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见煮饽饽都不乐的煮饽饽(专辑)(珍藏版)

     目录

(1)看见煮饽饽都不乐的煮饽饽
(2)“破五”煮饽饽
(3)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梁实秋<<过年>>
(4)满族习俗—冬至煮饽饽
(5)腊月二十八“白面发、七级浮屠与煮饽饽”孟繁佳
(6)大年三十守一宿、老佛爷煮饽饽及守岁仪式--孟繁佳
(7)晚年慈禧太后如何过年?与众人做素馅煮饽饽
(8)年味儿,其实就是人情味儿
(9)梁实秋: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1)看见煮饽饽都不乐的煮饽饽

    

煮饽饽即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2)“破五”煮饽饽

  煮饽饽

  纪连海

  今儿是正月初五,按老北京人过年的习俗,这一天,全家要在一起吃“煮饽饽”。“煮饽饽”是什么?破五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五的来历是什么?商家为什么可以选在这一天开市?

  老北京人“破五”这一天的风俗有摆宴席、放鞭炮,吃象征“元宝”的饺子——“煮饽饽”。“饽饽”谐音勃勃,以取勃勃升起之意,寓意着招财进宝。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没有一家不“煮饽饽”的,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正如咬春的“咬”字一样,含有“剪彩”的意思。“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也有些地方又把大年初五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画句号了。其实,据传关于“破五”的来历,有三种说法:

  第一,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

  第二种说法认为,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第三种说法是,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由于初五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正月初五“送穷”,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除了送穷神迎财神,这一天也可以开市贸易了。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开市大吉、招财进宝。

关于饽饽有个有趣的土话儿——看见煮饽饽都不乐。“老北京”形容某人满脸官司不通人情,便会说该人“见了煮饽饽都不乐”,因为正常人见到吃饺子一定会喜笑颜开,不乐者自然就不正常了。





(3)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梁实秋<<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除日挑到家中,自己家里也购备一些新鲜菜蔬以为辅佐。一连若干天顿顿吃煮饽饽的怪事,也不再在我家出现。我父亲说:“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逛厂甸,我们是一定要去的,不是为了喝豆汁儿、吃煮豌豆,或是那大糖葫芦,是为了要到海王村和火神庙去买旧书。白云观我们也去过一次,一路上吃尘土,庙里面人挤人,哪里有神仙可会,我再也不作第二次想。过年时,我最难忘的娱乐之一是放风筝,风和日丽的时候,独自在院子里挑起一根长竹竿,一手扶竿,一手持线桄子,看着风筝冉冉上升,御风而起,一霎时遇到罡风,稳稳地停在半天空,这时候虽然冻得涕泗横流,而我心滋乐。



民国元年初,大总统袁世凯唆使曹锟驻禄米仓部队兵变,大掠平津,那一天正是阴历正月十二,给万民欢腾的新年假期做了一个悲惨而荒谬的结束,从此每个新年我心里就有一个驱不散的阴影。大家都说恭贺新喜,我不知喜从何来。



(4)满族习俗—冬至煮饽饽

冬至。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可见中国历来是很重冬至这个节气的。

资料显示,冬至到底是冬至也叫冬节、亚岁等。它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节气循环地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冬至节美食离不开饺子。饺子在满语里叫煮饽饽。

清朝皇宫里过冬至,皇帝要有祭天大典,这叫做“冬至郊天”。宫内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仪式,百官之间还要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从冬至这一天起,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了。从冬至开始,宫中开始填写“九九消寒图”。为何叫 “九九消寒图”呢?那是因为图上九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开始,每天描写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这种风俗,在清代宫廷中颇为盛行。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康熙皇帝曾在宫中与其爱孙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描画消寒图,作冬日之消遣。直到现在,故宫养心殿燕禧堂的隔扇上,还挂着一幅九九消寒图。

  东北满族的冬至祭天古已有之。满族的祭祀仪式分为折九大祭(“折”指封土为祭之处)、树柳枝祭、祈福换锁祭三种。折九大祭,多于冬至前后进行,祭祀对象为“温达浑”和“阿布卡”。“温达浑”即满语“祖先”之意;“阿布卡”,即满语“天”。祭天的主要形式是“立杆”,“立竿祭天”。即树尖杆一,置天井之东南隅,杆底安一石座,杆中插一锡盂。《满洲源流考》记载说:“我朝自发祥肇始,即恭设堂子,立杆以祀天,又于寝宫正殿,设位以祀神。”可见,满族立杆祀天,是从其始祖开始的。

