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同那么多》(2)—郭炜

《胡同那么多》—郭炜讨教养花诀窍

【讲述】

你看人这花,人这花养得!

这什么花啊,这个?


在胡同里,很少有不养花的人家。


【讲述】

您最喜欢什么花?

我什么花都喜欢。


养花、爱花,似乎是胡同居民的传统。老舍先生在散文《养花》的开篇,就道出了爱花之人的心声:“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讲述】

喜欢花呀,得有二、三十年了吧。

您家这房上也不少品种的花了。

我这一百四十多盆呢。

帽儿胡同中的胡大叔,今年60岁。他家小院地方有限,屋顶成了他种花的苗圃。

【讲述】

也是盆栽啦,是吧。

这不全是盆的么。

喜欢这个啊,您?

闲得嘛!


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总结:“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讲述】

我们能看看您这院子吗?

看看吧。

掌扇胡同,赵大姐家的小院里,三十多盆茉莉,争奇斗艳。

【讲述】

我们不是喜欢喝茶么,这花开了以后,第二天,撒一点儿沏茶。这不这开完了以后,你由这儿掐了,如果你打算还养的话,就把这个插进一个净土里边,要赶上天气啊、温度啊合适的话,可能十棵里能活两棵,有尖瓣的、有双瓣的。为什么得由这掐啊,因为这两边好滋新芽。它这个越热,它开花开得越多。这天一凉啊,立秋一凉快啊,就完了,就最后一茬了。



在《养花》一文中,老舍先生将花比作好朋友,对它们的关照必不可少,一来二去,也摸着一些门道。胡大叔,也是如此。

【讲述】

养花啊,这人就不能太勤谨了,今儿浇点水,明儿浇点水。

不行。那得讲究点火候?

对呀,见湿见干。

怎么叫见湿见干,老听人说见湿见干,什么程度叫见湿见干了?

这么说吧,假如这是一盆花啊……

这不就是一盆花么?

这是一盆小辣椒啊。什么时候干透了,就给它浇透了,让它底下流了水,这不就是见湿见干么。说你要是看不出来,找一个羊肉串的签子,给它刮干净了,干的,往那土里一插,拔出来,看有一半底下是潮的,就说明底下还有水呢。

等于说您现在都不用这招,眼睛看就看出来了。

是。有的花啊树啊它长腻虫,你说你怎么着?你不好抽烟就捡点烟头,给它泡上水,泡完水拿她们女同志那个丝袜子,给它过滤一下,灌在那喷壶里头,哗哗哗一浇,第二天那腻虫全没了。也是跟人一块聊天,咱们通过试验……

确实灵?

确实灵。



养花也是体力活。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是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赵大姐,也感受过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份有意思。

【讲述】

天不好就得挪它,你怕它有雹子,怕它雨水太大了,花盆都满了,砸折了就。你看这阴天,天来得挺不好的,黑上来了,赶紧,这地方它浇不着,像这个,就得该搬搬,该挪挪了。冬天,该往屋里搬了,等开春都给再搬出来。


胡大叔说,在他心里,爱花无价。

【讲述】

这么多年养花,我从来不卖花。有很多啊,包括他们酒吧的,过来说您卖我一盆吧。我说你喜欢哪个,你端走。端走以后人就跟楼下酒吧门口那一敦,我遛弯的时候过来过去地天天走,没多日子,一瞅,连盆都扔了。

蔫了?

他人就不管了。不是说这盆花值多少钱,我老说,这东西,你既然养它,它是个性命。


在《养花》一文的结尾,老舍先生这样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胡同那么多》—郭炜.老舍.小说

丰富胡同位于东城区灯市口附近,距离繁华的王府井也不过几步之遥,这里仿佛与世隔绝,分外清净。老舍故居就在胡同中的19号院,从胡同南口进入,稍一抬眼就能看到。

【讲述】

老舍先生什么时候住在这的?

他最早在西城,后来五几年呢,又迁到这城。院就到这排房子。

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院?

就一四合院,外面等于是一个叫过厅,完了是门卫,有一花房。


苏大爷与老舍是老邻居,当年老舍先生住在这的时候,苏大爷还是个孩子。

【讲述】

我就在这出生,61岁了。

见到过老舍先生吗?

