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

  记者:王院士您好,我们国家现在老年人平均寿命很高,但是健康寿命只有50周岁,许多老年人甚至青年人都不健康,或者患病,或者偏瘫,而这些疾病的控制,最主要的还是要从生活方式上来调理。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这个纲要也是侧重引导人们形成科学饮食习惯。就此,您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除了像《纲要》这样的指导性文件,在国家政策上还能做哪些工作呢?

  王陇德:是的,现在有很多的疾病,可以说不是“急病”,而是“慢病”。导致这些“慢病”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形成的不正确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基础病变。慢性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不是突然就出现的,而是血管经过长时间的变化,才导致疾病的产生。现在“中风”已经是国民第一位的死因。“中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血,如高血压引致脑出血,所以影响脑功能,“中风”了、偏瘫了;另外一种就是缺血,血管硬化了,斑块形成了,血液过不去了,特别像颈部血管。有很多人颈动脉里边形成了斑块,通过血管造影来看,有些人的血管90%的狭窄,血流像一条线一样通过这个地方,导致脑功能不能正常运行。

  另一方面,整体来说,慢性病也是影响国民健康最大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应该采取一些防控措施,比如说,控烟的问题。关于烟草的危害,国际上几十年的研究结果是非常明确的。最近美国政府又发布了关于控烟50年的一个新报告。几十年来,研究证明,吸烟不仅可以引发肺癌一类的疾病,更会引发像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所以,对于中国来讲,吸烟造成的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因为中国现在是烟草第一生产大国,吸烟率居高不下,每年因烟草引发的死亡高达100多万。同时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对于控烟的问题,去年年底两办发布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所以我们今年提出全国两会是不是应该贯彻这样一个指示。同时,我们希望在今年能够尽快制订公共场所禁烟法。在法律的规范下,控烟措施就可以有效执行了。

  “中风”是中国人的第一位的死因。而且它无论是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都非常高,所以我们叫它四高性疾病。“中风”最容易引发偏瘫,还会引发失语或者失明。“中风”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个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高血压。高血压的患病人数现在增长非常快。2002年,全国健康调查的时候,估算国有病人1亿6千万。去年年底卫生计生委发布2012年的疾病监测数据,上升到3亿3千万,10年翻了1倍多。高血压这种病,我们目前的控制率非常低,不到10%,90%多的病人血压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容易引发“中风”。如果加强干预,是能够控制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的。当然,这一状况和我们的很多政策也有关系。最近,我们做了一个大人群的前瞻研究,筛查结果表明,近些年的患病率上升很快,同时农村的“中风”患病率高于城市。另外农村大部分人的医疗保险覆盖水平很低,很多人的血压并没有控制。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我提了一个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出台一个免费使用基本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政策,让农村的患者可以放心的治疗。同时我们现在的研究显示,使用规范组方去治疗控制高血压的费用是十分低廉的。一个患者用两种药联合治疗,1年花费20多块钱;如果四种药联合治疗,一年花费50块钱左右,这样一来,高血压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如果真的能出台一个这样的政策,那么对于预防这种重大疾病,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是有巨大帮助的。

  记者:“中风”一直以来被视为老年人的专利病。然而近年来,各大医院的“中风”病房里,20—40岁的“中风”患者越来越多见,和很多老年病一样,“年轻化”成为“中风”的新特点。可以说,慢性病预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对于慢性病防控,除了政策上的支持,我们是否还要进行一些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呢?

  王陇德:我们统计了全国6万多“中风”住院病例,50%是65岁以下的。现在好多30多岁的年轻人“中风”,主要原因就是血压控制不好。很多人片面的认为血压高一点,无非就是头晕,不舒服。实际上如果长期血压控制不好,就会在血管分杈的地方,特别是脑血管分杈处,慢慢鼓起来一个包。这个包就跟孩子玩的气球一样,第一次吹不破,多吹两次就会容易出现破裂的现象。比如突然出现一次情绪激动的情况,或者血压没有控制好,很容易造成脑出血。脑出血所造成的“中风”,残疾率非常高,病死率也非常高。现在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国民危险因素太多,比如说生活很不规律,膳食也不注意,平时既不活动,也不锻炼;工作压力又大,经常熬夜、吸烟、喝酒,好多危险因素聚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如果照这样持续下去,估计今后20年慢性病病人会增2到3倍,后果不敢想象。目前具备“中风”高危因素的人群大量存在,所以快速增长的情况会在今后的10年出现。国家要尽早的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

