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交通工具的演进--白仲俭(珍藏版)

一、  骆驼队与大象

写出这样的题,会是让人想到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队,和远古的时代,以大象作战和运输的场景。其实不然,主要的还是说说京城的交通工具。

是凡岁数在六十挂零的,尚能赶上旧日居京,所见的街景——骆驼邦(队),不过惟时已是尾声了。

昔日京城的骆驼队,是用以连接边远山村及旧京通道的运输载体。那时我国的交通不管是铁路和公路,不仅落后,数量稀少,还不完备,日常用度根本指不上。在出行和运输一些日常所用,只能沿用祖宗所留下的古老运载方法,借助温驯的骆驼。据史传在史前,骆驼就成了人类的帮手,在沙漠中帮助人们找到水源,带人们走出沙海。

随着京城的发展,居民生活的需要,山里的山货、矿产、远郊的物产、粮食、菜蔬,源源不断的运进京城,只有靠骆驼了。故,在京城内外都有养(骆)驼户。记得驼户人家都砌有高围墙的圈,而围墙的圈门多砌成中间大肚,上下窄小的形式。所养的骆驼分成把儿,八只以上骆驼为一大把儿,七只骆驼为一小把儿;富裕的驼户人家一般养几把儿,至几十把儿,小的驼户就只养一把儿,甚至于不足一把儿。但在街上,在我的眼里所见,也均不圭臬,或五只一串、或六只一串,也有拉着一只、两三只不等的,驮着货物,在街里泥泞的路上缓缓而行。驼铃声悠远而绵长,漫溢于京城的城根,城墙下的街巷深处,领驼人在前默默的牵着纲绳,不紧不慢的前行,有的领驼人不在前牵绳,却安坐于骆驼双峰间的驮货的桥桉上,任凭骆驼自由跚跚前行。

记得,当时德胜门的果子市的干鲜水果,东直门外枣店的干枣、鲜枣,银灰厂的木炭、青白灰、砖瓦,齐化门(朝阳门)外东升山货栈的山货,前门外果子巷等等都使用骆驼运货。直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还不断的有骆驼出现在京城的的大街小巷,只是到了五八年大跃进,连三论都不要了,骆驼才自然绝迹了。

说道大象代步运输,那不是平民百姓的事,只有皇家才用得起。就在我们坐环城地铁或44路,都要经过一个象来街的地方,这儿就是当初(明弘治八年)养象的地方,叫象房。在没建地铁之前,在象来街还看得到于城墙中所发的大券洞门。养象的人叫象奴,象,初来京,先在射所由象奴驯养演习,驯熟后,便参与朝事活动。一般的朝事活动用六只大象驾辇(用今语为车),大的朝事活动要用几十头大象。除驾辇、驼包外,还要立于武门外,于左右“钟鸣鞭响,肃然翼待”。等那些百官进入武门,作为仪仗的大象则以鼻相交而立,没一只大象敢越雷池一步,待朝完毕,大象始则离去,俨然警卫一般。《燕京岁时记·洗象》:“象房有象时,每岁六月六日牵往宣武门外河内浴之,观者如堵。……光绪十年以前尚及见之。象房在宣武门内城根迤西,归銮仪卫管理。有入观者,能以鼻作觱篥铜鼓声。观者持钱异(给)象奴,如教献技(做各种表演),又必斜睨象奴受(钱褡裢)钱满数,而后昂鼻俯首,呜呜出声。”直到清末,国运不济,象也绝迹了。

二、  大车、趟子车与盘脚驴

旧日里京城出行,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再就是大车、趟子车和盘脚驴。

大车,史前黄帝战蚩尤涿鹿中原,就有了与大车相同的战车和指南车,大车是指车厢在中间,左右有车轮,由马或骡驾车辕,车轮早期大都是木制的,只是到了后期有了汽车才装上了胶皮的和气胶轮子。这也是大车的一次进步。大车一般是运输物品,和远程拉煤、建材等重物。现在我们依然能在远郊看到有马拉的大车在运输物品。

跑趟子车的都是买卖车,也叫车口子车。那时四九城及繁华的街口都有车口子,就像今天的汽车总站。车口子还有个特点,就是都设在大切面铺边上,这可能便于车主、客人吃喝及等待客人。记得小时香耳胡同的对面有个大切面铺,就是北新桥南的大车口。朝阳门外的大腊记切面铺,东直门外东河坊口里柏记切面铺,东安门外丁字街路东的切面铺等都有车口子。这些车口子,有停车的,有不停车的。只要雇主一打招呼,就会有拴车的主儿(即车把式)与雇主儿侃价,双方都认为价合适了,就可赶车拉雇主成行,也有只拉(如北新桥到哈得门)专线的,按人头份儿买票,不议价。

