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同那么多》(3)--郭炜

《胡同那么多》—郭炜过招儿刮头大爷

夏天的午后,过于热情的太阳让一切显得格外躁动。在西城区四环胡同中,老霍师傅照例支起了他的剃头摊儿。好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为他提供了足够的阴凉。


【讲述】

我这是刮光头专业。

刮光头专业?您看我这是不是特想下个刀。

能下,我这牌子都是专业的。

“专业理发剃光,老霍师傅。”

我在这胡同剃了十来年了。

之前在哪儿给大家剃头?

之前在西直门大桥那儿……


说着,霍师傅拿着明晃晃的剃头刀,在一块儿长条形的牛皮上刮得“哧哧”作响,看样子是在磨刀。


【剃头匠】


【讲述】

您帮我们介绍一下您这家伙事儿都有些什么东西?

这是块儿牛皮子,专门磨这块儿刀。这皮子20年了,别的地儿找不到。

真没地方找,见都很少见。您这三十多年给多少人刮过头了?

那可是得上万了。

您这儿也算是老字号了!

老字号了,住在天通苑,回龙观,莲花池,景山,鼓楼的老头都来我这儿剃头。

“不远万里”到这儿来找您剃头,也是一种信任!

对,都是老顾客。


霍师傅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剃头,手艺是拿葫芦练出来的。

【讲述】

小时候刮葫芦,葫芦不开口就成功了,葫芦开口就不行了,葫芦要是刮破了,师傅就会责怪。

那您除了刮光头,还会理别的发型么?

寸头,平头,板寸我都会。

还真行,手艺挺全。

我也是五块钱一刮,也不涨价,不黑你。

刚开始您这刮光头多少钱?

1978年吧,那会儿两毛钱,后来涨到八毛、一块、两块、三块,后来到五块钱。

现在一般的发廊都不给刮头。


霍师傅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几百元的收入。尽管如此,剃头匠这个行当,刮光头这个手艺也面临着失传。


【这门老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讲述】

您收徒弟了么?

收了两个,都出师了。

都是在发廊里边还是向您这样?

开了一个小门脸屋。

剃头行业按理说也算老手艺了。

唉,我们要是去世了就没有人去刮头了,谁现在还去刮头啊。

那这手艺不就失传了么?

我还准备教,再教两个学生。老人的刮头啊,刮胡子啊,掏耳朵,掏肉眼,这不能失传啊。


霍师傅担心这样的手艺失传,正在物色徒弟,希望自己并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胡同那么多》—郭炜只到菜市场买菜


西城区什刹海地区的四环胡同里,有一个润得立综合市场,经常光顾的百姓习惯把这里叫四环市场。


【讲述】

这就是四环胡同,跟普通的胡同好像有点不一样。一进来之后感觉这四环胡同已经形成一个小小的集市了。卖菜的,卖肉的,修理家电的,卖米的,油盐酱醋的都有。这菜市场规模真不小,恐怕的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很多来买菜的这些个附近的居民呢,都是骑着小摩托,骑着自行车进来,在这个自由市场里呢,感觉卖菜的商户大部分都是外地来京的。而在这买菜的基本上都是住在附近的老北京普通居民。



家住附近的孙大姐就是四环市场的常客。此时,她正在水果摊儿前挑着杏儿。

【讲述】

您经常来这儿买菜吗?

对。

多长时间来一回?平时。

我天天来。

几乎天天来?

嗯,就住地安门这。

这个菜市场在附近算比较大比较全的吧?

我们这儿就这一个,就吃点什么买点什么。

就是北京人基本上愿意来这个菜市场买,而卖菜的都是外地人多一点。

都是外地人

正如孙大姐所说,市场里的商户多是来自外省市。一位来自山东的纪大哥,跟我们聊起了他的调料生意。

【讲述】

您这摊儿是卖?

买虾皮调料的。

就是调料?

挣小钱,还是挣不了大钱这个。

每天都得挺忙活吧?几点上货?

有时候中午有时候早晨,早晨的话得五点来钟吧。

那您这个住在附近吗,现在?

嗯,住在附近,在那个跑了仓胡同。

您在北京住了多长时间了?

在北京呆了二十五六年了吧。

之前是做什么的?

也是做小买卖的。这都有十来年了。

觉得这自由市场这氛围怎么样?

