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北京的年菜--老铁
快到壬辰春节了,于是想到小时候北京的过年。现在平时的饮食比过去好了,所以冲淡了过年大吃的冲动,现在的人也懒了,过年不像过去那样忙着做年菜了,饭馆吃一顿得了。过去过年,饭馆都关门,想懒也懒不了。现在的过年越来越不像过年了,老北京的年菜渐已成回忆。
老北京有一首过年的童谣把过年从腊八到初一的日程描述得很有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有的说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有的说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有的说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有的说坐一宿,“宿”字一定读作xiǔ);初一、初二满街走(有的说满街扭)。”
实际上过了腊月二十,家里的大人,特别是主妇,就闲不住了,要买东西,打点年菜了。老北京的年菜,是有传统的,总体来说,有一定之规,但家家又有区别,又有特色。这一定之规,主要是考虑这样几条,一是要丰富,鸡鸭鱼肉都有,得像过年的样。二是要能快捷摆上一桌,因为拜年的可能不期而至,说吃就得上,故以成品和半成品为多,鸡鸭炖好了,肉做好了(扣肉、米粉肉等就做在碗里),丸子做好了,连鱼都炸好了,到时候,除了把炸好的鱼做一做,炒几个菜,其他成品蒸一下,热一下,就可以上桌。三是便于储存,北京过年时节,天气还很冷,室外就是天然冰箱,所以,做的时候要考虑便于保存。四是荤素搭配,冷热齐全,不能全是大鱼大肉,那容易腻,所以要搭配些爽口解腻的小菜。四是要考虑菜名的吉利,比如要有鱼,谐音余,象征富裕。要有丸子,象征团团圆圆。一上就是四个,称四喜,杂烩称全家福等等。
这里单说几样小菜,这几样都是解腻的小菜,特别显示主妇的手艺。那些大菜,几乎家家一样,夸多了,好像没吃过、没见过,唯独夸这几样小菜,比较得体,又让主人高兴,所以客人一般格外注意这几样小菜做的好坏,主妇也就格外在意这几样小菜的打理,以博客人的喜欢和夸赞,因此这几样小菜,家家各具特色。
北京人年菜中的小菜一般有这几样:豆酱、炒酱瓜、炒咸什、芥末墩、苜蓿枣、白菜丝拌榅桲(读作wēn pào)、炸咯吱盒等。
豆酱就是专为过年做的特别精致的肉皮冻,北京人没有人说做豆酱,都说打豆酱,为什么用“打”这个字,我琢磨与打浆子(北京人称呼浆糊)的打有同样的意义,都要加热,冷却后都定成冻状物。打豆酱的原料一般有青豆、黄豆、胡萝卜、酱疙瘩(酱菜园买的咸菜,用熟疙瘩较多)、白豆腐干、熏豆腐干、肉皮等等。打豆酱时,一般用猪爪尖(猪蹄)和肉皮熬汤,要紧的是肉皮和爪尖一定要收拾干净,洗净后拔去毛,刮去肉皮上的肥油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要用开水多焯一焯。爪尖只用来熬汤,肉皮是要用的。黄豆、青豆要事先用水发,煮到八成熟,其余胡萝卜、酱疙瘩、豆干等都切丁,酱疙瘩切后要洗一洗,用水拔一会儿(拔是北京人常有的烹饪用语,一般是指用水浸泡),以免太咸。煮汤时要加葱、姜、花椒、大料,等肉皮熟软后,把葱、姜、花椒、大料捞出,再加备好的原料、料酒、盐和酱油,煮好后冷却,豆酱即成。打豆酱第一就是味要正,不能有一点肉皮和爪尖的异味。第二要鲜,虽然就是一个肉皮冻,但味道绝非一般肉皮冻可比。吃的时候沾点腊八醋,更是鲜美无比。
炒酱瓜的酱瓜不是自制的,是酱菜园里卖的甜酱瓜,就是酱腌黄瓜,但非是一般的黄瓜,单是一种比普通黄瓜短小的小嫩黄瓜,腌后甚是甜嫩,最好买天源的。酱瓜切丁后也要洗一洗,拔一拔,以减咸味。炒酱瓜可用鸡胸脯肉,也可用猪里脊肉,肉和酱瓜均切成丁。还要配点花生豆,事先煮过。炒时最好用香油,而且要在油没热时下肉丁,肉丁事先用滚开的开水焯一下,放肉前不要用葱姜炝锅,葱姜在快炒熟时再加。炒时加点糖、料酒和酱油,酱油要少加,主要为给肉丁上点色。
炒咸什(什或写做食),也是炒咸菜,但用料和炒法与炒酱瓜不同。炒咸什的用料可多可少,有人为了这个“什”字,就非要凑够十样,其实没必要,用的太杂,容易走味。另外与炒酱瓜不同的是炒咸什是丝,而炒酱瓜是丁,炒咸什是素的,而炒酱瓜是荤的。炒咸什一般用水疙瘩丝,也可以用几样不同的咸菜切丝,如酱苤蓝和榨菜等,我们家一般仅用一样,不加榨菜,榨菜味道太突出,容易把味儿给带跑了。除了咸菜外还有胡萝卜丝,冬笋丝、香菜丝、姜丝等,最好也是用香油炒,火不要大,用文火炒,加盐、糖、料酒和芝麻,不放酱油,芝麻和香菜丝要最后加,芝麻要用炒过的熟芝麻。
这两样都是炒咸菜,最好凉吃,味道鲜香、清淡、爽口,点缀在大鱼大肉的年菜中绝妙无比。
芥末墩现在常见,就不说了。苜蓿枣其实就是桂花煮枣,也有人称玫瑰枣,但好像与苜蓿和玫瑰没什么关系。无论叫什么都是把枣加冰糖或白糖煮得差不多了,加上糖桂花再煮,晾凉了吃,色泽鲜亮,甜蜜可口,成了北京人过年常配的一道凉菜,与其他年菜不同的是,这道菜,平常也吃。这本是一道回民的小吃,为什么叫苜蓿枣,我问过回民朋友,他们也说不清,只说先知穆罕默德在开斋时常吃阿拉伯蜜枣,但北京见不到阿拉伯蜜枣,于是,北京的穆斯林就把红枣煮了,添上了桂花和糖,代替阿拉伯蜜枣成了开斋时吃的食品之一,过年时也吃,于是其他民族的人也学了来过年吃,当然平常也吃,并非一定要过年吃。