哎呦,太见着过了!这老舍先生特别好!因为我们就是挨着他这门,前门就是我们的院嘛!我们小时候就跟他一块聊天,从来不讲究排场。

跟老舍先生聊过什么?

我们那时候小啊,就问吃饭了没有啊什么的,就随便说几句家常话。没事人出来,拄一拐棍,戴一礼帽,特别有那个精神头,而且对着胡同街坊领居特别平易近人。

老舍先生在丰富胡同住了16年,那些如雷贯耳的艺术经典几乎都是在这铸成的。


【讲述】

《四世同堂》这不都属于挺有名的吗?

那太有名了!《茶馆》、、、、、、

哎,对,《茶馆》,比较有名的这是。

就等于说都在这个院里头。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而丰富胡同似乎的的确确为老舍先生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讲述】

肯定跟这应该有关系,他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嘛,接触着一些人啊,事物啊,可不定就编写在书里面去了。刚刚你说这《茶馆》、《四世同堂》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他代表作,比较有名的。

要说咱们这离北京人艺、、、、、、

这不斜对过就是嘛!

您平时爱看这话剧吗?

嗯,有时候去。

看老舍先生的作品吗?

对,也都是他的基本上。

也可以说他如果不在这种小地儿,恐怕也写不出那么多,那么贴近老百姓的作品。

可不是嘛!你就得接近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反映出这个真实的过去的故事!


北京人艺与丰富胡同隔街相望,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这儿被搬上了舞台。谁敢说那些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中没有丰富胡同的人和事呢?

《胡同那么多》—郭炜体验“绝版”四合院

傍晚,在菊儿胡同中,马大妈和几个邻居正在乘凉。她居住了八十多年的胡同早已变了模样。老四合院也变成了新型四合院。


【讲述】

我八十七岁,就没离开过南锣鼓巷,就是长期的住户。原来没有这些个事儿,特安静。

您原来要是住平房的话,我估计坐一门墩上,现在您坐一车上。

这是北京市危房改造搞出的景儿。现在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您看这个,是三层的小楼,它是叫四合院式的小楼。可以进去看看。

您要不带我们进去看看?

我带您去看看。

这的确是一个四合院,四周的三层小楼,围出了一个宽敞的院子。住在这的吴女士,称它为四合院式的小楼。


【讲述】

89年,危房改造的。90年,我们就搬进来了。都是原住户。分四个小院,A、B、C、D院。这是一个院。

后面还一进院子?

对。这是B院。

声控灯?

嗯,是。我们这个院里头,总共46户。原来我们是41号。还有一户是49号。两个院组合改造成了这么一个大院。您看里面都有存车的,每一个设施都挺好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菊儿胡同破损严重。当时,北京市政府将菊儿胡同列入了首批危房改建规划。四合院式的小楼,成为了改建的试点。吴女士刚好赶上了第一批“危改”。


【讲述】

这现在都给盖得乱七八糟的。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面目全非了,不像原来一开始那么好了。总的来说,这个改造以后,也有好处。原来不是平房么,又没有厕所,又不卫生。现在这不都在一居室里比较方便么。

那您就觉得自己还挺幸运吧?

幸运,那当然幸运啦,赶上这批了。当时,说实在,改造那时候,花的钱也不多,但是也是天文数字。自个掏钱啊,要是一次都给它买下来的话,要两万九。那会才挣多少钱呐。后来借的单位的钱,还了四年,才给还清的,还得拿出利息,是五千多利息,等于三万五,买下的这一套房。

菊儿胡同新型四合院改造模式,是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在当时,这一改造,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1992年,联合国授予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工程“世界人居奖”。



【讲述】

按说这试点挺成功的啊。为什么不能推行开来呢?

这个地啊,为什么不能推行到别处,这是东城区市中心的地方,寸土寸金,另外这院子不也占面积么?这边也不让你盖大楼么。因为那边是鼓楼,建楼高度不能超过鼓楼,有这规定。

二十多年前的前卫设计,现如今早已收敛了它的时尚气息。北京仅有的一所新型四合院,却显得如此陈旧。关于新型四合院的尝试,已经成为历史。

《胡同那么多》—郭炜带您看看胡同清晨的美好光景

清晨六点,晨曦破晓,北京似乎还有些睡意朦胧,在这座千年古都的版图上,一条条纵横交织的胡同似乎一如既往地最先苏醒过来。

【讲述】

早上起来这是干嘛去啊?

