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的冰盏儿(专辑)
目录
(1)故都的冰盏儿
(2)酸梅汤与打冰盏儿--- 张善培
(3)老北京的物件—冰盏儿
(4)“打冰盏儿”酸梅汤,喝一口透心儿凉
(5)京味吆喝何处寻 "叫卖"是一种文化大有讲究
(6)昔日宫廷饮料 今日民间流行
(7)记忆中,老北京的冷食冷饮--武荣璋
(8)北平街头刨冰机
(9)老北京的声音 —冰 盏儿
(1)故都的冰盏儿
冰盏儿
冰盏儿,冰盏儿(又名冰碗儿)是以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两只,敲打时夹在手的中指、无名指中,小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碗,使碗发出清脆“嘀嘀、嗒嗒”声,有抑有扬,节奏感强。
在夏季卖酸梅汤、冰镇果子干(柿饼、杏干、鲜藕合制品)、红果糊子膏、雪花落和西瓜等都敲打冰盏儿。到了冬天,是卖干鲜果品和冰糖葫芦。
在炎热的伏天,饮上一两杯酸梅汤,香醇浓浓,酸甜适口,清爽舒适。每年春末夏初,一直到八月十五,街头胡同内经常会听到“得铮儿……铮”的声响,伴随着挑夫、摊主的吆喝:“冰镇熟水梅汤”,就知道卖酸梅汤的来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的王,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2)酸梅汤与打冰盏儿
北京日报
“樱桃已过茶香减,铜镜声声唤卖冰”这是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诗赞老北京夏日街巷里用打冰盏儿出售冷饮冰食时的靓景。冰盏儿又称冰碗儿,是以生黄铜制成的直径约三寸、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不是用它盛冰食,而是用两只碗叠在一起敲击作响以代替吆喝。敲打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夹在两只铜碗的中间,用拇指食指护着碗的一侧,用小拇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一上一下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铜碗掂打使碗发出清脆的“得儿铮一铮”的响声,声浪有抑有扬有节奏,闻之悦耳别具韵味,老北京时俗称为“打铜碗儿”。童年时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一副铜碗,经常在四合院里学着不断地“铮儿铮”的掂打着玩,后来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为制造军械枪炮子弹,强行在民间收集铜铁时被搜走啦,至今想起这独特的响器甚觉遗憾。
用“响器”叫卖自己的商品由来已久,宋人吴自牧写的《梦粱录》上记载:“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卖之今之茶肆。”即至少从宋代起,已使用各种响器替代或配合单纯的吆喝声,响器成为商肆商贩出售各种小吃,尤其是各种冷食的宣传方式及广告工具。到明清及民国时期掂打铜碗已成为出卖冰食类如酸梅汤、果子干、玻璃粉、冰水等小食品专用唤卖的独具特色的响器,故也俗称“打冰盏儿”、“打冰碗儿”。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没带兵打仗前,曾因暑湿闹病,自己采集乌梅煮成药汤,用铜碗服用后治好了病,后来为维持生计也曾贩卖乌梅。因此,后世就把朱元璋奉为发明酸梅汤的祖师爷了。民国时期,街市里的冷饮店或干果店里都悬挂一张朱元璋画像,笔者就曾在花市大街著名老字号——福源长干果店见过此景,其左手握着一个大月牙戟,右手持着两个深黄色小铜碗。那时一些店铺在画像前还常燃着香,供奉着糕点水果。卖主吆喝:“哎,真甜的又凉的酸梅汤哟。”有时还唱:“哎,酸梅汤来真好喝,玉泉山水骆驼驮。那什刹海的冰,干净又卫生,桂花白糖我往里搁……”
自春至冬,尤其是在盛夏的深夜里,有些小商贩推着两轮排子车,车上摆满酸梅汤、红果糊糊、酸枣汁、江米藕,以及孩童们最爱吃的粽子糖、变色糖球、瓜子等,往来穿梭串胡同。正像《都门竹枝词》中所写:“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年少时每当听到打冰盏儿的声浪,必跟母亲要些钱,与姐弟同跑出家门去买零食吃。我们眼见满车的好吃食,真想都买回家去呀。而消暑御热的酸梅汤的确有一定的杀菌和抑制病菌的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载;“乌梅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并可治霍乱、痢疾、咳嗽等病症。”小说《白蛇传》里曾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