  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很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要改变国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首先要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增强健康生活的自我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校教育。生活习惯和行为,得从小教起。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学前教育之前,由于家长知识缺少,对健康生活的教育自然就缺失。等到进入幼儿园,这些基本知识老师也很少普及。对比国外的幼儿园,吃一顿饭,就会让孩子认识到这顿饭包括了那些必须的营养,我们应该吃点什么,平时生活里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对于这些基本的知识我们还是涉及的比较少,所以学校及学前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短板。去年全国人大检查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情况,发现全国中小学没有统一的传染病防治教材。所以,我们也给国务院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经常性地让媒体宣传科学健康的知识。虽然各个电台、电视台都在办健康养生知识,但是很多内容并不完全正确,有些讲的也不科学。这项工作应该怎样组织管理?哪些科学的知识需要普及传播?都需要思考探讨。这次《纲要》里提出要研究确定公众营养日。营养日的确定,会对宣传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因为宣传工作应该经常举办,所以我们非常愿意和媒体沟通,与媒体协作,通过媒体覆盖面很广的特点,达到扩大宣传的作用。把知识教给老百姓很重要,国家得重视这项工作。多年没有健康教育专项,直到前年中央财政才第一次设立。这些事就得政府管,这是政府的责任。以往一些官员认为,生活方式和行为,这是个人的事情,政府没法管,因此也没有专项资金去支持。现在这个问题逐渐被政府所认识到。但是在地方上还没有达到全面认识的程度。这么大国家,仅靠中央是不够的。所以需要开发地方的领导层,让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记者:之前有好多人在讨论慢性病,说是现代病,也有人说富贵病,营养过剩,这是不是说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就比之前那种吃不饱饭,或者刚吃饱饭的时候,更危急呢?

  王陇德:确实很严重。以前我们处于短缺经济的时候,肉、油都是控制的,因此那个时候慢性病就很少。现在我们提倡的这种健康生活方式,归根到底还是要控制像油、肉,这样的高热量食物摄入,提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最近调查农村“中风”率很高?就是因为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快,特别是发达地区城乡接合部的农村。生活条件变好,生活水平提高,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合理膳食,所以肉、油这些食物的消费量就会增加很快。再加上,以前在短缺经济的时候,没有冷藏条件,很多食品都是靠腌的,所以人们养成吃咸的习惯,然而盐过剩是和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联系的。肉、油,这些东西吃着确实比植物性食物要香,因为从基因上来说,长期以来人类就是和食物的短缺、饥饿做斗争,而像肉和油这些东西热能很高,特别耐饿,所以人类就喜欢吃这些东西。同时植物性食物的摄入越来越少。这样一个变化,促进了慢性病的快速增长。

  记者:我们小时候接受的理念是每天吃多少肉、蛋、奶,现在还提倡吗?那水果的功效是否很大呢?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否有效果呢?

  王陇德:一般来讲,对肉、蛋类主要限制数量。像鸡蛋,每天都应该吃,不吃是不对的。但是每天一般不要超过1个。最多不要超过两个,年轻人也是。中年人最好就是一个鸡蛋。蛋黄是胆固醇比较高的食物。而一个鸡蛋,是在一天的胆固醇推荐限量之内。像油脂,一天不能超过25克。但是现在全国人均一般都是在40多50克。超出推荐量的1倍。像盐推荐就是6克,而全国人均12克。

  另外,水果应该作为每天每顿饭的必备食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水果里所含的维生素,抗氧化剂,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另外还有可溶性植物纤维果胶等对身体有益的成份,可以预防很多疾病。经常吃水果的人,患心脑血管病、肿瘤的概率比不常吃水果的人患病率要低30%、40%以上。因此,这样对健康非常有好处的食品,我们要经常吃。

  记者:您说的就是我们需要一场膳食革命么?

  王陇德:对。我为什么提到革命。因为我们的问题太多,不是小打小闹,调节一两种食物就可以解决的。比如仅仅膳食就包含很多方面,像膳食的成分、膳食的结构、膳食的数量、膳食的顺序等等,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的因素。大部分人对于膳食结构还不会合理安排,比如刚才提到的鸡蛋的问题,水果的问题,还有乳饮料的问题。提到乳饮料,我们常常分不清楚乳饮料和酸奶。乳饮料相当于饮料,里面含的糖分比较高,蛋白含量比较少,和酸奶是有差别的。但是大部分人不了解这些区别。另外很多人也不清楚吃东西的顺序。比如喝酸奶,有人选择空腹饮用,这样一来酸奶补益生菌的作用就没有了。因为益生菌应该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的,然而空腹喝胃酸很浓,直接把益生菌杀死在胃里,无法到达肠道。但是如果吃些食物再饮用酸奶,所吃食物会把胃酸吸收,益生菌就会起作用了。有人也提到红薯是最好的食物。我认为无所谓最好的食物。食物讲究的就是合理搭配,就像我们身体的各种组织成分,皮肤、肌肉、骨骼、神经都需要不同的物质基础。因此,食物的摄入还是需要科学搭配,没有单纯说哪一种食物就是最好的。需要根据身体的营养需要,各类食物都适量摄入,这样才均衡。人们对合理膳食知识缺乏现象的出现,一是由于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二是没有重视宣传教育的相关政策,所以会造成现在的这些问题。因此,我们急需需要一场比较深刻,比较广泛的一定程度的革命,才能把它调整过来。

  记者:有人把中国称为“糖尿病民族”,意指咱们国家糖尿病在世界上比较典型,像您说这个1亿4千多前期的患者,如果采取有效手段,可以控制吗?涨幅真的像所说的那样大吗?