买早点去。

在交道口北剪子巷张大哥敞开院门,推着自行车去买早点。

【讲述】

上北边,我们这不远。

胡同口。准备买点什么啊今天?

豆腐脑。

天天早上起来上那买早点去?

基本上(每天去)。

骑个车子。今儿冷不冷啊,这刚下过雨,我看您这是穿的也不多。

还行吧,今儿还行哈。

怎么称呼您?

我姓张。

哦,张大哥。

【讲述】

来一个。

哦,说这来一个,就知道放几个鸡蛋了,是吧?

嗯,一般地都是一个鸡蛋。你要是想要,你可以说俩鸡蛋。你可以跟他说。

胡同口的煎饼摊早已出摊,热气腾腾的煎饼对于孙大姐来说,是众多可口早点的选项之一。

【讲述】

得嘞,大姐您这是上班去?

哎,对!

早点煎饼就解决了?

嗯,有时煎饼,有时吃馄饨啊,包子、炒肝之类的。

您就住在这个附近?

就这胡同,我们就住28号院。

六点半,外地来京的店主小张在店门口压着腿,一天的生意从抖擞精神开始。

【讲述】

早上起来在这做锻炼呢,这是?

不,我这出摊。

出摊?哦,您这是什么生意啊,这是?

就卖点小本货。

多长时间了在这?

在这有十年了。

那早上起来在这胡同里面也习惯活动活动,我看您。

对,活动活动。

扭扭腰,压压腿。

对,锻炼锻炼!

早晨起来早的,都出去锻炼了。

他们都上哪儿锻炼啊?

皇城根儿、后海,这一带都是锻炼的地儿。

【讲述】

您好,大妈!

哎,什么事儿?

您这早上起来溜溜狗。

嗯,对!

胡同的清晨是一个慢慢恢复生机的过程。消停了整个夜晚,赵大妈家的小狗儿也跑出来撒欢儿。

【讲述】

天天早上遛吗?

每天都遛。

哦,您住哪儿?

我就住桃条胡同。夏天起得早点,冬天呢稍微晚一点,北京不是冷嘛,就晚个半个钟头,夏天一般6点就起来遛了。

咱这胡同里面,早晨起来这个景象还是挺繁忙的,是吧,各干各的。

因为一个是上班的,还有一个,这有一个早市。

还有一个早市?

嗯,早市大家上这买菜了什么的,采购。采购完了,等于有的是上班族呢,早上赶着买完了,下班就不着急了。有的就是老头、老太太遛早的,捎带手就把菜带回去了。

【讲述】

吃什么?有豆腐脑,有粥,有豆浆,包子什么的都有。

油饼。

七点左右,老赵在早点铺前简单地解决了早饭。他自行车上驮着的几百份报纸,不容他过多的停留。

【讲述】

您这是送报纸是吧?

嗯。

每天要串多少胡同啊?

胡同可多了,十多个胡同。

送多少户呢?

200多户吧。

有时间限制吗,得到几点?这些报纸,200多份都得送完。

9点之前吧。

9点之前,辛苦、辛苦!不耽误您了!

没事,走了!

好,再见!

【讲述】

还有吗,后面?快点,快点啦!

7点半,府学小学的学生们陆续到校,胡同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史天瑞是当天的值周生。


【讲述】

这怎么了这是?

这是那个,他没戴红领巾。

哦,没戴红领巾啊!

忘戴了,放书包里了。

哦,放书包里,戴上吧!

在学校里戴也不行。老师好!

今儿个值周是吧?

嗯,一周一次。

都负责什么啊,在校门口?

查领巾、问好,然后就行了。

你这得几点就得来学校啊?

1520

715,是吧?

嗯。

就比一般的学生要早到一点。

对!