相传清末民初时,前门大街的九龙斋、琉璃厂的信远斋、西单的邱家小铺等酸梅汤专营店经营最火。常喝酸梅汤的人都知道,老北京酸梅汤有淡与浓两种,淡的以前门外的九龙斋为代表:“止渴梅汤冰镇久,驰名无过九条龙”,其色浅黄而清澈,入口淡远而清醇。老北京人最喜爱的还是信远斋浓汁的酸梅汤,其色如琥珀,香厚重,有如蜜汁。相传信远斋使用的乌梅、桂花都要选自广东及杭州著名产地,乌梅要洗净泡透,并煮烂切碎,再配上冰糖、木樨露、桂花等加水煮透。头天夜里煮好的梅汤,次日放在盛满天然冰块的木桶中冰镇后,倒入大青花瓷缸内,于午后掂打着冰盏儿出售。
旧京众多文人墨客及名伶在琉璃厂淘书后,必到信远斋饮上几碗梅汤以解渴。京剧名家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谭富英、裘盛戎等,以及作家梁实秋、张恨水都是信远斋的常客。
(3)老北京的物件—冰盏儿
冰盏儿(又名冰碗儿)是以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两只,敲打时夹在手的中指、无名指中,小指拖住下面的碗底,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碗,使碗发出清脆的“嘀嘀、嗒嗒”声,抑扬顿挫并有节奏。
在夏季卖酸梅汤、冰镇果子(柿饼、杏干、鲜藕合制品)、红果糊子膏、雪花落和西瓜的等都敲打冰盏。到了冬天,是卖干鲜果品和冰糖葫芦。在炎热的夏天,饮上一两杯酸梅汤,香醇浓浓、酸甜适口、清爽舒适。
在夏季卖酸梅汤、冰镇果子(柿饼、杏干、鲜藕合制品)、红果糊子膏、雪花落和西瓜的等都敲打冰盏。到了冬天,是卖干鲜果品和冰糖葫芦。在炎热的夏天,饮上一两杯酸梅汤,香醇浓浓、酸甜适口、清爽舒适。
每年春末夏初起,一直到八月十五,街头胡同内经常会听到“得儿铮铮”的声响,伴随着挑夫、摊主的吆喝“冰镇熟水梅汤”就知道卖酸梅汤的来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的王,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4)“打冰盏儿”酸梅汤,喝一口透心儿凉
炎炎夏日就在眼前,人们开始想着法儿的避暑。随着时代的变迁,避暑的方式也在改变,如今的人们,家里有空调,车里有空调,温度再高也热不着!各种的冰镇饮料塞满冰箱,随喝随拿。在那没有电器的时代,可没有这么方便!因此“打冰盏儿”,成了老北京人享受夏日清凉的重要来源之一!过去的老北京,每年从入夏到八月十五,胡同、街头经常会听到“嘚儿铮铮……”的声响,小孩儿们耳朵最尖,一听就知道“打冰盏儿”的来了,再伴随着摊主的吆喝声:“冰镇熟水酸梅汤”,必要磨着家长出去买一碗,享受一下透心儿凉的舒爽。
冰盏儿:又名冰碗儿,就是用生黄铜制成的碟形小碗儿,外面打磨光滑,提起这冰盏儿,可以说是老北京“京味儿吆喝”里的响器之王,清代诗人王渔洋写的《都门竹枝词》中就有两句是赞老北京夏日“打冰盏儿”时的情景,叫做:“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说到这儿,我想即使您没见过,也该猜出来了!没错儿,“打冰盏儿”其实就是夏天卖冷食冷饮的,一般都是摊主自己家里做,或是摆摊儿,或是挑着挑子走街串巷,一边儿吆喝,一边儿敲打手中的小铜碗儿。敲打时,一手拿两个,上面那只夹在中指、无名指中间,下面那只用小拇指托住碗底,不断的跳动上面的碗,来敲击下面的那只,发出的声音抑扬顿挫,清脆悦耳,节奏感十足。
现如今,“打冰盏儿”看不到了,而那些冷饮、冷食也有很多都消失了!过去一般的有这么几种:
一是“酸梅汤”,这个最常见,现在还有卖的,不过都是瓶装的了,品牌也不少,味道嘛?您自己回味吧!酸梅汤是用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熬制而成,自古以来就是上好的夏日饮品。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所谓“士贡梅煎”即是。有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后来传入民间,于是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大有望梅止渴之意,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那时的酸梅汤经营者不光沿街叫卖和摆摊出售,以酸梅汤为主的店铺也不少。如天桥“邱家”,西单牌楼“路遇斋”,东安门丁街“遇缘斋”,前门外“九龙斋”,都大有名声,目前尚存的只有当时琉璃厂路南“信远斋”。
还有一种是“炒红果”:这个现在也有,稻香村就有卖的,有些京味儿饭馆儿,还把炒红果当做凉碟。炒红果要不能生炒,要先把红果洗净,开水煮到半熟,捞出剥皮去核。再将砂糖加水熬汁,将红果放入,用文火稍翻,到红果瓣呈半透明状即可。炒红果冬天可以吃热的,夏天吃冰的,既可消积清胃,又起一定的解毒化痰、醒神提脑的作用!