白菜丝拌榅桲(读作wēn pào)也是北京过年常见的凉菜之一。这道菜要好好说说,之所以要说,原因在这榅桲上。这里说的榅桲到底是什么,很难说清楚。现在也还有卖炒榅桲的,但实际上是蜜饯山楂,也就是蜜饯红果。这榅桲本不是红果或山楂。在《本草纲目》、《北京果树志》和日本人田中静一著的《中国食物事典》中,榅桲都是与山楂分列的两类不同的植物,而《北京果树志》和《中国食物事典》中所定义的榅桲,也就是现代植物学界所定义的榅桲,别名木梨,外形较大,形状颜色都像梨,与山楂毫无关系,因此与老北京的炒榅桲也毫无关系。比较有意思的是《北京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提到榅桲,就与前面说的不同了,他明确说“又有蜜饯榅桲,质似山楂,而香美过之,出自辽东。”看来这里说的蜜饯榅桲,就是老北京的炒榅桲了,但这榅桲到底是什么物种,既然区别于山楂,那在现代植物学中,到底是什么?我小时候吃的炒榅桲,外形和味道确实像山楂,但个头似略小,外表更光滑,色泽更红,口感似更细腻。味道与蜜饯山楂到底有什么不同,因没有对比着吃,说不清楚,现在也记不得了。既不是植物学中之榅桲,又有别与一般的山楂,又酷似山楂,那是什么?是否就是山楂中的一个品种,现已绝迹,被清朝人误认作榅桲,于是以讹传讹,炒榅桲就叫开了?还是这山楂的另一品种也名为榅桲,同名而已,都不得而知了,留待有时间再去考证吧。白菜丝拌榅桲是一道极爽口解腻的凉菜,这自不待说。做法也极其简单,把白菜切成丝装盘,放上买来的炒榅桲,浇上点蜜饯汁即可。这道菜平常也可吃,平常吃还可以把白菜丝换成梨丝,过年就免了,因为这梨字谐音离,大过年的,听着不吉利。我这里说的是老北京的年菜,所以还说的是榅桲,如果是现在,就不说榅桲,而直接说山楂或红果了。因为即使当初的榅桲确实不是一般的山楂,而是单一种,那现在也没有了,现在都用的是山楂,也就是红果了。
平常吃的小吃,甚至是早点吃的东西。过年能上桌的,绝无仅有的要数炸咯吱盒了。炸咯吱盒,简称咯吱盒,是北京的一种小吃,北京的炸咯吱盒有两种,一种是大卷,一种是小卷,过年可上桌当一道凉菜的,一般都是小的,也是事先炸好的。虽是油炸,但因以绿豆面为主,所以并不腻。原料还有细胡萝卜丝和香菜丝,卷成卷,炸出来酥脆可口。虽然街上有的卖,但喜欢吃这口的,都愿意自己做,特别是过年。另有一种带馅的炸咯吱盒,馅里还有肉,那就是只有自己在家做了,与上面说的又不同了。炸咯吱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容易皮,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这说的是不带馅的,那种带馅的咯吱盒是要现吃现炸的。过年用这道吃食,以北京城外周边地区为多,如京东通县、平谷等地。这小咯吱盒以通县的最为有名。慢慢这食俗也传进城里,但并非是所有人家过年必备的东西。
北京的年菜,特别是这些小菜,十家就得有十样做法,家家有高招,这里只说个大概,做法也说不上最好。我写这些文字,用意不在推介和说明,在吃的领域中,我也并非专家,虽然我也希望这些小文能为传统和文化的的传承起些作用,但我清楚,传承不是复制,有些东西是永远的过去了。写在这里,重在回忆而已。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他自己最可宝贵的财富,人生匆忙,度过的时候,往往来不及品味,有时间回忆,就是补上那些没有来的及的品味,因此回忆是一种享受,即使伴随着伤感,哪怕伴随着眼泪。但愿也是一种反刍,可以再得到并吸收些什么。
除了这些小菜,过年吃的大菜和饺子,也有些可说,留待后面慢慢说,慢慢品味吧。
北京的年菜可说的很多,下面检几样说说。
先说说酥鱼,这道菜,大多是用作一道凉菜,鱼不大,装小盘,和前面说的那些小菜一起上桌。酥鱼一般用鲫鱼做,最好用大点的砂锅炖。沙锅底要放一个盘子,然后放一层葱段,可加些姜片和香菇,上面摆一层鱼(鱼要去内脏洗净,收拾干净),放上些肥肉丁,撒上盐、糖、料酒、醋和酱油(糖和醋的量要大),撒些花椒、大料、桂皮等香料。如果做的多,可以在鱼上再放葱段,再放鱼,照样一层一层的往上加。除了液体的料,其他佐料每层都不能少。酥鱼骨酥刺烂,吃时不用吐刺,肉质甜鲜可口,味道厚而不腥不腻。虽然放了很多醋,但吃起来并不酸。
酥鱼是道历史悠久的菜,据传魏晋时起源于河北邯郸,宋朝曾经受赵匡胤御封。绍兴上虞也有乾隆吃白马湖酥鱼并御赐店名之说。这些都是传说,缺乏依据,而且虽然称为酥鱼,但做法可能大不同。
我们家还有一道年菜很特别,是不见于其他家庭的,这就是酥肉,这个名也是我们家自己起的,与外面说的酥肉完全不同。外面称为酥肉的,多半是将肉挂糊后油炸。而我们家的酥肉,完全仿照做酥鱼的方法,只不过把鲫鱼换成了五花肉片。也是砂锅,一层一层的葱,一层一层的肉片,大量的糖和醋,细节全与做酥鱼的细节相同,唯独不要加肥肉丁了。这样做出的肉,口甜不腻,独具风味。小时候,过年我们家必做的几样肉菜中,我最爱吃的就是这个酥肉,其他肉菜还有米粉肉和扣肉等。