阳光从树叶的间隙中投射下来,让人轻易就能捕捉到光线的形状,古老的胡同就这样醒来。周而复始,犹如老百姓的生活,日复一日,按部就班。

《胡同那么多》—郭炜做客珍妃娘家

我们现在来到这个,西城区西单北大街粉子胡同,传说在清代非常受光绪皇帝宠爱的两个妃子——珍妃和瑾妃,等于说是从这条胡同被选进皇宫。


【讲述】

现在这条胡同看起来呢,有些破败。

看不出来当年能够选出两个妃子来,对吧?

那她们这个娘家到底在哪一户呢,咱们找一找。


粉子胡同中的13号院门前的两棵参天古槐,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宽大敞亮的院门似乎也显示出了它的与众不同。走进院落深处,一排残破却不失宏伟的房屋映入我们的眼帘。


【讲述】

珍妃娘家的房……

她娘家的房!

皇朝老丈人呗,我们也是听说。

您住这房就是?

就是正房。这叫什么,这叫前廊后厦,大厦的厦。

前廊后厦?

嗯,对对!

但是这个门廊应该说是最古老的。

哎,对了!这两间,这叫偏房。这儿,那边还有两排。


虽说这位王奶奶现在住的就是当年珍妃娘家的正房,但对于这个院子,她了解的并不多。在王奶奶的引荐下,我们找到了在这个院子里居住了五十多年的于大爷。中午于大爷正摇着蒲扇坐在院中乘凉,听我们问起珍妃的事,他的话匣子就算是打开了。


【讲述】

咱们这个宅子,是当年光绪帝的一个妃子——珍妃的娘家的住房是吧?

哎,对。

您在这住着多长时间了?

1958年来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年我就当兵去了。1961年当兵,回来以后,走的时候从这儿走的,回来还住这。

老人没讲过,就是听说这院里,北边的西门第一家的话,那有一个书房。还有泥台,小泥台还是大泥台我不知道,说是书房。那边有两棵大槐树知道吗?叫成圣中学。听说珍妃在那院生的,后来说更改一下子,说是在这院。


因为珍妃曾支持光绪帝变法,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遭到了慈禧的记恨。相传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慈禧太后命太监将珍妃推入紫禁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珍妃遇害那年,仅25岁。粉子胡同是珍妃这一生中梦的起点,而这样一条普通的胡同中走出了一位贵妃,对当时胡同里的百姓来说,是何等的荣耀!现如今,粉子胡同的光彩已经荡然无存,唯有这胡同中走出贵妃的传说成为了胡同居民口口相传的一段佳话。

《胡同那么多》—郭炜在胡同里遇到传统手艺人

随着一阵抑扬顿挫的吆喝声,还有这“哗啦、哗啦”有节奏的铁片撞击声,刘师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讲述】

姓刘。

走街串巷。您是哪儿的人?

蓟县。

天津蓟县?

嗯!

来北京干这行多长时间了?

30年了。

现在怎么样啊,生意?

还行!

您一般都在哪一片儿,胡同里头?

就胡同,往东到光明楼那边、崇文门那边,往北到西单。

就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来都是拿这个,这叫铁片儿,是吧?

正规叫惊闺。

叫什么?

叫惊闺。

过去都吹喇叭,现在不吹了。

什么调儿啊,那喇叭?

就是那“哒哒滴——”,就这个声音。

您这个手艺也是拜师学的,还是怎么着?

拜师学的。

有师傅?

有!师傅现在都没了,就我们老家的。

您这是学了多久出的师?

学这个,也就三四个月就行。

除了经典的吆喝,得心应手的家伙事儿是手艺的保障,刘师傅爱如珍宝。

【讲述】

这是戗刀用的,这个是。

戗刀用的。您拿过来,我瞅瞅。

出的新刀,要先开刃,必须得使这戗。

这是一块钢?

钢!钢铁条!

这是磨刀石?

哎,这个磨刀石。

磨哪把刀,你看它这个生锈程度不一样,磨多长时间啊?

最那啥的,得七八分钟。

七八分钟一把?

嗯,对!

过去裁活的剪子和菜刀一样,是每家每户必有的物件。现如今,自己在家裁剪缝纫的家庭妇女越来越少了,生意自然不多,但这磨剪子的手艺在刘师傅看来无比重要。

【讲述】

这个是干嘛使的?方块的铁,中间有一个圆。

修剪子使得。

修剪子。

刀啊都好磨,这剪子是不好磨。

剪子怎么不好磨啊?