再有就是,“果子干儿”汤:这个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是用柿饼,杏干,藕等原料,放在锅里小火慢炖,等把果子干儿煮熟、煮透,淀粉析出、汤汁粘稠了,加入白糖,放凉后食用,甘甜淳厚,清凉可口,来上一碗,保证署意全消,回味无穷!
另外“金糕”,“煮海棠”,“玫瑰枣”,甚至包括“冰镇西瓜”都是“打冰盏儿”销售的夏令吃食!在那个没有电器的老北京,炎炎夏日里,只要听到“打冰盏儿”那清脆的声音,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清凉舒爽之感!
北京小吃---果子干儿
简介
果子干儿是用柿饼,杏干,黑枣,以及莲藕,梨制作的一种小吃。柿饼呈琥珀色,大甜杏干呈橙红色,加上雪白的藕片,上浇糖桂花汁,放在果盘里用冰镇着,吃到嘴里凉丝丝、脆生生,甜酸爽口,所以很受欢迎。京城果子店多有出售,以东珠市口的“金龙斋”最出名,也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手持两只铜冰盏,上下颠动,敲出有节奏的响声,十分引人。过去称这些小贩是“打冰盏儿”的,他们除卖果子干,还买酸梅汤、玫瑰枣、煮海棠、泡大红干儿,都是老北京人夏季食用的小吃。
历史文化
果子干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食用的品种,包涵着深厚的民间韵味,在午后的烈日下吃上一碗这样清凉解渴的甜品,甘甜的滋味可以直达心底,透彻心扉。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果子干的诗说:“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劝尔多添三两碗,保君腹泻厕频登。”并注说:“夏季之果干,系以杏干柿饼等浸水中,上层覆以藕片,食者不觉有腹泻之虞。”从中可以知道果子干的做法。《北京土语辞典》十分准确地解释了它的做法:“果子干:以柿饼为主,加入杏干儿,用温开水浸泡,最后加鲜藕片,调成浓汁,味甜酸,为老北京夏季食品。
玫瑰枣
玫瑰枣也称“ 木樨枣”。是老北京一种夏季清凉食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背景,每到初夏,在干鲜果店、集市庙会、路边小摊等地陆续上市出售,也有串街小贩推着车,打着“冰盏儿”出售。
玫瑰枣一般选用上好的小枣,洗净煮熟,加入微量 玫瑰酱,最后加入少量白糖,可使枣油光晶亮。就其品质而言亦分高下,好的,枣儿个大肉厚,汁浓似蜜。一般的小贩所卖,质量相差甚远,汤水更多,实难称好。玫瑰枣四季有售,为夏天带汤出售。
(5)京味吆喝何处寻 "叫卖"是一种文化大有讲究
中国网 china.com.cn
从左到右依次是:吆喝用的各种响器;“京城叫卖大王”藏鸿老人;武荣璋老人。
王府井小吃街身着传统衣服的叫卖伙计(资料图片)
编者的话:
为什么要推出“我们的语言”系列报道?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联合国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中归纳了密切联系活态文化精神的形式,其中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一段吆喝背后的民俗,一个老地名里的传说,一部汉字简化过程中推进的历史,无不与语言相关。世界上正有约2500种语言面临灭绝,是该好好说说我们的语言了。本专栏拟从老地名保护、汉字简化规范化、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影响等角度介绍语言的“变迁”,期盼广大读者能喜欢。
夏日午后,刺人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洒到了院子里。“冰激儿的凌,雪花儿的酪,盛得多来尝口道!桂花糖,搁得多,又甜又凉又解渴……”不用吃,就凭这叫卖声,一下子趋散了知了叫声的心烦,让人从心底感到一丝凉意……一个多世纪前,这是老北京一个最平常不过的下午。
而现如今,哪怕找条老胡同喝茶已经算是个奢侈的享受了。旧北京城的胡同已经给拆得差不多,传统的京腔京韵中也掺杂了各地的口音,两位吆喝大王藏鸿、武荣璋也都上了年纪,在各种秀场的叫卖已经显得有些吃力了……
