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地之间—北京的宫殿坛庙与胡同--肖飞

一提起北京,您会想到什么?北京是首都,没错;什么是她的象征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天安门,一看到天安门,人们都会意识到这是北京;往往初次到北京的人,首先要看的就是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帝王居住地的大门,也就是皇宫的大门,进入天安门就进入了皇帝的“家”。在这红墙黄瓦金光闪烁的宫殿之海中浓缩了北京帝都文化的精粹。紫禁城宫殿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辉煌壮丽,是人类文化奇观之一。正是这一座座宫殿使得今日的北京与其它古都明显有别,使她拥有了一种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使她拥有了一种活泼的生命力,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士都肃然起敬、啧啧赞叹。

从辽南京开始,北京城内的宫殿建筑就以其恢宏的气度一脉传承,金代中都城中皇宫富丽豪华,元大都的宫城殿宇更是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这些杰作已经随着朝代的更迭与战火烽烟而不复存在,现今人们只能从史籍与画帛中一窥其点滴风采。幸好,我们还拥有一座更为辉煌的宫殿建筑群—北京明清故宫。在这里你尽可以领略帝王皇宫的熠熠光彩,去感受一份昔日的辉煌。

明清故宫是封建宗法礼制的象征,代表着帝王的权威,成为我国古代一处既具实用性,又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礼制建筑群,这也正是她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之所在。皇宫主要建筑基本上是依照《礼记》、《考工记》及传统礼制来经营布置的,但它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与改进,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宫殿建筑在空间与实体上无不表现着帝王的至尊与高大,宏大的宫殿建筑群以一条中轴线南北展开,均衡而对称。以太和殿为中心和重点,深、高、宽都集中于此,纵深的传统布局模式加重了建筑物庄严肃穆的色彩,宽阔的空间变化赋予建筑物宏大的气势,而高大的台基和殿宇则直接表现了帝玉的至尊。深、宽、高的手法使整组宫殿群产生了扑面而来的威慑力,给人以久久难忘的震撼。宫殿内巧妙运用光线的明暗对比,烘托出帝王的神圣地位,殿堂内光线昏暗,与殿外的明亮形成强烈对比,神秘气氛油然而生。皇帝是上天之子,而“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帝王借此而深藏,神秘与朦胧更增添了至尊之气。同时,故宫在殿宇布局上规整划一又富于变化,色彩鲜艳而协调,建筑的空间分布变化有韵律感、节奏感,从总体布局、建筑造型以及装饰色彩上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故宫是最优异、最独特、最辉煌的建筑物,她那充满魅力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情调,使她成为中国古老文明的绝好象征。               

宫殿建筑从狭义上讲仅是帝王居住的地方,若广而言之,皇家坛庙同样也是宫殿建筑的一种。坛庙在古代依照等级的不同,有皇家坛庙与普通坛庙之分。此外,坛庙中有一些祭祀山、海、河神及民间俗神的庙大部分属于道教的范畴,而我们所说介绍的坛庙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学范畴内的一类建筑,更进一步说是与儒家道统相关的一类祭祀性建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学是经国济世的学问,而具体的“礼”的实践,恐怕就是通过为施行“礼”而建造的各种设施来实现的,这其中就包括坛庙。

皇家坛庙是帝王家对天、地、祖先等对象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宫廷祭祀和官府祭祀都是历朝历代推行礼乐教化的重要内容,虽然在具体的规定和制度上互有不同并不断衍化变革,但都是以儒家的祭祀观念和礼仪为指导,强调通过对天地神祇及其他人物的祭祀而表现皇权的神圣与崇高,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宣扬封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其外部特征而言,宫廷和官府祭祀往往与一系列繁缛、复杂的礼仪制度、隆重宏大的场面及庄严、肃穆甚至是沉重压抑的气氛相关联,同时又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皇家坛庙体现的就是宫廷与官府的祭祀礼仪,作为国家重大的礼仪活动,明清两代皇家祭天、祭祖等一系列敬天法祖的祭祀活动都在北京城内外的坛庙中进行。