再说说三十夜里吃的饺子,饺子不能算作菜品,但既是过年吃的,就混在年菜里说一说吧。初一饺子应该是从三十夜里开始吃,这是老北京三十的一个习俗,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应该是过年最丰富的一顿饭,这不用说了。三十晚上要熬夜,过去也没电视,这晚上干什么呢?包饺子、吃饺子是一项重要活动。要在十一点之前包好,过了十一点就可以煮饺子吃了。为什么不是十二点呢?吃饺子是为了暗合“更岁交子”之意,“更岁”是说年岁更替,“交子”是说交于子时,子时这个时辰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两个钟头。“交子”正好与饺子谐音,于是便有了三十夜里子时吃饺子的习俗。初一吃的饺子须是三十夜里剩下的,取有余之意。
我们家三十夜里吃的饺子必有素馅,这素馅饺子不仅非常讲究,非常好吃,而且也是为图吉利,乞来年平安,素净的意思。老人说这三十夜里的饺子就应该吃素的,不能吃荤的,但现在不讲究这些了,有点素的就行了,所以,这三十夜里我们家的饺子是荤素都有,一定要有素的就是了。
素馅饺子别看是素的,可实际上比荤的还复杂,不夸张的说,这馅得有十几种原料组成。包括白菜、菠菜、香菜、胡萝卜、豆腐干、豆泡、粉丝、黄花、木耳、香菇、焦圈、芝麻,加香油、胡椒粉、甜面酱和盐,要讲究真素,就不放鸡蛋,要不讲究真素,为了好吃,可以放鸡蛋,鸡蛋要先摊熟了。这素馅饺子煮得了蘸着腊八醋吃,那确实是好吃,比肉饺子好吃。一直到现在,和一般的肉饺子比起来,我还是偏爱素饺子,哪怕是没有这么复杂的素饺子,我也爱吃。
我们家三十夜里这顿饺子,也有荤的,几乎必有的一种是干菜馅的,这干菜不是外边买的,是自家用菠菜晾的,在菠菜的旺季晾,晾干了用纸包起来,留到过年吃。干菠菜吃油,所以必须用煮好的偏肥的五花肉与之相配,干菠菜用水焯一下,空水后切碎,加上煮好的白肉碎丁、葱、姜和盐,不放或少放酱油。这饺子留待过年吃,是因为它就着腊八醋吃,味道会更胜一筹,这饺子是我最爱吃的饺子。但回忆起来,总会很伤心,因为90年暑假,当时我父母住在天津,我从北京去天津看望父母,父亲知道我爱吃干菜馅饺子,特意给我留的去年晾好的干菠菜,亲自买肉、煮肉,给我做了一顿干菜馅饺子。但当天夜里胃病发作,送进了医院,在医院住了十几天,终因胃出血不治离去。那是我吃的最后一顿干菜馅饺子,从此再没有吃过。一提起干菜馅饺子,我甚至要落泪,因为这让我想起父亲,想起如山的父爱,写在这里,算是对父亲的怀念吧。
旧时北京过春节的年菜张卫东
老北京人过年最讲究做年菜,因为这是年终最丰盛的饭菜,也是一般节令中难得一见的菜肴。虽然旧北京也居住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士,但一提到“过年”,不论是什么民族、什么信仰,都会不约而同地入乡随俗,同北京人一起庆祝这一古老的节日。
所谓“年菜”是指正月初一至初五的所有菜肴,在这些天里妇女不做新菜,只是将年前制作好的菜肴加热而已,这是她们忙碌一年的特殊假日。年里对妇女还有诸多禁忌,最重要的就是不准动刀、剪、针、线等物,因为些东西主“凶”,不动这些东西能保证一年里不会发生“血光之灾”。
溥儒書寫的清文吉祥聯
年菜必须要在除夕前准备好,此时北京的气候还是较为寒冷,荤菜、素菜以及馒头、炸货甚至饺子等一般都放在院子的大缸里上盖储存,隔个十天半月也不会变质。所以在年里是不能做炒菜的,因“炒”与“吵”谐音,是意味着在新的一年有口角“吵架”预兆。上蒸锅加热食物也绝对不许说“蒸”,只能说“遛”或“串”,如果是馒头,就说“遛遛馒头”或“串串馒头”,这是有“争吵”的谐音,“蒸(争)”与“炒(吵)”的忌讳是为了在大年里取吉利之意。
已故国学家溥叔明先生是老恭王奕訢之孙,除了擅长诗词、书史还对古乐以及八角鼓曲词创作方面多有研究。民国年间,他曾创作过一篇描写老北京人过年风俗的八角鼓牌子曲《新年乐》,在描写置办年货一段是这样唱的:
一过祭灶,手脚不拾闲儿,为买年货得开个清单儿。就怕临时干瞪眼儿,宁教它富余可不能揪心扒肝儿的将可将沿儿。
鸡鱼猪羊肉,海蜇、大虾钱儿,素咸食、豆儿酱、酥鱼、甜酱瓜儿。晾肉劈、排骨、鱼冻儿、卤煮鸡什件儿,芥末墩、酥海带、甜菜是炸枣扦儿。
不多几句唱词,却把年菜叙述得淋漓尽致。在府邸、宅门的年菜更为丰富,一般是由荤素两大类组成。
荤菜大概有鸡冻儿、鱼冻儿、炖羊肉、酱牛肉、红糟苏造肉、松肉、红烧猪肉、元宝肉、扣肉、米粉肉、酱豆腐肉、干炸丸子、红白丸子、四喜丸子、红焖肘条、炖吊子和酥菜类的鸭条、鲫鱼、海带、羊肝、牛肝、猪里脊、猪心、猪肝、猪肺以及野味类的山鸡肉、野兔脯和卤煮鸡、野鸭肉等,除此以外还有豆儿酱、山鸡丝炒酱瓜丝、肉丁炒咸黄瓜丁、肉丝炒干佛手丝等荤咸食。
素菜大概有芥末墩儿、拌芹菜、拌萝卜丝、卤煮黄豆、卤煮花生、卤煮蚕豆、腌胡萝卜、炝笋片、素咸食、独豆腐、独面筋、辣菜等。