冰盏儿,又名冰碗儿,是以生黄铜制成外面磨光的碟形碗二只,敲打时夹在手的中指、无名指中,小指托住下面的碗底,不断挑动敲击下面的碗,使碗发出清脆的“嘀嘀、嗒嗒”的声音,有抑有扬并有节奏。
叫卖是一种文化,其中大有讲究:形容词要好听,能吸引人,还要合辙押韵;语调强弱,语句快慢拿捏得有分寸;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唱词要全,不能出漏洞。尤其重要的是,吆喝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以增加其韵味。响器有时还可代替吆喝:卖药糖的吹铜喇叭,剃头匠敲唤头,卖烧饼麻花的用小木梆子,耍猴儿的用大锣,收古董旧货的打着小皮鼓……甭吆喝,人也知道谁来了。
像那些世居胡同的老北京一样,武爷,大号武荣璋,对打冰盏儿留有深刻印象。在武爷看来,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的王,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当时家里开电器店,也就有钱去买那些吆喝的小玩意儿和小东西。”六七岁的时候,夏天里,武荣璋常常在后院听见街上冰激凌的叫卖声后,就拉着佣人的手去买冰激凌。卖冰激凌的人推着装满凉冰冰、甜滋滋的美食小推车,拉长了嗓子,那诱人的叫卖声余音袅袅。武老边摇着冰盏儿边模仿着刨冰的样子,“过去卖冰激凌的都推着车,车上放着大木桶,木桶里边放冰,冰上是铁桶,铁桶里装着冰激凌,得把冰刨了才能做冰激凌。每到'下班’,我就钻到桶下帮着松口,卖冰激凌放了水才好回家。”
在武爷看来,从前,北京做小买卖的下街串胡同,都讲究吆喝。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能听到打冰盏儿的叫卖声。春天有果子干儿、玻璃粉等,夏天有酸梅汤、冰激凌、雪花酪等,冬天有糖渍蜜饯等。卖鲜果的吆喝一般不打冰盏儿。1949年以后,特别是近20年,下街做小买卖的,吆喝不讲究韵味了,当然冰盏儿这种响器也销声匿迹了。而这几年,许多商家开始恢复老北京的玩艺儿,模仿老北京的吆喝,成了即兴添趣的表演。餐馆、庙会,甚至电台、电视台的曲艺节目等不同场合,不断有人表演老北京吆喝。可武爷听着觉得有些吆喝出来的不是味儿,一是很多词儿和口儿不对,二是吆喝时短了响器。他是老北京,他觉得自己得为老北京的吆喝正名。
于是,武爷开始回忆和整理老北京的叫卖,并且四处淘换冰盏儿。武爷转了潘家园,再转古玩城,接着再转厂甸、官园。一晃儿四五年过去了,他把京城卖旧货的地方转了个够,也没淘换到冰盏儿。后来得知有位杨爷手里有冰盏儿,此人每天早上到景山遛弯儿,有80多岁,留着大胡子。后来几经周折才找到杨先生,敢情老杨只有五十多岁,并没留胡子。不过,老杨手里确有一对冰盏儿。武爷最后花了700元把这对冰盏儿买到手。“就像一台交响乐,冰盏是其中的小提琴,有了它,才能去谈别的。”武爷现在所珍藏的冰盏是他花了十年时间找来的。
可老爷子现在,一旦手把冰盏,又兴致盎然了。手指灵动,于弹掂磕碰之间打出十几种悦耳的节律,时而还耍出几套空中抛碗、苏秦背剑等花活儿,再配上他那原汁原味的吆喝,那声音,老北京们只有在怀旧的梦中才能找寻得到。
北京话语速快,连音卷舌音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
最近的天坛公园,还能听见“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找到在祈年殿西门下集中晨练的一大群人,而这里的吆喝已经成为他们的练声曲了……可那份纯正的京味吆喝,那份人文的、历史的以及人们生活习惯、观念的规矩难道“科学”不起来了?就算是当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不过现在,京味儿叫卖“吆喝”已经进入了专家论证阶段,下一步将汇集整理各种胡同叫卖曲谱、录制现存表演老艺人的吆喝绝段。
