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阳蟋蟀--杨福成

宁阳蟋蟀

杨福成

立秋之后,就进入了蟋蟀的季节了。

宁阳的蟋蟀性情刚烈,强悍而善斗,自古有名。

宁阳斗蟋之事兴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朝。斗蟋名著《功虫录》中曾有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斗蟋随笔》更是如数家珍:自光绪21年至1940年,全国蟋蟀悍将26个,山东占17个,其中宁阳就有9 个。近年来,宁阳虫将帅辈出,捷报频传,令人翘首。1989年秋,上海蟋界元老火光汉先生从宁阳收的紫黄在竞斗中共胜8场,红黄竞斗6场,全胜;1992年,上海队与天津队再次交锋,沪方出场的全是宁阳斗蟋,结果以10:0轻取对方。

宁阳斗蟋何以如此勇猛善斗?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蟋蟀协会主席吴继传教授不畏酷暑,曾十余次到宁阳考察研究,确认宁阳县特别是泗店镇属钙质褐土区,酸碱适度,地下水资源丰富,宁阳沟、光河、赵玉河横贯南北,气候适宜,湿度相当,更有北依东岳泰山之大气,南接孔子故里曲阜之灵气,西望水泊梁山之豪气,东纳神童山之神气,如此诸多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宁阳县尤其泗店镇成为名虫生息、繁衍、养成的风水宝地。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宁阳县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场,港澳报章称之为“蟋蟀王国”、“蟋蟀之乡”,英国《独立报》则誉为“斗蟋圣地”。

吴继传教授在上述中重点提到了泗店镇,泗店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泗店镇有“中华蟋都”之美誉,位于鲁中偏西,宁阳县城之南,故当地人又称之为“城南”。泗店镇所辖的古城村,是汉高祖元年所建宁阳县城旧址,是泗店蟋蟀的集中产地。据历史资料记载,古城蟋蟀从宋朝起就开始奉为皇家贡品,以后的元明清三朝不衰。

关于泗店蟋蟀的历史传说有好多,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传说赵匡胤特别喜欢斗蟋蟀,经常从全国各地收集好的蟋蟀品种。有一次,当蟋蟀运到泗店时,贡车打翻,于是各地好的品种就留在了泗店。

泗店蟋蟀个大、性烈、善斗、聪明、抢口快、收口重,品种繁多,总体来说共有7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不乏有许多珍贵的品种,比如大青、琥珀青、铁头青背、墨牙青麻头、粟青、白沙青、蜜背青、重青一线、蜜蜡头、沙黄、粟紫、顶淡紫、银牙淡紫、紫壳白牙、铜头铁背、黄笃、青笃、黄长衣、披袍轩甲、披袍轩甲青、阴阳翅等。

现在,宁阳的蟋蟀市场主要集聚在泗店镇。泗店镇很小,一条济(南)兖(州)公路穿心而过,这就是泗店镇最繁华的大街了,也可以说是泗店镇唯一的大街。

晨辉初照的时候,小镇上就已经十分忙碌了。男女老少都提着编制精美的小篮子,或两手捧着几个小罐子,里面装的可都是宝贝儿——上好的蟋蟀。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和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内外许许多多的蟋蟀行家和爱好者都云集于此,有万人之众,收购摊点好几百处,蟋蟀日上市量达数万只,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泗店镇距孔子故里不远,这儿本是礼仪之邦,但因为有了这么多人的到来,大街小巷也就变成了南腔北调,服装也是花花绿绿,甚至,不少男士还赤着身子,大腹便便,身上刻满了龙或者凤或者虎什么的,让这个儒雅的小镇平添了几分江湖的气息。

每到秋季,出外打工的不少男女都会专门回来捉蟋蟀。捉蟋蟀能比打工挣钱?千万不要小瞧这小虫,它们的身价可不一般。在泗店镇,有“小虫贵如牛”的说法,这可不是吹乎的,好蟋蟀可以卖到5000——20000元一只。一个季节能捉到一只好的蟋蟀,就比打一年工挣得还要多,即便是捉不到这么好的蟋蟀,一季至少也可收入5000多元。

要想卖好价钱,必须得识虫,泗店镇的男女老少,大都识虫,他们甚至不用看个头、颜色,只是听叫声就能知道这个蟋蟀能值多少钱,这也就是当地百姓所说的“听叫”。

在泗店镇的西孟村,一位大嫂趁煮饭的当儿,走到家南的田地里,只听了一会儿,就抓到了两只。吃完饭,那位大嫂拿着刚抓的两只蟋蟀到市场上让南方人一看,很是中意。那位大嫂开口要两千。南方人手一比划,一只600元,另一只200元。成交!点了钱,那位大嫂就唱着小曲儿骑着自行车回家刷碗去了。

泗店镇南王村村民王爵民被称为“虫王”。他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农民,但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连澳门最有名的斗虫高手也肃然起敬;在上海“虫”界,他更是名声赫赫。王爵民从8岁开始捉蟋蟀,迄今已有近50年的经历。特别是近几年,王爵民的两个儿子也子承父业,加入到收蟋蟀、养蟋蟀的行列中来,并靠收蟋蟀、养蟋蟀、卖蟋蟀发家致富,成了名副其实的蟋蟀之家。卖蟋蟀之前,王爵民在南王村是最穷的,而现在,王家成了村里的首富。他家的两栋小洋楼,全是用卖蟋蟀的钱盖的。据介绍,他们卖给上海人的一只蟋蟀,曾在澳门被炒至17万元。王爵民深有感触地说:“蟋蟀虽小,却比黄金还贵。”

几日前,我回老家给父亲过寿,看到泗店的蟋蟀市场依旧红红火火,就连通往我家的那条十多里长的马路两边都摆了不少摊位。“唧唧吱、唧唧吱……”下了车,站在田边,感觉整个旷野都是这么动听的歌声, 禁不住,便吟诵起了《诗经·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动野趣 探访“国虫之乡”的蟋蟀博物馆
村民捉蟋蟀月入1.5万
【袁念琪】收趱织的上海人(12.10.28)
蟋蟀经济:从捕捉贩售到驯养比赛 产值过亿(组图)
【2008年的记忆】蟋蟀之乡—宁阳纪行
宁阳“蟋蟀猎人”半夜下地忙,蟋蟀交易火爆“虫王”身价上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