饺子在除夕和初五时必备,老北京人通常叫“煮饽饽”,口语也有说吃“捏饺子”的,京畿附近民众口语上习称为“包饺子”。一般有羊肉白菜馅、猪肉白菜馅、猪肉酸菜馅、牛肉酸菜馅、猪肉韭菜馅和用虾仁、冬笋、猪肉做的三鲜馅以及海参、虾仁、冬笋的三鲜馅等。也有牛肉胡萝卜馅、牛肉芹菜馅以及用鸭肉、鸡胸、口蘑切成的碎丁做的馅。另有为祭祀而准备的粉丝、排叉儿、胡萝卜丝、黄花、木耳、蘑菇、大白菜做的素馅,还有用白肉汤煨的干菠菜或干白菜做的饺子馅。京城人家的习俗是除夕年夜饭吃荤饺子,初一则食素馅饺子一天,代表一年不杀生。在接神上供时的饺子不能放醋,而吃蘸腊八醋的饺子也必须局限于吃羊肉白菜馅和猪肉白菜馅,吃其它馅的饺子蘸腊八醋不香,旧的习俗也是蘸普通老醋或米醋加香油。腊八醋也必须是在除夕年夜饭时上桌,早吃晚吃都是没有意义的事。
年菜的主食最重要的就是蒸食和奶食了,近来年菜中的奶食早已绝迹了。
蒸食当以馒头为首,另有豆沙包、椒盐花卷、芝麻酱甜花卷、禧字饼、福字饼、寿字饼、如意卷以及各种的酥盒子等。
奶食有奶饽饽、奶卷、奶饼、奶乌它、酪干儿、奶节子、奶茶、奶酪、酸奶等。奶食虽然在年菜中绝迹,但您可以光顾崇文门的梅园乳品店,这儿的奶制品虽有改良,依旧万变不离其宗。
除此以外还有炸元宵、炸年糕条、炸馒头、炸咯吱、炸咯吱盒儿、炸排叉儿、炸芝麻条、炸素丸子等炸货。
北京贫民过年必备的几道应景年菜也大同小异,还要说:“咱们日子再穷,也得要捏顿煮饽饽过年,放几个爆竹崩崩穷气!”还有无论贫富人家必有的几个菜,只是质量不同而已。过年的饺子是必须要有的,穷人就是借钱买面也得要包上这顿煮饽饽。富贵人家应上的四碟年菜,一般的穷人家庭也能对付得出来,一是素菜芥末墩儿、二是炒酱瓜丁、三是豆豉炒豆腐、四是豆儿酱,除了这四样小菜以外就有什么上什么了。
正月初二是祭祀财神的节令,这天早上不论贫富都对财神敬重得五体投地,特别是商业和演艺业。北京人口头语儿素有:“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因为供品是与神相互沟通,据说人吃了以后保佑的力量更强。溥叔明先生的《新年乐》中对祭祀财神这样描写:
到初二把祭财神的供品忙预备,点上素蜡平好香灰。上供的烧酒可别兑水,满满斟上三大杯。把酒烫得比开水的温度还要高一倍,就怕点上之后那火苗儿微。公鸡一只要染红冠子插鸡毛叫它有头有尾,倒并不在乎肥不肥。欢蹦乱跳的鲤鱼一尾,怕它打挺儿拿着红头绳儿一通儿勒。还有一块羊后腿儿,这就是财神爷的份儿饭也是一定之规。就不知道这生肉活鱼是打哪儿下嘴,这种吃法可没法奉陪。到了吉时这才点上高香忙下跪,一时间鞭炮声音响如雷。
祭祀财神后的早饭除了年菜主食是白肉汤煮馄饨,这还有个配合这祭祀财神的吉祥名字叫“元宝汤”。清代以来京城还有在祭完财神后吃羊肉白菜馅素汤馄饨的习俗,据说是因财神中有位西域回回,为了尊重隔教的财神爷,除了供上一块羊后腿,还要喝这顿羊肉白菜馅的“元宝汤”。
也有用猪肉韭菜或猪肉菠菜做馄饨馅,菠菜、韭菜两羼更具风味,而羊肉馄饨只是应景而已。旧时春节很难见到韭菜、菠菜,一般多是右安门外樊家村一带种的“洞子货”,这种韭菜叫“青韭”,菠菜则称为“火焰儿菠菜”,因菠菜的叶子如火焰一般而得名。外城的陶然亭、天坛东的四块玉也种植洞子货,但内城当属西直门里王家菜园的洞子货品位最高。我曾与王家后人、京剧金派名票王少峰老先生一起在新街口的一家饭店吃饭,当他看到还有馄饨时说:“前清哪晚儿过年吃馄饨,我们家的洞子青韭、菠菜能当重礼往庆王府、恭王府里送!”可见当初城里的王家菜园在彼时多么有名气。
一般普通人家的简易“一品锅”
年菜中还有各种白肉火锅,府邸、宅门还做“一品锅”,这是京派旗人从关外老家传来的风俗,这同闽、粤、台等地在过年时围炉吃“佛跳墙”即为相似。北京的“一品锅”也与“佛跳墙”一样,既有高级也有普通。
一般的大家庭用一口五印大铁锅煮制“一品锅”,把各种干炸的年菜分别摆列其中。锅底是用干扁豆和扁萝卜条、冬笋条等码放,其次是炉肉、五花带皮猪肉条和炸豆腐泡。中层是炸制的豆腐盒以及用鸡蛋包的肉馅儿蛋饺等,上层码放干炸鱼块、鸡翅、鸡胸和油豆腐条等。表层发放整棵带红根儿的火焰儿菠菜,也可以用酸白菜或白菜叶子。添入事先熬制的高汤,即可用大武火煮制,开锅半小时后用中武火慢炖,而后改文火靠煮两小时即可出锅。府邸、宅门人家的一品锅除了常用菜料外还放鸽蛋、燕窝、鱼翅、鲍鱼、海参等高级海味,这与南方的“燕菜佛跳墙”和“鲍鱼佛跳墙”有异曲同工之妙。用韭菜花、芝麻酱、酱豆腐、卤虾油、香油、辣椒油等调制成酱,再佐以葱末、香菜末、糖蒜做一品锅的蘸料。吃一品锅每人都平均分配,但也可按个人口味而取,关键是要趁热吃方能尽兴。新春之际,在一品锅前围炉大嚼乃过年乐事。
(原载《北京纪事》2008年05期题名《藏在年菜里的京味文化》)
燕京的古风年菜
燕京有一首过年的童谣把过年从腊八到初一的日程描述得很有趣:“小子儿小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有的说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有的说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有的说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有的说坐一宿,“宿”字一定读作xiǔ);初一、初二满街走(有的说满街扭)。”