 

  冬至民间称“交九”,也叫“数九”,北方进入“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亲娘亲不如火亲”的寒冷季节。冬至是一九头,每九天数一九,八十一天后,天气转暖。各地总结出许多概括数九期间寒暖变化的规律,东北数九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唱起数九歌,东北民间便开始了拽冰猴子,出溜冰车,拖冰床、打哧溜滑等一系列冰雪游艺和冰雪文化活动,从此进入寒冷而又乐趣盎然的冬天。


 (5)腊月二十八“白面发、七级浮屠与煮饽饽”孟繁佳

  北京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元朝开始,北京就作为诺大的中国的皇城所在地,历代政府对都市居民都做过很大范围的调整,并从各地郡府迁入大量城市居民,做为都市居民人口数量的补充。

  到了清代以后,这种来自各地的居民杂居在京城,便逐步形成了北京特有的饮食文化。


  清入关以后,满汉回蒙的居民杂居京城,各民族饮食习惯开始互相渗透。

   满人几乎将所有面食都笼统地称为“饽饽”。过年时的北京,居民们更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把积攒的白面和好,放上面起子,搁在炉台旁,等发好了面做些节令面点,北京有很多节令小吃都是靠发面来制作的,如:打糕、盆糕、金丝糕、萨其玛、椴叶饽饽、搓条饽饽、苏子叶饽饽、蒸馒头,民谚中便有“二十九,蒸馒首”一说,指的就是把头天腊月二十八发的白面,制作成各类面点以备过节所需。

  满人入京后,北京的面点开始丰富了起来。遍布北京的面点铺有很多,有名的面点铺,汉教的有前门大栅栏的聚庆斋、正明斋,东华门的金兰斋、宝兰斋,东四十条的瑞芳斋,菜市口的桂兴斋。清真的有前门大栅栏的祥聚公、祥茂斋,广安门的清顺斋,菜市口的清华斋,崇文门的大生斋,交道口的义兴斋,地安门的增庆斋、公和魁……

  清真的面点铺每年都会根据北京的年节习俗供应居民本店特制糕点。正月元宵二月糕,四月花饼五月粽子,六月豌豆黄,八月月饼圆,九月十月糖点心,到了腊月就是大量的蜜供端上铺了。蜜供,就是各面点铺到了冬日请专做泥瓦匠的手艺人把自己铺里炸好的一寸长、二、三分见方、中间有红条的小面条用糖蜜黏成方塔形,直上直下,上面成尖形,最后用糖浆浇好,锃光发亮的煞是好看。有的蜜供上面还插上“福”、“禄”、“寿”、“喜”、“财”等带花的字儿。然后,卖给居民回家供在佛龛佛像前,所以称其为“蜜供”,而更有老百姓称其为“七级浮屠塔”。

  更多的糕点铺为了拉主顾,每当腊月二十八日这天,就会把蜜供送到京城内外大小寺院,以备春节设供。象北京三圣庵、长椿寺、水仙庵、天宁寺、法源寺、白云观、崇效寺这些寺院都有专门的面点铺专门供应。


  老北京在这天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为了春节的饺子做准备。

  满族人把煮饺子叫做“煮饽饽”,过年前,会包上许多,放在室外冻好,随吃随拿,随拿随煮。北方天冷以后,没有太多蔬菜供居民享用,家家都储藏大白菜过冬。那时人们家家户户都用大白菜积酸菜,所以包饺子最喜欢的还是用酸菜猪肉馅。


  我小的时候,常和大人们一起动手包饺子,和面、下剂子、压饼儿、赶皮儿到包饺子,样样得练。那时觉得好玩,却不明白,为什么包饺子要大家一起上。老人们于是便告诉我,这是满人的老礼儿,早年间就是王府里的王爷也都象征性地和下厨一起操臼,以示“井臼同操”。