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中写到,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现在,人称“京城叫卖大王”的老人藏鸿从小听着吆喝声长大,趸过蔬菜,卖过报纸,行遍天桥、厂甸,由于对生意人的吆喝格外着迷,他特意记下自己所听到的印象深刻的各种吆喝100多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后来还拜了天桥的民间艺人为师,此后其吆喝成为才艺绝活,被老舍先生夫人、徐悲鸿弟子胡絜青先生称为“京城叫卖大王”并题匾相赠。可藏老爷子也直发愁,孙子不爱学吆喝找不到传人,他一直以来在所居住的东花市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借着时不常地去教教孩子来两句纯正北京话的音儿,而这胡同里出来的吆喝才是北京地道的母语。
武爷也说:“叫卖声最重要是要有生活,发音不准确的叫卖声其实是在败老北京吆喝声,别人轻易不敢叫卖,一是没有生活,二是没有成套的词,三是没有好嗓子。有些自称的叫卖王都不正宗,都没有真实再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要想全面推广吆喝声,还是要有体验。这是生活中来的。保存叫卖声比较困难,现在有很多人打我的主意,我在地坛庙会、唐装节、大兴西瓜节、媒体上露面,主要是让大家见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老北京叫卖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再不抢救就永远失传了。”
然而,武爷住在首都机场附近的温榆河边,进一趟城要坐两个小时公交车。每次表演叫卖,口干舌燥,累得不善。可老爷子说了一天,老也停不下来,因为观众围着不散。虽说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录了音,可像这样的老爷子还能说多久呢?
(6)昔日宫廷饮料 今日民间流行
北京晨报
春节前,北京的超市和商场内,市民争相购买酸梅汤的场景又让老北京的传统饮品火了一把。孰不知,这小小的酸梅汤在过去可并不是人人都有口福来品尝的,它曾经是昔日宫廷的御用饮品,后来才慢慢流传到民间。而如今,生活在民间巷弄的普通北京老百姓却是能在一年四季中都享受到“宫廷待遇”,品尝那一份酸滋滋的美味。
民俗专家顾先生向记者讲述了酸梅汤的历史。众所周知,酸梅汤是北京传统的饮品,历史悠久,制法考究,滋味醇厚。它的配方源于药谱,《本草纲目》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可治咳嗽、霍乱、痢疾等症。”清朝时,经过御膳房加以改进,成为红极一时的宫廷饮品,并有“宫廷异宝”之美誉。
酸梅汤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南宋时期《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卤梅水”就是类似酸梅汤一类的消暑饮品。到了清代,酸梅汤是御膳房专为皇帝制作的去油腻饮料,后来才流传于民间。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这是清代郝懿行对北京街头卖酸梅汤的人手敲冰钵发出的那种清脆悦耳声音的真实写照。清朝末期,名店、小贩都喜制酸梅汤。而叫卖的方式也很奇特,不是吆喝而是敲冰盏儿。所谓冰盏儿是两个直径约二寸的黄铜碗,底浅,边厚,上下两只碗相叠,用一只手撮弄两碗相击,发出清脆而响亮的铿锵声。声传很远,敲击出一定节奏,非常悦耳。据说,在卖杂货的小贩中有个叫作“大个儿”的人,他在夏季杂货车中自制梅汤,可与名店媲美。每到夏季傍晚,听到门口冰盏儿铿锵声,大家寻壶觅盏齐呼:“买大个儿去!”可见酸梅汤受欢迎的程度。
顾先生说,如今的酸梅汤经过科学加工,在口感上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和营养摄取,而且对于现代人来说,酸梅汤不仅仅是很好的消暑饮品,它良好的去油脂功效更符合现代人健康生活的理念。虽然“酸梅汤”的叫卖声不会再响起,但是却以无声的力量在民间再度流传。
(7)记忆中,老北京的冷食冷饮
卖冷食用的响器“冰盏儿”
法制晚报讯 那年月,北平西四区里的德胜门冰窖和什刹海冰窖,是京城天然冰块的主要来源地,炎热的酷夏,这两个冰窖的天然冰块远销四九城。
什刹海的冰窖面朝西南水面,背靠东南,这样设计无论是运进还是运出都很方便,还能避免阳光的照射。进出冰窖的斜坡道上铺着稻草袋子,防寒防滑,供运送冰块的马车行走。
带尖的冰镩子钩住冰块的一角,连拖带拽,装上马车,整个马车装满后,众人连轰带推将马车赶出冰窖。车把式把马车停稳后,喘口气、抽袋烟,就准备催马扬鞭上路啦!