实际上过了腊月二十,家里的大人,特别是主妇,就闲不住了,要买东西,打点年菜了。燕京的年菜,是有传统的,总体来说,有一定之规,但家家又有区别,又有特色。这一定之规,主要是考虑这样几条,一是要丰富,鸡鸭鱼肉都有,得像过年的样。二是要能快捷摆上一桌,因为拜年的可能不期而至,说吃就得上,故以成品和半成品为多,鸡鸭炖好了,肉做好了(扣肉、米粉肉等就做在碗里),丸子做好了,连鱼都炸好了,到时候,除了把炸好的鱼做一做,炒几个菜,其他成品蒸一下,热一下,就可以上桌。三是便于储存,燕京过年时节,天气还很冷,室外就是天然冰箱,所以,做的时候要考虑便于保存。四是荤素搭配,冷热齐全,不能全是大鱼大肉,那容易腻,所以要搭配些爽口解腻的小菜。四是要考虑菜名的吉利,比如要有鱼,谐音余,象征富裕。要有丸子,象征团团圆圆。一上就是四个,称四喜,杂烩称全家福等等。
这里单说几样小菜,这几样都是解腻的小菜,特别显示主妇的手艺。那些大菜,几乎家家一样,夸多了,好像没吃过、没见过,唯独夸这几样小菜,比较得体,又让主人高兴,所以客人一般格外注意这几样小菜做的好坏,主妇也就格外在意这几样小菜的打理,以博客人的喜欢和夸赞,因此这几样小菜,家家各具特色。
京城人年菜中的小菜一般有这几样:豆酱、炒酱瓜、炒咸什、芥末墩、苜蓿枣、白菜丝拌榅桲(读作wēn pào)、炸咯吱盒等。
豆酱就是专为过年做的特别精致的肉皮冻,旗下人没有说做豆酱的,都说打豆酱,为什么用“打”这个字,我琢磨与打浆子(北京人称呼浆糊)的打有同样的意义,都要加热,冷却后都定成冻状物。打豆酱的原料一般有青豆、黄豆、胡萝卜、酱疙瘩(酱菜园买的咸菜,用熟疙瘩较多)、白豆腐干、熏豆腐干、肉皮等等。打豆酱时,一般用猪爪尖(猪蹄)和肉皮熬汤,要紧的是肉皮和爪尖一定要收拾干净,洗净后拔去毛,刮去肉皮上的肥油和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要用开水多焯一焯。爪尖只用来熬汤,肉皮是要用的。黄豆、青豆要事先用水发,煮到八成熟,其余胡萝卜、酱疙瘩、豆干等都切丁,酱疙瘩切后要洗一洗,用水拔一会儿(拔是北京人常有的烹饪用语,一般是指用水浸泡),以免太咸。煮汤时要加葱、姜、花椒、大料,等肉皮熟软后,把葱、姜、花椒、大料捞出,再加备好的原料、料酒、盐和酱油,煮好后冷却,豆酱即成。打豆酱第一就是味要正,不能有一点肉皮和爪尖的异味。第二要鲜,虽然就是一个肉皮冻,但味道绝非一般肉皮冻可比。吃的时候沾点腊八醋,更是鲜美无比。
炒酱瓜的酱瓜不是自制的,是酱菜园里卖的甜酱瓜,就是酱腌黄瓜,但非是一般的黄瓜,单是一种比普通黄瓜短小的小嫩黄瓜,腌后甚是甜嫩,最好买天源的。酱瓜切丁后也要洗一洗,拔一拔,以减咸味。炒酱瓜可用鸡胸脯肉,也可用猪里脊肉,肉和酱瓜均切成丁。还要配点花生豆,事先煮过。炒时最好用香油,而且要在油没热时下肉丁,肉丁事先用滚开的开水焯一下,放肉前不要用葱姜炝锅,葱姜在快炒熟时再加。炒时加点糖、料酒和酱油,酱油要少加,主要为给肉丁上点色。
炒咸什(什或写做食),也是炒咸菜,但用料和炒法与炒酱瓜不同。炒咸什的用料可多可少,有人为了这个“什”字,就非要凑够十样,其实没必要,用的太杂,容易走味。另外与炒酱瓜不同的是炒咸什是丝,而炒酱瓜是丁,炒咸什是素的,而炒酱瓜是荤的。炒咸什一般用水疙瘩丝,也可以用几样不同的咸菜切丝,如酱苤蓝和榨菜等,我们家一般仅用一样,不加榨菜,榨菜味道太突出,容易把味儿给带跑了。除了咸菜外还有胡萝卜丝,冬笋丝、香菜丝、姜丝等,最好也是用香油炒,火不要大,用文火炒,加盐、糖、料酒和芝麻,不放酱油,芝麻和香菜丝要最后加,芝麻要用炒过的熟芝麻。
这两样都是炒咸菜,最好凉吃,味道鲜香、清淡、爽口,点缀在大鱼大肉的年菜中绝妙无比
芥末墩现在常见,就不说了。苜蓿枣其实就是桂花煮枣,也有人称玫瑰枣,但好像与苜蓿和玫瑰没什么关系。无论叫什么都是把枣加冰糖或白糖煮得差不多了,加上糖桂花再煮,晾凉了吃,色泽鲜亮,甜蜜可口,成了北京人过年常配的一道凉菜,与其他年菜不同的是,这道菜,平常也吃。这本是一道回民的小吃,为什么叫苜蓿枣,我问过回民朋友,他们也说不清,只说先知穆罕默德在开斋时常吃阿拉伯蜜枣,但北京见不到阿拉伯蜜枣,于是,北京的穆斯林就把红枣煮了,添上了桂花和糖,代替阿拉伯蜜枣成了开斋时吃的食品之一,过年时也吃,于是其他民族的人也学了来过年吃,当然平常也吃,并非一定要过年吃。