  记得那时回老家看爷爷奶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奶奶在旗,老礼儿倍儿多,但也和我们一起包饺子,爷爷却在一旁看着我们忙活,脸上露出不多见的微笑。家族很大,人口多,记忆里饺子包完就立刻被大人们端到院子里的水缸上,用不了多久,饺子便冻成了硬砣儿。然后,撑开麻袋,往里面一倒。等装满了一麻袋饺子,便把它放在地窖旁的木版上盖好。不一会儿,漫天的飞雪就掩盖了两三麻袋的饺子,那可是一家人从腊月二十九到破五时一个星期的主食。到初五前,家中不许动刀剪,开伙做饭,便只有这经济实惠又面菜都有的“饽饽”了。

(6)大年三十守一宿、老佛爷煮饽饽及守岁仪式--孟繁佳

  旧时的大年除夕夜,从朝廷到民间,普天同庆,万民欢腾。老北京,做为皇城的老北京,宫墙内外,官民贾足,更是极尽浑身解数把节日庆典的气氛升高到极至。

  人们把辞旧迎新主要庆典仪式都放在腊月三十这一天,北京人历来将这天视为正式的年禧,因此这一天的活动最为热闹最为隆重。

 

  清末的皇宫,每到大年三十这天,慈嬉老佛爷照例比平时早起一些时候。黎明时分,皇后率领后宫的妃子、大公主以及各王爷的福晋们早就等在殿上。等老佛爷升殿后,由隆裕皇后率领众人向老佛爷请安。礼毕,老佛爷懿旨,命皇后率领众福晋制作佛前供花,让大公主带着格格们布置佛前供品,一直到午膳完。老佛爷书写二三十张福字或寿字。然后看格格们哪个胆大上来写几张,写得好的夸几句,赏个彩儿。写不好的,开几句轻松的玩笑,算是把除夕宫里的喜庆劲儿调和起来。

  到了下午五点,光绪皇上便率领近支宗室,满蒙各王公大臣以及满汉二品以上大员,到宁寿宫给老佛爷行辞岁礼。

  这种礼节,是满人的旧俗,当礼部赞礼郎殿上唱满语赞礼歌时,皇上和礼亲王配对,庆亲王和醇亲王配对,伦贝子和那王配对共十余对载歌载舞,等舞毕,皇上率领众人向老佛爷行三叩礼,老佛爷赏荷包一对儿,君臣便回乾清宫去了。

  皇上一走,内宫开始从隆裕皇后率众人给老佛爷拜礼,到妃子、福晋给皇后拜礼,直到福晋、命妇都轮番相互拜礼完毕,大家才算告一段落。待到除夕夜从钟鼓楼传来交子时的钟声,新年到了。老佛爷命众人齐上殿,摆好长案后,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老佛爷一声令下。从皇后到宫女,大家一起动手剁馅切菜,大殿上也就是在除夕夜有了人间烟火的生气。等老佛爷定了馅的咸淡,皇后、妃子、格格们开始搅拌。天蒙蒙亮,素馅煮饽饽煮好了,老佛爷照例发一两句感慨: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时,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宗的庇护。说完,命令开饭,众人叩头谢恩,吃完天光大亮,老佛爷才放各福晋、命妇回府。外面却传来皇上来给老佛爷贺岁的嚷嚷声。

 

  宫里宫外都是人,高高在上的天子家这样,民间的百姓也有百姓的欢乐。

  三十这天白天,老北京各家各户开始过年前的最后张罗了。这时,各家的长子次子和未出嫁的闺女们都回到父母家里,帮老家儿做点年节最后的准备工作。

 

  佛堂:旧时北京,九成以上居民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除夕夜,那是一定要上供的,三堂、五堂、七堂,甚至到九堂都有。供品各式各样:成堂蜜供、成堂套饼、成堂面鲜、成堂水果、百果蜜饯、花糕京式大小八样、年糕年饭、素馅煮饽饽、点红的馒头蒸点、素炒菜。

  正午十二点前,佛桌上香炉、蜡扦、花筒、香筒五供要齐全,蜡扦上插烫金“花开富贵、云现吉祥”等大型素蜡;蜡扦下要压好黄钱、千张、元宝,谓之“敬神钱粮”。花筒内金银佛花。香筒内檀香,佛香一应俱全。讲究的家里,佛桌前挂刺绣的红围、桌前蒲团专供礼拜之用。



 踩祟

    旧历腊月三十晚上,将芝麻秸散放在院中、过道、甬路、门道等地方,任来往行人践踏,踩得芝麻秸咯咯作响。这叫做“踩祟”,“祟”与“碎”同音,意思是说把一切灾祸都踩在脚下