当东方的阳光渐渐明亮时,鞭哨声、马打响鼻儿声、冰块儿散发的冷气,给路人带来阵阵的凉意。车把式根据饭庄、水果店、鱼肉店等店铺的需要,用冰镩子将大冰块镩成大小不同的个体。等候多时的孩子们大多在这时拣拾碎冰块吃。
临近中午,穷苦人家的孩子推着大人给做的三个铁轱辘的平板小车,边跑边大声喊叫着,小车上放着一个盛碎冰块儿用的木箱或荆条筐,用绳子捆得很牢,还有一个砸碎冰块儿用的铁榔头,他们风驰电掣般地奔向冰窖。很快,“冰核儿多给”的叫卖声便响彻在熟悉的街巷胡同里。这天真稚嫩的童声,给宅门富户和居住在大杂院的人们带来阵阵凉爽。
我住在西四牌楼西安门大街石板房较宽的胡同里,记得在西安门内大街路北,永和栈煤油庄和广记米面庄的门前,有一个卖冰激凌、雪花酪的中年人,他推着的木车上有一个大木桶,木桶里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白铅铁皮桶,桶里边分别装着做冰激凌和雪花酪的佐料,大冰块周围均匀地撒着很多大粒儿粗盐,据说能延长冰块融化的时间。
儿时的记忆总是特别美好,包括那些摊贩们的叫卖声,那合辙押韵的词曲至今萦绕在耳边。
“哎!这玉泉山的水来、德胜门的冰,吃得嘴里就沙沙冷冷,你爱吃来我爱盛,解渴带凉的冰激凌。”
“哎!这大碗给得多来、小碗就冒了尖,蜜蜂飞舞就落到糖上,你爱吃来我爱盛,解渴带凉的冰激凌来雪花酪。”
“哎!冰激凌来雪花酪,贱卖多盛让你尝口道,让你喝来你就喝,玫瑰冰糖就往里搁,让你尝来你就尝,桂花白糖就往里扬,这玉泉山的水来什刹海的冰,吃到嘴里就沙沙冷冷。”
“哎!左手拉来右手拉,没有马达用绳子拉,脑袋冒汗就功夫擦,这桶是雪花酪来那桶是冰激凌。”
卖冷食冷饮的响器,最著名的是“冰盏儿”,是金属制成的类似两个小碗的器具。别看这“冰盏儿”不大,它可是叫卖响器中的王者,一般小贩还买不起,得是有钱的大的摊贩才能买。拿北京话来说,打冰盏儿叫卖的人还有点儿“放份儿”(时髦、摆谱),打起来有点悠然自得,冰盏儿的声音不吵人,不让人烦,听起来有种别致的风味儿,是作家们难以用文字描摹的。
至于丰富多彩的曲词,全是摊贩们自创,每到盛夏,都伴随着回忆,带来久违的乡音乡情,那用江米面制成的,盛冰激凌、雪花酪的碗儿,还有木质的、用来品尝这些冷食的勺子,仿佛一一出现在眼前。品尝完冷食,连同江米碗一起吃掉,也算是童年时代的一种乐趣吧!