白菜丝拌榅桲(读作wēn pào)也是北京过年常见的凉菜之一。这道菜要好好说说,之所以要说,原因在这榅桲上。这里说的榅桲到底是什么,很难说清楚。现在也还有卖炒榅桲的,但实际上是蜜饯山楂,也就是蜜饯红果。这榅桲本不是红果或山楂。在《本草纲目》、《北京果树志》和田中静一著的《中国食物事典》中,榅桲都是与山楂分列的两类不同的植物,而《北京果树志》和《中国食物事典》中所定义的榅桲,也就是现代植物学界所定义的榅桲,别名木梨,外形较大,形状颜色都像梨,与山楂毫无关系,因此与老北京的炒榅桲也毫无关系。比较有意思的是《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提到榅桲,就与前面说的不同了,他明确说“又有蜜饯榅桲,质似山楂,而香美过之,出自辽东。”看来这里说的蜜饯榅桲,就是老北京的炒榅桲了,但这榅桲到底是什么物种,既然区别于山楂,那在现代植物学中,到底是什么?我小时候吃的炒榅桲,外形和味道确实像山楂,但个头似略小,外表更光滑,色泽更红,口感似更细腻。味道与蜜饯山楂到底有什么不同,因没有对比着吃,说不清楚,现在也记不得了。既不是植物学中之榅桲,又有别与一般的山楂,又酷似山楂,那是什么?是否就是山楂中的一个品种,现已绝迹,被满洲人误认作榅桲,于是以讹传讹,炒榅桲就叫开了?还是这山楂的另一品种也名为榅桲,同名而已,都不得而知了,留待有时间再去考证吧。白菜丝拌榅桲是一道极爽口解腻的凉菜,这自不待说。做法也极其简单,把白菜切成丝装盘,放上买来的炒榅桲,浇上点蜜饯汁即可。这道菜平常也可吃,平常吃还可以把白菜丝换成梨丝,过年就免了,因为这梨字谐音离,大过年的,听着不吉利。我这里说的是老北京的年菜,所以还说的是榅桲,如果是现在,就不说榅桲,而直接说山楂或红果了。因为即使当初的榅桲确实不是一般的山楂,而是单一种,那现在也没有了,现在都用的是山楂,也就是红果了。
平常吃的小吃,甚至是早点吃的东西。过年能上桌的,绝无仅有的要数炸咯吱盒了。炸咯吱盒,简称咯吱盒,现在统称为春卷,是北京的一种小吃,北京的炸咯吱盒有两种,一种是大卷,一种是小卷,过年可上桌当一道凉菜的,一般都是小的,也是事先炸好的。虽是油炸,但因以绿豆面为主,所以并不腻。原料还有细胡萝卜丝和香菜丝,卷成卷,炸出来酥脆可口。虽然街上有的卖,但喜欢吃这口的,都愿意自己做,特别是过年。另有一种带馅的炸咯吱盒,馅里还有肉,那就是只有自己在家做了,与上面说的又不同了。炸咯吱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容易皮,可以保存比较长的时间,这说的是不带馅的,那种带馅的咯吱盒是要现吃现炸的。过年用这道吃食,以北京城外周边地区为多,如京东通县、平谷等地。这小咯吱盒以通县的最为有名。慢慢这食俗也传进城里,但并非是所有人家过年必备的东西。
北京的年菜可说的很多,下面检几样说说。
先说说酥鱼,这道菜,大多是用作一道凉菜,鱼不大,装小盘,和前面说的那些小菜一起上桌。酥鱼一般用鲫鱼做,最好用大点的砂锅炖。沙锅底要放一个盘子,然后放一层葱段,可加些姜片和香菇,上面摆一层鱼(鱼要去内脏洗净,收拾干净),放上些肥肉丁,撒上盐、糖、料酒、醋和酱油(糖和醋的量要大),撒些花椒、大料、桂皮等香料。如果做的多,可以在鱼上再放葱段,再放鱼,照样一层一层的往上加。除了液体的料,其他佐料每层都不能少。酥鱼骨酥刺烂,吃时不用吐刺,肉质甜鲜可口,味道厚而不腥不腻。虽然放了很多醋,但吃起来并不酸。
酥鱼是道历史悠久的菜,据传魏晋时起源于河北邯郸,宋初曾经受宋太祖御封。绍兴上虞也有清纯帝吃白马湖酥鱼并御赐店名之说。这些都是传说,缺乏依据,而且虽然称为酥鱼,但做法可能大不同。
旗下人家还有一道年菜很特别,这就是酥肉,所谓酥肉,多半是将肉挂糊后油炸。其他肉菜还有米粉肉和扣肉等。
再说说三十夜里吃的饺子,饺子不能算作菜品,但既是过年吃的,就混在年菜里说一说吧。初一饺子应该是从三十夜里开始吃,这是老北京三十的一个习俗,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应该是过年最丰富的一顿饭,这不用说了。三十晚上要熬夜,过去也没电视,这晚上干什么呢?包饺子、吃饺子是一项重要活动。要在十一点之前包好,过了十一点就可以煮饺子吃了。为什么不是十二点呢?吃饺子是为了暗合“更岁交子”之意,“更岁”是说年岁更替,“交子”是说交于子时,子时这个时辰是十一点到一点这两个钟头。“交子”正好与饺子谐音,于是便有了三十夜里子时吃饺子的习俗。初一吃的饺子须是三十夜里剩下的,取有余之意。
旗人三十夜里吃的饺子必有素馅,这素馅饺子不仅非常讲究,非常好吃,而且也是为图吉利,乞来年平安,素净的意思。老辈儿人说这三十夜里的饺子就应该吃素的,不能吃荤的,但现在不讲究这些了,有点素的就行了,所以,这三十夜里我们家的饺子是荤素都有,一定要有素的就是了。
素馅饺子别看是素的,可实际上比荤的还复杂,不夸张的说,这馅得有十几种原料组成。包括白菜、菠菜、香菜、胡萝卜、豆腐干、豆泡、粉丝、黄花、木耳、香菇、焦圈(或是炸果子)、芝麻,加香油、胡椒粉、甜面酱和盐,要讲究真素,就不放鸡蛋,要不讲究真素,为了好吃,可以放鸡蛋,鸡蛋要先摊熟了。这素馅饺子煮得了蘸着腊八醋吃,那确实是好吃,比肉饺子好吃。一直到现在,和一般的肉饺子比起来,吃主们还是偏爱素饺子。
三十夜里这顿饺子,也有荤的,几乎必有的一种是干菜馅的,这干菜不是外边买的,大多是自家用菠菜晾的,在菠菜的旺季晾,晾干了用纸包起来,留到过年吃。干菠菜吃油,所以必须用煮好的偏肥的五花肉与之相配,干菠菜用水焯一下,空水后切碎,加上煮好的白肉碎丁、葱、姜和盐,不放或少放酱油。这饺子留待过年吃,是因为它就着腊八醋吃,味道会更胜一筹。
年菜--春节时北京人饭桌上的吃食
老北京人过年(春节),是非常讲究的,咱们在这儿且不说诸多老礼儿和习俗,就说说我所知道这过年的几样年菜,琢磨着就能勾起您的馋虫来!
