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白话
  冯友兰认为:“从格义阶段佛学与老庄、玄学思想的融合到僧肇、道生对佛学教义的诠释,才是禅宗产生的理论渊源。”唐代的大禅师们重新诠释了庄子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


 "外物",顾名思义即身外之物,是你所不能控制的客观事物。整篇《外物》里探讨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可怜的龙王家族

  钱塘江龙王酒醉闹事,大发洪水,祸害百姓。玉皇大帝要严惩龙王,株连九族,龙王的三个儿女也在其内。



   首先是龙王的小女儿,父亲受惩后她就化做一尾鲤鱼。鲤鱼在钱塘江里游来游去,虽然已不是龙体,但能有自由还是不错的。小鲤鱼游着游着,到了东海,没想到一个波涛打过来,鲤鱼被卷到了岸上。她从岸边的泥潭里挣扎出来,寻找水源,不知不觉游到了路边。这时有人从她身边路过。小鲤鱼在积水的车辙中使劲叫喊,终于发出点细微的声音。这人听见脚下车辙中的叫喊,就蹲下身,好奇地问:"小鲤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鲤鱼说:"我是东海水族,你能帮我找来斗升之水吗?这样我就能活下来了。"
   那人想了想,说:"好呀,我马上要去南方,你等着吧,等我到达南方后游说吴王越王,让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好吗?"
  鲤鱼听完,生气了:"我失去日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能得到斗升的水就能活下来,你竟说出这样的话,那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呢!"
  说完,她就死了,与其说她是渴死的,不如说是被活活气死的。
 
  龙王的二儿子在父王受难后也失去了龙体,成了一条大鱼,号称鱼中之王。吃惯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他怎么肯吃江湖里的杂草?二王子游啊游,饿了好几天。
  恰巧有个任公子喜欢钓鱼,他只喜欢钓大鱼,习惯用那种镰刀般大的鱼钩,鱼钩上绑着拳头粗的黑麻绳,再让随从宰杀了五十头牛,自己则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他一直就这样钓鱼,但从来没有鱼肯上钩。此时,游出东海的二王子看到那五十头牛的牛肉鲜红肥美,心想,世人如此愚蠢而眼光短浅,他们钓小鱼怎么会用如此奢侈的鱼饵呢?肥牛可是美食呀!于是他一头扑过去大吃特吃。看到水面有情况,任公子立即用力一扯,鱼钩紧紧地扣在二王子的鳃上。
   众人只见大鱼一阵舞动盘旋,突然急速沉没海底,又再次翻上水面乱跳,掀起如山的白浪,剧烈震荡,声震千里之外。任公子沉着冷静,借会稽山之地势困住大鱼,大鱼终于无法动弹。
 
  任公子钓得大鱼后,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过这条鱼的。从此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人,奔走相告。  

宋元君的“灵龟”

    最后再说说龙太子的遭遇。父王受惩后龙太子只有低调做人了,他已有了点年纪,就变成一只白龟,为河伯效命,不料有一天他被一个叫余且的渔夫捉住了。渔夫打算过几天杀了它,放点红枣、党参、枸杞,炖成乌龟汤补补身体。白龟很着急,一想,这里是宋云君的领地,何不求助于他呢?没准他识英雄做英雄,能救了我。

   宋元君夜里梦见有人披散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我是龙王太子。"
   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回禀:"这是一只神龟。"
  宋元君问:"渔夫中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答:"有。"
  于是宋元君就叫人唤来余且。宋元君问:"近日你捕捞到什么了?"
  余且答:"我捕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让余且献出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一会儿又想养,正犯疑惑,就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
   于是让人把白龟剖开挖空,用这龟板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 



 

 小鲤鱼死在无奈,是对外物的无奈,远水解不了近渴,她只要斗升之水却不能得到,活活被气死;二王子死在自己的预估出错,一子错,全盘皆败;至于龙太子则死在自作聪明上,能够预见一而不能预见二,提前把自己逼上了绝境。
 
  《外物》的思想主旨其实就是一句话: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
    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
 
  现实总让人失望,历史上有无数冤案,忠良之士如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剖心,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臣同样不能免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会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臣子尽管竭尽忠心也未必能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当地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孝顺,可是子女竭尽孝心也未必能够受到怜爱,所以孝己愁苦而曾参悲忧。好的想法,善意的出发点,未必有好的下场。外在事物不可能有确定的标准,如果你还继续追逐利害得失,到头来只会精神崩溃。
 
  对于这样的世道,庄子提出要容物。心胸要大些,才能承受无奈的羞辱。眼光敏锐叫"明",耳朵灵敏叫"聪",鼻子灵敏叫"膻",口感灵敏叫"甘",心灵透彻叫"智",聪明贯达叫"德"。大凡道德总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会出现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相互践踏,各种祸害就会随之而起。物类有知觉靠的是气息,假如气息不盛,那么绝不是自然禀赋的过失。自然的真性贯穿万物,日夜不停,可人们常常堵塞自身的孔窍。内心不能游于自然,那么人体官能就会出现纷扰。森林山丘之所以适宜于人,也是由于人们内心促狭不爽比较出来的。