武荣璋
(文字编辑整理:张柳)
(8)北平街头刨冰机
老物件的作用是什么?我以为,它至少能还原一段岁月,让年轻人“目睹历史”;还可以展示一个曾经有过的场景,让老一辈人有机会“回首往事”,比如这个铸造的手摇老刨冰机,自打在潘家园市场亮相,就成了一些老北京的话题。
周六逛完早市,顺便去楼里转了一圈,想拜访二层徽章博物馆的聂先生。
聂先生家住南城,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属于北京古玩行里较早玩儿徽章的那一群。早年,聂先生从琉璃厂起家,后在报国寺开店,最终让自己的“徽章博物馆”落脚在潘家园。
聂先生非常温和,有老北京商人的那种特殊气质,这么多年,热衷于收藏各种北京徽章。那天登门拜访,本来是要看他那装得满满当当的整柜的徽章的,没想到一进门就“撞上”了摆在地上的一个雕刻精美的铁家伙,看包浆就知道是个老物件。一问才知道,这原来是民国时期北平街头冷饮摊上使用的刨冰机,高七十余厘米、宽三十厘米,近看还发现上面刻有“北平万德新,宣外骡马市路南,宝记铁工厂造”等字迹,刨冰机的另一面还刻有“刨冰”两个字。
说起这物件的来历,聂先生告诉我,几年前,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弟聂志友在报国寺门口的饭馆里正吃刀削面,一个老北京人扛着这刨冰机出现了。据这位老北京讲,他是在大栅栏一带的防空洞里发现这个铁家伙的,自己留着没用,想卖给店家。专爱收老北京物件的聂志友一看对方要价不高,就痛快地付了钱,把这刨冰机扛回了自己的店里。
而真正懂这物件的还是以“玩儿铁器”而闻名藏界的郑海生先生。老郑说,这种完好无损的立件很罕见,因不好保存,这刨冰机目前在市场上也算是孤品了。依照老郑的说法,是该进博物馆的。“难找的原因是,解放初期大跃进年代大炼钢铁时,许多铜铁之物都被收集回炉了。这个刨冰机应该算做是'劫后余生’之物。”老郑还说,旧北平时代,宣南一带,铁器加工厂挺多。他自己就藏有一个精致的火车模型,制造厂家也在宣武门外这一带。这样的物件对于考证北京工业制造的历史都有很宝贵的价值。
对于成长于旧时代的老北京来说,这个生了锈的铁家伙还能帮助打开温馨鲜活的童年记忆。八十岁的崔惟民老先生是京剧名家荀慧生的女婿,祖上是宫中太医,过去南北城中一花一草、一街一巷,那“有声有色”的生活往事都印在心里。崔老先生说,他小时候家住东城美术馆后街大佛寺那一带,“夏天里最热的时候,到街上的冷饮摊上买碗刨冰吃,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崔老先生回忆说,过去街头私人冷饮摊都是用的这种人工手摇的刨冰机,小时候常爱光顾这样的冷饮摊。“刨冰就装在一个小瓷碗里,上面浇上点红果汁儿,吃起来酸甜爽口,心里甭提多痛快了!”崔老先生说,和点着红果汁儿的刨冰连在一起的还有街上“打冰盏儿的”(冷饮摊贩)手中响器所发出的一阵阵清脆悠扬又富有节奏的“乐声”。
我也在潘家园市场见到过“冰盏儿”这种用黄铜制作的响器,看上去如酒盅大小,形状如碗。据说,过去卖冷饮的小商小贩,将这物件拿在手里,凭着五根手指的灵巧动作,使小铜碗在手里上下左右互相碰撞,从而发出各种不同节奏的声音。这悦耳的声音,能让老北京脑子里像过电影似的出现玫瑰色的冰镇酸梅汤、酸甜的果子干,当然还有手摇的刨冰……
而今,再见刨冰机和冰盏儿,却是在古玩市场里了。
(9)老北京的声音 —冰 盏 儿
“冰盏儿”是京味响器之王,因为冰盏儿掂打的节奏和响声非常悦耳动听,当年在京城的四九城,一年四季都能听到掂打它悦耳动听的节奏,在配上吆喝叫卖的美妙绝伦的词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如今多少年来,海外的文章经常提到它。
什么是冰盏儿呢?冰盏儿是直径约三寸的两个小铜碗,上有碗口,下有碗底足,掂打时要用大拇指依住铜碗的里口,食指夹在两碗之间,只有四指和五指卡住底碗的足底,这样掂打冰盏儿的时候声音才能悦耳动听,清脆嘹亮,更重要的是要有节奏:“叮叮当,当当叮~~~~”。
淘换冰盏儿是件很难的事,我多次到古玩城,楼上楼下问询,遭到店主的冷落的白眼,我多年来返于京城各个旧货市场,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经朋友介绍到有京味生活的小古玩店去打听,北京古玩界有句流言是“三玩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还有“买死人卖死人”的说法,这第一副冰盏儿可被卖家店捧上了天:这是老北京的铜响器,这是老物件,您看这包浆。旁边的店主搭讪着说:“老先生,今天您需要这物件,见到了是缘份,机不可失,失之缘份,您今后会后悔半辈子的。”另外带眼镜的古玩商也添油加醋的说:“就这位老板有京味响器真货,这叫'冰盏儿’老北京五行八作响器之王!”