趟子车有敞(比大车车厢略小)、蓬两种,车轮约三尺(直径)见圆儿,铁胶儿,长车辕,均用大骡子拉套;有一套、二套、三套、甚至四套不等,视客,货、程而定。不管是敞、还是蓬都非常干净,车厢里铺着垫子和褥子。敞车的中间坐的一般是妇孺,前辕、后边坐男客。坐齐了客人后大都用蓝布围起来,更显对客人的诚心。篷车有穹型蓝布顶子,前帘及左右都有小窗,较之敞车要小巧些。冬天有暖棚,夏天有布棚,由于昔日京城多是土路、石板路,车子行驶起来巅,坐的时间长了,也累。

趟子车又分长趟和短趟。长趟指出京门脸子,到海淀、上北顶、去南苑、下通州。短盘指在城内或门脸子附近转,比如后门脸儿到鼓楼前,朝阳门脸儿到东岳庙,朝阳门脸儿到蟠桃宫。西便门到白云观。此等短趟子车可多拉闲散的主儿或进香客,游街赶市的。为了多拉客,车主儿能在车轴头多买两张挂票,乘车人就站在车轴的头上,车走起来也是别有趣味。由趟子车引出的京城这样一句歇后语“西直门到海淀——啦了!”说的是从西直门到海淀南栅栏大兴隆门口下车的日常用语。

       再说盘脚驴,这要分“常口驴”,和“对槽驴”。其时各个城门的关厢,大都在上关和下关设有“常口”(即眼下说的总站)。这是说那些雇趟子车觉得不值,又非得出行,懒得走路的主儿。尤其是清明踏青、中秋赏月,九九登高、新正拜年,单人独行,就常到常口上雇头毛驴,有驴脚夫做伴儿,即安全又不闷得慌,加之坐在驴背上还可以沿途欣赏风光,情趣越加盎然。特别是女眷坤角儿,盘膝坐在驴背的褥套上,小驴巅巅而行,稳如土炕。尤其是逛庙期间,驴口生意日盛,不少远郊拴牲口的主儿,也要趁机加入驴口抢拉生意。记得儿时,在东直门里大街德顺驴店,拴驴的有家姓皮,生意火炽,在京城颇有名气。

对槽驴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记得仿佛只有京通路上有。雇妥驴后,先交付驴钱,驴主儿即将鞭子交给雇主儿,雇主儿只管骑上驴,扬鞭儿去,驴主儿并不跟着驴走。路上不管有多少路口,岔道,毛驴只在京通路上走,即使雇主用什么办法,至死毛驴也不下这条路。然而,只要是雇主儿沿途遇友闲谈,或出恭方便,那驴却也通灵性,或踟蹰不行,或慢慢前行,煞是可人。直至雇主儿到了目的地,下了驴,把鞭绳往驴脖上一搭,那驴就自去找对面的驴槽子去了。然后,在槽主儿那里吃饱喝足,又被雇用,返回朝外下关的东大桥。这表现了当时雇主儿与驴主儿间的诚信。故有“朝外东大桥到通州的驴——邪(斜)啦!”的歇后语。当然,也说明朝外东大桥到通州不是正东正西,而是偏东南的走向。

三、独轮车与排子车

这是京城较早也是最普通的运输交通工具,时至今日,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依然可见一些拉排子车(亦称大板车),绕世界捡拾破烂的情景。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排子车,有木轮,和铁辐条死胶、气胶轮,车厢为竹板,木车辕。唯独那独轮车,其历史久远,可在清明上河图中有见。

四、轮马车与洋车

四轮马车也叫洋轿车,和洋车一样,都是由西洋引进(即泊来品)的代步交通工具,时清末民初兴起的玩艺儿,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所拉的车既是洋车

四轮马车为方形轿式车厢,四面镶有玻璃,木制四轮,前小,后大,铁胶皮,轮与车厢连接处有弓形弹簧,车厢前有驾车人的坐,坐两边有灯饰,驾车人的脚踏板下有圆形的脚踏铜铃。车厢内外油饰得很华美。车辕,如拳粗。可折起,用时放平。可一套,亦可二套,三套,专用大马。京城多用此车办婚事,或达官贵胄出游显贵而已。

据说,当时为慈禧老佛爷弄了一辆四轮马车,曾为驾车人坐在车厢前,或站在车厢后大伤脑筋。最后,还是洋人想出了办法,在车厢的后面按了一块脚踏板,驾车人站在车厢后驾驭车前的辕马,此车现在还陈列在颐和园,供游人观瞻。