剪子要是不会磨的,越磨越钝,铰不了东西。剪子这事一点都不能差!这事必须得知道,还得对口,完了还得修!旧剪子都得修,十个里面八个得修,磨完了以后,因为这剪子时间长了它变形,都不铰东西了,所以说磨完了就得修。

磨剪子、磨刀全凭手艺吃饭,虽说工作辛苦,收入不多,但刘师傅依然坚守这个行当。

【讲述】

您刚在北京磨菜刀的时候,那会儿什么价?变化大吗?

变化咋不大啊。20多年前也就是1块钱。

1块钱磨一把?

嗯。再早还有一毛多钱的呢,一块,完了两块,完了三块,完了五块。

五块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头二三年。现在是八块钱。

什么刀都八块吗?

嗯,对!

大刀,小刀?长短不分?

新刀的话,现开刃都十多块钱。

每天能磨多少啊?

也就是七八十块钱。你看要是这往下,天气冷了的时候也得出来不是,刮大风天就少。冬天要磨刀,这手一磨完这刀,恨不得粘上去。

粘刀上?

嗯,得带一手套,冬天就得。


现在许多家庭用的都是不锈钢刀具,磨刀的生意不好做,徒弟更加招收不到,刘师傅很是担心手艺失传。

【讲述】

您带徒弟了吗?

没有。人年轻谁干啊,现在。都是上岁数的人干这个。

想收徒弟吗您?这手艺得往下传呢。

收也没人干了现在。

那以后老百姓想磨个刀啊什么的,怎么办啊?

就是往后还真少了,基本上就剩我这岁数的了。赶明要是真不干了,往后就得说失传了!因为啥,这个呀挣钱也挣得不多,年轻的没人干。

如今像刘师傅这样的磨刀人越来越少,像许多老行当一样,磨剪子、磨刀有朝一日恐怕也会消失,唯有那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和“哗啦、哗啦”的铁片声久久回荡在老百姓的心头,不肯散去。

《胡同那么多》—郭炜在胡同里看老人下棋

【讲述】

人家这黄车吃你,人就没了!你不敢吃马,吃马底下杀死了。

胡同里不大的一块空地,支者一张小桌,两个大爷坐那下象棋,周边还围满了看棋的人,清一色地站立着,那架势就好比自个儿亲临战场,神情比下棋的人还紧张。

【讲述】

象棋就是,互相大伙退休了,你说干嘛去,就玩玩儿,我也高兴,他也高兴,得了呗。

胡同里像这种下棋的景,也挺常见吧?

这特别常见,太多了。老人都干这个,生活上显得特别丰富多彩。

下象棋是老爷们儿的一乐,堪称胡同的一景。

【讲述】

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下象棋的?

我从年轻,这老了呢,就没得干了。我年轻,我能双杆、单杠练。现在奔70了,不能练了,就下下象棋,又不输、不赢什么的,弄一快快乐乐的,就挺好!

就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在旁边看得多?

对!过去呢,就上班,这时间也不多。

原来就是下班看这有一盘棋,走不动道了。

哎,大伙儿坐这玩玩儿。

您刚才这是赢了一把!

赢了,哈哈哈;输了呢,哈哈哈!

【讲述】

您这刚才输了一盘?

嗯,输了一盘。

平时是赢得多,输得多呀?

赢得多!瞎玩我们是,大家伙高高兴兴,输也一乐,赢也一乐!

棋盘我看还是您自个儿画的啊?

是,这东西家里人不要了,但是一画不挺好嘛!你看这棋,也大老远地从家拿来,他画的盘,完了下完棋人就走了,他给收拾,大家伙一块玩!

能跟胡同里下棋,貌似每个人都是高手。但“观棋不语真君子,起手无回大丈夫”这两句棋坛古训在这里却行不通,这是下棋大爷们之间的默契。

【讲述】

胡同里下棋和看棋有规矩吗?

这一般的人啊,下棋不言语。

观棋不语!

哎,对了,对了!可是呢,都是街坊,谁都认得。有时候呢,一大帮下一个人。

也有站旁边支招的吧?

哈哈,有,起哄!就玩玩儿,什么想法都没有,你看!完了哈,咱吃饭了!