老北京儿歌唱道: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三十儿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随着这胡同里的儿歌声声,春节眼瞧着就到了跟前儿。家家儿杀鸡炖肉、蒸馒头、糗豆馅、炒酱瓜儿、打豆酱、炒什香菜、腌起了芥末墩……。从记事到现在我总觉得春节前夕的年味儿最浓,而且全家人一块儿准备过年的吃食,热热闹闹的一块儿忙乎也是最温馨的时刻。
蒸豆包
蒸豆包之前糗豆馅可是个费工夫的活儿,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得注意别煳锅。等豆馅出锅前加上适量红糖、白糖后再加上糖桂花则更加香甜可口齿颊留香。别忘了还要准备好红粬粉,等热气腾腾的馒头、豆包出锅后用筷子蘸上和好的红粬粉一一点上,不仅瞧着好看更能显出过年的喜兴劲儿。
几十年前北京的冬天冷,可以把馒头、豆包儿存放在院子的缸内,出门儿拜年回来就用不着再弄饭了。
炒酱瓜儿
北京人爱吃的酱瓜儿在天源酱园学名叫“甜酱黑瓜”。此瓜在地里时又叫“山瓜”,离咱们不远的河北固安县就种着它。这瓜可不能生吃,炒着也不好吃。就得酱制成咸菜,才好吃呢!您还得准备好去了皮儿的煮花生米、杏仁、瘦猪肉或鸡脯(腿)肉、葱、姜和香油。
酱瓜可以切丁或切丝,切好后要用水泡一定时间,泡完后要咸淡适中。肉随酱瓜形状切成丁、丝均可。
炒酱瓜时不用煸锅,要用凉香油把肉炒熟,接着下入酱瓜煸炒,出锅前下入去了皮的花生米、杏仁、葱花,现在为了提味儿还得搁点儿味精。切记炒酱瓜凉吃为好,是下酒、佐餐的极佳年菜。
打豆酱
炒完酱瓜紧接着就打豆酱了。豆酱的原料有肉皮、肘子或猪蹄儿(北京人习惯叫猪蹄为“爪尖儿”),以肘子汤为上。您还得预备姜、胡萝卜丁、水疙瘩丁、青豆、黄豆、白豆腐干丁、熏豆腐干丁……。先煮好肉皮、猪蹄儿或肘子,再把豆类、胡萝卜、熏干等依次加入,还有酱油、盐、味精等。豆酱打好以后存放在室外,很快就凝住了。吃的时候倒上些腊八醋,这可是过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
芥末墩
要说做芥末墩的方法比较简单,您先得备齐大白菜、芥末、米醋和白糖。现在市场上的芥末也是良莠不齐,记得前年还是在大超市买的芥末,外观漂亮,颜色鲜亮,可是做得后实在难吃,看起来是奸商在芥末里加了色素,所以提醒您先得买着好芥末。
备好料后,就可以做芥末墩了。先把大白菜去掉老菜帮子,讲究的家儿只用菜心,把白菜切成一寸高的段,用线捆住,也可以用牙签固定好,或上火蒸,或开水焯。关键是掌握好火候,时间长了菜是烂的,时间短了菜不熟也不好吃,然后把白菜放在一个能封得住口的容器里,铺一层白菜撒一层芥末,再放一层白糖,末了撒上米醋,反复数次后(还可用此方法做芥末菜,把白菜帮改刀切成象眼块即可),用盖子把容器一封。头天晚上做好,第二天晚上您吃饭的时候,一揭盖,那叫蹿,芥末味儿直冲脑门。要是搁在室外,芥末墩冻了冰,带着冰碴儿往盘子里一搁,瞧着就舒服。别忙,吃的时候您得张着嘴,让芥末的辣味,从嘴里呵出来,要不然芥末的辣味直冲鼻腔———您就流眼泪吧。这时过春节吃的大油大肉的油腻,早就被芥末墩的酸、甜、凉、脆、辣、蹿赶走了。
随着天气渐暖,家中年货、年菜的减少,春节的热闹劲儿也慢慢儿过去了。孩子们又在期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过年啦》---回忆那些“童年”的旧吃食
人最快活的时候当属童年,虽然那个年代物质生活贫乏,但回想起来,仍觉得趣味盎然。小时候过春节,最开心的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好吃的。现在,那些好吃的也许难觅踪迹,但它们一直存留在我们内心深处。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起回忆那些“童年”的旧吃食。
醪糟飘香
小时候,只有过春节,才能尝到妈妈做的醪糟,那种米香和酒香交织在一起的味道,无比甘甜,是我最难忘的回忆。
一进入腊月,妈妈就着手做醪糟。准备工作有十足的仪式感,她要选定一个阳光晴好的日子,扫尘洁室之后,才将那泡了一天一夜的糯米端出来。捅下炉子,火烧得旺旺的,把米饭蒸熟。起锅,待晶莹如玉的米粒们彻底凉透后,妈妈将它们倒进有着红色花纹的白瓷盆里,洒入托人从老家带来的酒曲子,搅拌均匀,压结实,中间留出圆形的洞。最后,用塑料薄膜将盆封严实,一床旧棉被暖暖地将盆包在中央,放在土火墙上,捂着。
之后,妈妈好像忘了这件事。那怎么能行呀?我那个心急,只要妈妈不在家,我就偷偷地掀开棉被的一角,一日看三回。刚开始没什么收获,那米饭还是米饭。之后,米粒们开始渗水珠了,我忍不住伸手拈一点,品尝,呀,酸得能掉牙!两天后,一起床,屋子里弥漫着好闻的味道,四处寻找,居然是从棉被里飘出来的。再一看,盆中央竟然汪出一捧水来,尝一勺,酸甜可口,再来一勺……那天,记不清我悄悄地喝了多少,反正最后我醉倒在床上,大睡了一觉。
妈妈的醪糟远近闻名,她让我用粗花瓷碗盛着,一碗碗送给左邻右舍品尝。过年时,有亲戚朋友来拜年,煮一碗醪糟汤,里面周周正正地卧着两只荷包蛋,那是待客的最高礼节。
现在的超市里,一盒盒醪糟包装得倒是精美,但在我心里,“老妈”牌醪糟,甘甜醇香,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杂拌儿
小时候在北京过年,孩童们最喜欢吃的不是那饺子和年菜儿,他们最想吃最爱吃的,是那色彩鲜艳各种味道的“杂拌儿”。
“杂拌儿”是老北京过大年时,家家户户守岁时必吃的小食品。由多种干鲜果品掺在一起拌和而成,宋代时已有内装细果的“果子盒”。杂拌儿一般分为三种,高档的细杂拌儿,是将鲜杏儿、蜜桃、大枣、桂圆、荔枝、山楂、藕片等,经过糖蜜渍汁加工成蜜饯杂拌儿。旧时皇宫贵族王府大宅门四合院里人常食用,也常用以馈赠亲友。在解放前后,东安市场、百货大楼等干果店常出售这种盒装的北京特产“蜜饯果脯”,包装精美,美味可口,成为外地来京旅客常购买的北京特产。中档的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其中有梨干儿、苹果干儿、柿饼条、山楂条、脆枣、榛子仁、花生仁什么的。最次的,旧京时叫“杂抓”,里面都是最贱的瓜子、花生、嘣酥豆什么的,它比粗杂拌儿还粗。
