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网络中国节】清明美学,文明礼俗

唐伟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于二十四节气中,独享节日之尊宠,唯有清明

而在中国的四大传统佳节中,微润的清明,又的确显得与众不同的格调清奇:它既不像春节那般充满宴飨的喧闹,也不像中秋那样心系团圆的挂念,更不像龙舟竞渡的端午,能把古老的传统仪式,张扬成一项国际赛事。

清明,取节气之形名,而位居四大佳节之列,这或许并非一种巧合,而很可能是秘而不宣地隐含了某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基因。

虽说时节是阳春三月,但就节日的阴阳品性来说,继寒食之后的清明,似乎更具低调内敛的属阴质地——就连二月春风的剪刀,到了清明三月,也逐渐放缓频率,不唯在速度上下功夫,而更注重风景剪裁的形体和样式。

可能正是因了这份初心般的从容,清明也得到了诗人们更多的青睐。从杜牧的名篇佳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从白居易的“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到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我们看到,清明似乎是所有节气和节日中最丰产诗意和想象的一个。毋宁说,在绵延千年的中国文脉中,一直含蓄有一种温柔敦厚、生生不息的“清明美学”。

清明,即便有雨,不会是倾盆如注;有风,也不会是呼号大作。无论是在杏花春雨的江南,还是大漠孤烟的塞北,清明即使风雨交加,也是燕啭莺啼般纷纷洒洒,不失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若更进一步探寻,便会发现,这种文质彬彬的“清明美学”,不仅跟万物欣荣的自然节令紧密相连,更与清明的风气礼俗休戚相关。

清明祭扫则更是如此,作为清明的主要风俗,扫墓承担了告慰祖先和亡魂的主要功能。在长满青草的坟茔,凝思颔首鞠躬,深情磕头跪拜,烧一扎纸,上几炷香,让缕缕青烟寄托生者的无限思量。这俯仰天地间的祭祀礼俗,哀而不伤,痛而不悲。而更具文化意味的是,清明扫墓是寻根祭祖,亦是折柳踏青,民间谚语有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扫墓途中,或驻足姹紫嫣红的山坡,或徜徉芳草青青的绿地,折一枝柳条,当作踏青的道具或饰物,于是乎,原本庄重的祭祀仪式,便切换转变为一门兴致盎然的审美活动。恰如程颢在《郊行即事》中写到的那样:“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如果说,寒食与烟火是冷暖交替的象征,那么,祭扫与吟游则是悲欢情感的互溶,而告慰亡灵的清明,也正是植树造林、点瓜种豆的大好时节,向死而生,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的中和旨趣,在清明美学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清明由节气而节日,始于祭祀,而终于审美,融自然景观、人文趣味于一体,始终不脱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而另外一方面,这种天人合一的创造性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而是以“家”为架构单位:讲究团圆的中秋、春节,追求的是小家庭的融洽和睦、喜乐吉祥,而清明祭扫的认祖归宗,则把家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更广意义的宗亲家族层面。中国人对家文化的体认,在清明有了更开放宽阔的理解。

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文明,一种节有一种节的礼俗。当今天的中国人历经数百公里的长途奔袭,在清明抵达故乡,不仅仅是为在祖宗的坟头上添一抔新土,更需要我们在文化的经脉上还礼于俗,让传统的肉身焕发出美学的光芒与活力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2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
【节日科普·清明】这些科普你知道吗❓
国学资讯 - 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 -
【2010-8】清明节
中国人的文化时间——书话千年清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