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灵的箫声(47):洞庭波送一僧来

菜根原文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

 

日月译解

 

不认得字而有诗意的人,反而能得诗歌真趣;

不懂禅理而有禅意的人,才能真正妙悟禅机。

 

日月评谭

 

一字不识的人写诗,近代有八指头陀。当然他并不是一个字都不识,而是识不了几个字。他虽不怎么识字,但天资聪颖,喜欢写诗,写不出的字,就画一个图来表达,颇有点类似先民的象形文字。他二十三岁偶得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倾倒了很多人。他的咏梅诗写得很好,比如“本来无色相,何处著横斜”、“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境界空灵,颇得禅趣。八字头陀一生写诗近两千首,算是不识字的诗人之典范吧。

 

一字不识的人写诗,还有天津小靳庄的泥腿子。这是荒谬时代的荒谬产物,就不多说了。但平心而论,除了那些令人倒胃的政治诗之外,也不乏直率可喜的,比如那首有名的《队长说了也不算》:看看天,天色晚,队长急忙喊,大家穿衣去吃饭,社员好象没听见,抖抖精神接着干。另外,民间文学中也有不少好作品。我早年有本《赣南民歌选》,里面有些情诗,清新自然,一派天真。比如:吃泡(草莓)要吃三月泡,恋妹要恋一样高,一样高来哪样好,嘴对嘴来腰对腰。这种满心而发、冲口而出的东西,也颇类似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家法门。

 

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这即是说惠能大师的顿悟法门了。本法门虽然很直截,一超直入如来地,但毕竟要有绝顶的慧根才有这个本事,比如惠能大师在担柴去卖的时候在市场上听到别人念“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豁然有悟。一般人没有这个夙慧,所以还是要坐禅堂,参话头,读经典。当然,可坐,可参,可读,但不可拘泥于坐、参、读。惠能禅强调,只要心无染着,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都在禅中。

 

诗与禅相通,诗境与禅境相通。所以古人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禅家也喜欢以诗入禅,以诗接引。因为好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喜欢一字说破,说破了就不是。这一点类似禅,要人去妙悟。而禅讲究“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要打破言筌,阻断理路,所以禅师们对弟子总是棒来喝去,可说是霹雳手段,菩萨心肠。诗歌,因为这个不点破的审美特征,所以也经常拿来喻禅。比如描述参禅的历程,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写觅“本性”而不得;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写初窥禅意,但仍执着于“空”;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在当下刹那的观照中体悟了本性,得到了永恒,证得了刹那终古、一滴万川、有限和无限合于一体的境界。

 

以禅入诗的,最有名的,就是王维。比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等等。又如苏东坡: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人生到处何所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等等,都是禅意十足。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用诗的语言来品诗的境界。他说,好诗要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他推崇具有“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俯拾皆是,不取诸邻”特点的诗。在这种诗歌审美取向的影响下,宋人严羽来了个“以禅喻诗”,其核心一是“兴趣”,二是妙悟。他说:夫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又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还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

 

依严羽的理论来说,诗歌有没有“兴趣”,就是诗歌有没有“美感”。诗歌有没有“兴趣”,跟一个人读多少书没有直接关系。他的这个“兴趣”,类似于禅家的“禅意”,“兴趣”难以言表,“禅意”难以琢磨,既然如此,怎么办?那就用禅宗的那一套,妙悟呗。写诗,要妙悟,读诗,也要妙悟。这个妙悟,用现代术语来说,或许就是“灵感一现”,或者说就是“审美自觉能力”、“审美观照能力”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截句,我多说两句
浅谈老年大学诗词教学
认识汪国真:有诗有字有曲有爱的一生
闲聊写诗
【洞庭作家】喻红春/人间多有风和雨 当下言欢酒与诗
大家都来学写诗(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