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味儿秀】于阿军,老“家门”里的物换星移

于阿军在画家中,算是很特别了。在那么多以北京为题材的画家中,他找到了一条事关家庭的道路。在他的作品里,他的家乡——北京,被剔除了所有与宏大有关的属性,提炼出“家门”这个简单的元素。城市不再是地域性的主题,而着眼于家庭这个最小的单元。更极端的是,他要我们在一扇扇门上,看到世事沧桑,而家庭里的人物却从不出场。他用空寂的场景,暗示着物换星移和人心的起伏跌宕。

家门

北京是不比寻常的城市,它负载了太多微妙而敏感的涵义。很多年前,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是从天安门开头,渐次展开对中国的观看。他的表现手法,启发了后世的中国艺术家,所以这几十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以天安门为题的绘画。他们带着那个意大利人的眼镜,力图在恒久与动荡之间看清这座城市的奥秘。但是,由于过分的肤浅,难有安东尼奥尼的洞察力,只沦为一种空泛的政治图解。此外,我们也看到一些杰出的画家,以城市的不同细节为对象,画出有价值的作品。阿军属于其中,却算另类,因为他为这座不凡的城市贡献了不一样的思想。

百年老门No.1 180*112CM,有反转片

百年老门NO.3 180*112CM 有反转片

百年老门NO.5 180*108CM 有反转片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更注重生活在里面的具体性。画家不是城市的他者,而是细节,是造就城市的人。城市的来路和去向都取决于这些城里人的作为和思想。他的北京,不仅是座大城,更是众多的小家。这些小家如何过活,以什么样的精、气、神过活,涉及到一个巨大的主题,那就是生存态度和民族精神。过去,老舍先生把我们带进家庭,让我们看到文学中的北京人。现在,阿军把我们挡在四合院门外,迫使我们对着残旧的木门发呆。

诗书处世长(油画)

这些古旧的门庭的确曾经栉风沐雨,老舍和老舍之前的时代,已经变成了门上微不足道的痕迹。这些有年头的建筑以及镌刻在木门上的文字,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意义,却是难于回答的问题。阿军让我们站在门外,不仅是来端详这些日渐少有也早已过时的大门,其实也是在拷问我们的生存。在日新月异的北京里面,还有一个北京;在你的生活里,还有一种生活;在你之内,还有一个你在挣扎。打开这扇门,扑面而来的,是与老舍先生的文学同样复杂的具体的生活。但截止目前,在艺术上我们很难看到恰切的表达。以前,我们听到崔健嚎叫一无所有,直到现在,依然感到颤栗。最近,汪峰整天北京北京唱得叫人伤心,他让我们感到了被现代化遮挡着的忧心忡忡。


一扇门,挡在那里,我们是走进去,还是返身迎着这个猝不及防的新世界?这是一个令很多人踌躇的命题。传统中国已是烟消云散的梦,当代中国对很多人来讲过于寒冷和陌生。这是如阿军一代所共有的彷徨。但阿军的作品,不是怀旧,而是在新与旧之间开辟了一条逼仄的通道,你能透过这里观察到世态对于人心的深刻影响。


阿军的作品,没有故事。你看到的,是家门这个被反复使用的舞台,我们依稀能看到不同时代残存的戏文。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比《四世同堂》更复杂的剧情。家庭兴衰,政权更迭,文化的嬗变用不可抗拒之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就像四合院本身,或为私产,或为大杂院,起伏沉沦。两扇门,像一道幕布,在把剧情挡在历史深处的同时,也激发我们对自身的反省和考察,而生活的意义恰恰浮现在反省之中。

福星第(油画)

敦善行(油画)

丹柿小院(油画)

残雪(油画)

我们不能说每一个家庭都被时代大潮百般蹂躏,因为那里面也不乏弄潮儿。不必在一幅画里寻找故事,我们自己的麻烦和快乐,足以和他人匹敌。我们也必须相信,这些家庭的平庸或不凡,累积成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和性格。

胡同秋色 132CM*110CM


面对阿军的作品,具体地说,那些挡在朱漆大门后面的人家,从来都吝于让我们看到哪怕是模糊的身影。他用局促的构图,迫使我们观看门板的细部。这种平面的布局隔断了我们对场景深处的探望,阻止我们浮光掠影的好奇。于是,我们只好老老实实地看这些由他精心选择的细节。他把风景转换成静物,这种静物观念把观看者引向了别处:这是一个巨大国家的细节,又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地方。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建造自己的家庭,其实就预示着这个社会将以什么样的状态运行。