挺和谐的呗,就是说。连买东西的,连顾客,连商户。

都还挺不错?

嗯。

为了方便照顾生意,许多商户都选择在附近的胡同里租房居住。同样经营调料的小何,就是其中之一。

【讲述】

生意还可以。

老家哪的?

河北保定那边的。

保定的吗。

那就是从事这个调料行业已经十来年了。

您是住在附近吗?

就是住在附近,住在护国寺。越近越好呗。方便呐。

作为这个买家和卖家,沟通起来交流起来怎么样感觉?

我觉得还可以,就买东西的专门来我家的回头客。咱以一个特别好的一个服务态度,一个特别开心的心情去卖给人家,人家也就是说特别好。

说起服务,住在附近的李长斌老先生更是侃侃而谈。

【讲述】

您是北京人?

不是北京人,我是外地人。但是我九四年就到北京来了。

这个菜市场,您经常来吗?

差不多每天都来,四环这个菜市场的特点,就公平。另外你拿这个菜去看一下,一两也不差,分毫不差。



北京人喜欢逛菜市场,尤其是北京的老人。家住西安门的吕大爷已经采购了满满的一车蔬菜。

【讲述】

您平时经常来这买菜吗?

经常来。

您是老北京吗?

对,老北京。

家也住在附近?

家不是太近,西安门。

多长时间来一趟?

一般的隔一天一趟吧。

生活所需基本上都跟这儿置办齐了?

对。

您觉得这菜市场怎么样?

我觉得还行,东西挺多,分量也比较准。

这才市场在这多上时间了?

额,十来年了吧,现在因为这块儿,别处都不是太大,就这地儿比较大,东西什么的,各种的副食都有。

您家附近没个超市吗?

超市有时候咳,怎么说呢。选择上有点儿不好选。上这来买基本上都能买到了。你到超市,怎么说呢价钱啊什么的不好说,呵呵

尤其像您这种总来菜市场的,是不是对这有点依赖?

有点儿,因为有感情了。


现如今这个由胡同改造成的菜市场,带给人们的不光是日常生活的便利,更是生活理念的转变。外地商户和本地居民也因此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和谐画卷。而这样热闹非凡的菜市场,更是为这条普普通通的胡同,带来了无限生机。

《胡同那么多》之郭炜走到百花深处

北京的胡同那么多,有多多?这些胡同您悉么?

《胡同那么多》带你用耳朵游胡同!

【百花深处】

one night in 北京》里一句“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说的就是这里,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路东侧步行,如果稍不注意就会错过一个春意盎然的名字——百花深处,这条狭长而古老的胡同,单听名字就令我们十分向往。


【讲述】

你看进了胡同之后啊,从这个听觉,有一个不同的感觉,和外边啊新街口南大街那种车水马龙啊,喧嚣嘈杂啊相比,一下就安静了。后边是一片街道的喧嚣,里边呢是互通的那种幽静。我记得陈升的那首歌,《北京一夜》里不是有一句,“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说的就是这儿。


中午时分,88岁高龄的张奶奶在自家院享受着阳光的温暖


【讲述】

这是中午出来遛遛狗啊这是?您是在这儿生活了多少年了?

五十年多点吧。

冒昧问您一句,您家大概几口人现在还住在这儿。

一直在这儿,姑娘呢也不在我这儿都结婚了现在。孙子呢现在也工作了。

眼瞅着您就要四世同堂了。

对,孙子的孩子都上中学了,他们现在都住楼房了。我还是在这儿住惯了,我就不愿意挪开这个地儿了,这儿你看看都是几十年的街坊了,我不离开这个地儿就是因为舍不得这里的人情味儿,你开门出来了,人家都知道你干嘛去了。

孩子们,也就是230岁的孩子们还有住在这胡同里的么?

他们都娶妻生子了。

更小的小孩儿呢?

那没有那没有。

以前有吧?

可不是么,弹球的,拍洋画的,现在没有了。

您这院子方便进去看看么?