 

  起香:十二点整,燃素烛,点海灯,烧子午香,这叫“起香”,从这时候起,这线香将不断地烧到初五为止,有讲礼数的人家这时开始“忌门”,拒绝女客来访。即便是至亲也如此。

  腊月二十三送走的灶王爷,此刻也要下界降吉祥了,灶王爷、五显财神、土地爷此刻都要受这香火奉祀了。

  大户人家,此刻还要开设“天地桌”。那是供奉在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凌晨,下凡人间考察善恶的天地诸神及福禄寿三星。同时院子中间要设香炉,点檀香、芸香,富户府第更要烧藏香。表示恭迎圣驾以求过往诸神能在新年赐福全家。

 

  祭祖:中国老百姓是受儒教传统教育的,是信奉“百善孝为先”的国家,一家人在除夕这天,自然不会忘记祖先。北京人在除夕时,有祭祖的风俗。无论家里有没有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的主牌位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按满族人的风俗,祖宗的影象牌位一定要供奉在屋内西墙上的。有的还要把祖先留下来的传家宝拿出来一起供奉。

 

  送财神爷:老北京一入除夕夜,大街小巷便有家境贫穷的孩子挨家挨户送财神爷的。一般人家为图个吉利,没有将财神爷往外推的,都是给几个铜钱,把财神爷“请”进门来。有时,这方送罢那方来,也不能说“不要”,要说“有了”。满北京,惟独回民不接财神,遇到送财神的,一句“隔教”了事。

 

  团圆饭:年夜饭是北京人过春节最隆重的晚宴了。那前些日子宰公鸡、割白肉、蒸馒首、做好的“年菜”,在这除夕夜也是首次品尝,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举杯共庆,尽情欢娱,荤素此刻一概不忌。

  这年夜饭可算是倾全家之力,冷荤里什么肉冻儿、鱼冻儿、鸡冻儿。大件儿里扣肉、米粉肉、红烧肘条、红白丸子、四喜丸子、都是头天做好的。清口菜里心里美的萝卜糖醋白菜,芥末墩儿。还有咸菜类的肉丁炒咸黄瓜丁、肉丝炒酱瓜丝、肉丝炒干佛手等等。最后主食就是煮饽饽,羊肉白菜、腊肉韭菜、三鲜馅的,这时从腊八泡制的腊八蒜和腊八醋就添上了主席。到了黎明前,这顿饭才真正到了尾声,一锅用红枣、栗子、青红丝、葡萄干做成的糯米年夜饭吃完,一宿没合眼的人们开始出门四处拜年去了。

“打一千,骂一万,不忘年三十的这顿饭”,可见,大年除夕的这顿年夜饭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守岁接神:煮饽饽吃完了,从饭后到清晨出去拜年前,一家人是不能睡觉的,这段时间为自由娱乐时间,当晚大人孩子都到院子中“踩祟”。“踩祟”也就是“踩岁”,就是将院子里铺满芝麻秫秸杆,人踩在上面咯吱作响。这踩岁可有讲头,年三十晚上,诸神下凡,人在秫秸杆上走,咯吱作响,神仙听见也可躲避,以免凡人冲撞。也有的说,“祟”是怪物,要踩死才吉利。

  到了午夜之后,凌晨三、四点钟,全家人聚集在大堂中,开始隆重的接神仪式。这一般由家中最长辈的到院子中央主持。先从《宪书》查到元旦值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举香各方拜祭,接请诸神。然后举香回堂,插入香炉再三叩首,全家依长幼次序再三叩首。礼毕,取下香根,将神像黄钱、千张、元宝等一并请下,放到院子中早已摆好的钱粮盆儿里,连同秫秸杆,松木枝一起点着,小孩子们便围着火盆放鞭炮,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一家人互道:“新禧”。

  团拜:接神仪式完了,全家人回到大堂上,在祖宗牌位前跪好,先拜祭祖先,再依次,由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这时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

  这才将除夕夜所有的庆典仪式进行完毕。


  “今年只今日,明日是明年”这跨年的一个夜晚,形象地把老北京过大年除夕夜全国上下守岁欢度的时刻展现给我们。也许用王安石的.除岁诗《元日》来做旧京春节习俗的一个小节比较合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佳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也借这几篇查考几十本文献的小集子当个新年礼物送给大家,预祝大家新春佳节,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7)晚年慈禧太后如何过年?与众人做素馅煮饽饽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

