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店铺幌子之一—布铺幌子
幌子,又名“望子”是我国古时店铺用来招引顾客的布招,也就是用布缀于竿头,悬在店门口,作为商业的标志。

    幌子起源于何时,一时难以考证。但在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在一些酒店门前,常用一根竹杆挂一块红布,作为“幌子”亦叫“酒帘”或“酒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载:“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韩非子》中也说:“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在我国古典名著《水浒》第二十九回中,有一段关于“望子”的描写。

    我国的幌子最初是在酒店使用,后来随着商业经济的日益繁荣,各种店家都在自己的铺面前悬挂一种表示自己商店特征的标志。随着多年的使用,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公认的商业标志。幌子的式样、色彩和制作材料更加丰富多彩,如质地有纸、布、皮革、竹、木、铜、锡等。其形式及纹饰则随店铺的性质、经营商品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至可分为“实物幌”、“形象幌”、“象征幌”、“文字幌”四类。

    “实物幌”如草帽店悬挂笠帽;草料铺冲天用竹杆捆一束稻草;席铺是在门前立一卷席筒,上书字号。“形象幌”如笔铺以木制一大笔头,高约一、二尺,置于门外高几之上。“象征幌”如猪尿泡铺,卖生熟白油、猪下水等物,门前悬挂一串猪尿泡,好似白色的氢气球。“文字幌”如接生婆门前的幌子,两面分别书写“快马轻骑,某氏收洗”;最为别致的是二荤铺,门口多悬布幌,其形如幡,中间一条约八寸,白心蓝边,两旁各有一宽约三寸的窄条,全长二尺许。白心中写唐诗四句:“太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每挂一句,共四挂。
    旧时,开业人对幌子赋予极为神圣的意义,认为幌子能招财进宝,是财神的化身。因此,开业、年褚都要祭幌子,祭后要在幌子上加一份纸元宝、黄钱、于张等敬神“钱粮”。平日挂幌子亦谓之“请”幌子,可谓尊敬之至。

    幌子的产生和应用,是基于推销商品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因为在旧时,文盲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若商店只用文字作招牌,对那些文盲是不方便的,商店也会因此而失去一些顾客。而幌子在此时就帮了大忙。只要顾客望见幌子就知其意,便可大胆跨进店门,不必向别人打听。因此,幌子在商业竞争和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时商店的经营方式和门铺装饰也随着发生了变化。但是幌子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值得人们追忆和利用的。


布铺幌子

    布铺的幌子是门前上方横挂一块(或两块)长方形布,似大旗迎风飘展,其尺寸大小根据各店的门面宽窄、有无楼层规模而定,大旗上下方横穿相等宽度的竹竿支撑,旗心为白色褡裢布,四周饰红色或天蓝色布边,上方为平形,左、右、下方为圆形锯齿豁口,中间为布质红字或黑字,上有“××绸缎庄”或“××绸布店”,左有“绸缎呢绒”,右有“花素布匹”等字样。此布幌均由旗帜套垫业加工制作。

绸布店幌子

绸布店幌子

义和昌记幌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末北京店铺门口悬挂的形形色色的幌子
幌子:古城镇旅游商品标识中的创意借鉴
仲富兰民俗博客(229)图文(29)面店幌
清代北京商铺市景的招牌帷慢幌子图绘风俗画
[人文历史]铁岭拾遗(4)商铺招牌--幌子
形形色色的幌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