于手写活动或民间书写活动当中,正规的书写,仍要遵守国家制定的汉字结构笔画标准。

二、秦书八体

秦书八体,我们还得引用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的叙述: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叙》后面还讲到汉代的六种字体: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看,秦代的八体与汉代的六体,其实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只不过秦代与古文字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而汉代六体,与今文字尤其是行书、草书等字体关系更大一些。综合起来考虑,秦八体和汉六体,其实都是当时文字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小篆的终结和后续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用现代文字学及书法学的角度看,小篆只是对大篆结构进行规范化整理。与大篆相对较,小篆的结构更为规划统一。那么这种整理本身,也就是意味着篆书结构或说古文字体系的演变到了这儿,就结束了。相当于楷书到了唐代定型后,整个汉字字体演变也就结束了一样。换句话说,汉代以后所有篆书的应用和写法,一直都没有脱离小篆的“最后规则”,最多是一些局部的调整和小变化。大的变化,就会视为“乱来”和“窜改”。篆书字体演变,虽然到秦代小篆就宣告结束,但篆书的应用却一直没有停止。一方面是在印章上一直有应用。二是用于各类严肃的正规少数文字,目的是让这些文字以篆书书写后,显得更“古”,更为高大上。

第二节 汉朝书法

一、西汉书法

西汉的书法材料并不多见,至少没有东汉那么丰富。所以说西汉的书法材料,算是一个过渡期。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明确的年代说明,西汉的碑刻、帛书等材料,其实与秦朝的对应材料并不太大区别。尽管如此,西汉隶书(正体)和手写体,也都呈现了拉直笔画的趋势。这就为东汉隶书(八分书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东汉书法

(一)“八分书”

对于“八分书”的具体定义和具体所指,历来有不同说法。我们采用是最为通行,最广为接受的说法。即“八分书”,是特指东汉中后期书写风格比较妍美的正体隶书。这种隶书强调横画、撇画和捺画收笔的装饰性。结构主横的结尾要压笔重写再向上挑出。而撇画和捺画的结尾也是这种处理,只不过方向变了。撇画和捺画同时存在的情况,就像飞鸟展翅的样子,也像“八”字分得很开的样子,这很可能就是“八分书”名称的来历(具体的说法也多种多样,我们不在这上面纠缠了)。

(二)汉碑林立

人人皆临的汉碑。基本上就是《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

上述汉碑,已经进入到中、小学书法课程或书法培训课当中。对于我们学员来说,咱们不但要临习,而且应该读懂每个碑刻的内容。这是很多书法学习者忽视的地方。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曹全碑》,内容是有关曹全(字景完)的生平事迹介绍。需要我们去断一下句。再一点呢,这个碑最后部分的“铭”很有特点:它是三字一句的韵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字经”形式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其辞曰:

懿明后,德义章。
贡王廷,征鬼方。
威布烈,安殊荒。
还师旅,临槐里。
感孔怀,赴丧纪。
嗟逆贼,燔城市。
特受命,理残圯。
芟不臣,宁黔首。
缮官寺,开南门。
阙嵯峨,望华山。
乡明治,惠沾渥。
吏乐政,民给足。
君高升,极鼎足!

我们举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希望学员在临写汉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内容。

(三)汉简生动

汉简,其实就可视为正体隶书的快写。但我们一定不要思维僵化。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正体隶书,就是对汉简快写的规范化整理。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不是说一定先有很规整的正体隶书了,然后才有快写的汉简隶行书。

从出土的汉简中,我们能够推想当时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简牍上书写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些墨写的汉简,就是正规隶书的墨迹本!所以我们在临汉碑时,一定要多参考一下汉简,因为石刻“丢失”的书写元素,在汉简中都能找到。这是我们千万千万不能忽视的地方。

(四)行、草、楷确立

到了东汉中后期,章草、行书、今草、楷书的元素,我们都能从汉简中找到痕迹。换句话说,在汉代,后世所有种类的字体都出现了,虽然行、草、楷后续有了更大发展。但站在今文字结构的角度看,后续的行、草、楷等字体,一直也没有脱离隶书结构所确定的总原则。这也是我们学习书法史应该注意到的地方。

三、汉代书法的历史地位

(一)诸体具备

我们刚才已经讲到了,在两汉时代,篆、隶、行、草、楷同时登台,虽然每种字体的应用重点不一样,但多各字体同时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现象。

(二)开创精神

汉代是今文字的第一个阶段,今文字该怎么走,如何发展?当时的人们是没有人来指导。回到篆书是不可能了,那就尽量适应快整书写记录的要求,在此过程中,行、草、楷书都露出自己的苗头。这种开创精神,与秦汉时代文治武功、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相符合的。正是有了汉代的这种书法大胆开创,才会有后续的行、草、楷大力发展。

第三节 隶变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隶变

隶变,是指汉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演变的过程。导致隶变的最主要动力,作为图画文字元素很重的古文字系统,已经不适应快写的时代需求。因此需要对这些图画文字加以改造。经过隶变,汉字今文字系统得以确定,尤其是汉字结构本身,可以用笔画的多少来加量化,并确定了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折等基础笔形。

二、隶变的持续时间

需要明确指出,隶变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隶变的开始时间,应该是从战国晚期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结束。更需要指出的是,隶变,更多是从战国后期的大篆来“下手”的,而不是直接由小篆变为隶书。很多书法史、文字学在讲隶变,都说是从小篆向隶书转变,这其实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细究起来,作为已经非常规范化的小篆,它已经是“滴水不漏”,你这时要动它的结构,那是很难很难的。那从那儿入手呢,从战国后续正趋于解体的大篆入手,并对其笔画加以改靠,是更为可行的方式。我们学员都是成年人,对这个论述,我们从生活中就有体会,所以不多说了。

三、隶变的重要意义

没有隶变,就没有汉字的今文字系统。所以这个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书法简史2
秦汉书法1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从秦汉简帛看汉字发展——由篆到隶
隶书的起源、演变及历朝隶书十二名家之生平简介
书法简史(二):秦汉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