吃饭就收摊了?

哎,吃饭收摊。

那看棋的观棋不语,下棋的有规矩吗?

都没有。

悔棋吗?

悔就悔,不悔就不悔!这就玩嘛!

这一天能下几盘啊?

我们啊,好,一天下俩钟头、仨钟头的很平常!我走了,别人就来,谁爱来谁来!

流水席是吧?

哈哈!来人下棋也都是附近的邻居、过道也有。走道的,来来来,他也下,他也下!

切磋切磋。

大伙儿高高兴兴的。

天儿冷了,就没法下了吧?

不,上屋子里下去。

也挡不住?

哎,也挡不住!夏天呢,有这个伞,大树底下,这个东西就随便搬哪都行。

大爷们下棋没有棋谱,仅仅是口中念念有词,或默默地走着子儿,一样有滋有味,一样非常投入。尤其是这棋子打在棋盘上,啪啪作响,俨然一副古代官老爷问案的架势。

【讲述】

王大爷、李大爷当头炮了哈!

哈哈,打马跳了,哈哈!

那啪一打,就要把这吃了。

你就踹他一步,他怎么了?

车没了!

《胡同那么多》—郭炜在中戏有个约会

【讲述】

我们那个东棉花胡同可厉害了,你比如说,姜文啊,巩俐啊,章子怡啊,都打我们这胡同出来的。


东棉花胡同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小肖在这里的39号院上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的存在让看似这条普通的胡同充满了艺术气息。


【讲述】

我姓李。

我姓夏,上了5年了。


在中戏学生小李和小夏看来,东棉花胡同给她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


【讲述】

不同的艺术种类的人可能需要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你比如说,比较玩前卫的那种人可能觉得我们这一块就比较古朴,不太适合他们那种人。但是像我们这种学戏剧的,他需要体会北京的这种氛围。

像我们一开始做那个作业,好多都会以这条胡同为原型。因为我们是舞美系嘛,老师就会要求我们,比如说,就做我们身边的胡同为场景啊,做这种仿真练习。

对,我们经常就不管是表演系啊,还有舞美系的同学,都要就是体会老北京的生活,然后对老北京的建筑什么的,要有一些比较关注的那种。


喜欢这胡同吗?

喜欢啊!

喜欢,非常喜欢!我们就拿它当成自己的家,我们一般就是毕了业的同学,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周围,都会在附近,哪怕是自己找一个地方来住,也不愿离它很远。希望能经常回来!

一曲悠扬的音乐飘来,循声而去,一间颇具个性的小酒吧正在营业。



【讲述】

北京的这条胡同里面有中央戏剧学院,也会给这胡同带来一些艺术氛围吧,艺术气息?

会的!

我看您这个店也布置得非常、非常的有艺术氛围,放着一些比较悠扬的歌曲。

对,因为总体来说的话就是,中戏这个学校,周围的氛围就是文艺范儿的。

小雷在中戏对面开了一间书店,经营的都是艺术类的书籍。


【讲述】

平时光顾您这个书店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学生比较多一点。专业的人士,从事这一行的吧。

导演性质的。

我们孩子都知道这个导演系什么的。

这是您女儿吗?

对,就是我女儿,我女儿四岁。

小朋友,你长大想不想当个演员,当个导演?

不想。

为什么呢?

因为——我有点害羞。

害羞啊,还可以啊,多大方啊!哈哈!

我们就是因为在这边嘛,我就老带她去,就看看吧,就这样。所以说对每个人可能艺术这个渲染啊,不光是孩子,可能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这个点。

不可否认,艺术气息是可以蔓延的。在东棉花胡同中,无论是生活在这里的百姓,还是商户或是游客,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感觉到这里的艺术氛围。来这里看戏的大学生表示——


【讲述】

只觉得这里面,确实我觉得可能也是和中戏有关系,包括那边的蓬蒿剧场啊什么的,它非常有艺术氛围。就包括周围那些宣传画啊什么的,就都是在讲戏剧的。我对戏剧比较感兴趣,所以就觉得这块有一点圣地的那种感觉。


现在中央戏剧学院已经成为了东棉花胡同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如果你在这里轻易地捕捉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觉,那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文艺范儿!

