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王文宝(电脑藏书)

内容简介

一句话精彩:秋天,在后院儿西墙下草树丛中捉蜻蜓、蚂蚱,逮蛐蛐儿、粘唧鸟儿(蝉),中元节玩莲花灯、蒿子灯、荷叶灯,春节放花炮、抖空竹,风车儿嘎嘎作响。60多年过去了,昔日那个大杂院里的情形,依然常常勾起我温馨的回忆。

  速读:京腔京调的北京话、诱人的北京风味糕点、渐渐消失在人们记忆里的旧时歌谣等等,数十年来,民俗学家王文宝先生对北京民俗的研究保留了诸多北京市井民俗文化的珍贵信息。除此之外,书中还记录了刘半农、常惠、江绍原、顾颉刚等北大学者对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让全书不仅散发着浓郁的京味气息,而且还承载着十足的学术味道。

《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为燕园记忆之一。

作者简介

王文宝,1929年生,北京通州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民俗文化工作。1979年调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年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91年退休前任该会民间文艺研究所副所长兼民俗民艺研究室主任。作为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先后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及会长。被聘为钟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神州民俗》名誉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出版有《中国民俗研究史》《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俗文学发展史》《北京传统民俗文化集锦》《吆喝与招幌》《弘扬祖国民俗文化》《中国民间游戏》等多种图书,撰写有关文章400多篇。

第一部分 从大杂院儿里走出
热衷弘扬民俗文化
温馨的大杂院儿
京城当年一个繁华商业区
想起了“平民食堂”
二中琐忆
输血的故事
旧事难忘
——记越南留学生在“中国语专”二三事
美丽的台湾民间传说

第二部分 市井民俗文化
略谈北京话的特点
——最突出、最活跃鲜灵的京味儿民俗文化
关于北京话“儿”化音问题
关于北京的传统糕点
风味儿中秋月饼和家庭自制“团圆饼”
杂拌儿”伴你过大年
祈吉迎祥的春节文化
老北京过大年的“玩儿”
北京的户外游戏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中突显的
地方风物人文色彩
饶有兴味的北京地名歌谣
谈谈几首关于时政的北京地名歌谣
反映岁时节日的北京谣谚
古往今来一线牵,京都故事惹人传
京城戏曲曲艺的发展概况
段宝林:王文宝《北京民俗文化选粹》序

第三部分 北大学人之贡献
刘半农与北大歌谣学运动
中国俗文学俗文学运动
妇女对中国俗文学之贡献
——为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召开而作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一些报刊宣传民俗学的情况
常惠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贡献与台湾出版
的“俗文学丛刊”
江绍原首开“迷信研究”课试卷的发现和他对
民俗学事业的杰出贡献
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
——纪念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
积极挖掘抢救民间文化遗产
北大学人对民俗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之贡献
——献给北大中文系百年华诞

第四部分 珍贵的记录
后记

这本小书是2010年在编撰《中国民间游戏》一书时同时萌发的一个选题。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北京的基层文化和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吸引了我、培育了我,使我走上了为之奋斗的学术道路,也可以体悟到我对北京的民俗文化和北京大学母校的深厚感情。
著名文史学家白化文先生向北大出版社推荐,得到了高秀芹女士和责编梁勇先生的支持,此书得以很快问世。谨向以上诸君致以真挚的谢意。
王文宝
2011年11月30日

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编委会今年5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弘扬祖国民俗文化》,受到了有关学者的赞扬,陕西杨景震先生来信说,该书“全面地总结了开展民俗学研究活动以来的经验、收获和优劣点,是一部资料齐全、十分珍贵的书籍”。
60年来,我撰写了400多篇文章,在编《弘扬祖国民俗文化》时只能收进其中的一部分。现将该书未收入之已发表的若干文章编成一小书,取名《从大杂院儿里走出》,一方面有怀旧之意;一方面为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前在我国开展的这一工作做出新的贡献。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培育我成长的基层文化和我对它的深厚感情,以及我为弘扬祖国民俗文化所做的努力。第一部分为“从大杂院儿里走出”,第二部分为“市井民俗文化”,第三部分为“北大学人之贡献”,第四部分为“珍贵的记录”。
清末汉严卯斋笔录的《贸易》齐如山眉识闲园鞠农的《一岁货声》为著名民俗学老先辈常惠先生所赠,都是极珍贵的民俗文物,特收入本书中。
2010年9月27日

【民俗人物】“单车活佛”王文宝  

 

“单车活佛”王文宝

--我的忆念

一 笑 堂

鞋不破,貌不错,

生就一对深眼窝。

公交、出租他不坐,

骑上个单车京城梭。

大街小巷都窜遍,

胡同家院常做客。

车前挂了个“百宝袋”,

家里民间文化的“堆堆”多。

他在中国民协时,

资料编了一伙伙。

《通讯》从来未间断,

全国会员他认的多。

我虽然没有上北大,

哥儿俩好像上下级的老同学。

他是学长我是弟,

见面总要说一说。

民俗学会筹备处,

全凭他骑上单车来联络。

当时几个民协老会员,

都想入会托我去给老王说。

谁知他见面“不买帐”,

说是“往后拖一拖。

开台锣鼓要敲响,

牌子亮出咱再说。”

大家一听哈哈笑,

说“王文宝是个大称砣!”

他为人平和多自谦,

埋头耕耘话不多。

代表民俗学会去四川出席巴蜀文化研讨会,

当地领导会前招待他不上桌。

甚至开幕式不想上主席台,

多亏我们几个外省代表把他往上梭。

广州国际学术研讨会又见面,

这一次民俗“中央”去了人三个。

“巧嘴八哥”代表“中央”来祝贺,

老王这回得解脱!

“公众大师兄”老乌说“王文宝走了”我沉痛!

赞叹他一生骑单车! 

 

1992.6.出席“巴蜀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时,在德阳市艺术墙前与王文宝等人合影

 

2001年12月出席中山大学出席“现代社会与民俗文化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体与会代表留念

 

 

       一位辛劳勤奋的民俗学家、民俗学术史家、民俗组织活动家,最后的时刻依然在为民俗事业做贡献,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好好学习!

    此刻,我回忆起文宝兄近30多年来为民俗学事业做出那么多别人无法替代的细致工作,我真为他感到骄傲!并默默地向他致谢!

    此刻,思绪万千,一言难尽!......惟愿他过度疲倦的身躯和灵魂好好安息!谨此沉痛哀悼!

--引自乌丙安悼文

 

王文宝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王文宝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2014年3月12日上午在北京市通州殡仪馆举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先生在告别仪式上致辞,白先生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王文宝先生在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研究员代表学会出席告别仪式,并向家属表示慰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以及王文宝先生的亲属和生前友好刘晔原、陈泳超、陈连山、王娟等出席了告别仪式。

王文宝

  王文宝,1929年6月13日生,北京通州人,笔名幸辛。195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1949年、1956年、1979年先后参加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桂林市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91年退休前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所副所长兼民俗民艺室主任、副研究员;为1983年、1984年先后成立的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俗文学学会的发起者和筹建者之一,先后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会长兼秘书长、顾问,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被聘为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已出版《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中国民俗学史》、《中国民俗研究史》、《中国俗文学发展史》、《中国俗文学词典》、《中国俗文学家(者)传略》、《吆喝与招幌》、《弘扬祖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间游戏》、《从大杂院儿里走出:民俗文化随笔》,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等20多种著作,发表文章约400篇。2014年3月10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5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11)
民俗学
王全宝原创故事会丨道士惩奸官
民俗文化
民俗学新书目
名家十日谈:民间信仰与崇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