我仔细看着“冰盏儿”,真爱不释手,店主又说:“您听着,现在外国的淘宝者,都高价用美金换购这京味胡同的响器呢。”我思痛高价买下这“响器之王”,开始日夜苦练老北京城街头巷尾的故都乡音、乡情。
当年老北京四九城闹市,路口春夏天卖冷食冷饮的,夏秋天卖瓜果梨桃的,秋冬天卖冰糖葫芦的,东安市等处,卖冰糖葫芦和糖渍蜜饯的都掂打冰盏儿为派头儿,为广告宣传。常引起路人围观其中也包括我这小学生,店主除了掂打一些悦耳动听的节奏外,接着拉开架势站在人中间,表演空中接碗,一起一落,就有半房多高,然后稳稳的接住。
再表演苏秦背剑和张飞蹁马等,使我看的眼花缭乱,那喊好声不绝于耳,当年我哪能把那付铜冰盏儿看的清清楚楚呢,还有就是那感人至深,丰富多彩,形容词,动词,排比,双比的吆喝叫卖词,更使我听的入神,常听常品尝,早已融化我生活记忆中的深处。
吃了就会做,做了还会掂打冰盏儿叫卖
那年月,我有零钱买点冷食冷饮品尝,日久天长,就知道所用的材料了,知道怎么自己去做。
前几年的夏天,我曾给家里做过果子干,玫瑰枣和酸梅汤,再掺加上我那地道而又纯正的京味吆喝叫卖货声,我俨然象一位店主。想不到的是,最近一二年,我有机会为城里的一家食府和郊区的一家旅游度假村制作果子干、玫瑰枣和酸酸汤,现场制作,在餐桌前串桌吆喝叫卖。那身中装打扮,掂打冰盏儿,吆喝叫卖,用餐的客人和孩子们踊跃购买,把此面活动推向高潮。
紫红色的玫瑰枣蜜甜,有助于健脾养胃,它是佐酒的好酒菜,果子干儿的粘甜,红杏干的酸甜肉厚,白藕片的脆爽,佐以玫瑰酱或糖桂花,适时加些冰块,虽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难忘此吃时的味道。
酸梅汤选用上等乌梅,洗净后,开水煮得颜色渐黄,放入适量糖桂花,佐以冰糖和绵白糖,再冰镇之。
这三款京味冷食冷饮,祛暑降温,开胃消食,是当年四九城街头巷尾、庙会、商场等处,最受欢迎的冷食冷饮。
我现场叫卖:“玫瑰多,桂花多,玫瑰枣儿给的多,桃脯、杏脯、玻璃粉、糊涂糕来,酸梅汤,还有那果子干来,玫瑰枣来!”
这些好吃的京味冷食,真是物美价廉,这段唱词,令用餐的老年食客感慨万千。
酸梅汤的唱词
哎!酸梅汤来,真好喝,
这玉泉山的水来,骆驼给我驮,
德胜门的冰干净又卫生,
桂花白糖就往里搁,
南来的蜜蜂儿来这儿来搭窝,
您买一碗来尝一尝,
冰镇酸甜真好喝!
这连说带唱的卖酸梅汤的吆喝叫卖,每次演出,必有食客老年人对我连连致谢,他说:“这久违了几十年的吆喝叫卖声和冰盏儿声,我又听到了!”
有的敬酒,有的让同桌用饭,有的合影留念。
女同志和小朋友品尝这二款京味冷食冷饮,连连赞不绝口。
总经理也为这次串桌京味演出赞不绝口,真是原材料费用较低,但售价较贵,这些再广众之下毫不介意,反显得彬彬有礼,很大方,这是偌大京城最为难得的京味吆喝叫卖,因为我也是年过70的高龄老人,由此悦耳动听的声音,已是很难的事情,再加上用冰盏儿声伴奏,这好象是沙里淘金,海底捞针,京味民俗风情市井文化的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北京的物件——冰盏儿
老天津人过夏天的冷饮【图文】
互动 | 嘿,磨剪子来,戗菜刀
自制酸梅汤,古法熬制,酸酸甜甜,冰爽开胃,真正的夏季冰爽冷饮
夏天就要吃刨冰!芒果做超好吃绵绵冰,比冷饮店实惠,一下吃到撑
自制冷饮的做法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