《胡同那么多》—郭炜巧遇清代将军后人

正午时分,透过树叶间隙的阳光,仿佛舞台上的追光,将东棉花胡同15号院的匾额,强调得格外夺目,拱门砖雕上的四个字,显得更加苍劲有力。


【讲述】

怎么称呼您,大哥?

我姓李。

李大哥,这刚出去买东西去了?这是砖刻的拱门?

这门口不就有砖雕,不是写着那么。清朝有一个叫凤山将军,他的院子。三个院原来都是一个院。


现在住在院里的李大哥,和一百年前居住于此的凤山将军,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但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他们一定共同仰望并欣赏过这座精美的砖雕拱门。


【讲述】

这个实际上他们家的后人,还都在那个院住着呢。

这是15号院?

对。

您说的那个院应该是13号院?

对对对。他应该对这个院比较了解。

您能帮我们引荐引荐么?

我给您看看啊。


在李大哥引荐下,我们在旁边的院子,找到了凤山将军的后人。



【讲述】

怎么称呼您?

我姓刘,刘崇光。清末最后一任的广州将军凤山,他是我祖父。我是1944年生人。他是1859年生人。为什么我跟我祖父年龄差了这么多呢?我们家有好几代的男性,不是自己父亲的原配大太太生的。过去不是像现在电影电视剧里演的,二十多岁娶好几个太太。正经人家纳妾得三十八岁。因为你家里头既然是有地位有钱,你选择的原配也必然是出身名门,你得对得起人家。所以说从年龄上讲,可能有人不太相信凤山是我的祖父,实际上是这么回事。

他是1885年,顺天府的举人,他曾经任军机处的章京,就相当于秘书,管档案的,还任过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和都统。

相当大的官了。

对对对。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时候,他是第一镇统制。“镇”相当于师,“统制”就是师长。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任广州将军。上任以后,从当时的天字码头,就是现在的珠江北岸,对着北京路的码头,上岸没多久,就被革命党人给暗杀了。

原来当年还有这么一段历史。


说着说着,刘先生领着我们回到了15号院。


【讲述】

这个房子呢,是他1906年买的。为什么说上这来买房。您看西边那胡同,都写着清朝时候这片是镶黄旗的驻地。他当镶黄旗汉军都统,办公的地方就在交道口附近。买完这片地以后,他盖的这房。现在最有名的就是拱门砖雕。

右上角是有个“入”字?上面应该是“出入”,中间那个白的是一块大理石?

汉白玉。原来都比这好,不这样。原来站在这看不见正北方,都有月亮门,都有影壁。这边是一客厅,那边是一客厅。这俩客厅是一中式的,一西式的。上边有几个字模糊了。因为我是44年在这个院出生的。虽然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但我还是有点记忆的,因为我毕竟在这院生活了六年。

15号院生活了六年,在隔壁13号院生活了五十多年?

对对。

加起来生活了六十多年了。

对。我今年六十八。

这看着真不像啊。


遥想当年,也许凤山将军在这个院落中,披上铠甲,跃上战马,从这座砖雕拱门出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的府邸现在的模样。而我们,也只能通过这座拱门、这个院落,追忆凤山将军的戎马一生。

《胡同那么多》—郭炜带大家在胡同吹糖人

【讲述】

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了吧,好不好,像今天这样,蓝天白云。

这是李莉,一路畅通节目的主持人。

【讲述】

叫烟袋斜街哈,我觉得它长得也挺像烟袋的。

这是蓓蓓,一路畅通的导播。

【讲述】

哎呀,好熟悉啊!和我小时候的居住环境太像了!

这是小潘,交管局信息发布中心的民警。

【讲述】

培培,你其实是个格格。

其实我是伺候那格格的丫头。

那你怎么能不记得这是恭王府了呢?

对,我得穿越一下。

穿越的时候失忆了。

这三个姑娘从小在胡同里长大,但胡同对于她们来说却是久违了。地安门外大街路西的烟袋斜街,现如今是一条商业步行街。

【讲述】

来,喝杯汽水儿。

北冰洋!

这是对我们的奖励吗?

现在北冰洋多少钱一瓶啊?

北冰洋四块钱一瓶了现在。在这景点都贵是吧?

这一片儿都这样!