胡同人家 130CM.97CM

阿军的一系列关于门的作品,剔除了一般人喜好的抒情性。他画门的肖像,却对表情不感兴趣。而是类似我们身份证上的照片,只呈现本源的事实,不煽情,不渲染。他注重的细节,不是油画作品习惯表现的微妙物质化,而是住户在这道门上所施加的种种寄托之物。门楣上的吉语,门上的纸贴以及楹联被作为核心内容,成为一幅画的关键要素。这种手法具有艺术语言的拓展性,他把文字信息释放出来,为画面增加了文化维度。当我们阅读文字,那种被漠视的文化力量就从过去直逼到当下:你有信心过一种正派大方的生活么?这是他所选择的诸多文字共同的态度,也是古典中国的生存态度。这种态度在目前的中国是不是值得珍惜,是否值得发扬光大,依然是个问题。


现在,阿军所画的内容,已经成了时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设中,像初春的残雪,仅存的部分又成了房地产项目的紧俏资源。这种发自欲望的热情,看上去,不像是珍惜文化遗产而是掠夺宝物。随之而来的是这种旧式民居,渐渐脱离了它的创造者,脱离了与居民曾经亲密的关系,脱离了文化原型,变成了中国式的奢侈。


当然,在阿军的作品里,这些类似寄托情怀的居所,依然弥漫着一种忧虑。造一座房子,为了安居乐业,但是,那些住在里面的人怎么样了呢?像汪峰唱的,“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一道木门终究挡不住命运和时代的变迁。这些“如意门楼”哪就能总是如意?门神也好,楹联也罢,除了宣示生活理念和希冀,就如自己的心境,只能在时事变迁中随遇而安。不过,这些美好的,带有企图心的营造,清晰地记载了北京人的生活做派和人生态度。毕竟,在延续久远的儒家传统中,美德和光荣值得刻在门楣上。敢于昭告理想,起码表明这个社会既有明确的道德尺度也勇于担当。


阿军所画的一系列“老门”,是老北京人生存理想的宣示,也是一座旧城的思想。不过,这些画的真正意义在于:每个清晨,我们从钢筋水泥建筑里爬出来,拥挤在城市的车流里,多想过一种轻逸而诚实的日子!这不是痴心妄想,当每个人都这么想,它迟早会变成一座城市的思想。


【作者简介】

于阿军,1963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并获学士学位,作品《胡同里的大晴天》获北京艺术节一等奖。职业油画家。

本文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留住如歌的岁月

――勉青年油画家于阿军

邵晶坤

凡到过北京的人,大都会被故宫的宏大、天安门的雄伟、天坛的绮丽、颐和园的秀美所打动。但那沁润着北京风土人文的小小胡同及生存其中的北京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往往是一个初来北京并对北京的文化底蕴疏于了解的人,很难体会的。而青年油画家于阿军从小是在这里生活,对于老北京胡同的朝暮四季、风雨晴雾的内心感悟和眷恋是深深的、沉沉的。

从九十年代初,于阿军那勤奋的画笔就饱蘸着浓情,开始表现他所生活其中的北京胡同。他始终以胡同为主题,把京味文化表现得非常纯正,同时,也是最早涉足此类题材的画家之一。

初识于阿军是在六年前中国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会上,阿军的作品吸引了很多参观者,也使我在他的画面前驻足良久。每幅作品似乎都在述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记录着那如歌的岁月。

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画坛出现了写实主义与众多流派共存共荣的百花竞放的局面。对于绘画艺术,尽管流派纷呈,但在风格、技法上并无先进与滞后之分,一切风格、技法都服从、服务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画家的职责是发现美、创造美。面对曾经生活成长过的胡同,阿军以艺术家的眼光从新审视、思考、发现。把对胡同那份深厚的人文情结,运用写实派手法、印象派的写实原理,透过胡同悠久岁月所遗留下来的斑驳痕迹,将其艺术美感充分展现。

