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盛夏的清凉--惟我独尊

老北京盛夏的清凉

 

   但京城人好凑热闹,也是出了奇的。好比有个人聚精会神地仰着脑壳,不大工夫就会围一圈子人,同样地仰着脑壳往天上瞅。还保准有人会问“怎了,看什么哪”?,那位说了“没怎么,脖子睡落枕了”,您瞧,京城的人有意思吧。记得小的时候,半大小子们闲着玩坏,故意的凑一块儿,往天上指,招的乘凉的老奶奶,摇着大蒲扇,也跟着往天上瞧。一但被发现受了捉弄,免不了是一顿荤、素的臭骂,说这话可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言归正传,夏天眼瞅着就到了。今儿咱说说老北京的夏天消暑的吃食。
   北京的春末和夏初一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如果说有什么标准的话,那就得说是北海、什刹海、后海的荷花。等水面儿的荷花绽了白里透粉的瓣儿,此开彼谢,给京城添了景致,这春夏的过度也就结束了,也就意味着五颜六色的盛夏生活开始了。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对老北京的盛夏,有极精彩的描写,读了让人感到身历其境,怹是怎么写的: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的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老舍先生在这百十来字写出了京城盛夏的炎热。叶子“打了卷”,被晒得水份几乎都没有了,京城的“干燥”、“烫手”、“憋闷”,活像个“烧透的砖窑”,可见热的程度,连狗和骡子都“吐出红舌头”、“鼻孔张得特别的大”。

   热归热,但在《天桥杂咏》里也有这么首诗说老北京夏天去热的:“六月炎威暑气蒸,擎来一碗水晶冰。碧荷衬出清新果,顿觉清凉五内生。”
   这几句诗反映的情景,记得在电影〈城南旧事〉里有这么一段。而且还拍的很真实。电影画面上,卖冰碗的老人记得是京剧表演艺术家纽荣亮先生扮演的,老人推着推车儿。车上放着青花儿的大瓷罐,罐子里放着冰。影片的主人公小姑娘去买时,老人从青花大瓷罐里取出两块晶莹的冰块儿,对着一磕,冰碎成小块,放进兰花瓷碗里……。
   老北京夏天解暑的东西,那可煺多了,您象什么“河鲜儿”和“冰碗儿”就是。
   “河鲜儿”是用莲藕切成片,加上去了芯儿的鲜莲子和鲜老鸡头米,再搁上鲜菱角掺一块堆(音:KUA读四声)儿,用碧绿的荷叶包成菱形,沿街或找个固定的地界儿卖给贪凉的大人孩子。
   “冰碗儿”,是将荷叶洗好撕成小片,用热水烫过垫在碗底,上面加砸碎的人造冰块,鲜杏仁,鲜核桃仁去皮,莲子去芯,加上切成片儿的莲藕、切成块鲜菱角,还放些瓜桃什么的,放在冰块上,用白糖清水熬成糖水,待凉后浇在各种鲜果上,即成冰碗,吃起来冰凉,可比现在的腻了个拽的冰淇淋爽口得多。

   “绿豆汤”是最节剩的家庭“饮料”了,熬上一大锅碧绿的“绿豆汤”或“绿豆粥”,用凉水镇上,凉凉的一喝,送嗓子眼儿往下能清凉到底。在早年间,“绿豆粥”,也叫“绿豆水饭”,沿街卖水饭的一吆喝:“水饭哪!豆我儿多啊!豆我儿多啊!败心火耶!绿豆儿水饭哪!要先尝啊,我的绿豆儿水饭哪!”夕阳西下,劳累一天,也上了一天火的人们,听着卖水饭的吆喝,都能败心火。
   除了“河鲜儿”和“冰碗儿”,还有酸梅汤、雪花落、扒糕、凉粉等类消暑小吃。就拿酸梅汤说吧,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乌梅、冰糖和桂花三种料。把洗净的乌梅泡水里,后加糖渍桂花和冰糖,褐中带黄,如琥珀般,喝的嗣后把冰块放在碗外镇着,这缠绵浓郁的滋味没有什么饮料可比的,而且还有一节就是“绿色,纯天然”。
   再说“扒糕”,是荞麦面做的,加水和成坨,放在笼屉上蒸熟,晾凉切薄片,吃的时候浇上酱油、醋、麻酱、蒜汁、辣椒花椒油、芥末和腌胡萝卜,您瓷瓷实实地来它一碗,既解饱,又解谗,外加解暑。就这扒糕,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常做,现在不做了,因为没有人会操持。