洋车是由半圆木制车厢,核桃粗细长把组成的车身;左右双轮,铁丝条幅,有铁瓦圈、车轴、有死胶皮的和气胶轮胎组成。车厢与车轮有板式弹簧连接。由人拉,洋人称拉车人为黄包车夫,京城人(伏地人)一般叫“拉车的”。

四轮马车和洋车一直到解放初期还在使用,坐这种车比坐趟子车和骑毛驴要舒适,直至三轮车发展起来,才取代了四轮马车、洋车、趟子车、毛驴。另外是城市发展,不允许骡、马、驴进城,也是上述四种交通工具消失的原因。

五、舟与拖床

舟船在昔日京师交通的网络中,有过辉煌的历史。早在“元时即开通惠河,船直至积水潭。”《宸垣识略》的这段文字,说明从通惠河到积水潭的船,绝非一般的游舫、小舟,而是运粮的大船。《天府广记》云“通惠河,即玉河也,发源昌平州神山泉,过榆河,会一亩马眼泉,绕饔山后汇为七里泺,东入城西水(亦称水关)(门),灌积水潭。积水潭者,皇城内西海子也,又稍东,从月桥入内府,环宫殿,南出玉河桥,由大通桥至通州,与白河合,袤一百六十里。”正可谓烟波浩淼,水泽之国,行舟的好去处。以后的船运,明清则是以通州的张家湾港,直达城南的三里河,入城南水关,“三里河在城南,元时名曰文明河,接通惠河,为漕运道。”《天府广记》经玉(御)河,过御河桥,进南河沿、北河沿、穿骑河楼、东不压桥、后门桥、行于什刹海(前海)、穿银锭桥、后海、桥、抵积水潭(西海)。到了晚清这条水系淤塞,加之国运不昌,无力兴修,漕运则废。然,城外滂水(护城河)尚可行舟。

记得儿时,在东直门外的东河坊口,河边有船摆渡码头,坐船可直达齐化(朝阳)门。远可到东便门外的蟠桃宫及二闸、通州张家湾。《旧京琐记》云:“河流如带,泊艇三五,篙人裸体,赤日中撑舟,殊无佳景。”便是对水上行舟的生动描绘。当时对载货的船或游艇,不仅有人撑篙的,拉纤的,而且有用驴拉的。《燕京杂记》就有这样的记载:“蹇驴无力牵船缆……”的诗句。

及至到了冬天,河水结了冰。我们会看到往日放舟的水面,光滑如镜,“设木榻渡人,谓之冰床,床上可坐数人,一人挽之,疾于车马。有好事者联属数床,置酒其上,东西往来,如泛银湖,又如晶宫,亦一韵事也。”《燕京杂记》冰床称拖床。

拖床在昔日京城的护城河冰上也是一大交通工具,特别是在东西护城河的冰面上。冰面宽且平,以拉托床为业的居多。往返于东直门、齐化门、东便门;西直门、阜成门、西便门等之间。尤其是农历年,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庙日期间。拉托床的业务十分的繁忙。坐拖床的人穿的花枝招展,举着大糖葫芦、箜竹、风车、风筝、牛喇叭、噗噗甑等在冰上疾驰即成一景。

拖床为木制约长八尺、宽五尺、高二尺左右,拖床脚下镶有两条长八尺,一寸高的冰刀。拖床前方拴有一绊绳,拉拖床的人在拖床前面一肩搭绊绳,拉起来从小跑到快跑、猛跑,待拖床有了速度,拉拖床的人则腾身跨上拖床,拖床能利用惯性滑出很远,待速度稍缓,拉拖床的人则再跳下来,在冰面上拉绊继续猛跑。如是三五番,就回到终点。也有在河边玩耍的小孩抽不冷子,悄悄跨到拖床上“坐蹭”,我想这也是护城河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己利,人与水挣陆,要路面不要水道,致使一座拥有美艳丰泽水域城市,失去了往日的迷人神韵、绰约风姿、无限魅力。再想找回那千帆争渡,万桨涛声的景象已是枉然。

当当车与汽车::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五日,北京华商电车有限公司由上海资本家虞洽卿、沈霭苍等筹建,承办北京城内外全部有轨电车的铺设工程。直至今日,只是有轨换成了无轨。日前私家车多了,污染也重了,道路也堵塞了。二零零七年四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那时的交通工具马牛骆驼驴
漫话旧京~老北京特有的交通工具-骆驼
爱车生活:这些奇葩透顶的车您坐过几辆
向骆驼致敬
古代交通工具
老北京马车、骆驼等交通工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