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合院”里炉火纯青的日子--惟我獨尊

“四合院”里炉火纯青的日子

 

    现而今的北京建筑可说是丰富多彩,高楼的挺拔、胡同的别致。但要说起咱北京的民居,就不能不说四合院,它跟胡同、豆汁、焦圈和同仁堂一样,总是揣在心里的念想儿。

    自打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让金中都旧址的居民和官富们在大都城建房,并给了有钱人和在政府里任职的官员以优惠政策后(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院落式的住宅便应运而生了,最终形成了咱北京特有的四方四正的四合院。到了明清两代,四合院便越发的讲究和别致。

    北京人热爱生活,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更懂得雅趣。院儿里的花木虫鸟、天棚鱼缸、叠石造景和“老爷、小姐、胖丫头”都向人们述说着家的祥瑞,难怪有位美国学者感叹“北京人太知道什么是家了。”

    在京城干燥、憋闷的盛夏时节,当街巷里的四邻聚在大槐树下一块(KUA读四声)堆儿摇着大蒲扇,天南地北神聊海梢的时候。庭院里绽放的丁香、海棠、鱼缸里碧绿菏叶下游弋的金鱼,满藤的玫瑰香与葡萄架下的香茗,观花、赏鱼、吟曲,都标志着这里的舒适与安逸。我曾去过几处著名的四合院,尤以老舍与胡絜青先生的“丹柿小院”印象深刻,院儿里两棵柿子树。每到秋天,枝头上总是缀满金黄的果实。 

    四合院经历了美好与沧桑,而在我的记忆中,我第一眼看到的四合院已是几家混居的天地。我的家是一拉绺三间北房,里外相通。小时我叫它“北京屋”。而东西厢房住的是山东的张奶奶和老北京的石奶奶。倒错的南房早已荡然无存,前面接出了一个有六户人家的院子。所以提起四合院始终是和煤球、蜂窝煤、炉子、烟筒、换房联系在起的。因为那个时候,北京的楼很少,即便是有个三、四层的楼,老北京的大妈、大婶们也会把它们比喻成“高楼大厦”。

    祖母是个喜欢生活的老太太,经常在庭院里种些石榴、海棠和扁豆花并养些鱼鸟。每了夏天,她便在庭院的桌子上摆上茶具、瓜果和竹椅,手里摇着大芭蕉扇,聊些家长里短话题。我还记得,有一次在纳凉后,天黑了,看着黑漆漆的角落,不知为什么突发奇想,睁睁地用看着祖母,问到,您是鬼吧;祖母摇着扇子,笑出了声儿,说到,我要是鬼啊,早把你吃了。   

    另一档子家家儿养热带鱼的年代,祖母在正屋前养了一缸的热带鱼,好象是红剑,要生孩子,祖母便用抄子单捞出来,放在一个透明带有红花儿的茶杯里,把我有一个人放在家里就去街道开会了。一觉醒来,发现家里没了人,没着没落儿的,便对着放鱼的杯“研究”起来,想瞅瞅这鱼到底怎么生出来,可看了半天它也没动静儿啊。看着看着不知道哪根神经不对了,突发其想,要是把这鱼喝了,进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哪。要不说是孩子哪,想着想着,还真抄起杯子连鱼带水灌到肚子里了。

    这鱼一下肚儿,利码儿又明白了,这奶奶回来要是问可怎办啊。得了,已然这样儿了,一不做二不休,拿起杯子就把它仍到地下CEI的纷纷儿的,要是问起来,就说了把杯子不小心碰地上了。恩,就是这个注意。到了(音:LIAO)家里人也不知道这挡子事。

   成了杂院后的“四合院”,对门是户的住着,就象一家人一样,虽然也有因为煤球炉子放的不是地儿、洗的衣服,晒的被褥子晾的不是地儿而吵架、拌嘴的时候,但过不了几日,哪家儿有点新鲜的吃食,也得想着给对门送点尝尝。这是咱老北京人那点儿情谊。

