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文化批判--卤煮

老舍既一个老北京文化的眷恋者,同时又是一个老北京文化的批判者。早在抗日战争之前,他就在《离婚》、《猫城记》里进行了激烈而沉痛的批评。批评集中在北京魅力所在的闲逸情调、优游态度和市民的驯良神情上面。这也正是传统中国社会农业文明的典型心态。当“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北京城的危机日益加深,直到“一二·九”运动中,爱国学生发出“华北之大,已经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警告。然而,许多北京市民却依然过着闲逸的生活。

    “七·七”事变使种种忧虑、警告变为现实。“国破山河在”,远在重庆北碚的老舍遥望故乡,写下了这样一段血泪淋漓的文字:“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院、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引自《四世同堂》)

    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里,老舍称北京的文化为“像田园诗歌一样安静老实的文化”,他借进步青年祁瑞全的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真爱北平,可是现在已体会出来它是有毒的地方。那晴美的天光,琉璃瓦的宫殿,美好的饮食,和许多别的小小的方便与享受,都是毒物。它们使人舒服、消沉、苟安、懒惰,瑞全宁愿到泥塘与血狱里去滚,也不愿回到那文化过热的故乡。”“他想,新的中国大概是由这些坚实纯朴的力量里产生出来,而那些腐朽了的城市,像北平,反倒也许负不起这个责任了。”

    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与理智的批判处于一种深刻的矛盾之中:严厉的批判或许确有偏颇之处,沉痛的心情正是出乎挚爱。北京人生活中的闲逸培养出浓郁的艺术氛围,同样的闲逸也培养出形似散淡的无聊。在《四世同堂》里,祁瑞丰爱找乐子,爱看热闹,已到了全无心肝的地步,最终把自己的小命也玩完了。

    一种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就是这样水乳交融在一起,你不能全部抛弃,也无法全部接受,更难以将二者分离开。《四世同堂》里的钱诗人、祁瑞宣、冠晓荷,在政治立场上大不相同,在文化性格上却不无共同之处:钱诗人“懒散”,祁瑞宣“自然、大雅”,冠晓荷“悠闲,无聊”。老舍认为那种“什么有用的事都可以不做而什么白费时间的事都必须做的文化”造成了“无聊的天才”。作家无法在倾心于这古城魅力所在的雍容与优雅时,摒弃其优雅雍容赖以维持的闲散慵懒。

    北京人谦逊有礼,平和散淡,生活虽然艰辛、沉重,却不紧张、急迫。林语堂在他的代表作《吾土吾民》中,这样描述老北京人: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诙谐,因循守旧。更有人将北京人比作骆驼:“你见过一串骆驼走过吗?安稳,和平,一步步的随着一声声丁当丁当的大头铃向前走,不匆忙,不停顿。那些大动物的眼里,表现的是那么和平而宽容,忍辱而负重的性情。这便是北平人的象征。”(引自孟起:《溜达》,1936年《宇宙风》第23期)这样一种文化性格构成的社会,在十九世纪之前,尽可以老牛破车似地往前慢慢蹭,或者干脆停顿下来。可惜的是,老北京城已进入二十世纪,八国联军的炮火,军阀之间的混战,最后是日寇铁蹄的践踏,使这座古城满目疮痍,使北京人的生活日益困苦。

    老舍在抗日战争前就曾感叹:“虽然北平确有许多可爱的地方,设若一种文化能使人沉醉,还不如使人觉得危险。”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更为悲哀地相信:这是个极伟大的亡国的文化。老北京城其实正是古老中国社会的缩影;老北京人则是传统中国人的化身。

    老北京是一个美与丑、雅与俗共存的城市:庄严雄伟的宫殿与破旧不堪的杂院共存,通衢大道与狭窄的胡同共存,美丽的皇家园林与荒凉的苇坑、坟堆共存,满汉全席与窝头咸菜共存,富贵奢华与穷愁潦倒共存,人性中的美好与丑恶共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修葺一新的老舍旧居(照片)
老舍笔下的北平,太怀念!
读不完的老舍 逛不完的北京
想北平
中秋节绘本故事推荐《中秋》
如果说,北京城是一个大西瓜|王小丹·早茶夜读7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