   不能不提的就得说是“凉粉”了。过去凉粉都是用绿豆面,颜色淡青透亮。把成大块儿的凉粉打成细长条,别小瞧凉粉是一小碗儿,浇的佐料可多,有醋、蒜汁、芥茉糊、芝麻酱汁、腌红萝卜丝、辣椒油。连凉粉带作料一拌,入口利索、清爽,酸辣适度,是夏日的好小吃。除了成块、成条儿的凉粉,还有一种就是“粉鱼”,样子就如同放大的枣核儿,中间两头尖,就想一条条鱼儿,吃着还滑溜。
  京城的夏天儿天气干热、闷热交杂着。大晴天的是干热,一到阴天就赶上闷热了。要说最平民化解暑的吃食,是“西瓜”。因为它便宜、个儿大,不象“河鲜儿”和“冰碗儿”,只能自己个儿吃,别人干瞪着瞧着,而西瓜买回一个全家享用。

    老北京的西瓜“黑蹦筋”最多,黑皮黄沙瓤,甜味适口,还有就是“大三白”、“绿三白”、“花皮瓜”什么的。
   每到夏天,有的是地摊儿,有的是推车卖。那会子的人买了西瓜,就用自家的盆儿接上凉水镇着,泡上三四小时,中间儿要换换水,把瓜泡透。等晚半晌儿全家人都吃了饭,把西瓜案板上,用刀把瓜底把儿切下一片,擦刀,再把西瓜切开分瓣,大家围在一块吃西瓜,边乘凉、边聊天、边吃瓜,那可是热天里最高享受。

   但那(音:NEI读四声)个时候,日子过的不富裕。有的家儿,赶上西瓜皮厚,不舍得仍,而是把外层的硬皮去了,把里面用嘴啃过的那一面也去干净了,或干脆洗巴洗巴,炒菜、做馅,或是腌起来当小菜儿。

    除了西瓜,还有蜜桃。京城人家儿吃桃讲究吃“五月鲜”的大水蜜桃。个大、核儿小、皮儿薄、肉厚,而且是一咬一嘟噜水。老北京有句俗话,叫“烂桃不烂味儿”(一说“烂桃不烂胃”),这是说,别瞧桃烂了,但味儿不变,吃着还是那么鲜美。所以,过去的穷主,就买一毛钱或一子儿有一堆(音:ZUI读一声)的。回到家,挨个儿用勺或小刀,有的就干脆用手,把烂的地方崴出去,洗的干干净(音:JING读一声)净儿的,吃着和好桃一个样。

   在老北京的夏天儿,还有些吃食是身兼水果和蔬菜两种智能,那便是西红柿和黄瓜了。就这两种直到现在“职责”也没变了。

   拌茄泥、煮毛豆、煮咸茄也是时值盛夏里的老北京不可缺少的东西等,又清爽清心,还是既是下酒菜。

   在这儿给您说一味粥,这粥您肯定听过,叫“荷叶粥”。在盛夏荷花盛开的那会儿,这色美、味香、解暑的荷叶粥也就上了各家儿的饭桌儿了。熬荷叶粥得用糯米熬粥,有一种做法儿是趁热儿把鲜荷叶盖在粥上,片刻揭去,粥变成淡绿色,还散发着荷叶的清香味儿。另一种做法是先把荷叶下开水煮,然后去涝荷叶下糯米,渐渐熬成粥,粥便有了荷叶的清香。
   老北京的盛夏,要比现在热、比现在闷,日子虽然过的紧巴了点,也没有“梦龙”雪糕和可乐什么的,但解暑的小吃透着老北京的情趣和自然。
   您说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火炉城市的独家消暑菜单 跟着吃就对了
以假乱真的西瓜果冻,爽滑Q弹,清凉解暑,这个夏天就这么吃西瓜
夏日的薄荷
夏末秋初,学会这道清凉又爽口的薄荷凉粉,带给你味蕾美好的感受
夏天吃不完的西瓜,做一份水果冰粉,好吃#白凉粉 #夏日饮品
清凉消暑的水果冰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