  命众格格做针线活

  这天上午8时,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格朝见。众格格鱼贯而入,向太后行礼毕,分别侍立太后左右。太后对她们说些吉祥话后,便一一询问年龄、学识,然后退去。

  第二拨由各府第福晋、命妇朝见,皇后、妃子及宫内当差的格格负责招待。太后说:“过新年,大家应当快快乐乐庆祝一番,可不要闲着。我朝家法严谨,女子应该懂得理家之道,首要会做针线活,历来凡是皇上御用的衣履,都是由皇后、贵妃亲自做。我看各府格格,性喜浮华,不要说娴熟裁剪,就连做针线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总是坐享其成,将来出阁怎么是好?今天就叫皇后、妃子、福晋、命妇各裁一件衣服,然后叫格格们每人缝一件,限两天交活。”

  有的福晋一听太后懿旨,吓得汗流浃背,因为她们知道自己闺女针线的本领。有的福晋则希望自己的闺女大显才能。太后叫李莲英传知准备好的衣料,随同针线笸箩,摆在案子上。太后说:“裁完活,可以到台前看戏去,格格们今天只管看戏,二十六、二十七两天限你们做好。可不要慌神。”

  那些不会做活的格格们,趁太后同福晋们去斗纸牌为乐时,偷偷把衣料交给会裁剪缝纫的姊妹,然后把人家缝好的衣服,摆在案子上装样子。

  也有不愿弄虚作假的,做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最后,太后在案前,走马观花似的巡视一番。由皇后、妃子评定,按等级发给赏赐。

大年三十请安礼节不变

  大年三十这天,太后起得比平时要早,皇后等也在黎明时分来到殿上。格格们天不亮就已梳洗打扮完毕。太后由寝室出来,升座后,由隆裕皇后率众人向太后请安。礼毕,太后命皇后率领福晋们制作佛前的供花;大公主率领格格等布置佛前供品,直到午膳时才忙完。太后亲自写了二十张尺见方的福、寿字。她说:“谁爱写字,照着我的字样书写吧,不要怕难看,越练越好,没有胆子不行。”说完,有的格格提起大笔,歪歪扭扭写起来。太后笑着说:“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众格格哈哈大笑起来,弄得提笔大胆写字的格格脸儿通红。下午5点钟,光绪皇帝率领近支宗室、满蒙各王公及满汉二品大员,至宁寿宫给太后行辞岁礼。

  除夕之夜十二点的钟声刚过,太后命众人齐至殿上,排好长案后,由御膳房将事先预备好的各种素菜端上桌,太后命众人一齐下手做素馅煮饽饽,于是切的切,剁的剁,切剁好后,都交到太后面前,由皇后、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馅儿,口味咸淡,由太后决定。天刚蒙蒙亮时,饺子已包齐。太后命众人退回更衣,重新梳头打扮。不大工夫,众人回到殿上。太后坐在案端,皇后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后命宫女把煮好的饽饽(饺子)端上来,太后说:“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时开始,我们不能忘记去岁的今日今时。今天我们能吃一碗太平饭,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宗的庇护。”说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后叩头谢恩。吃罢煮饽饽,天才大亮。太后吩咐各府福晋、命妇回府。

  皇帝、妃子、会头给太后贺岁

  这时,外边传来信说,皇上给太后贺岁来了。众人迅速躲在屏风后面,皇上来到殿上,双手捧着一个如意,跪在太后面前,奏道:“子臣谨贺太后新年新喜。”太后将如意接过,皇上向太后叩首。

  太后为了取个吉利,态度也和气了,笑着说:“祝国家日益富强,愿皇帝身体康健。”皇上叩头毕,太后下座,命皇上在殿上吃素馅煮饽饽,皇后和瑾妃站在桌旁伺候。

  虽是大喜日子,光绪皇帝依然心事重重,脸上没一点喜容,勉强吃了两个煮饽饽,便站起来应付太后说:“今年的素饽饽很好。”太后说:“今年的香油比往年多。”等皇上漱口净手后,隆裕皇后领妃子及一群宫女给皇上行礼贺年,一群太监也口称“新喜”给万岁叩头。皇上受礼毕退出,便赴保和殿接受群臣贺礼去了。