可以看看啊。



像张奶奶这样在百花深处住了几十年的老北京已经不多了,胡同里的老房子大半都用于出租

漫步在百花深处,仿佛漫步在童年的回忆里,古老的历史也好像触手可及。


【讲述】

这屋顶可是有年头了,青砖灰瓦,这个建筑可能还是木头结构的,这房脊都是木头的。

对对对,木头在这儿露着。

墙上也是斑斑驳驳,这是粉刷过,依然能够看出岁月的痕迹,好多居民保留着这个养鸽子的习惯。抬头能看见鸽子屋,这鸽子再绑上鸽哨,那飞起来非常好听的。

这是胡同一景,别的地儿看不到。


边走边看,一棵参天古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枝繁但叶不茂,却显得格外刚劲。

|百花深处的尽头·大槐树|

【讲述】

刚才听好多老人说呢,走到这个地方就是有一棵特别明显的大槐树,就应该是老百花深处的尽头了。

这棵树看样子一个人反正是抱不过来,两三个人能够抱。树干粗而且树冠非常茂盛,旁逸斜出覆盖住一大片天啊,我估计这到了夏天的时候,这个路口可能都见不着太阳,一片阴凉,下雨我估计都不怕,像一把伞一样。

现在的百花深处胡同呢,还会往东。因为这儿呢并不是百花深处1号,那咱们继续往东。所有单数的门牌号都在靠北,双数呢,你看2号,这里有门牌号,南边。




这么看来这条胡同,东边到西边大概300米的样子。

我发现这胡同有特点,一般咱们说什么胡同都是带“胡同”两个字,但是百花深处呢没有胡同这两字。清乾隆15年也就是1750年,百花深处呢被叫做花局胡同,种花的地方,1885年这里改成百花深处胡同,有胡同这俩字了。但是后来呢,据说到了民国的时候,把胡同给去掉了,就剩下这四个字,叫百花深处,一直沿用到今天


实际上百花深处1号就在护国寺东巷上,在明天的节目中我们将带您走访与百花深处相邻的护国寺。2004年那场几乎将护国寺付之一炬的大火会给百花深处的居民带来什么样的回忆呢?



这是这条胡同的现代标记。而这条被冠予北京街道名称极雅者的胡同,自然有他迷醉人心的地方。跟随郭炜,走到百花深处,听听这条胡同的故事。



《胡同那么多》—护国寺大火

《胡同那么多》
----百花深处护国寺----



【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


在百花深处探访,几乎所有居民都能讲上一段关于护国寺的历史。毗邻护国寺,让百花深处这条古老的胡同平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讲述】

东西庙门过去它都是有顶子的,就是那种绿瓦,然后两边门道都是那种大青石板子,我们小时候乘凉什么的都在这里,有时候铺张席子。现在也变样了,全都变了。最早的时候那个地方有一座小青塔。西庙门这儿有一大殿,后来不也烧了么。那天夜里头。看到那边有一道红光啊。整个护国寺的的殿,现在实际上除了金刚殿没有什么了。

如今的护国寺在经历了20046月的那场大火之后已经面目全非,只有孤零零伫立在胡同中的金刚殿仿佛在讲述着他几百年的历史

【讲述】

我们现在顺着百花深处旁边的这个小胡同来直穿到了金刚殿。现在的这个地方呢,1984年成为北京市市级的文保单位,大门紧闭,不能进。

可能现在保留下来的就是这个殿了,就是刚才采访的居民说的那些大殿。

它原来是做什么用的呢?它是元丞相托克托的故宅,住着一个丞相。

最早叫做崇国寺,到了明宣德四年的时候,更改为大隆善寺,成化八年(1472)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名护国寺。

敲开金刚殿围墙的大铁门,经过工作人员的允许,我们得以近距离的看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大殿

【讲述】

木头门都已经掉漆了,历经了岁月的摧残,但是(寺庙)的规模确确实实不小,上面还有当时留下来的绿色的漆啊,蓝色的漆啊都能看的非常清楚,一看到这个殿的宏伟程度啊,能够想象当年,没有失火之前,如果是几个大殿连成片的话那也是非常宏伟壮观的。


【斑驳。坍圮。一场大火留给护国寺的印记】



在金刚殿的周边,区别于民居的古老建筑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讲述】

像这个屋顶,就不太像民房的屋顶。这房子的方向呢是坐西朝东。

这个会不会就是当年护国寺一片建筑当中火灾之后留下来的一部分

你看房脊上还有象征着吉祥的动物的造型

现在这儿已经是民房了,贴着对联,安着防盗门。


我们不禁感叹,如果20046月,护国寺没有被大火吞噬,那么这连成片的建筑将是何等的壮观。像护国寺这样百年甚至千年的古寺在北京还有很多。保护他们不仅仅是保护文物,更是保护历史。