我小时候喝的两毛五一瓶。

几毛钱押金好像,你记得吗?那时候我家换30瓶,拿一网兜,兜30瓶,然后呢,喝完了30个空瓶子再拿下来换。一说“北冰洋——汽水——”,“师傅——退瓶——”

哎,你们发现没北冰洋这个瓶子瘦了,原来......

走进一家古香古色的烟斗店,货架上一排排的烟斗光鲜夺目,精美别致。

【讲述】

哦,这是卖烟斗的,是吧?

烟斗、烟具。

你说你们在烟袋斜街卖烟斗,还挺应景的!

卖了多少年了?

10年都有了。

还有人拿这抽吗?往里头塞烟丝。

有啊。

要的就是这个范儿,你知道吗?

那这都什么木啊?这是不是什么樱桃木?

石楠木。

最贵的是什么样的?

最贵的中间这柜子都是的。

哇,7820呢!

街边,一个吹糖人的小摊前,围满了过路的游客。

【讲述】

属什么的啊,我给您吹一个呗!

可以吃,是吧?

这吃、玩都行。主要是玩。

什么糖啊,这是?

这是小米麦芽糖。给你来一个绝活吧!

自己吹的,老北京吹糖人嘛,看着啊,教你怎么做。上来,往上站一步,拿着吧。往里吹口气,暂停,暂停!

你这肺活量还挺大的!

大公鸡的形已经出来了。

对,自己吹的。

艺术啊,这个!

吹的就是有点大。

吹出一只肥鸡。太肥了!

生活比较好的一只大公鸡。


您这手艺学了多长时间啊?

我是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我父亲学。再吹一口,看出来了吗?再来一点,稍微大一点,把肚子给它吹圆了。这就是你的作品!

来,大家看,这是我自己做的!

这分明是一只凤凰嘛!

我给您化好妆,美美容啊!再给你抹点小口红。

这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能保持多长时间啊?

这干了就硬了,你要是不吃的话,插在家里,找一地儿一插就行!


摊儿在这支了多长时间了?

一年左右。

生意怎么样?

生意,还行吧。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都比较喜欢这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导游小何同样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烟袋斜街是她带旅游团必到的一个景点。

【讲述】

是西班牙?

不光是西班牙,有墨西哥人、葡萄牙人,还有两个西班牙人。但我是说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都说西班牙语。

今天是走胡同嘛,然后就来这个胡同——烟袋斜街。银锭桥过来的嘛,然后之后去后海。

就是说对于老外来说,胡同游是一个项目。基本上老外来了,必须要游一下胡同。

对,一个景点。就跟故宫似的吧。

那你是在北京长大的孩子了?

嗯。

你给他们介绍的胡同和你心中的胡同,你觉得一样吗?

差不多吧,就是什么时候建的,干嘛使的,然后这条街以前是干嘛的,这条街一般客人来了都特别喜欢。我们说叫比较原始一点,原汁原味的,因为东西都是老的嘛,尤其是欧美人来北京,不是特喜欢看高楼大厦,因为他们国家也有高楼大厦。

【讲述】

刚才小潘就说觉得这里像丽江,其实全国很多这样的巷子、胡同都被改成了一些商业的景点,我觉得特别矛盾的是,它本来是应该突出一个城市特色的地方,一个是遗憾老百姓应该住的地方吧,现在都变成商业味很浓的这些场所。但是呢,要不是因为这些商业性很浓的场所呢,你又保留不下维持着这样的一个欣欣向荣、人声鼎沸的状态,就是你很矛盾。

就和我的印象中,我成长起来的那个环境的真正的那种胡同,已经相距甚远了。可能也过于繁华,但还是吸引着中外游客。

这也许是现代人看到的,就是他以前不知道胡同是什么样,他现在呢,来了以后,看到了胡同。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如果你早已不再胡同中生活,再次回到这里时,你依然会感到无尽的新鲜感。无论来自传统,还是现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无标题
天棚鱼缸石榴树重回四合院——胡同兴起生活美学
北京人为什么钟情于胡同和四合院?
洋溢京味儿的老北京四合院
清满四合院
北京人游胡同,意想不到!深藏在高楼大厦中一条胡同,过去许多名人都住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