  这时,只听远处锣鼓喧天。李莲英禀奏说:“各会头给老祖宗叩年来了。”太后说:“叫他们到海子里去罢。”太后率领一群后妃、宫女、太监像一群蜂似的来到中南海。各会头跪在地上口称给皇太后拜新年。太后受礼毕,会头开始献技。

  太后看得心花怒放。表演直到中午才撤去,太后赏各会头一百两银子。然后与众格格等尽兴而归。

  福晋抛银元慈禧看“摔人”

  1904年的新年快到了,慈禧想在中南海的冰面上拖冰床为戏。各府福晋、格格在仪鸾殿向太后请安。而后,太后等人来到中南海边,口谕每三个人坐一张拖冰床,由两名太监拖拉。

  太后说:“格格们可以跑在我的冰床前面,其余的冰床都随我的拖床后面。”于是拖床开始慢慢行走,逐渐加快,像在冰上飞跃一样。

  从岸上观看,如游龙在飞舞。约摸一小时后,太后传旨停止拖拉,命李莲英取大清元五千块,李莲英应声命令两名小太监搬取。

  大家不知要取这些银元做何用。正在议论,忽听得太监嚷道:“老祖宗有旨,所有人员都来太后拖床前听旨。”只见随同游玩的后妃、宫女、太监及各府福晋、仆妇等,连摔带爬地把太后围拢起来。

  太后笑着说:“你们分成三排。第一排是皇后、妃子、格格、宫女,第二排是太监,第三排是各府女人们。”这时李莲英派太监把银元抬来了。太后吩咐四位蒙古福晋说:“你们有力气,每人拿五百元钱,向中心抛掷。”这时大家才知道太后要看摔人啦。太后对蒙古福晋说:“我一说抛,你们就用力抛。”

  年轻的人一听,高兴地跳了起来,年龄大的福晋,却愁起来。

  太后说:“听口令,抛――”大家得钱心急,那抛出的银元,借着冰的光滑,滚得很远。你追我赶,一百人中,被滑倒七八十人,这时把太后的肚皮几乎都笑破了。

(8)年味儿,其实就是人情味儿

话说,什么是过年的“年味儿”呢?

一种答案是,年味儿从过年传统里来。可是,许多传统,并不见于如今。比如唐朝宫廷过年,先不忙着吃喝,而是大家一起看太常寺卿安排的舞蹈,还不是春节联欢晚会那种百花齐放,也不能听郑声淫乐,而是大张旗鼓的傩舞,用以驱除邪魔瘟疫。皇家诸位居安思危,知道人类普遍奈何不了他们,所以尤其敬神。等驱完鬼神,天子兴致所起,就开摆宴席了——这才是年夜饭开始。

汉魏六朝间,宫廷就吃五辛盘。五辛者,大蒜、大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孙思邈的理论是:正月时,吃五辛可以开五脏、去伏热——当然,佛教居士未必喜欢这五种玩意:熟吃发情欲、生吃长怒气嘛。唐玄宗过年,吃过茱萸调味的野猪肉,而且唐宋间,大家都喝椒柏酒——花椒和柏叶浸的酒。楚人奉祀神仙时就用花椒酒,到了汉朝,世人相信花椒使人长寿,柏树又长青,喝这玩意,自然长命百岁。妙在椒柏酒和屠苏酒喝起来,颇为别致:少年者先饮,因为过了一年,年轻者“得岁”;年老者后饮,因为又老一年,老人家“失岁”——又是仪式感。但苏轼也很看得开,只要活得长,最后一个饮屠苏又如何呢?——“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辽国人过年很别致:到了年夜饭时节,辽国皇帝以糯米饭、白羊髓捏成团,如拳大,每帐里发四十九个,用来“惊鬼”,惊完了鬼后,大家吃了。休看是个糯米团,考虑到辽国牛羊肉奶多而蔬菜米面少,过年每帐来四十九个糯米团,还真是奢侈呢。除此而外,辽国过年还喜吃貔狸——也就是地松鼠。这玩意形如大老鼠,极肥,辽国主吃的貔狸是使羊奶养的。此物妙在能使肉烂,比如一个鼎里煮着肉呢,扔一脔貔狸肉进去,全鼎肉立刻酥烂了。