阿军深深迷恋胡同那古老而单纯近乎于原始的美。他无数次进入胡同深处,和乘凉的大爷,大妈聊天扯家常,和四合院中洗衣做饭的主妇搭话,有时还混在踢球的小朋友中嬉戏,胡同中散发出的古朴情调,是阿军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他怀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以坚实的写实功夫,从不同视角对景写生,忘我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

那幅《胡同故事》作品就是根据写生稿的再创作,画中没有人物,在胡同内的一门楼旁,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似乎经过一天忙碌后静静地在那里休息,一道阳光洒在它的身上,透过一股暖意,整幅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其绘画手法及其朴实,他没有按照流行的典型化公式去塑造,他只是被眷恋的情感所驱使,真实的再现了他所见到的,更确切地说是他那心灵所感受到的留住岁月的一种渴望。胡同沉默地诉说着故事,压迫着你的呼吸,使你不得不超越画面上的具象时空,去俯瞰历史、思索人生。

阿军的勤奋,使他不断有新作品产生。青瓦、灰墙、朱门、锈钉、石狮,从多种视角刻画,虽然构图各异,但每幅画都显得沉稳、自然。走进画面,在色彩斑驳中,不失其真实;笔触厚重不失其画意;物象刻画深入,但无描摹之感。运用直接画法与间接罩染法相结合、物象组合穿插,富于节奏感。画面平静、朴实、感人至深。从那油漆破落的老门上“家和万事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布满漏痕的老墙上留存有“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残破的青瓦、灰砖间滋生的杂草,可以感到沧桑岁月、幽幽古情、令人产生无限的怀旧情怀,而怀旧的背后是对那生活的祝福和对古老文化的眷恋。

近些年阿军的作品不断问世,知名度日高。98年在香港成功举办个人画展,产生的轰动效果,给阿军带来了极高的声誉。面对成功,阿军心态十分平和,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感谢曾经帮助和勉励过他的老师和朋友,感谢北京胡同给与他的灵感。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只有付出艰辛劳动,别无捷径可走。当别人接踵摩肩在诸多路径中左顾右盼地寻觅艺术的海市蜃楼时,阿军在他坚守耕耘的地界中,捷足先登地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阿军已过而立之年,他深知时间的珍贵,每天笔耕之余,不忘博览群书,使其底蕴日深。在他投入浓浓的乡土之爱,挽留如歌岁月的作品成集之时,祝他在新的征程苦耕中取得更大成功。

作品 《胡同人家》
前几天在美术馆看“同路而行”的展览,其中于阿军老师的作品《百年老门》系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去拜访于阿军老师,于老师亲自开车到地铁接送我,令我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许多温暖,非常感谢他。看于老师赠送的画册,他之前一系列表现北京胡同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品 《恍若昨日》
曾几何时,你我穿行于这样安静、熟悉的街头巷尾。又有多少次,这些朴实无华的建筑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那些斑驳的油漆大门、青砖灰瓦、破旧的自行车、墙壁上的门神和革命标语、门厅柱廊上陈旧的精雕细琢、渐渐远去的老人……无一不蒙上了岁月的尘埃。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重复变更,不知不觉中,昔日的少年都已随着时事的变迁老去,只有一条条古旧的胡同,仍矗立在风中,默默地见证着世事的沧桑。
如今社会的飞速变化,渐渐使身处热闹都市中的人们远离了胡同小巷里的清净与真实。当我们驻足于这些作品前的时候,享受到的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一种心灵的回归。
作品 《万岁》
于阿军
1963年生于北京
198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并获学士学位
1995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北京之风》油画展,作品《进入胡同》入选中国风景画展,作品《胡同里的大晴天》在北京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并获得北京美协永久珍藏
1996年作品《胡同故事》入选《迎春画展》,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作品《寂》入选北京市美术作品展
1997年在香港世界画廊参加庆祝香港回归艺术作品展,作品《北京胡同》参加中际汉威艺术品拍卖
1999年在香港世界画廊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2001年在香港世界画廊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
2002年加入“同路而行”美术合作社
2004年在香港世界画廊举办第三次个人画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他,画出世界上最美的胡同和极致的门!于阿军 · 2016-2017年度首届艺坛百家入围展
敞开门儿过日子的老北京,您还记得吗?
《新时代·新经典》胡同画家于阿军作品欣赏
让门变的更可爱的居家门贴设计作品
超级合辑!夏阿的作品,这就是一次画展!
【油画】于阿军《胡同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