  在过去,哪家住四合院都得烧煤球炉子、或蜂窝煤。说起来还是烧煤球炉子的家儿多,这是因为煤球比蜂窝煤便宜。记得过去各家儿用的煤球,有的是买成品,有的是自己买煤面儿做煤球,做出来的煤虽然没有买的那么个顶个的圆,但它好烧、省钱。

  做煤球大人的活,孩子也不会放过这“好玩”的事儿。那时大人做煤球,是先将碎煤渣儿或煤面儿和上土后,堆成堆儿,中间弄个坑,倒上水,就象山中平湖一样。然后再用手和,等和实了在下手攥成煤球,或把煤泥滩在地上,用瓦刀划成田字形,干透了就用。到了冬天,准确地说是十月底、十一月初的光景,秋风乍起,天一日凉似一日,家家就得膛炉子、安烟筒、买风斗。不象现在不管是冷是热,也得到了十一月十五号才有暖气。

  如果是买的煤球,那是煤厂做的,严格地说是煤厂摇的。摇煤球有点象摇元宵。摇煤球的关键就在“摇”上。大筛子放在小花盆上,把切好的煤茧铲入筛中,两手握住筛边摇动,煤茧在筛中不断滚动,逐渐变成光滑匀整的球形。道理和摇元宵一样,只不过一黑一白。但其劳动强度和难度都比摇元宵大得多。

  这是说的煤球。到后来用了蜂窝煤,送煤的师傅蹬着平板车,走街串巷给各家各户送煤。蜂窝煤码的整整齐齐的放在车上,各家的大人见送煤师傅来了,就忙招呼着500只、1000只地买。有的大妈还给倒水送烟,为的是给自家送些干煤。

  卖煤的师傅辛苦,整日黑头土脸的,都看不清长的什么模样,好象是戏台上的包公,生就了好身板才能干这营生。他们终日拉着车蜂窝煤走,车上除了煤,就是他们的搬煤工具,一块带把儿的木板,把蜂窝煤齐整地放上,一哈腰,双手较劲,以木板一侧紧抵小腹,如小孩子一般高的蜂窝煤抵着胸腹,直至高高仰起的下颌,乍看上去,好像卖煤人用下颌与两手就将小山似的煤搬起来。噔、噔、噔往前走,步履稳健,根本不用担心他会摔跤。

  买了蜂窝煤一般都会马上就用,而是在院儿里吹晒几天,等干透了会用。那时候各家儿存的蜂窝煤都放在自家房外的窗台下,上面盖块塑料布并压上几块砖。一次往屋里拿进五块十块的放在炉儿边,随时取用。

  火炉在四合院居民的生活中是占有着相当大的地位的,因为人们不仅用它来取暖,而且还用它来做饭,烧水什么的。有的时候还会在炉台上烤上几个白薯,那香味至今回忆起来都会忍不住流下口水。有时几个街坊过来串门,也会一起坐在炉子边上闲聊上几句,那种温馨的感觉比现在可是浓重多了。

  现在搬进了楼房,有了既干净又暖和的暖气,但是生活中却似乎少了些什么。没了那又黑又沉的蜂窝煤,没了那火炉子以及火炉上烤着的白薯的香味,当然,也没有了那些围坐在火炉边上聊天的街坊们。有的时候我会站在窗边,看着外面在寒风中摇摆的干枯的树枝,回忆起曾经有火炉子和蜂窝煤陪伴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脸上总会浮现出一丝温馨的笑容。

  有煤球炉子的光景是温情的。外面大雪封锁了道路,天寒地冻,进到屋里却温暖如春。回忆那炉火纯青的岁月,其实就是四合院的邻里情怀,北京人的情谊。

    历史总是要发展,现代的社会的建筑形制已不仅局限于四合院,但这种念想儿,总是在人们的心中难以忘怀,只要一提起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取暖话当年(多图)
胡同故事 | 老北京的烧煤记忆(二)
京城旧事:老北京的炉子、煤球和烟筒
乐活
马未都:蜂窝煤
在没有集中供暖的冬天,北京人如何取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