北京的九坛(社稷坛、祈谷坛、圜丘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太岁坛、先蚕坛)是明清时期北京城所独有的礼制性建筑,这在其他地区是没有的。天坛、地坛、先农坛、日坛、月坛与历代帝王庙、太庙、堂子、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寿皇殿、火德真君庙合称五坛八庙。这五坛八庙都是敬天法祖的礼制建筑,或祭天、地、日、月、风、雨、云、雷,或祭祖宗、帝王、功臣,都属国家大祀,地位隆显。坛庙与宫殿交相辉映,以宫殿为中心,坛庙环布于宫殿四周,如星辰拱月。中国古代社会受到礼治主义观念的支配,在这种观念下所产生的礼制建筑,象征主义手法是其常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坛庙建筑表现着礼制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占有着突出的地位。

民间的祭祀活动则是另外一番情形,这些活动通常在普通的祠庙中举行,它们一般不具备明显的政治性,但其主旨仍然是社会、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彰扬和强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之间,同类的祭祀活动却往往在形式、规模等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得民间祭祀的地区性、民族性特征十分突出。民间祭祀并不乏神秘与庄严,但往往又与热烈的气氛和喧闹的场面相伴随,祭神之日通常又是百姓的节庆之日,这种人神同乐的娱乐性,使得民间的祭祀平添了许多生动和趣味。

北京地区的民间祠庙遍布城内外,无论是祖先的家庙家祠、名人祠庙还是儒家的庙宇随处都可以碰到。但与皇家坛庙比起来,民间祠庙在数量上成倍超出,而在建筑规模与等级上则大大不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与朴素。它没有豪华的屋宇,没有铺张的陈设,更没有恢弘的气势,而它所拥有的是皇家坛庙所缺少的随意、亲切与自然。民间祠庙往往是因陋就简,既达到了祭祀崇拜的目的,又可以节约钱财,实在是两全其美。

皇家宫殿、坛庙体现出了北京宫廷文化的特色,而民间祠庙则反映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一个侧面,这只是很小的一个层面,若要想真正了解北京,她的民间风情、市井风俗是不能不知道的。进入北京的街巷胡同就能够更多的体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深一步的了解北京的文化特色。

明、清北京城沿崇文门、宣武门南北向的两条干道,与沿东直门、西直门东西向的两条干道相交,形成了北京街巷的主干,沿此主干向东西南北延伸;干道两侧的胡同小巷鳞次栉比,大小干道上散布着各种商业、手工业作坊、店铺,而普通老百姓则居住胡同小巷之中。

“小胡同,大世界”这话不假,小小的胡同里,反映着北京的方方面面。讲历史,北京最早的胡同出现在元代,据熊梦祥《析津志》中记载,元代北京只有29条胡同;讲文化,多少文化名人巨匠或居住在胡同里或诞生在胡同里,为古老的都城增添了耀眼的光环;讲饮食,多少老字号、名小吃深深扎根在小小的胡同中,但却吸引了无数的食客流连忘返;讲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无不是隐藏在那深深的胡同里,驻足观望的人们从街门上精美的门楼雕刻与雕凿生动的抱鼓石上不难想象四合院的精致与典雅。

胡同里的方方面面真是一言难尽。当你悠闲漫步在狭长的胡同里,听着老哥俩京腔京韵的神侃,看着提笼架鸟的老人们跺着方步,碰见老大妈提着篮子、拿着醋瓶子往家里赶,不时地还能听到孩子们的嬉闹声、夫妻的吵闹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时,你是否能够领略老北京胡同的神韵呢?!

 

本文为拙著《北京的宫殿坛庙与胡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9月)一书的序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建筑八大类及其代表性著名建筑
古建筑美学 | 春秋祠之琉璃瓦
重生的<景德街>牌楼
《中国建筑史》— 宫殿、坛庙、陵墓
在历代帝王庙,遇见“美”
3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