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古稀老人的旧城记忆 专访民俗专家何大齐--栗泽宇

44年前,一位20几岁的小伙子背上画板到住所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去写生,那个时候的他也许不会想到,这幅作品40余年后会被收入一本史书。我见到他是在44年后,当初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他就是何大齐。我能认识何大齐,是因为他画的那幅长卷。


何大齐为北京文网题字

  积淀40余年修成长卷

  这是一幅长达17米的画卷,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西商道上的一个村落,这是京西古商道进京前的最后一个繁华村庄——模式口。 何大齐在描绘这里之前经过了仔细的考证,具体到了每一间房子,每一个过街楼,甚至每一个碾盘,他追求的是尽量接近历史原貌。从画中,很容易找到现在模式口还保留着的痕迹,承恩寺、田义墓的历史都远远超过百年,村西口的那些民宅也在经历了80多年的风雨后,保存至今。

  从构思、收集材料算起,这幅17米的长卷共用去了何大齐4个月的时间,而他能够拥有画这幅画的资格,却用去了40多年的时光。

  1964年,正经历第二个本命年的何大齐被分配到石景山参加工作,对于一个从皇城根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在很多人眼里本命年会交霉运,在很多人眼里从城市到农村工作是一种不幸,而当时的何大齐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他对所看到的农村民俗感到好奇。“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看见这里的民风民俗,感觉很喜欢,我就老去画速写。”多年之后,当有人想寻找模式口曾经的容颜时,那些画便成了最珍贵的资料。为了能让人们了解过去的模式口,也为了整理自己年轻时代的心得,年近古稀的何大齐接受了画模式口长卷的邀请,这才让我们看到今天的“当代清明上河图”。

  从画家到民俗学家

  何大齐出生在一个书画世家,这也让他从小受到熏陶,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在网络上搜索“何大齐”三个字会,便可以知道他在书法界的名气和地位。网络搜索时还会发现人们对他的另外一种称呼——“民俗学家”。

  何大齐自认为自己算不上民俗学家,他只是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形形色色的人。如果绘画时拿不准,他便会去查资料。“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小时候看到过那些人,在绘画的过程中又了解了很多,所以我的画那些民俗学家们都认为没有毛病。”

  何大齐初到石景山的时候,对这里的人和建筑只是出于好奇而去关注他们,慢慢的他总结出模式口与他儿时所居住的皇城根的不同。

  “皇城根毕竟是城区,模式口是农村。在这里能盖起好房子的人家不多,大多数人家的房子显得没有城里好。老百姓的衣着也不太一样,在模式口你可以看到一些农民,他们把大棉袄一免,大麻绳一系,而在城里的人再穷也没有这么打扮的。”老人说到这些,不时用双手比划着,配合自己的讲述,声音也比之前提高了一些。“模式口这个地区有很多赶脚的,你看我画的画里有很多骆驼,这就是当时真实的情况,因为骆驼在那个时候是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别的地方可能就没有这么多骆驼,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不像南城、北城,普通的农民只能以种田为主。这里却是亦商亦农,除了农民之外有很多商人,他们见多识广、天不怕地不怕,他们的存在使这里拥有不同于老北京其他地方的文化氛围,具有京西独特的文化气质。”

  何大齐换了个姿势,转头看了看窗外,窗外传来汽车鸣笛的声音,窗边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套茶具,透过那扇窗可以看到整个朝阳公园的全景。

  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在见到何大齐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是位书法家,曾经从事书法教育。另外还听说他对书法的传统笔体追求甚高,对有些人自创的笔体,何大齐一向持否定态度。于是他在我的脑海中,未曾谋面便先留下了“老顽固”的印象。走进他家房门的时候,我依旧有这种想法。

  何大齐的家位于朝阳公园南门附近,房间视野开阔,环境优雅;新装修的房子干净整洁,客厅里挂着的四幅工整的隶书,覆盖了大半个墙壁。客厅里摆放着两个书柜,里边工整的放着书法绘画类为主的书籍。颠覆我猜想的是电视机旁的两个雕塑,左边是穿和服的日本女子,右边是半裸的欧洲女子铜像……

  “朝阳公园是个好地方,你别看我老了,但是我不保守。这个公园很像国外的一些公园,环境很好,让人觉得很舒服。即能休闲,又能娱乐,又能消费。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些,北海颐和园都是典型的皇家园林,对于玩耍的小孩子来说会有距离感。”

  何大齐参加工作前一直住在北京西安门北皇城根的一所大宅院里,童年的北京胡同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或许也是他一直关注民俗文化的原因,他似乎是在怀念自己的童年。

  何大齐自称是玩空竹的高手,扔高、猴爬杆等玩法他都会,那时逛庙会,花一块钱买个空竹能玩好久。但到了孩子小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庙会,也就不好买到空竹这样的玩具,孩子们便不再会玩空竹。改革开放之后的庙会,何大齐只去过一次,却全然没有小时候逛厂甸的感觉,在拥挤的人流当中,根本没办法接近自己想要接近的东西,老人形容现在的庙会“简直就是杂货市场”。

  认为现在庙会不如从前的人很多,怀旧的人也很多,何大齐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己画模式口、整理出版《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都只是希望,“让过去的北京能在记忆里留下一些痕迹。”

  期待新民俗的出现

  何大齐对过去的回忆凝结成了画册,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挥动手中的画笔。何大齐为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感到凄凉,过去的习俗不可能再恢复,能恢复的只是硬件,人们已经没有了那时的民俗气氛;他也说过去的习俗也没有必要全盘回复,毕竟时代已经不同,现代人只需要现代人的习俗。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洋节’,其实也不过就是找个由头出去玩。我小时候看到过教堂的圣诞节,主教在中间念他那个本子(圣经),很虔诚,仪式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跑到三里屯过圣诞节去了,其实这不算是崇洋媚外。”

  何大齐并不是很多反对过“洋节”的人,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他表示很理解。“中国古老的习俗随着1956年的公私合营和十年文革,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旧的民俗已经破除。新的民俗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过程当中……”

  离开何大齐的家,走到楼下我抬头望了望刚刚从里面看到的那扇窗,或许此时老人又坐在那扇窗前喝茶了,他的视线里看到是整个朝阳公园,还有马路上行走的我……(栗泽宇)

编辑:栗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民俗庙会:双人鼓打的真有气势,打饶的老人可爱,忍不住乐了
民俗庙会
【岁时节日|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
[尹虎彬]传承论的民间信仰研究 · 中国民俗学网
一个法国人类学家导演眼中的老北京庙会
游红霞 | 孟姜女的故事为何在上海松江“落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