慈禧老佛爷净被人说奢侈糜费,但其实他老人家过起年来,费则费了,精则不足。过年吃晚膳,或宁寿宫,或体和殿,布三个桌子。老佛爷居中一桌坐了,皇帝在东桌,皇后西桌。皇帝执壶斟酒,皇后把盏,给太后祝福,老佛爷一杯酒饮三次,算是珍贵身体。真吃起来,无非是燕窝摆的寿比南山、吉祥如意,好看罢了,味道却是未必;实际上大多数吉祥菜,都在鸡鸭身上找,比如燕窝“寿”字红白鸭丝、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如”字八仙鸭子、燕窝“意”字十锦鸡丝。此后是例菜,中规中矩——换个角度想想:御膳房的庖人,御前当差,大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除了乾隆、康熙之类多下江南、兼容并包、敢尝鲜的皇帝,其他大多是按制度来。又加上清朝尚膳监想得很明白:有什么珍奇时令食物,天子如果吃顺了嘴,天天要,御膳房日子还过不过了?剩下是贡品菜,比如熊掌、鹿脯、龙虾,这才是见真章儿的珍奇玩意。可惜再好吃,太后惯例每盘三筷子,就撤了。吃到最后,按满族规矩,必须吃一份煮饽饽——也就是煮饺子。可就连煮饽饽都有花样:饽饽里放元宝,谁吃到了谁来年多福多寿。不用问,最后都是老佛爷吃到,大家图个开心罢了。

傩舞、屠苏、五辛盘、糯米团、“煮饽饽”,这些仪式化的传统,算是“年味儿”吗?

海外华人过起年来,比国内还热闹些。每年岁近,卢浮宫苹果专卖店里的法国人都知道用中文说“恭喜发财”。巴黎十三区老华人街,亚洲超市全被中国人占领,贴喜字,挂年画,大家还使各类网络手段,看国内人民已经不太稀得看的春节晚会,大家互道过年好。不用问:这就是海外华人感受里的“年味儿”——当然,没有傩舞、屠苏、五辛盘。

究竟什么是“年味儿”呢?

过去十几年,人民都在诟病央视春晚相声小品的质量。其笑料之短缺、主题之单一、不必多言。但若稍微在意一下,会发现以下特色:姑且不管是否有趣,大体上,央视春晚的相声小品,一如主持人的发言,总在渲染以下气氛:天伦之乐;关爱互助;朝气蓬勃;老当益壮;家庭轻喜剧;生活情景剧。他们试图营造的调子是:“大家应当无条件的彼此关怀、温情礼让,不要太讲究细究——因为,过年了呀!”

我老家无锡,吴桥那一带河边人家,过年有规矩。比如吃年糕,最好是请人上门来打。备好了一个石臼,放下了蒸好的糯米粉,略加些糖;打年糕的人总得有三位,背来一个木柄石锤,锤头两边镶木头,这样刚中有柔;石臼里略倒一些冷水,木锤上也蘸些冷水;打年糕的人手提木锤,在石臼里磨了几下,猛挥一锤,落下去扑地一声,拖一拖,磨一磨,再复一锤。这样两三个人换着打了几轮,就成了。

没打年糕的糯米,用来做瘪子团:是糯米和粘米混合了,揉成的小团子,按那地方的规矩,揉完一个团子后,必得在上头按一个印子,凹下去了,才算数呢。瘪子团的吃法,是和青菜、肉丝们一起混炒,出锅时郁郁菲菲,很香。

过年了,得赶着菜市场关张前,去扫一通货,顺便跟那些菜贩们一一道别:

那么新年见!

好好,新年见!

得买许多卤菜熟食。过年了,店主经常也豪迈。买猪头肉,白送俩猪耳朵。买红卤肠,白送鸡肝。

早点卖完我就收了!

忙啊?回老家啊?

(9)梁实秋: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倒着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你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做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地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批,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


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选自梁实秋《北平年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慈禧太后是如何过年的(图)
慈禧太后如何过年?与众人一起做素馅煮饽饽
甄嬛传:皇后到死不知,难怪甄嬛能多次怀孕生子,你看太后咋说!
[顶]看看古代妃子们的真实面目,被电视剧蒙骗多少年,转载让更多人知道 QQ空间正能量的日志
慈禧死前最后一个春节,饺子馅里包元宝,吃出不祥之兆
【2.27】珍妃为什么必须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