  王陇德:涨幅是非常大的。2002年,我们在进行营养和健康调查的时候,估算全国约有2000万糖尿病人。到2010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做了一个全国调查,全国糖尿病人高达9200万人。另外,有糖尿病前期的患者1亿4820万,加上确诊糖尿病患者约2个多亿。这个数据是十分庞大的。另外,糖尿病是引发“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糖尿病引发的“中风”和其他情况引起的“中风”还不太一样。它不像动脉硬化,往往是一些重点部位的动脉堵塞所造成的问题,比如颈部动脉里长出斑块,把颈动脉堵了,造成部分脑组织供应不上血。这种情况引发的“中风”可以通过手术或者是药物进行治疗。但糖尿病造成的是弥漫性的血管病变。就是血管长期泡在糖水里,血管内皮会发生病理变化,治疗难度就会加大。所以将来中国糖尿病的问题,是个非常大的难题。

  另一方面,糖尿病前期病人一大部分是可以逆转的。李光伟教授在大庆做过一个国际糖尿病界非常知名的研究,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实验。简单来说,实验过程是把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随机分成四个组,一个组做对照,另外三个组分别进行饮食、运动、饮食加运动的干预,时间是6年。最后结果显示,这三个干预组,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36%到58%,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血糖回到正常,而对照组中68%的人发展为二型糖尿病人。道理很简单,如果加强运动锻炼、合理调整饮食,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我们从摄入方面控制数量,吃进去的糖份,通过运动就可以燃烧消耗,那血糖还会高吗?这个研究结果更加表明了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有结论,影响慢性病发生和寿命长短的因素,60%是因为生活方式和行为。

  记者:您还担任预防医学会的会长,那预防医学会,在国民的营养知识普及、慢病防控宣传、推动相关的政策方面起到哪些作用呢?

  王陇德:预防医学会的主要工作就是疾病的预防。一个方面是给国家的政策拟定提供一些技术支撑,同时提出一些建议。比如,今年两办发出的控烟通知,就是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如果没有这个控烟通知的出台,控烟是很难实施的。控烟已经开展10多年了,但是在公共场所依旧会看到许多领导干部吸烟。所以要有效控烟一定要先从干部入手,从这个角度来推动中国的控烟进程。

  对于控烟立法,我们组织了几家学会、协会,提出了控烟立法的议案。今年,我们给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建议,希望“两会”开成“无烟两会”,希望全国人大、政协能够带头实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里面明确规定不仅仅是室内,包括室外行人经常通过的通道上,是不能设置吸烟区的。另外我们发起成立了中国健康促进联盟,包括20家群众团体,像教育学会、广播电影电视学会、体育总会、工会、妇联、医疗保险等。我们已经发布了关于控烟和减盐的两条建议,我们还会陆续给国民发出建议,引导国民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记者:我是觉得大家从非典之后,对于传染病控制有了高度重视,开始关心,但是现在还没有注意到慢病防控。虽然现在有一些老年人开始注重养生,但是我觉得还远远没有过渡到年轻人,更没有到小孩。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王陇德:疾控机构是我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个组成部分。疾控机构以往主要是应对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工作体系沿用了原来苏联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医院只负责临床、看病;疾控就是搞预防,不看病。这两部分明确分开。这样的体系,在传染病居多的时候曾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应对传染病是以群体控制为主要手段。但是,到了现在以慢性病为主影响国民健康的年代,仅仅靠疾控机构不行。比如,如果检查一个人是否患高血压,疾控机构能做的就是量血压,并不能筛查出其他的隐患因素和如何干预治疗,如颈动脉是否狭窄,血糖怎么检查,血压怎么控制。这些项目疾控机构都做不了,必须靠医院。但是我们的医疗机构,以往的工作模式就是坐等病人上门,有什么问题治疗什么问题。这样的工作模式现在来看是非常不适应慢病防控要求的。近几年,我组织实施了“中风”的危险因素筛查和防控的项目,在全国发起组织一个体系。现在已有306家省市级医院参与到“中风”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工作中。另外,国家也安排了专门的医改项目——社区的筛查。医生走出来,到社区里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在筛查清楚个人的危险因素的同时,有针对性的控制。比如房颤,许多人因为房颤发生“中风”,这就需要抗凝治疗,就是不要让血液发生凝块。我们国家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率不到2%,所以有大量的房颤病人发生“中风”。我们的医务人员一定要筛查清楚,讲清楚,让他们采取抗凝治疗。

  这些研究和探索,是希望建立一个体系。就是我国的慢性病防控体系该怎么建设?医疗机构应承担哪些任务,大医院有什么责任,基层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各发挥什么作用。国家现在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我们也在为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健康,活得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性病预防和国际保健新观念》———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院士
王陇德院士:避开这5点,慢性病基本上不会找你
王陇德教授:国民第一致死疾病是什么?是中风!
王陇德院士:慢性病防控与自我保健
健康中国要有大健康思想,公共卫生要出力
2020年我国慢病患者将达4亿 健康管理迫在眉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