《胡同那么多》-郭炜走进最古老的金融街

前门外的珠宝市街路西,有一条钱市胡同,它是北京最窄的胡同。走在珠宝市街,稍不留意,就可能错过它的入口。

【讲述】

胡同口你看进来一位推着轮椅的,从胡同口就跟咱们招手,让咱们先出去。

那咱先往边上撤撤,让他们先出去,再进来。不然这还真是过不去。

钱市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刘大爷是这条胡同的老住户。

【讲述】

您在这儿住了多少时间了,大爷?

七十年。

这条胡同是北京最窄的?

最窄的,对。

您在这儿进出方便么?

方便,不方便我能在这儿住这么多年么。是不是,当然方便啊。

按说这儿是挺窄的吧。

挺窄的,但是不影响。一人一户住惯了也有关系。

那当年,七十年前,什么样,就这条胡同?

这条胡同,整个格局没变。这原来是个钱庄,叫万丰银号。

这个字是当年的?

这都是当年的。上百年啦。你看,这才是正经的磨砖对缝。

当年在这是干什么?

这边是银行,这边就是银行里的工作人员和铸造钱币的一些仓库啊,和铸造钱币的一些作坊。最后边那个院,那是钱币交易市场。

我看前边还有一个大棚?

大棚,就是现在银行和储蓄所那类似。

从胡同中向西望去,依稀可见一个大罩棚。据说,这里曾是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大厅,简称“钱市”。

【讲述】

这里,对于当年的金融界,可以说是一个核心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跟你讲,那比那个金融街啊,这个历史老多了。那个金融街是后来建的。原来这个外埠到北京来办事、干什么,都是上这儿换钱。原来前门才是商业中心啊。从历史来讲,最热闹就是这儿,前门。除了前门以外,其他什么东单、西单,根本就没这么繁华,包括王府井也是后建的。

站在钱市胡同口,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从前金融交易的繁荣与辉煌。尽管它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但它却曾掌握着京城的综艺命脉,用现在的话来说,钱市胡同,就是当年老北京的金融街。

《胡同那么多》--之郭炜带您逛戏楼

大外廊营胡同1


谭鑫培为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深远,在京剧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多京剧老生都宗法于他,世称谭派。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了,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这期《胡同那么多》让我们跟随郭炜的脚步,一起到大外廊营胡同去探访梨园遗风。


走在前门外的铁树斜街,几个正在棋牌边支招的老大爷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们指指点点,比比划划,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看起来颇有趣味。也许这就是胡同的味道,浓厚而熟悉。

清乾隆五十五年,南方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融合,演变,后来便发展成了京剧。而说到铁树斜街与会办进京的渊源,已经78岁,就住在附近的马大爷,更是侃侃而谈。

【讲述】

这边净是唱戏的故居,过去的梨园公会就在这片。

据说当年徽班进京的时候,咱们这儿是第一个落脚点。

对,多少个戏班都在这小胡同里头。

您喜欢京剧么?

我也是爱好。

当年看戏在哪儿啊?

就在珠市口啊,华北戏院,民主戏院,大栅栏里的三庆。我就是小时候家长带着看,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就看热闹么。

当年戏园子里什么样啊?您给我们讲讲。

戏园子啊,卖不了多少观众。多大的名角儿,也就卖五成座。看那房子没,小楼,这最有价值了吧。

顺着马大爷所指的方向,我们找到了谭鑫培故居。正门在大外廊营1号,侧门开在铁树斜街上,顺着破旧的院门向里望去,凄凉的墙壁仿佛陈列着故居的世态炎凉,屋顶上的冷峭的杂草也让这个院子稍显苍凉。

【讲述】

这片是后堵上的,也就是那个小灰楼,这不是能看到那个顶子么?在那后边也没什么了,你看这多破啊,除了这老窗子,这有一个老柱子,就没什么了,那边,那瓦都是老的,窗户已经没了。


