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的天下第一姓氏 (2)

爱新觉罗家族与民间的各种宗族组织一样,都是按血缘宗法原则构建其内部关系的,只不过由于皇族的特殊地位而更加发达,更加严密。

   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是按照血缘远近区分亲疏。自从太祖努尔哈赤奠定王朝基业以来,这个家族的先世也受到了追封。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曾祖父福满被追封为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被追封为景祖翼皇帝;父亲塔克世被追封为显祖宣皇帝。显祖塔克世的后世子孙,亦即努尔哈赤及其兄弟的后裔都是宗室。兴祖福满和景祖觉昌安的后世子孙除塔克世外其他各支,即塔克世兄弟的后裔均为觉罗。

   宗室和觉罗均享有特殊待遇和权利。在服饰上,宗室身系黄带子,觉罗身系红带子,以此来显示贵族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从小就享有养赡银两,还常常得到恩赏恤赏和名目繁多的赏银;年龄稍长后,免费进入宗学或觉罗学;有的袭封爵位或步入仕途;在各种国家机构中,额设一定的宗室官缺,为宗室和觉罗的食俸创造条件。在社会生活和法律上,也为这些“天潢贵胄”制定了许多特权。

   在皇族事务管理中,无论是确定封爵等级、承袭关系和世系源流,还是婚丧嫁娶之赏赐、领取俸银俸米之数额,以及分配其他方面的权益,皇族谱牒都是最可靠的记录和依据,因而受到全体皇族的普遍重视,并为此建立了独立的户籍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户口呈报制度。

   顺治九年(1652)定,宗室自亲王以下至辅国公所生子女,周岁,由长史、司礼长、典卫等官详开嫡出、庶出、第几男、第几女、母某氏、所生子名某、并所生子女之年月日时,具册送府;镇国将军以下至闲散宗室,由族长查明,亦照例开报送府。其收生妇某一并开送存案,如将抚养异姓之子捏报者治以重罪。觉罗所生子女,报知各旗“子女首领”,“子女首领”于生子三日内亲加察询,某人某妇于某年月日时生第几男第几女,名某、收生妇某,逐一开录,于每年正月初十日以内送府,如迟误不报,报以不实者,将“子女首领”从重治罪[1]。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将呈报新生子女的次数,改为每年四次。每次呈报出生册,觉罗还需有“子女首领”、族长的签押和加盖印章。并附出生证明文书以为保结。宗人府根据各族呈报的子女出生、继嗣、封爵、授职、升调、降革、死亡等材料,分别宗室、觉罗,登入黄册、红册。皇族人口呈报制度受到如此重视,手续如此严格,目的均在于防止非皇族人员的混入,以保持天潢贵胄血统的纯正。

   自顺治十二年(1655)为始,每10年一次纂修玉牒。届期“由府题请钦命宗令、宗正、满汉大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充正副总裁官。以府属理事官、内阁侍读学士或侍读一人充提调官。翰林院官三人、府属满洲司官三人、内阁侍读一人、礼部司官二人,充纂修官。内阁满汉中书各八人、礼部笔帖式八人、各部院笔帖式十二人,充誊录官。府属笔帖式八人,充收掌官[2]。”历任的总裁和副总裁,都是德高望重,或是权倾朝野的亲王或郡王。

   宗谱纂修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将每年黄册、红册所记各派所出子孙,论世次载入玉牒,存者朱书,殁者墨书。凡因犯罪革退宗室者,给予红带;革退觉罗,给予紫带;革退者本身、妻室及所生子女均附入“玉牒之末”。

   每次玉牒修成缮录3份,分贮于皇史(宝盖下加成字)、礼部及宗人府。乾隆8年(1743),将礼部收藏本送往盛京敬典阁。乾隆53年,又命将宗人府藏玉牒送寿皇殿尊藏,副本及备查档案留宗人府,作为下次纂修的底本。嘉庆十二年,皇史(宝盖下加成字)所藏玉牒移到寿皇殿东西室。各次续修之玉牒亦收藏于此,直至清末。从1661年至1921年,清王朝共纂修玉牒28次,形成宗室、觉罗玉牒总计2000余册[3]

   清代最后一次纂修玉牒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辛亥革命后的1915年,逊清朝廷通知各地的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于1916年续修玉牒。这次续修实际上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开始,至1922年闰5月告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玉牒。[4]溥仪于1936年8月发布“上谕”:“尔宗室、觉罗等明于敬宗睦族之义,续修支谱以昭世序,而辨亲疏。”[5]“所需调查印刷诸费,悉由恩赐款项支用,有不敷者则由同族捐助。”[6]此次《宗谱》纂修,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王宣)、金松乔、庆厚等人负责。除了汇总普查资料以外,充分利用了各宗支的原修家谱。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将各府第的家谱正本大都送到了东北。

   这次续修的《宗谱》参照了光绪33年(1907)的玉牒,铅排精装,编为8巨册。其内容与结构除卷首转录于《清朝通志》的“爱新觉罗源流考”之外,实际上只包括例言、世系图、世系谱(录)三部分,与普通的民间家谱略有不同。子孙排行字语(字辈)作为谱录的排列依据,融在了世系谱中;一般族谱中的“告身(恩纶录)”记的是家族蒙受的皇家恩赏与颁赐,爱新觉罗本系皇族,无所谓皇家恩纶;由于历代皇室都编有专门的《圣训》,记述了历代祖先对子孙的训示,而《宗人府则例》实际上就是以国家立法形式出现的皇族“族规”,所以《宗谱》中也就没有一般族谱中的“家训”部分;其余科举、传记、墓图、著述等部分,也因皇家各有专书,故于《宗谱》中均付诸阙如。

   《宗谱》首册曰“星源集庆”,为帝系图,以及历朝帝后大事,并附以妃、嫔及皇子皇女。前有列帝画像和末代皇帝的照片。其余7册为世系表,甲册为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位下子孙;乙、丙两册为太祖位下子孙;丁册为显祖位下子孙;戊册为景祖及兴祖位下子孙;己、庚两册也是兴祖位下子孙。显祖以下子孙是为宗室,兴祖、景祖以下子孙为觉罗。参照原玉牒的直格形式,续修《宗谱》改成了横格,并将封皮布面统用黄色,以归一致。世系表中的续纂事实按表填载,其内容包括名字(一般没有字和号)、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时、寿数、妻妾、子嗣、爵秩(包括科第)、封赠。不同于竖格玉牒的,是没有关于女儿和女婿的记载。个别的宗支记有茔墓地点。

(待续)


[1]光绪朝《宗人府则例》卷一

[2]《清会典事例》卷一

[3]清朝皇族宗谱与皇族人口初探 鞠德源 见《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上册408页

[4]《爱新觉罗宗谱》丁册7328页

[5]同上,甲册53页。

[6]同上,甲册·例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节 特殊家谱——玉牒
清代玉牒制度初探
【清代玉牒】
谁在历史上百世留名,谁在长河中黯然离去
愛新覺羅始祖系譜與清帝世系表
[明清历史]--大清国姓爱新觉罗氏的渊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