细粗杂拌儿在那时各大干果店均有出售,“杂抓”则常有小商贩推着小排子车或挑担走街串胡同叫卖,一声吆喝吸引来众多买主儿,有首民谣唱道:“过大年好喜欢,吃了杂抓能抓钱,不挣钱的学生抓识字,大姑娘抓针线……”就唱的是买杂拌的事儿。
卖“杂抓”的小贩也不用秤约,一手抓往用旧画报折卷成的三角形纸包里,一放就成了,因而才有了“杂抓”之名儿。
一般四合院里的住户多在春节前的腊月里,将杂拌儿作为必备的“年货”,并成为除夕守岁及来拜年的亲友招待用食品。老北京人常在喜庆的除夕夜晚围炉边吃着杂拌边谈天边玩着,阖家一片祥和喜洋洋的景象。
酱肘子
过年的时候,总是想念奶奶做的酱肘子。从我记事起,奶奶的腰就是弯着的,走路的时候弯着,干活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也是弯着的。她做酱肘子的时候,腰,也是弯着的。
去毛的肘子焯过就变得白嫩水灵,奶奶用白棉线绳把一只只肘子捆起来。这个过程照例是在案板上进行,她依旧是把腰弯成一座小丘,坐小板凳或直接蹲着,指节宽大的手迅速将生肘子拾掇好。
被棉线捆着的肘子一只一只贴着壁小心地下了锅,锅里是奶奶调配的佐料,葱姜蒜花椒桂皮……19岁过门儿那年就开始炖的肘子,多少种佐料一样都不会少。真香。听着咕嘟咕嘟的炖肉声音,浓郁的香味就窜入我的鼻腔。还没吃到肉就油然生起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种香味,我在此后的岁月里几乎再没有机会闻到。那是架在灶上的铁锅炖出来的肉味,仿佛还混着一些灶膛里劈柴燃烧的炭香。很多年之后我去了一次乌镇,水乡的环境对于我这个生在北方农村的人来说是陌生而新奇的。在石板路上走着,忽然,我闻到一股肉香,那股香味如此熟悉,让我一下变得异常兴奋。那混着木炭香的炖肉的味道刺激了我的记忆细胞,童年的酱肘子和乌黑灶台的印象瞬时回到了我的脑海,多年未曾触碰的往事终于因一种香味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不知炖了多久,深褐粘稠的的汤水已见少,还冒着泡呢,肘子就出了锅。炖熟的酱肘子呈现出油亮的褐色,肥嫩的肉皮下露出薄薄的一层脂肪,瘦肉裹着的猪骨露出一头,关节的顶端还是青白色,周围已是一圈渐变的褐色。为一只肘子“松绑”,以备晚上食用。
黏豆包
“丫头,明天老爹包豆包。你来不来?”那厢老爹在电话里明知故问。
“当然来,咱家的开年大戏什么时候少过我?没有我的参与,保管你的豆包没‘年’味。”我自我感觉良好地回答。
每年一进腊月,我家都要包豆包。老妈没生病那时,淘米、浸米、控水,这些先期流程都是她做的。他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年年做,一来是觉得这是北方过年的传统吃食;二来是因为我们几个四散在各处的儿女,都格外喜欢吃自家纯正味道的豆包。
记得小时候,农村的冬天黑得特早,又没有电视、电脑可供娱乐。唯一的乐趣便是一家子人,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围着祖上留下的、那只装满柴草余烬的铜火盆聊天。为了让闹腾的我们安生一点,老爹通常会在火盆表层给我们蹦速成的小爆米花、而底层则会埋进几个用浸湿的玉米皮包裹住的、每个豆馅里塞一块红糖疙瘩、外加一筷子猪油的冻豆包。
只消耐着性子慢慢等待,我们就能在美美地吃完香软、甜腻的烤豆包之后,带着心满意足的喜悦进入甜蜜的梦乡。以至于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幸福的最深记忆,依然停留在那个物质匮乏、却极易满足的童年时代。
现在,每次在老爹手里,接过早就打包好的黏豆包带回家,我都觉得非常的幸福。有爹娘安在、有家可回、有豆包可以惦记的年,才是心中最想要的年。
 
夹沙肉
说到春节的旧吃食,不知道为什么,第一道浮现在脑海的菜居然是外婆的“夹沙肉”。不过,不要误会,我之所以记忆深刻并不是因为它特别美味,相反,恰恰是因为它的味道真的让我难以消受。
一般食谱会这样描述“夹沙肉”:上好的五花肉片里卷入豆沙,蒸至酥软,菜品白里透红,鲜香甜糯,肥而不腻……虽然这段描述很是诱人,但“夹沙肉”的真相是把豆沙夹在肥肉里蒸熟。如果使用我的主观语言,还得在“豆沙”之前加上“甜的腻歪的”,在“肉”字前加上“流油的”,于是这句话成了“把甜的腻歪的豆沙夹在肥得流油的肉里蒸熟”。是的,这便是我对于夹沙肉不可更改的印象。
每年春节,外婆总会兴致勃勃地要做来吃。很少有人对它动筷,通常是端了一顿又一顿,最后多是外婆一个人慢慢消化掉整碗。虽然家人都会劝说别做了,外婆最后也总会感叹“硬是拽不脱”“下盘再也不做了”……不过,我们知道,明年,不管年夜饭多么丰富,夹沙肉的身影也一定少不了。
为什么外婆对于“夹沙肉”这么执著?有一回,跟外婆摆龙门阵,听她说起她当娃儿的时候,吃到过多么“美味”的夹沙肉。那种憧憬,让我似乎看见了这道让我们嫌弃的吃食曾经的辉煌。
不过,夹沙肉的辉煌岁月毕竟是属于外婆的,不是属于我的记忆。属于我的记忆是,外婆夹着一块肥腻腻的夹沙肉,笑容可掬地说:“幺儿乖,很好吃,吃一块嘛。”我赶紧把碗藏在身后,大声说道:“恁个肥!我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咱北京人的年夜饭,那叫一个讲究!
姆们北京人的年夜饭怎么少得了这几道菜!
北京人在过年时吃什么?请跟着我一一尝来!(文/莲心儿)
北京人的年菜
除夕,这顿团圆饭,等一年了!
北京人的年夜饭,那叫一讲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