灰色小楼承载了谭家在北京的记忆


现如今,我们在谭家老宅中已经辨寻不到任何和京剧有关的痕迹,但院子门口,镶刻在石板上的“谭鑫培故居”五个大字却吸引着往来的游客。住在这里的李大姐,也表示了自己的忧心之处。

【讲述】

游客他都是一小队一小队拉老进来,把我们这儿院给折腾了,我们受得了么?说实在的净给我们生活带来干扰了。还说我们院儿破,要是好我们就该要票了。五点多钟来一波,夏天七点多钟天黑了又来一波。有的好点他知道你这是居民院不进来,有的他不吝(北京方言,意思是什么都不怕)咱们换位思考,你们家住这儿你们干嘛?!

这“居民住宅,谢绝参观……

我写的。我们准备弄一木板,拿油漆写上。好家伙,咱这北京人的规矩没有说随便上人家院转转去。我说的这是实话,怎么着也得安全第一吧!



站在院子里向南望去,我们看见一个和老宅形成鲜明对比的灰色小楼,这就是谭家自己的戏楼。


【讲述】

这楼从后边看哪,灰砖,这楼不错。这楼原来就是他们家(谭鑫培)民国以后盖的。他们家现在一般都锁着门。



李大姐伸手喂着房上的小黑猫,小猫在屋顶的杂草间展示着俊俏的身形,甚是有趣。而院子的另一边,夕阳洒了进来,古朴的老房子披上了一层金色,魅力丝毫未减,这时候,整个胡同都开始飘起袅袅的饭香来。


《胡同那么多》--之郭炜想学做豆腐

东城区豆腐池胡同,东起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胡同两边紧挨墙边儿停着的机动车,让我们很难想到,这条胡同的历史要从明代算起。

【讲述】

明代的时候呢,这条胡同不叫豆腐池胡同,它叫豆腐陈胡同,这是怎么回事儿?

传说这条胡同有个做豆腐的,姓陈,做得特别好,就命名为豆腐陈胡同。

咱们要不然今天就来找找豆腐陈,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去求证一下。



李江腾(音)先生在豆腐池胡同住了将近二十年,他听胡同里的老人讲了不少关于这条胡同的历史。


【讲述】

胡同东边那条街以前叫豆腐陈胡同,这条胡同啊过去是给宫里头做豆腐的。比较有名的是在这边住着姓陈的一家,他专门给宫里做豆腐,所以这个胡同叫豆腐陈胡同。以前这胡同是两条胡同,一边叫豆腐陈,一边叫娘娘庙,最后两条胡同合并在一起就统一叫豆腐池胡同。

现在那家手艺人已经没了吧?

没有传人了。(住在)3号吧,有一个姓任的,好像他说以前是他们家(陈家)亲戚,还是他们家祖宗是在这儿做豆腐的。


寻找豆腐陈,总算是有了一点线索。我们在豆腐池胡同3号找到了年过八旬的余秀珍(音),当年她十七岁嫁到这里之后,就跟随公公一起学习做豆腐的手艺。


【讲述】

我都八十多了,我结婚就是这儿,没动过窝儿。原来啊,那儿是门脸,他们家就是豆腐坊,连着三间(房),紧后头这间就有磨,石头磨,旁边有一小毛驴儿。老公啊三点钟起,我也得跟着三点钟起。

他们家的手艺是祖传的还是怎么着?

我听他奶奶说过,老头儿啊跟山东过来的,当时挺穷的。这儿有一老头啊做豆腐,那公公啊就跟着老头做。后来老头岁数大了,就说啊,老任,这豆腐坊就归你了。

老头姓什么啊?

我还真不知道。

他是您公公的师傅?

对,豆腐坊原来就是那老头的,后来就倒给我们家老公公了。老公公啊1957年就去世了,我呢后来1958年也参加工作了。那会儿不是公私合营么?问我参不参加,我说不参加,太累了,我要找别的工作。


【“豆腐”于此的记忆已如斑驳的地砖不再清晰但却深刻】


余奶奶最终没能回忆起她公公的师傅是不是姓陈。到1957年。这家豆腐坊关张了,豆腐陈的手艺也失传了。记载这一段传说的,仿佛只有那红色门牌号上那几个白色的字——豆腐池胡同。