  简单来说,修身养性,摆脱驰世逐物的困局,要学习森林。广阔的森林里,植物繁密而错落有致;我们的内心也要有空虚,因为有空虚方能容物,方能排忧解难。 

  古人以钻龟打瓦来以预测占卜吉凶。按照佛家的观点,可是一般人却不知道,你刚刚萌发做这件事“一念”时,祸福已经冥冥中已经有答案,这就是因缘的法则。

  树木我们就说它是树水,不可能把石头说成树木。但是要“自知则知之”,要通过人的感觉来认识。用玄奘大师的话说,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虽然大,但是心比这个差距更宽,人的幸福或者不幸福,就在于你自己的认识。你认为再苦也是幸福,就解脱了,否则作茧自缚。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像太阳一出,自然化冰消雪。只有通达的人,遇事才能化繁为简

  在庄子看来,仁义是无耻的幌子。难道懂得了仁义,世人就有理由追求他们认为好的东西而批判他们认为错的东西吗?庄子提议不用把对错归类,只需让世人根据本性去生存,生活简单点,思想单纯点。

赵州勘婆案与“灵龟”

 大凡只要有禅僧前往五台山参访,总会经过一个婆子处,僧人通常会向这位婆子询问:“请问前往五台山的路,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呢?”
   婆子总是指著大道回答僧人:“向前直去!”
  禅僧也不疑有他,马上就跨步前往婆子所指的方向出发,婆子接著就说:“禅师呀,就这去了?”
  这当中有一位学僧,他觉得婆子的话中有禅机,便将这件事告知赵州禅师。 
  赵州禅师说:“待我去探勘这婆子。” 
  隔天赵州禅师也去了婆子处,和其他人一样地向婆子问路,婆子也一如往昔,给赵州禅师同样的回答:“向前直去!” 
  等赵州禅师一往前走,婆子又说:“禅师呀,又这去了!”
  赵州禅师不理会婆子,继续前行,回寺后向大家宣布说:“我为你们勘破婆子了。” 

  台山路上的婆子以一句“向前直去”,提醒禅僧求道当知自己的本性,随处作主。若只是随声逐色地盲从,才真是迷途。然而,禅僧们不知自己脚下泥深,陷落言词的执著,无法理解台山婆子的用心。

  赵州禅师前去为大家勘破婆子,赵州问路,婆子也答“向前直去”,赵州禅师因识得自己本来面目,作得了主,不管婆子的问句,毫无迟疑地向前直行而去。赵州禅师勘破的不只是婆子,也勘破众僧的迷情。
  
 “现前直行!”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的人,不敢肯定,狐疑不信,这个直行大道,即是吾人的本心。



  这宗公案不止表达这些。勘破不勘破,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把住放行无非在己。赵州说勘破了,谁能证明?是否“勘破”也就是类似宋元君利用这个“灵龟”所做的占卜。

  大家都类似这个“灵龟”,看到此公案,一会儿说“勘破了”,一会儿说“没勘破”。赵州就是用自己超级大禅师的名号结束了争论,这个做法就是息止“是非”。得失相谩。宠辱牵缠。名位羁绊。此生死之根本。这就是用佛法智慧烧除自己满心的狐疑。人总是不自信,自己作不了主。这婆子和赵州都是超级大禅师。

人的 "立足之地"

  在《外物》中,庄子恶搞了一下儒家弟子,这次他们真的下不了台了。

  一帮饱读诗书的儒生门去盗墓。大儒在上面向下传话:"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
  小儒说:"下裙和内衣还未解开,口中还含着珠子。"
   大儒说:"古时候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珠子!"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坏了口中的珠子!"可笑啊!口口声声说着仁义道德,却见利忘义来盗墓;号称尊重世人,结果呢,为了盗取珠子用锤子鞭尸。在庄子看来,仁义是要不得的,是无用的。在此文中,庄子对无用与有用有了具体形象的解释。
 


  
  庄子把人对世界的占有总结为"立足之地",立足所在那块地对人是有用的,其他地对人来说没有用。但如果只保留你脚下的那块地,把其他的多余土地都挖了,一直挖到黄泉,你不能动弹,那么脚下之地还有用吗?当然没用,因为你无法动弹了。也就是说,曾经我们觉得没有用的那部分土地其实也是有用的,只是它们的用处是间接的,不明显而已。身外之物也是如此,不能太执著。有用与无用永远是相对的,失去与获得也是相对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庄子》外物
庄子杂篇《外物》
《庄子》:人与人相处,能不能少点套路?
《外物》译文
外 物
庄子(杂篇)《外物》笔记之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