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京一年四季叫卖声--马含芳

在笔者少年的时候,北京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那年月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一些穷人除去出大力干苦工之外,只能做些小贩生意,博取蝇头微利,以养家糊口。为了挣钞,他们沿街叫卖,来推销自己经营的商品。于是就形成了旧京街市的一道民俗风景。而这些叫卖声往往含有很深的哲理或生趣。让人听来或优美动听,或意味深长。现在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市上早就没有了这些声音,有些东西已经在市上绝迹了。但这些仍然萦回在笔者的脑际。

  当年这些叫卖声,有的是随着季节出现的;有的是在每天的早、晚上市。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格调和风趣,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引起人们的情趣。

  比如说,春天来了,人们“三月三”要到哈德门外,去逛“蟠桃宫”。庙会上就会听到小贩大声吆喝着,“小枣儿豌豆黄儿,好甜哪!”“买胡盐哪!”(那时虽已有牙粉,人们嫌贵,老百姓家大多还是用炒盐刷牙。)“哎!买素卤饸饹来”!(一种用荞麦面压的面条叫饸饹。)

  慢慢地天气热了,进入初夏,胡同里就会出现一些小贩掩着小木桶,吆喝着“买蛤蟆骨杂来!”(据说吃这种蛤蟆仔败火。)

  盛夏来了,胡同里的叫卖声就更多了。有些小贩挑着担子一路走一路喊:“新鲜腌黄花鱼来!买咸黄花鱼来!”这是从天津运来的,一般半尺多长,很好的中黄花儿。

  还有些十来岁的孩子,挎着个竹篮,里头放着大块冰,手里拿着个“冰穿儿”,喊着“卖冰核来!”你花两大子儿,买回家一块冰镇酸梅汤喝。

  这时卖“雪花酪”的车子也推进了胡同。后面跟着一大群孩子。小贩停下车,把车上的一个活动铁筒子用绳子拉着来回转,使里面的甜冰水结成“冻儿”,这时喊着很有韵味的调儿,“冰激凌来!雪花酪儿!糖的多来,给的多!”

  又有卖凉粉儿的挑子,喊着“扒糕,凉粉儿,蛤蟆骨朵儿”(这是团粉做的小粒儿)。

  还有那“层儿糕”的担子,铜模子里头蒸着层儿糕。喊着“青丝玫瑰,桂花白糖的!”招引着一些老娘们儿来给孩子买吃的。

  后边跟上一声,“买大小———小金鱼儿来———!”“才上河的小金鱼儿呵!”人们的鱼缸里又可以上货了。

  胡同口上更热闹了。一个个西瓜摊子上,卖瓜的把瓜切成一块块的,手里拿着把大蒲扇赶着苍蝇,大声吆喝着“好高的瓤儿呵———多么大的块来———一个大来———!”真是韵味十足。

  还有一些回民羊肉铺子,卖牛羊肉之外,还卖包子。门口摆上一张小桌,把新出屉的牛眼包子一屉屉地放在桌上。这时“小利巴”(即小店伙)扯开嗓子像唱似的喊着:“包包儿热的来!嗳!发面的包儿好热来———!”

  秋天来了,下来了柿子,小贩们的叫卖声很好听。“高庄儿———柿子来嗳!涩了换来!”

  平常的日子里,一早儿就有打着梆子卖豆汁儿的,切细的盐菜丝真棒。中午开始陆续有卖猪头肉的柜子,喊着“买薰鱼儿来!”还有“肥卤鸡!”“老豆腐开锅!”“三鲜烫面饺呵!”打着“冰碗儿”卖,果子干,玫瑰枣儿的。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再加上夹着包袱包收买的小鼓声,梆梆震人。而最让人听着心酸的,是发自背着破筐子的穷妇口中的声声呼唤。“换洋取灯儿———!换肥子儿!”(洋取灯儿即火柴。“肥子儿”是一种穷人用来洗衣物的“皂夹”)人们用旧衣服换取使用,穷妇换去卖点钞买点“窝窝头”度命,是当时社会上的凄惨现象。穷妇大半为旗人。

  特别是到了冬天的深夜,从小巷深处,传来微弱的音声,“半空儿多给!”(花生毕子)和“硬面儿———饽饽!”令人叹息。

  如今北京人和全国人一样,生活幸福了,市面上一片繁荣,百业兴旺。这些旧市声消失了。读者同志把这些看做历史的掌故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记忆深处的叫卖声
远去的叫卖声——弄堂零食杂忆
老北京因时而易的“吆喝”
北京渐远的叫卖声 | 黄开发
最有老北京味儿的,莫过于那一声吆喝……
【天津作家方阵】马文华||从叫卖文化看社会变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