《胡同那么多》—郭炜寻踪最讲究的清真澡堂

元兴夹道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是一条由棕树斜街通往培智胡同的小夹道儿,它的中部和小椿树胡同相连。

【讲述】

它叫夹道儿,跟胡同儿不一样。

胡同儿它宽敞点儿,夹道儿就这么一点儿,就到小椿树口这儿。

这胡同儿要按正式门牌子讲,就两户儿。


徐先生是元兴夹道儿里的老住户儿。胡同儿北口儿有一个石头拱门,上头还残存着一块石刻牌匾,上面写着:一品香浴池(澡堂)。这个拱门是徐先生出来进去的必经之路。

【讲述】

您在这儿住了多长时间了?

四十多年吧。

我看这前面儿这儿有一个“一品香”澡堂子,原来这儿是一澡堂子是么?

对,原来这儿是澡堂子,就这儿,黄门儿这儿。

这是什么时候儿的事儿?

这可早了,应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吧。

这门洞儿留下来了。

已经改成旅馆了,这不儿么。


早年间,老百姓多住胡同儿平房,家里没有洗澡的条件,像“一品香”这样的浴池自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徐先生打小儿就在这里洗澡。

【讲述】

您小时候儿上这澡堂子里洗过么?

洗过。

洗过,什么样儿呢?

过去谁开买卖都是一间房子慢慢儿扩大、扩大,里头儿都是高低不平的。你们家搬走了,你要不这房子,我扩进来(澡堂子给收了)来一块儿,他走了(别人在)来一块儿。


抬头望去,牌匾的上方还清晰地刻有“鸿记清真”几个字。

【讲述】

清真跟汉民不一样,他是洗哪儿有哪儿用的工具。后边儿慢慢儿慢慢儿的越扩越大,就改成大池子了。大池子呢,也单预备出一间儿来给回民,单预备着小壶儿(各种壶),洗脚的、洗脑袋的,洗各儿地方儿的都有,(都)有说辞的。

开澡堂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就是一回民么,姓鸿的。

遥想当年,“一品香浴池(澡堂)”的存在定是让不大的元兴夹道儿里热闹非凡,想必当年到过元兴夹道儿的人们也一定不会错过到“一品香”里舒坦一番。

《胡同那么多》—郭炜遇见了张大善人

掌扇胡同位于前门外大栅栏地区,东起前门大街,西到煤市街。据史料记载,明代这里叫做张善家胡同。

【讲述】

他原来是一位善人,姓张。

这什么时候的事啊?

这早了这个。

为什么要叫他张大善人?

听说啊,我父亲说,善人尽做这个慈善事业。有人困难,送点米啊,面啊,钱啊。

接济一下穷人。

哎,对对!

季大爷祖上三代都居住在这条胡同中,他的祖父和这位张大善人有交情。


【讲述】

那时候我祖父在这开棚铺,就是人家办喜事、搭席、杉篙,立起来,等这事办完了,撤了。

相当于现代的舞台美术是吧?

哎,对!就跟那意思一样。那时讲究挂帐子,喜事也得挂帐子——红的。白事呢,就灰的、黑的。有的人呢,家里丧事,买不起棺材,这棺材挺贵的。我爷爷呢,有时候跟善人挺熟的,挣了点钱。

清代乾隆时期的京城全图中,“张善家胡同”谐音改为了“掌扇胡同”,沿用到现在。


【讲述】

张善人本身是做什么的啊?

不知道,这确实不知道。这一定也是生意人,可能是。

住在这儿,是吧?

住在这,就在胡同里。张善人,姓张,是个善人,张善。

具体住在哪儿?

不太清楚了。好,这你得找这个一百零几岁的人了,我这八十六就不行了。

以一个人命名一条胡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位张大善人施舍为善,夏天炎热舍暑汤,冬天寒冷开粥场,舍棉衣,定是感动过无数百姓。几经岁月变迁,张大善人当年住在胡同的哪院哪户,没人说得清楚,但是他的善行却在掌扇胡同流传了六百多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炳坚一曲《百花飘香》唱的非常好听
百花深处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百花深处……新街口地区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却
城事|盘点安阳那些街巷背后美丽的故事...
杀鱼去骨的高手在菜市场,大厨都不一定有这手艺
【江西】郭炜《中秋之夜》指导老师:黄有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